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氮素转化及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亥扬 刘红恩 +4 位作者 聂兆君 秦世玉 张雯雯 张玉鹏 许嘉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0-1589,共10页
为探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对土壤氮素转化及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定点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施氮肥(N180,180 kg·hm^(-2))、25%有机肥替代氮肥(T25)、50%有机肥替代氮肥(T50)和100%有... 为探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对土壤氮素转化及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定点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施氮肥(N180,180 kg·hm^(-2))、25%有机肥替代氮肥(T25)、50%有机肥替代氮肥(T50)和100%有机肥替代氮肥(T100)6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麦田土壤氮含量、氮转化酶活性、小麦产量及小麦籽粒中铵态氮、硝态氮、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180处理相比,T25、T50和T100处理降低了0~20和20~4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T50处理显著增加0~20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与CK和N180处理相比,施有机肥能提高表层土壤有机氮含量。T25、T50和T100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T50处理下小麦产量、籽粒铵态氮含量、蛋白质含量、谷氨酰胺含量和天冬酰胺含量均最高。综上,在豫北潮土小麦种植区,50%有机肥替代氮肥可以促进土壤氮素转化并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肥 氮肥 氮素转化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聂兆君 秦世玉 +6 位作者 刘红恩 赵鹏 吴香婷 高巍 李畅 张雯雯 睢福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目的】锌(Zn)能够促进冬小麦对氮(N)素的吸收利用。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的可能机制,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麦... 【目的】锌(Zn)能够促进冬小麦对氮(N)素的吸收利用。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的可能机制,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麦379’为试材进行壤质潮土培养试验,设置CK(不施N和Zn)、Zn(施Zn 10 mg/kg)、N(施N 0.2 g/kg)、N+Zn(施N 0.2 g/kg+Zn 10 mg/kg)共4个处理,分析了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测定4个生育期植株各部位N、Zn含量,土壤NO3–-N和NH4+-N含量及土壤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与CK相比,Zn、N及N+Zn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每盆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提高了不同时期小麦根、茎叶、穗和籽粒中N、Zn含量,且N+Zn处理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Zn和N处理。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下土壤NO3–-N和NH4+-N含量有所降低,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有所提高,蛋白酶活性有所降低。N和N+Zn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且N+Zn在冬小麦生育后期提高土壤NO3–-N含量的幅度显著高于N处理。Zn、N及N+Zn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NH4+-N的含量,且N+Zn处理提高的幅度高于Zn处理。Zn处理显著降低了拔节期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N及N+Zn处理降低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且N+Zn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程度高于N处理;Zn、N和N+Zn处理均降低了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Zn和N处理显著降低拔节期土壤脲酶的活性,但Zn、N和N+Zn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蛋白酶活性。【结论】氮锌配施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促进冬小麦吸收土壤氮素,这是由于氮锌配施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促进了土壤有机氮向铵态氮及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同时降低了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了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中可供冬小麦吸收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锌配施 冬小麦 硝态氮 铵态氮 硝酸还原酶 亚硝酸还原酶 脲酶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低温生物炭对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彭红宇 聂兆君 +6 位作者 刘红恩 李畅 秦世玉 张玉鹏 刘亥扬 许嘉阳 赵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4-1531,共8页
