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素IAA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崔筱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共7页
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属于生长素吲哚衍生物家族,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在植物、真菌、细菌中广泛存在。IAA在食用菌中的作用和功能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比较了IAA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了IAA对食用菌生长、发育... 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属于生长素吲哚衍生物家族,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在植物、真菌、细菌中广泛存在。IAA在食用菌中的作用和功能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比较了IAA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了IAA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提高食用菌抗性和促进共生宿主植物生长的作用。最后系统总结了IAA在食用菌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研究IAA在食用菌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吲哚-3-乙酸 生长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种常见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芹 闻诗歌 +4 位作者 刘阳 孔维丽 崔筱 张亚南 王昱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74,共8页
为研究不同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对15种常见食用菌干品中的蛋白质、多糖、氨基酸以及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5种食用菌蛋白质含量(w,后同)为8.49~32.30 g·100 g^(-1),粗多糖含量为7.76~40.21 g·100 g^(-1),K... 为研究不同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对15种常见食用菌干品中的蛋白质、多糖、氨基酸以及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5种食用菌蛋白质含量(w,后同)为8.49~32.30 g·100 g^(-1),粗多糖含量为7.76~40.21 g·100 g^(-1),K含量为1.12~3.58 g·100 g^(-1),P含量为0.28~1.44 g·100 g^(-1),Zn含量为0.0018~0.0123 g·100 g^(-1),Ca含量为0.0058~0.6240 g·100 g^(-1)。15种食用菌中总氨基酸含量为5.81~23.76 g·100 g^(-1),其中羊肚菌最高;平菇的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为77.97,氨基酸组成最均衡;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比较丰富,蛋氨酸(Met)含量相对不足。除牛肝菌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亮氨酸(Leu)外,其余食用菌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Met。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食用菌营养组成和含量与其种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氨基酸组成 营养评价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香菇主产区鲜菇供应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金玲 王昱峰 +5 位作者 李臣军 崔筱 张玉亭 吴杰 孙文化 孔维丽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为厘清香菇主产区海拔及棚型对鲜香菇供应周期的影响,以伏牛山区卢氏县和西峡县两个香菇主产县为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搜集了23个乡镇低、中、高海拔下简易型、简易标准型(简称简标型)、标准型大棚的89个香菇种植户... 为厘清香菇主产区海拔及棚型对鲜香菇供应周期的影响,以伏牛山区卢氏县和西峡县两个香菇主产县为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搜集了23个乡镇低、中、高海拔下简易型、简易标准型(简称简标型)、标准型大棚的89个香菇种植户样本,以鲜香菇供应时间为中心,分析了海拔、棚型对鲜香菇供应时间及花菇供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简易型和简标型大棚鲜香菇供应时长与海拔呈负相关,低、中海拔鲜香菇供应时长较高海拔长34~49 d。标准型大棚鲜香菇供应时长与海拔呈正相关,即海拔越高鲜菇供应时长越长,高海拔标准型棚鲜香菇供应时长较低、中海拔分别长约42和35 d。相同海拔下鲜香菇供应时长与棚型呈正相关,即棚型越好鲜香菇供应时长越长。尤其是高海拔标准型棚鲜香菇供应时长显著多于两个简易型棚约86和85 d。海拔对两种简易型棚花菇供应时长没有显著影响,而中、高海拔标准棚花菇供应时长显著多于低海拔分别约33和30 d,中海拔简标型和标准型大棚的花菇供应时长显著多于简易型大棚分别约52和36 d。两个县鲜香菇的供应周期为9—10月至翌年4—6月,供应周期受不同地区、海拔和大棚棚型的影响。高海拔和高质量大棚能够延长出菇时间,提高香菇产量。在菌棒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低、中海拔简标型鲜香菇供应时长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香菇 供应周期 海拔 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香菇主产区大棚温度调控能力分析
4
作者 吴杰 孔维丽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83,共16页
