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商丘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妍 李玉嵩 +2 位作者 盛奇 潘涵香 谢玉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基于河南商丘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在正态和对数正态检验的基础上,统计获得了土壤54种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查明了土壤元素指标组合、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土壤元素含量普遍低于全国土壤... 基于河南商丘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在正态和对数正态检验的基础上,统计获得了土壤54种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查明了土壤元素指标组合、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土壤元素含量普遍低于全国土壤基准值,其中Se元素含量仅为全国的0.28倍,而Ca O含量最高,为全国的1.96倍;对比发现研究区多数元素(指标)的背景值与基准值相当,说明表生成土作用过程中这些元素的迁移重分配作用较弱,人为活动对其污染影响较小;而Corg、N、Se、Hg、P、TC等元素(指标)在表层富集,反映出较为显著的表生富集和人为污染叠加的特点。因子分析表明,风化作用、淋溶作用及农业施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影响研究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 背景值 基准值 商丘地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妍 谷志云 +3 位作者 付巧玲 谢玉洁 潘涵香 裴瑞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6期68-74,共7页
对千岛湖87件表层沉积物的25项元素(指标)进行含量测定及R型因子分析,探讨了元素(指标)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以低I、CaO、MgO,高Cd、Hg、N、S、Se、Corg(有机碳)等为特征。在查明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对千岛湖87件表层沉积物的25项元素(指标)进行含量测定及R型因子分析,探讨了元素(指标)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以低I、CaO、MgO,高Cd、Hg、N、S、Se、Corg(有机碳)等为特征。在查明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千岛湖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共提取了6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78. 735%;农业生产、工业废物、生物作用及自然作用是影响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因子分析 表层沉积物 成因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荥阳市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垂向变化与结合态特征研究
3
作者 裴瑞亮 盛奇 +4 位作者 蔡春楠 谷志云 谢玉洁 杨运召 杜保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44-50,共7页
以郑州荥阳市周边土壤为对象,系统探究Cd、Hg、As、Pb等重金属的垂向分布规律及化学结合态特征。结果表明,受工业及农业活动影响,表层土壤(0~20 cm)中Cd显著富集,其含量分别为深层土壤(>150~200 cm)的2~3倍。结合态分析显示,Cd的可... 以郑州荥阳市周边土壤为对象,系统探究Cd、Hg、As、Pb等重金属的垂向分布规律及化学结合态特征。结果表明,受工业及农业活动影响,表层土壤(0~20 cm)中Cd显著富集,其含量分别为深层土壤(>150~200 cm)的2~3倍。结合态分析显示,Cd的可交换态占比高达18%,生物有效性突出,环境风险显著;而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40%),在酸化条件下易活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结合态特征 垂向分布规律 荥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密市农用地土壤B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
作者 谷志云 廖诗进 +6 位作者 赵新雷 付巧玲 郭亚娇 裴瑞亮 杜保军 杨运召 李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3期98-101,共4页
通过对河南省新密市耕地表层土壤的调查研究,采用网格化定位系统采集耕地土壤样品,用交流电弧—发射光谱法(ES)全量分析法结合评价指标,圈定出该区耕地土壤B元素的地球化学布特征。新密市不同母质条件形成的土壤B(硼)含量有差异,表层土... 通过对河南省新密市耕地表层土壤的调查研究,采用网格化定位系统采集耕地土壤样品,用交流电弧—发射光谱法(ES)全量分析法结合评价指标,圈定出该区耕地土壤B元素的地球化学布特征。新密市不同母质条件形成的土壤B(硼)含量有差异,表层土壤全B含量值呈塔式正态分布,B含量为32~194 mg/kg,平均值为55 mg/kg。区内B含量与土壤内有机碳、土壤pH具相关性。表层土壤B元素富集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及南部,研究区东部刘寨镇及曲梁镇是土壤B元素较为缺乏区。新密市土壤B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可为当地精细化农业发展、作物栽培、农业经济和种植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养分 新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荥阳市耕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妍 赵新雷 +1 位作者 冯雪珍 郭亚娇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3,共14页