为了研究低温生物炭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应用潜力,以玉米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在厌氧条件下,分别以250℃、450℃2种炭化温度制备4种生物炭,以1%和2%的生物炭施用量添加至原位镉、铅污染土壤中,短期培养30 d和60 d,研究施用低温生物炭对... 为了研究低温生物炭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应用潜力,以玉米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在厌氧条件下,分别以250℃、450℃2种炭化温度制备4种生物炭,以1%和2%的生物炭施用量添加至原位镉、铅污染土壤中,短期培养30 d和60 d,研究施用低温生物炭对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低温生物炭和高温生物炭均可减少土壤有效性镉、铅含量,但对pH值影响不显著;就花生壳生物炭而言,培养30 d后,随着低温生物炭、高温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降低,生物炭固定重金属的能力提高;培养60 d后随着低温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降低,生物炭固定重金属的能力增强,而高温生物炭则相反,可见培养30 d的试验结果与60 d相反;对于玉米秸秆生物炭,培养30 d后,发现随着低温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增加,生物炭固定重金属的能力降低,而高温玉米秸秆生物炭则相反,30 d培养结果与60 d培养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生物有效性 土壤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和土壤铅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彭红宇 刘红恩 +6 位作者 王秋红 李畅 秦世玉 张玉鹏 刘亥扬 许嘉阳 赵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2-219,共8页
以济源某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为供试生物炭原材料,采用温室小麦苗期盆栽方法,分别在低温(250℃)、高温(45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并作为辅料与化肥配施进行对比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1)、基础施肥对照(CK2)、1... 以济源某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为供试生物炭原材料,采用温室小麦苗期盆栽方法,分别在低温(250℃)、高温(45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并作为辅料与化肥配施进行对比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1)、基础施肥对照(CK2)、1%低温生物炭(T3)、2%低温生物炭(T4)、1%高温生物炭(T5)、2%高温生物炭(T6)6个处理,研究低温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后对原位铅、镉污染土壤有效性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CK1)其余处理均可以改善土壤中速效养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小麦地上部干质量及总干质量的积累,促进小麦养分吸收,但显著降低了小麦根部干物质质量和根冠比;相较于CK2来说,在施肥的基础上添加低温生物炭和高温生物炭,同样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冬小麦生长,此外还可以抑制小麦地下部对重金属的吸收,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Pb含量。其中就冬小麦生长状况而言,低温T3处理与高温T6处理根冠比、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及总干质量均差异不显著;同样就冬小麦氮素、钾素吸收而言,差异也不显著;就土壤铅、镉有效性而言,T3、T6处理同样固定效果相当。说明在本试验中施肥的基础上添加1%低温生物炭(T3处理)对改善土壤,促进小麦生长,降低土壤有效态铅、镉含量有很大的潜力,可以达到高温几乎同样的施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污染 土壤修复 重金属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硒配施对冬小麦硒吸收及土壤硒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彩霞 刘红恩 +5 位作者 聂兆君 李畅 秦世玉 刘亥扬 许嘉阳 赵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为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硒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并探究磷硒配施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可能机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0(P0)、80(P80)、160 mg·kg^(-1)(P160)3个磷水平和0(Se0)、1 mg·kg^(-1)(Se1)... 为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硒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并探究磷硒配施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可能机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0(P0)、80(P80)、160 mg·kg^(-1)(P160)3个磷水平和0(Se0)、1 mg·kg^(-1)(Se1)2个硒水平,分析冬小麦植株磷硒含量、累积量、迁移系数及根际和非根际土5种硒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施硒与否,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均增大。施硒1 mg·kg^(-1)显著降低了P80和P160水平下冬小麦生物量、P160水平下根系磷含量及各部位磷累积量。在Se1条件下,施磷增加了各部位硒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硒含量和硒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系数。在Se0条件下,P160处理增加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可交换态硒含量。