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河南晚白垩世地层一枚可能属于重爪龙亚科(兽脚亚目:棘龙科)的牙齿化石(英文) 被引量:8
1
作者 洪大卫 徐星 王德友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6,共8页
中国河南晚白垩世中段地层马家村组发现了一枚大型兽脚龙类牙齿。该牙牙体长,呈圆锥状,横断面卵圆形,沿长轴微向后缘弯曲,前后缘均有大量锯齿状突起,这些特征显示其很可能是重爪龙类牙齿。这可能代表了重爪龙类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发现,也... 中国河南晚白垩世中段地层马家村组发现了一枚大型兽脚龙类牙齿。该牙牙体长,呈圆锥状,横断面卵圆形,沿长轴微向后缘弯曲,前后缘均有大量锯齿状突起,这些特征显示其很可能是重爪龙类牙齿。这可能代表了重爪龙类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该类恐龙在晚白垩世地层中的首现,由此表明重爪龙类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较之前研究观点更为广泛。综合棘龙科的化石形态学以及推知的生态学证据看,较之其他兽脚类,棘龙类化石记录很少,很可能意味该类动物数量确实稀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其过分特化的身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兽脚类 恐龙 棘龙类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钼矿床及其深部构造制约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正伟 张中山 +2 位作者 董有 彭万夫 张建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2-378,共7页
在东秦岭地区分布14个大型、中、小型的钼矿床,构成了长200 km、宽20 km的巨量钼矿化集中区。根据对钼矿床特征分析,矿床形成在燕山期活动的中酸性小岩体内部、接触带和外围,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岩,它们具有较高的酸、碱... 在东秦岭地区分布14个大型、中、小型的钼矿床,构成了长200 km、宽20 km的巨量钼矿化集中区。根据对钼矿床特征分析,矿床形成在燕山期活动的中酸性小岩体内部、接触带和外围,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岩,它们具有较高的酸、碱和钾含量特征。主要的矿床类型有:①斑岩型钼矿;②斑岩-夕卡岩型钼矿;③夕卡岩型钼矿;④爆破角砾岩型钼矿;⑤热液脉型钼矿。尽管这些矿床类型不同,但是他们都与花岗斑岩的活动有关,深部格子状构造控制了一系列中酸性花岗岩浆的侵位和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 花岗斑岩 东秦岭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西石门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年代:热液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5
3
作者 尹明 郭敏 +3 位作者 张海东 刘建朝 王得权 陆春云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98-208,共11页
西石门铁矿床是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之一,最新获得金云母40 Ar-39 Ar成矿年龄为(133.1±1.3)Ma、(137.1±1.5)Ma,略老于其成矿母岩(武安杂岩体)形成的年龄(126~136 Ma),这是矛盾的。笔者对角闪正长岩和... 西石门铁矿床是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之一,最新获得金云母40 Ar-39 Ar成矿年龄为(133.1±1.3)Ma、(137.1±1.5)Ma,略老于其成矿母岩(武安杂岩体)形成的年龄(126~136 Ma),这是矛盾的。笔者对角闪正长岩和矽卡岩脉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角闪正长岩中锆石呈浅黄色-无色、透明、棱角状、不规则状,振荡环带结构不发育,部分锆石中含棱角状继承锆石内核,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5.6±1.5)Ma,代表了武安杂岩体的结晶年龄。矽卡岩脉中锆石呈棕色,含有少量细小的包裹体,呈透明-半透明,相对于岩浆锆石具有低的Th、U、REE含量及Th/U值(Th=(222.37~1541.11)×10^-6,U=(218.44~989.17)×10^-6,Th/U=0.90~1.56),并具有强烈的Ce正异常(δCe=4.46~196.22)和Eu负异常(δEu=0.59~0.80),206Pb-238 U年龄介于124.9~133.0Ma,加权平均值为(129.4±2.6)Ma,代表了热液锆石的形成年龄,说明129 Ma是该西石门地区主要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石门铁矿 矽卡岩脉 热液锆石 成矿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中生代杂岩体成因及其演化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尹明 郭敏 张海东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3-53,共11页
平顺-符山-武安-洪山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辉长辉绿岩、角闪闪长岩,经闪长岩、二长闪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CaO、FeO、MgO和TiO与SiO2呈线性正相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 平顺-符山-武安-洪山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辉长辉绿岩、角闪闪长岩,经闪长岩、二长闪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CaO、FeO、MgO和TiO与SiO2呈线性正相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和HREE,具有微弱的正Eu异常。符山杂岩体的εNd=-12.3^-16.9,ISr=0.705 6~0.707 1,武安杂岩体εNd=-13.8^-18,ISr=0.705 9~0.707 6,相比之下,洪山杂岩体具有比符山-武安杂岩体明显高但相对均一的εNd值(-8.2^-11)和变化较大的ISr(0.705 2~0.710 2)。平顺杂岩体Pb同位素比值较高,(206Pb/204Pb)i=17.859~18.474,(207Pb/204Pb)i=15.429~15.612,(208 Pb/204 Pb)i=37.374~38.641。而符山杂岩体(16.92~17.3,15.32~15.42,37.16~37.63)、武安岩体(16.63~17.4,15.28~15.44,36.78~37.3)和洪山杂岩体(17.28~17.74,15.40~15.48,37.01~38.12)变化连续。平顺-符山-武安杂岩体可能是同一期岩浆演化的产物,起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下地壳物质混染。洪山岩体也来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属于不同岩浆热事件,仅受轻微下地壳混染。太行山南段中生代广泛的岩浆活动可能与邯邢地幔柱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体 EMI型富集地幔 部分熔融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卢欣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79-180,共2页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和板块边缘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Au、Mo多金属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控制,反映特定...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和板块边缘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Au、Mo多金属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研究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印支运动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