耕地质量关系着人民生活,而重金属是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中国耕地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对耕地的重金属调查分析迫在眉睫。但仅简单地对重金属含量水平及来源类型进行判断已不足以为区域土壤重金属... 耕地质量关系着人民生活,而重金属是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中国耕地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对耕地的重金属调查分析迫在眉睫。但仅简单地对重金属含量水平及来源类型进行判断已不足以为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支持,而通过对各类污染源贡献率的定量计算,不仅可以明确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同时可判别污染源类别及来源,从而识别优先控制的污染元素,为重金属污染精准管控提供关键信息。本文采集河南荥阳市耕地表层土壤样品(0~20cm),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法(ICP-MS/OE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及离子选择电极法(IES)对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进行测试和p H分析;利用多元统计、绝对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探讨研究区8种重金属污染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利用富集因子和地累积指数开展土壤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整体偏高。除Cr外,其他元素为郑州市土壤背景值的1.04~1.40倍,其中Cd的累积效应较明显。(2)研究区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荥阳市城区周边。(3)基于富集因子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APCS-MLR源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主要有三个来源:自然源对Ni、As、Cu、Cr的贡献率分别为98%、94%、80%及63%;工业源对Cd的贡献率为78%;其他源则主要是农业化肥源、燃煤源的混合源,对Cr、Pb、Hg的贡献率分别为37%、35%及33%。(4)地累积指数表明,研究区各重金属以无污染为主,而Cd超标率最高,其中度、中-重度污染、重度污染样点数分别为19个、5个及3个,并存在1个极重度污染样点。综上,Cd在研究区耕地中富集较明显,为潜在的主要污染元素;工业源、自然源、农业化肥源及燃煤源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表明人类活动已对研究区耕地产生影响,需采取措施避免该影响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重金属 来源解析 绝对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 风险评价 荥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中心城区高铁锰地下水成因与分布规律
6
作者 何继山 唐辉 +3 位作者 匡恒 吴林 李自涛 翟小洁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3,67,共6页
于2020年在郑州市中心城区布设273个监测点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分析地下水中铁和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出现高铁锰现象的原因为区内第四纪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沉积物中铁锰质结核及浸染经淋溶进入地下水;浅层地下... 于2020年在郑州市中心城区布设273个监测点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分析地下水中铁和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出现高铁锰现象的原因为区内第四纪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沉积物中铁锰质结核及浸染经淋溶进入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中铁和锰含量具有伴生关系,铁锰超标区域相对集中,高铁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南岸局部地区;该区域浅层地下水为还原环境,有利于铁和锰的富集,pH值大多在7.1~8.0范围内,呈弱碱性,沿地下水径流方向,铁和锰含量随硝酸盐含量增加而降低,随硫酸盐和氯化物含量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特征 成因分析 地下水 郑州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盆地农耕区表层土壤酸碱度现状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解庆锋 周小果 +3 位作者 马振波 赵新雷 李胜昌 张得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5期69-71,75,共4页
南阳盆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显示,南阳盆地表层土壤pH呈酸性-强酸性,酸性-强酸性土壤面积占调查面积的90%以上。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调查区表层土壤存在一定的酸化趋势,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农耕区。不同土壤类型中,灰潮土pH偏低... 南阳盆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显示,南阳盆地表层土壤pH呈酸性-强酸性,酸性-强酸性土壤面积占调查面积的90%以上。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调查区表层土壤存在一定的酸化趋势,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农耕区。不同土壤类型中,灰潮土pH偏低,黄褐土、砂姜黑土、黄褐土性土次之,通过土壤垂向剖面数据分析,土壤呈酸化趋势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等可能是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度 表层土壤 现状 农耕区 南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黄淮地区油麦菜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沙沙 李兵 +5 位作者 张古彬 冯翔 杨坡 郭林 李自涛 李志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8期71-79,共9页
【目的】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施用过量、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畜禽废弃物大量堆存等问题,开展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方法】在黄淮地区选择典型种养结合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以N200.0kg/hm^2、P2O596.8kg/hm^2为参考施肥量(M),... 【目的】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施用过量、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畜禽废弃物大量堆存等问题,开展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方法】在黄淮地区选择典型种养结合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以N200.0kg/hm^2、P2O596.8kg/hm^2为参考施肥量(M),研究了不同猪粪有机肥施加量(减量50%M、M和增量100%M)及替代比例(0%M、25%M、50%M、75%M和100%M,以氮磷为基准)对油麦菜产量、品质和氮磷利用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施肥量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结果】在单独施加有机肥且施肥量小于参考施肥量条件下,油麦菜产量、氮磷利用率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而继续增加施肥量,增产效果不显著,且品质及氮磷利用率均有所下降。