在Se1条件下,P160处理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所述,适宜的磷硒配施可影响土壤中各种硒形态的转化过程,可能是由于磷的施入和根系活动共同作用促进了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硒向交换态硒的转化,进而提高冬小麦对土壤硒的吸收。本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磷肥和硒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非根际 土壤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硒配施对冬小麦幼苗磷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聂兆君 李金峰 +3 位作者 赵鹏 刘世亮 方先芝 刘红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幼苗生物量以及磷、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霍格兰营养液培养的方式,分别设置3个磷水平(0. 31,3. 1,31 mg/L)和3个硒水平(0,0. 1,1 mg/L),共9个处理。【结果】中磷(P3. 1)和高磷(P31)处理... 【目的】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幼苗生物量以及磷、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霍格兰营养液培养的方式,分别设置3个磷水平(0. 31,3. 1,31 mg/L)和3个硒水平(0,0. 1,1 mg/L),共9个处理。【结果】中磷(P3. 1)和高磷(P31)处理增加小麦幼苗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小麦幼苗根冠比; 2个施硒处理(Se0. 1和Se1)则降低小麦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小麦幼苗根冠比,磷硒配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施硒(Se0. 1和Se1)抑制冬小麦磷向地上部的转运和累积,却在高磷(P31)水平下促进根系对磷的吸收。在缺硒(Se0)条件下,施磷(P3. 1和P31)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硒含量、累积量以及硒的迁移系数;在低硒(Se0. 1)和高硒(Se1)条件下,施磷(P3. 1和P31)显著降低小麦幼苗硒含量、累积量和迁移系数,存在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对于冬小麦幼苗磷、硒的吸收和转运,磷、硒之间存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拮抗的效应,这种效应与磷、硒的施用水平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转运 冬小麦 水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锌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聂兆君 赵鹏 +4 位作者 秦世玉 王佳 郭佳佳 李江鹤 刘红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5-1193,共9页
【目的】氮能够促进冬小麦根系对锌的吸收及在籽粒中的积累。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锌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锌的可能机制,为合理施用氮肥来提高冬小麦籽粒锌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氮能够促进冬小麦根系对锌的吸收及在籽粒中的积累。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锌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锌的可能机制,为合理施用氮肥来提高冬小麦籽粒锌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试材进行了根箱培养试验。分别设置三个氮水平(0、0.2和0.4 g/kg)和两个锌水平(0和10 mg/kg),分析了冬小麦地上部锌含量、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有效锌含量、pH以及六种锌形态含量。【结果】氮锌配施(N_0.2Zn_10和N_0.4Zn_10)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和锌含量。在不施锌(Zn_0)条件下,N_0.4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在Zn_10条件下,N_0.4和N_0.2处理均显著降低根际土有效锌含量,却提高了非根际土有效锌含量。无论施锌与否,N_0.4和N_0.2处理均显著降低根际土壤的pH,但对非根际土壤的pH影响不大。在Zn_0条件下,N_0.4和N_0.2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交换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及非根际土氧化物结合态锌含量,提高了非根际土交换态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残渣态锌含量。在Zn_10条件下,N_0.4和N_0.2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交换态锌、非根际土松结有机态和紧结有机态锌及根际土残渣态锌含量,降低了根际土松结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锌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残渣态锌含量。【结论】氮锌配施提高冬小麦锌含量,促进冬小麦锌的吸收,可能是由于氮锌配施与冬小麦根系共同作用降低了根际土壤pH,促进土壤中锌从松结有机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交换态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锌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锌配施 冬小麦 根际 土壤PH 土壤有效锌 土壤锌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硒对冬小麦镉吸收、迁移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秦晓明 聂兆君 +4 位作者 刘红恩 赵鹏 秦世玉 高巍 张胜男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8-905,共8页