大棚是香菇生长发育的主要场所,评价不同大棚温度调控能力,为香菇产区大棚建设提供参考。以河南卢氏县、西峡县、原阳县的常用香菇大棚为样本,采集棚内外温度数据,以香菇菌棒生长和出菇两个时期所需温度条件为依据,比较不同气象条件下... 大棚是香菇生长发育的主要场所,评价不同大棚温度调控能力,为香菇产区大棚建设提供参考。以河南卢氏县、西峡县、原阳县的常用香菇大棚为样本,采集棚内外温度数据,以香菇菌棒生长和出菇两个时期所需温度条件为依据,比较不同气象条件下大棚温度变化趋势及调控能力。3个地区选取6-8月为高温时段,12至翌年2月为低温时段。高温时段中,简易大棚对高温天气的日最高温度不具备降温能力,棚内温度会升高0.2~2.3℃;而简易标准型大棚、小型连栋温室、双网双膜拱形大棚、温室大棚分别具备1.8~5.0℃、5.0~8.3℃、3.2~7.9℃、3.0~7.4℃的降温能力;在低温时段,简易大棚、简易标准型大棚、小型连栋温室、双网双膜拱形大棚、温室大棚对低温天气的日最低温度分别具备2.5~4.2℃、3.0~5.6℃、6.2~9.8℃、4.5~10.1℃、5.6~9.8℃的升温能力和0.6~0.9℃、2.2~3.7℃、3.4~6.9℃、8.9~14.1℃和8.3~13.0℃的保温能力。不同类型的香菇大棚对温度的调控能力有所差别,种植户应根据当地环境,选择合适的香菇大棚,减少因大棚控温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大棚 温度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氏县食用菌科技特派团:朵朵食用菌 撑起“致富伞”
5
作者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第10期59-61,共3页
河南省卢氏县是全国优质香菇生产的黄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香菇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当地群众长期以来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近年来,该县依托良好的气候、生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产业... 河南省卢氏县是全国优质香菇生产的黄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香菇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当地群众长期以来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近年来,该县依托良好的气候、生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以下简称“食用菌科特派团”)按照《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因势利导,发挥科技优势,做规划引项目、建基地促集群,让朵朵食用菌,撑起乡村振兴的“致富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过程 河南省卢氏县 香菇生产 食用菌产业 科技特派员 资源优势 因势利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胡莉婷 杨光仙 +3 位作者 李梦夏 张溪荷 张玉亭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6,114,共10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影响河南香菇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香菇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可为香菇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基于1991—2022年河南省伏牛山区6个香菇主产地区的气象数据,选取30、33...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影响河南香菇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香菇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可为香菇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基于1991—2022年河南省伏牛山区6个香菇主产地区的气象数据,选取30、33、35、40℃等4个高温界限温度,分析河南香菇主产区的高温变化特征,并结合2022年香菇高温灾害资料,研究香菇越夏期(6—8月)不同高温界限温度下气象因子与菌棒坏袋率的关系,明确香菇遭受高温灾害的主要温度界限指标及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1—2021年河南香菇越夏期高温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趋势,西峡地区增温尤为明显;越夏期内,7月份33℃以上的日高温最大时长与菌棒坏袋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35℃界限温度下的日高温最大时长与菌棒坏袋率的正相关系数最大。未来应重点关注最高温度在33℃以上的天气,当气温在35℃以上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防御香菇高温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高温 气象因子 菌棒坏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品种间菌龄、有效积温、温型差异性分析
7
作者 孔维丽 刘金玲 +5 位作者 吴杰 王昱峰 刘芹 崔筱 孙文化 张玉亭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为了研究香菇菌龄、温型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以9个香菇品种为材料,分两季进行工厂化制棒、养菌、出菇,计算和评价不同香菇品种的温型、菌龄及各阶段的有效积温,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实际菌龄... 为了研究香菇菌龄、温型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以9个香菇品种为材料,分两季进行工厂化制棒、养菌、出菇,计算和评价不同香菇品种的温型、菌龄及各阶段的有效积温,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实际菌龄会受到不同季节外界温度的影响,若温度始终维持在菌丝合适范围内,理论菌龄则与转色时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761)。综合计算得出9个香菇品种的理论菌龄和养菌期有效积温,其中短菌龄品种(<80 d)、中菌龄品种(80~90 d)、长菌龄品种(>90 d)养菌期有效积温分别为1200~1400℃、1600~1700℃、大于1800℃,且理论菌龄与养菌期有效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7),出菇期有效积温与温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6)。不同香菇品种的菌龄和有效积温应考虑到环境因素,通过有效积温的大小结合当地气候,可以判断出香菇在某个地区的适应性和种植时间,从而优化种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有效积温 菌龄 温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平菇液体菌种培养体系及与固体菌种栽培对比