相同施肥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油麦菜氮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率。与化肥对照相比,当有机肥替代比例为25%~75%时,油麦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19.4%和73.3%(P<0.05)。有机肥替代比例为75%氮磷利用率为最高,较单施化肥提高30.4%和44.9%。【结论】采用参考施肥量M且有机肥替代比例为75%处理效果最优,不仅可保证油麦菜产量,还能有效提高品质和氮磷肥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蔬菜种植合理减量配施有机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降低区域面源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油麦菜 产量 品质 氮利用率 磷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豫东地区上海青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沙沙 李兵 +5 位作者 张古彬 冯翔 郭林 李自涛 李志娟 王唯锦 《农学学报》 2019年第8期14-18,47,共6页
针对化肥和禽畜废弃物引起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探究种养结合区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选择豫东地区,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上海青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替代比例。结果表明,施肥量(20.00gN/... 针对化肥和禽畜废弃物引起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探究种养结合区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选择豫东地区,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上海青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替代比例。结果表明,施肥量(20.00gN/m^2、9.68gP2O5/m^2)相同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保证上海青高产优质,提高氮磷含量和养分利用率。有机肥替代组产量均较100%化肥组(H5)小幅度上升,硝酸盐和亚硝酸含量最高可降低28.13%和83.64%;其中75%有机肥替代组(H2)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到化肥组的1.55倍。此外,有机肥替代比例为75%和50%组的氮磷利用率较高,分别为化肥组的1.64倍和1.34倍。有机肥最佳替代比例为75%,可提高上海青产量、品质和氮磷肥利用率。本研究结果为合理确定区域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化肥用量,降低氮磷流失风险,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上海青 产量 品质 氮利用率 磷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几种典型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模式浅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沙沙 李兵 韩亚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年第2期90-92,共3页
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新西兰等畜禽养殖业较发达国家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分析各国模式推行过程中的政策保障措施、法律法规条文规范、市场引导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畜牧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了需要改善的几... 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新西兰等畜禽养殖业较发达国家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分析各国模式推行过程中的政策保障措施、法律法规条文规范、市场引导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畜牧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了需要改善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废弃物 处理模式 养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西段原特提斯洋洋盆闭合时间——来自新疆木孜塔格地区同碰撞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坤 蔡志超 +5 位作者 王玺 王艳慧 李鑫浩 曾水石 李腾鑫 韩亦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6-1570,共15页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5±4 Ma(MSWD=2.9)和419±6 Ma(MSWD=4.3),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木孜塔格地区中粗粒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硅、低镁和低钛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0,主体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2类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等元素,而亏损Nb、Ta、Yb、Y等高场强元素,结合CaO/Na_(2)O和Al_(2)O_(3)/TiO_(2)值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木孜塔格地区花岗岩应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且岩浆源区为贫粘土沉积物的陆壳。综合造山带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闭合在时空上表现出差异性,整体呈现出纵向上北部和中部早于南部,横向上东段早于西段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同碰撞构造环境 早泥盆世 原特提斯洋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