为探明施硒对冬小麦镉吸收、迁移及分配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镉0mg·kg^-1(Cd0)、1.5mg·kg^-1(Cd1.5)、6mg·kg^-1(Cd6)3个水平和硒0mg·kg^-1(Se0)、0.5mg·kg^-1(Se0.5)、5mg·kg^-1(Se5)3个水平,研究... 为探明施硒对冬小麦镉吸收、迁移及分配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镉0mg·kg^-1(Cd0)、1.5mg·kg^-1(Cd1.5)、6mg·kg^-1(Cd6)3个水平和硒0mg·kg^-1(Se0)、0.5mg·kg^-1(Se0.5)、5mg·kg^-1(Se5)3个水平,研究不同施硒量对冬小麦各部位中镉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产量随镉胁迫的增加而下降,Se0.5、Se5处理均增加冬小麦产量。在Cd1.5水平下,施硒增加冬小麦各部位的镉质量分数,降低籽粒及根中镉分配比例,最大降幅分别为29.0%和23.5%。在Cd6水平下,Se5处理显著降低冬小麦籽粒、颖壳、茎秆中镉质量分数以及根到茎秆镉迁移系数;施硒提高根中镉分配比例,最大增幅为51.7%,降低茎秆中镉分配比例,最大降幅为52.3%。Se5处理可抑制冬小麦对镉的吸收,减少冬小麦中镉向籽粒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吸收 迁移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氧化改性褐煤提升吸附镉能力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秋云 张静静 +1 位作者 暴秀丽 化党领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6-433,447,共9页
采用固液吸附系统研究了褐煤和硝化褐煤对镉离子的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等特征,用卡方检验、Avrami模型筛选和验证了2种材料适宜的吸附机制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硝化褐煤和褐煤最大单层吸附量分别为35.61~46.84、29.63~38.20mg... 采用固液吸附系统研究了褐煤和硝化褐煤对镉离子的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等特征,用卡方检验、Avrami模型筛选和验证了2种材料适宜的吸附机制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硝化褐煤和褐煤最大单层吸附量分别为35.61~46.84、29.63~38.20mg·g^-1,硝化褐煤比褐煤增加吸附量在20.18%~22.62%。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时,分别用了150、330min。硝化褐煤在低温时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过程,褐煤适合Freundlich模型描述。Avrami模型可较好地描述2种材料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特征。不同温度的等温吸附特征和动力学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2种材料经历了单层吸附、多层吸附的物理-化学过程,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硝化褐煤拥有较多的功能团,与吸附镉有关的为含氧功能团区、未知吸附带、脂肪族羟基和芳香C—H结构。硝化褐煤中羰基碳相对含量较褐煤高,可能是结合Cd2+能力提高的原因。因此,褐煤改性后的硝化褐煤对镉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最大,硝化褐煤能提高对镉的吸附性能,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机制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温度情况下不同,模型适宜性需用误差函数卡方检验辅助确定。改变褐煤基吸附材料的关键是增加有效功能团。研究首次表明,吸附过程中动力学级数发生改变,脂肪族羟基区、未知吸收带2360.20cm^-1和2341.98cm^-1和含氧官能团是褐煤硝酸氧化后吸附镉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硝酸氧化改性 等温吸附曲线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锌对不同品种小麦锌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广鑫 赵鹏 +4 位作者 睢福庆 刘红恩 高巍 秦世玉 李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为明确土壤施锌对不同品种小麦的生长发育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选用河南省广泛种植的10个冬小麦品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 mg·kg^-1(Zn0)、10 mg·kg^-1(Zn10)、20 mg·kg^-1(Zn20)、30 mg·kg^-1(Zn30)4个施锌水平,研... 为明确土壤施锌对不同品种小麦的生长发育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选用河南省广泛种植的10个冬小麦品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 mg·kg^-1(Zn0)、10 mg·kg^-1(Zn10)、20 mg·kg^-1(Zn20)、30 mg·kg^-1(Zn30)4个施锌水平,研究不同施锌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锌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方石灰性潮土增施锌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但产量构成要素、干质量及锌效率等对施锌的响应因品种而异。施锌显著增加了供试小麦整株锌含量和累积量,且在Zn20水平下增幅最大,较Zn0处理分别提高了41.4%~85.1%和19.9%~110.1%。"郑麦379""百农207""郑麦0856""周麦22"的籽粒锌含量随锌浓度增加而增加,在Zn30达到最高,较Zn0提高了43.5%、65.1%、68.2%、55.8%;"郑麦366"和"周麦27"的籽粒锌含量在锌肥10~30 mg?kg-1时无显著差异,较Zn0处理增加了40.6%~62.3%;而其他品种小麦的籽粒锌含量在Zn20处理最高,较Zn0处理增加55.7%~92.2%。施锌后不同小麦各部位的锌累积量分配比例有明显差异,籽粒、颖壳、茎秆、根部的锌累积量占比范围分别为17.4%~49.9%、6.3%~16.0%、21.5%~46.1%、12.9%~28.7%。