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功能正常与轻度异常的慢性乙肝患者临床病理及免疫学指标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昱 万雪莲 +2 位作者 王成宝 李惠 王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8-250,共3页
目的:分析ALT轻度异常(1×ULN≤ALT≤2×ULN)与ALT正常的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病理学、病毒学指标及免疫学指标存在的差别,为其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依据。方法:把98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且ALT≤2×ULN的患者分为两组,肝功... 目的:分析ALT轻度异常(1×ULN≤ALT≤2×ULN)与ALT正常的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病理学、病毒学指标及免疫学指标存在的差别,为其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依据。方法:把98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且ALT≤2×ULN的患者分为两组,肝功能正常组(55例)和肝功能轻度异常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血清HBV-DNA和T细胞亚群检查。结果:(1)ALT轻度异常组和ALT正常组比较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ALT正常组肝组织炎症程度≥G2的百分比为58.18%(32/55),ALT轻度异常组肝组织炎症程度≥G2的百分比为86.05%(37/43)。(2)ALT轻度异常组与ALT正常组HBV-DNA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ALT轻度异常组与ALT正常组T细胞亚群比较,CD3+、CD8+T细胞百分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ALT轻度异常和ALT正常的慢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指征方面存在差别,ALT轻度异常的慢乙肝患者有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临床病理 免疫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乌头微乳皮肤刺激性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玉奎 赵爱侠 +1 位作者 赵琳 马振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861-864,869,共5页
目的:观察复方乌头微乳皮肤刺激和急性毒性实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单次刺激性试验选大鼠12只,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2组,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实验前24 h将其背部对称两侧用脱毛剂脱毛,将去毛部位分成4个区域,左侧分为上下... 目的:观察复方乌头微乳皮肤刺激和急性毒性实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单次刺激性试验选大鼠12只,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2组,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实验前24 h将其背部对称两侧用脱毛剂脱毛,将去毛部位分成4个区域,左侧分为上下2个区域,右侧分为上下个区域,在各大鼠身体左上侧皮肤上涂微0.5 m L,右上侧皮肤上涂空白微乳0.5 m L,其余部分不做处理,于涂药6 h去除药物,分别在1、24、48、72 h观察皮肤刺激反应及恢复情况,与对侧比较。多次刺激性实验方法同上,给药3次/d,每次0.5 m L,连续7 d,于末次给药去除药物后1周内,观察皮肤刺激反应、急性毒性试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组,空白微乳组,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每组15只,雌雄各半。各组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剃毛,面积约4 cm×3 cm,空白对照组涂生理盐水0.9 m L/(只·d),药物对照组涂凡士林膏0.9 m L/(只·d),低剂量组涂微0.9 m L/(只·d),中剂量组涂微乳1.5 m L/(只·d),高剂量组涂微乳2.5 m L/(只·d),分3次给药,间隔4 h,连续给药14 d(间隔7 d脱毛1次),分别在给药前(D0),给药后第7天(D7),给药后第14天(D14)记录动物体质量,观察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等,并检测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皮肤刺激性实验无明显变化,皮肤急性毒性试验主要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有两只大鼠腹泻,体质量下降,其余大鼠大鼠外观、行为体征、活动、精神状态均无明显异常;饮食、粪便及尿液正常;无大鼠死亡情况发生。结论:复方乌头微乳外用对大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对大鼠皮肤无急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乌头微乳 动物 实验 透皮给药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芍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珂楠 杨成龙 范竟超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60,共4页
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河南、湖北、安徽3省100种芍药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对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共扩增获得54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6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75,Shannon信息指数范围为0.44... 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河南、湖北、安徽3省100种芍药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对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共扩增获得54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6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75,Shannon信息指数范围为0.443 3~2.132 6;使用UPGMA法构建所有试材的系统聚类树,供试材料共分为3个组及3个亚组,聚类结果与试材地域来源关系密切。进一步说明SSR是研究芍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为芍药亲本组合选配、种质创制和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对男性生殖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明灿 李志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5期1280-1281,共2页
人类的生殖能力,尤其是男性生殖能力在不断下降。调查研究表明,生殖能力正常的男性精液中精子数量在过去的40年里下降了近50%。为此,人们从多方面探讨影响男性生殖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锌、硒、铜、镍、铅、硼、镉等微量元素对男性生殖... 人类的生殖能力,尤其是男性生殖能力在不断下降。调查研究表明,生殖能力正常的男性精液中精子数量在过去的40年里下降了近50%。为此,人们从多方面探讨影响男性生殖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锌、硒、铜、镍、铅、硼、镉等微量元素对男性生殖的影响。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有害微量元素蓄积对男性生殖可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生殖能力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片细胞学检查6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丁运良 袁爱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7期1445-1446,共2页
目的探讨印片细胞学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新鲜病变细胞印沾在载玻片上,固定,常规HE染色,细胞学诊断,病理切片诊断对照。结果细胞学和病理切片诊断比较,良、恶性相符合。结论设备简单,诊断时间短,明确良、恶性的诊断,适应基层单位。
关键词 印片 细胞学检查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缩短护理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差距的思考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云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2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护理教育 缩短 护理专业教学 能力培养 临床专业 护理管理模式 临床实际问题 基础知识 护理技术 知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抗菌药物致严重消化道出血1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志毅 高明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7期1441-1442,共2页
关键词 抗感染药 局部/副作用 胃肠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56名中专生错畸形状况分类调查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冰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1期1785-1786,共2页
目的了解中专生错发生基本状况。方法对本地区一所学校的1856名在校中专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错牙合患病率为72.36%,各类常见错类型中牙列拥挤及深覆发生率分别为38.27%、27.10%。结论转变牙齿保健观念,积极进行早期预防、早... 目的了解中专生错发生基本状况。方法对本地区一所学校的1856名在校中专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错牙合患病率为72.36%,各类常见错类型中牙列拥挤及深覆发生率分别为38.27%、27.10%。结论转变牙齿保健观念,积极进行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等工作,可有效降低错牙合畸形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错(牙合)畸形 牙健康调查 预防牙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评价
9
作者 范竟超 李珂楠 杨成龙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第5期38-40,共3页
本研究对华中地区的100份芍药种质的花、茎、叶形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采用SSR分子标记法对其进行遗传关系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各地的芍药资源存在交互流通作用。自育种质可作为栽培芍药种质改良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 芍药 种质资源 形态性状 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诱导30代后对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变化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赛赛 付冉冉 李进福 《浙江畜牧兽医》 2016年第3期4-5,共2页
为探究诱导30代后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控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使用环丙沙星对8株"耐药菌"进行诱导培养,将1/2 MIC作为初始诱导浓度。挑取每隔5代的菌株,并在每个原有菌株编号下标5、10、15、20、25、30... 为探究诱导30代后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控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使用环丙沙星对8株"耐药菌"进行诱导培养,将1/2 MIC作为初始诱导浓度。挑取每隔5代的菌株,并在每个原有菌株编号下标5、10、15、20、25、30表示诱导代数,共得到诱导培养菌株60株,用于诱导菌株外排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在第5代时,MIC值已经增加1倍,部分菌株至30代时,MIC值才发生变化,其最大值增加至原来的8倍,多数为原来的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环丙沙星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