研究表明,"郑麦379"和"矮抗58"可作为锌高效品种;土施锌肥10~20 mg·kg^-1可以有效提高籽粒锌含量,改善小麦锌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锌效率 吸收 累积 分配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施硒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籽粒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红艳 聂兆君 +3 位作者 刘红恩 李畅 秦世玉 赵鹏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2,共13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氮量(0、100、200、400 mg/kg,分别记作N0、N100、N200、N400)和施硒方式(土施硒1 mg/kg、喷施硒50 mg/L,分别记作S和P)对冬小麦产量和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累积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改善冬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氮量(0、100、200、400 mg/kg,分别记作N0、N100、N200、N400)和施硒方式(土施硒1 mg/kg、喷施硒50 mg/L,分别记作S和P)对冬小麦产量和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累积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改善冬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种施硒方式下,冬小麦产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N200处理最高,N100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土施硒处理冬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喷施硒处理。土施硒处理冬小麦籽粒、颖壳、根硒含量总体上均显著高于喷施硒处理,茎叶硒含量反之;冬小麦籽粒、颖壳、根、茎叶硒含量总体以N200处理最高,N100处理次之。从2种施硒方式平均值来看,冬小麦籽粒、茎叶、根硒累积量均以N200处理最高,颖壳硒累积量以N100处理最高;土施硒处理籽粒、颖壳、根硒累积量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喷施硒处理,茎叶硒累积量反之。2种施硒方式下,施氮均抑制冬小麦硒从颖壳向籽粒的迁移;2种施硒方式比较,土施硒处理更能促进硒从茎叶向颖壳、颖壳向籽粒的迁移。土施硒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中氮、钾、钙、镁、铁、锰、锌含量总体均以N100处理最高,磷、硼、铜含量均以N400处理最高;喷施硒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中铜含量以N200处理最高,磷、钾、硼、铁、锰、锌含量均以N100处理最高,氮、钙、镁含量均以N400处理最高。土施硒处理冬小麦籽粒中氮、钾含量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喷施硒处理,喷施硒处理冬小麦籽粒中铜、钼含量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土施硒处理。土施硒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中氮、钾、镁、硼、铜、钼累积量均以N100处理最高,磷、铁、锰、锌累积量均以N200处理最高,钙累积量以N400处理最高;喷施硒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中铁累积量以N100处理最高,钙、铜累积量均以N200处理最高,氮、硼、锌累积量均以N400处理最高。土施硒处理冬小麦籽粒中氮、磷、钾、钙、镁、硼、铜、铁、锰、钼累积量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喷施硒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籽粒中硒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硒累积量与氮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硒、氮累积量与磷、钾、钙、镁、铜、铁、锰累积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综上,土施硒较喷施硒更能提高冬小麦产量,促进氮、硒及其他矿质元素积累,改善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施氮后效果更佳,施200 mg/kg氮对提高产量及硒累积效果最好,100 mg/kg次之,施100 mg/kg氮对其他矿质元素累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施硒 喷施硒 氮肥 冬小麦 产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幼苗根系形态对镉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效瑾 高巍 +5 位作者 赵鹏 于冲冲 刘红恩 聂兆君 秦世玉 李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8-1225,共8页
为了研究镉(Cd)在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过程,以及Cd对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本文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小麦在5种Cd水平下(0、0.5、5、50、200μmol·L^-1)处理3、6、11、17 d和23 d后各项生长指标的变化,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Cd处理17d... 为了研究镉(Cd)在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过程,以及Cd对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本文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小麦在5种Cd水平下(0、0.5、5、50、200μmol·L^-1)处理3、6、11、17 d和23 d后各项生长指标的变化,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Cd处理17d后小麦根系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对Cd的吸收能力与Cd浓度成反比关系,且在Cd0.5处理下,小麦对Cd的吸收和转运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的生物量、株高、总根长、根体积、总根尖数目逐渐减小,根系平均直径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对Cd的吸收能力与平均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对Cd的转运能力仅与平均直径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d处理可诱导小麦幼苗根系皮层细胞增多、薄壁细胞增大以及内皮层细胞壁木质素的沉积。Cd诱导的根系直径增粗对小麦Cd的吸收及转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小麦 CD吸收 Cd转运 根系形态 根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及降低镉吸收转运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冯文静 高巍 +5 位作者 刘红恩 聂兆君 秦世玉 李畅 睢福庆 赵鹏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036-1044,共9页
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镉(Cd)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和Cd吸收转运的影响,采用水培法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脱落酸(ABA)、乙烯(ETH)、褪黑素(MLT)、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和茉莉酸甲酯(MeJA)对Cd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根系发育、... 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镉(Cd)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和Cd吸收转运的影响,采用水培法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脱落酸(ABA)、乙烯(ETH)、褪黑素(MLT)、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和茉莉酸甲酯(MeJA)对Cd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光合特性及Cd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显著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降低小麦各部位Cd含量,改善根系形态,促进光合速率。植株Cd含量与根系吸Cd能力存在普遍的显著正相关(r=0.66**),根系形态指标分别与干物质积累、根系吸Cd能力存在普遍的正相关(r=0.59*~0.69*)和负相关(r=-0.51*~-0.67**),表明Cd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对小麦幼苗根系形态的改善、促进干物质积累、加强生物稀释效应、抑制根系吸Cd能力,进而降低植株体内Cd含量。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显著抑制根尖/分叉比,且IAA、ABA、MLT处理根系吸收Cd能力与根尖/分叉比相关系数达到0.97*~1.00**,意味着根尖/分叉比的降低可能会降低小麦对Cd的吸收。将生物量、根系吸Cd能力及Cd从根系向地上分配作为质量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喷施100μmol·L^(-1) ABA和0.1/1μmol·L^(-1)24-EBL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小麦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知识图谱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金康 赵鹏 +5 位作者 睢福庆 秦世玉 李畅 扶海超 王龙 介晓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0-472,共13页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穿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纳米科技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待对国内外近20年来的有关NPs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穿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纳米科技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待对国内外近20年来的有关NPs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为植物生产和纳米科技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检索源,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工具,对2000—2022年NPs与植物相互作用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22年间,国内外对NPs与植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呈J型增长,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且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和年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中文文献(P<0.05)。国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和研究要早于国内,并且我国在NPs与植物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对全球贡献较大(排名第二),但有影响力的研究较为缺乏,亟待进一步提高。在NPs种类上,国内外关注较多的是纳米银、纳米金、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铜;在植物种类上,玉米和水稻的研究较多。由国际合作关系比较可知,国内学者大部分为独立作者,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关键词提取和时空突现分析表明,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NPs对植物的负面效应及其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评估;(2)NPs对植物的正面效应及纳米颗粒毒性的降低,使之更好地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3)植物介导NPs的绿色合成,从而促进纳米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植物 知识图谱 CITESPACE VOSvie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对不同镉浓度的响应及镉吸收和亚细胞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秦世玉 刘红恩 +5 位作者 梅浩 李艳行 高巍 聂兆君 李畅 赵鹏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029-1035,共7页
为探究镉对冬小麦生长及镉吸收、分布的影响,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分析冬小麦在Cd0(0μmol·L^(-1))、Cd5(5μmol·L^(-1))和Cd50(50μmol·L^(-1))3个镉处理水平下干物质积累、根系参数、色素及光合参数、不同组织镉含量及... 为探究镉对冬小麦生长及镉吸收、分布的影响,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分析冬小麦在Cd0(0μmol·L^(-1))、Cd5(5μmol·L^(-1))和Cd50(50μmol·L^(-1))3个镉处理水平下干物质积累、根系参数、色素及光合参数、不同组织镉含量及不同亚细胞组分镉含量。结果表明,冬小麦鲜质量、干物质质量及含水量随着镉浓度增加显著降低,同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也显著降低,镉抑制小麦生物量的积累和根系的生长。另外,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蒸腾速率随着镉浓度增加呈现增加趋势。分析不同组织镉浓度发现,小麦根系具有高的镉含量,且根部和地上部镉含量、镉迁移系数随镉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亚细胞组分镉含量及镉含量比例分析表明,相对于地上部,根系不同亚细胞组分具有更高的镉含量,镉含量及镉含量比例为:可溶性组分>细胞壁组分>细胞器组分,说明冬小麦根系亚细胞组分中可溶性组分和细胞壁组分是镉的主要贮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参数 光合参数 亚细胞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冬小麦幼苗生长对镉响应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堃 许亚芳 +2 位作者 刘红恩 赵鹏 秦世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4-112,共9页
为明确不同品种冬小麦幼苗生长对镉(Cd)的响应差异,本试验选用4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Cd)、0.2(Cd)、0.4(Cd)、0.8(Cd)、1.6(Cd)、3.2(Cd)、6.4(Cd)、12.8(Cd)μmol/L共8个Cd浓度梯度,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C... 为明确不同品种冬小麦幼苗生长对镉(Cd)的响应差异,本试验选用4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Cd)、0.2(Cd)、0.4(Cd)、0.8(Cd)、1.6(Cd)、3.2(Cd)、6.4(Cd)、12.8(Cd)μmol/L共8个Cd浓度梯度,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Cd处理对4个冬小麦品种的生物量、根系生长参数、光合参数和地上地下部Cd含量的影响,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所有品种相关性状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d相比,低浓度Cd处理增加冬小麦干物质重,且在Cd处理下达到最大值,Cd浓度高于6.4μmol/L时,干物质重表现出减少趋势。株高则随着Cd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根系形态和光合参数也随着Cd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因小麦基因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小麦幼苗根系和地上部Cd含量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中Cd浓度更高。综上表明,低浓度Cd对小麦幼苗具有刺激生长的作用,但高浓度Cd胁迫则抑制小麦生长;4个冬小麦品种的Cd阈值范围在7~8μmol/L。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郑麦379对Cd的响应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浓度 镉阈值 根系形态 光合参数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形态对小麦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冲冲 高巍 +6 位作者 叶优良 冯文静 刘红恩 聂兆君 秦世玉 李畅 赵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4,共10页
为缓解小麦镉毒害降低籽粒镉含量合理选用氮肥,探究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小麦镉吸收转运规律、土壤根际pH、叶片SPAD值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条件下,硝态氮处理有利于小麦千粒质量及旗叶SPAD值的提高,且SPAD值与千粒... 为缓解小麦镉毒害降低籽粒镉含量合理选用氮肥,探究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小麦镉吸收转运规律、土壤根际pH、叶片SPAD值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条件下,硝态氮处理有利于小麦千粒质量及旗叶SPAD值的提高,且SPAD值与千粒质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铵态氮处理显著降低根际pH、提高植株镉积累量以及籽粒镉含量,根际pH与镉积累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小麦对镉的吸收在开花期前基本结束,出苗到拔节期是镉快速吸收的主要阶段。贡献率分析表明籽粒镉来自于花前根系(29%)和茎秆(71%)储存镉的再转移,且不同氮肥形态间差异不显著。可见,硝态氮肥处理籽粒镉含量最低,主要原因为该处理花前镉积累以及灌浆期镉从茎秆/根系向籽粒的再转移较少,籽粒产量较高所导致。推荐在镉胁迫土壤中施用硝态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小麦 氮肥形态 籽粒 镉吸收 镉再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