8
作者 王敬文 闻亚美 +2 位作者 王奇 刘元栋 孔维丽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0,共10页
以提高平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5种碳源、5种氮源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试验进一步优化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体系,并将培养基优化后培养所得平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进行栽培比较。结果表明,平菇液体... 以提高平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5种碳源、5种氮源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试验进一步优化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体系,并将培养基优化后培养所得平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进行栽培比较。结果表明,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可溶性淀粉50 g·L^(-1)、黄豆粉34 g·L^(-1)、硫酸镁1.25 g·L^(-1)、磷酸二氢钾2 g·L^(-1)、维生素B120 mg·L^(-1),此配方培养的平菇菌丝体生物量为35.97 g·L^(-1),比优化前提高了约3.5倍。栽培试验表明,优化后液体菌种培养体系生产的菌种栽培生产周期缩短至34 d,相比固体菌种缩短了21 d。综上所述,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的平菇液体培养基配方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平菇液体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液体菌种 响应面法 栽培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栽培黄色羊肚菌品种的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9
作者 张文昌 孙文化 +4 位作者 王海彦 尹琪 孔维丽 何培新 刘伟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5,共7页
采集栽培驯化基地的黄色羊肚菌子囊果样品,经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培养物,进而采用常规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延长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RNA... 采集栽培驯化基地的黄色羊肚菌子囊果样品,经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培养物,进而采用常规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延长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RNA聚合酶II大小亚基(RNA polymerase II subunit 1/2,RPB1/RPB2)4个DNA片段,对3个可栽培黄色羊肚菌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子囊果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表明,驯化栽培羊肚菌属于黄色羊肚菌类群物种;基于4个DNA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个驯化羊肚菌品种序列与10个黄色羊肚菌参考序列一起被聚类在黄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内,与Mes-21标本被聚类在一个单系发育类群(支持率100%),表明其属于Mes-21系统发育学种。这是首次被确认的黄色羊肚菌人工栽培种类,将有效地推动我国黄色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发展和规模化栽培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支系 驯化栽培 系统发育学种 Mes-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最佳配方筛选
10
作者 王昱峰 刘金玲 +2 位作者 孔维丽 张紫文 闻诗歌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4-32,共9页
为了提高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液体菌种制做效率,采用筛选法对大球盖菇液体菌种不同氮源组成的基础液体菌种配方进行三角瓶培养试验和9种配方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菌丝球生物量较高的氮源为麸皮和黄豆粉,三... 为了提高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液体菌种制做效率,采用筛选法对大球盖菇液体菌种不同氮源组成的基础液体菌种配方进行三角瓶培养试验和9种配方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菌丝球生物量较高的氮源为麸皮和黄豆粉,三角瓶内菌丝球生物量最高的品种为大球盖菇DS-2菌种,平均菌丝球生物量最高的培养基为PDB(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通过对长势最好的DS-2菌种进行三角瓶培养,确定黄豆粉的最适添加范围为5~15 g·L^(-1),麸皮添加范围为0~10 g·L^(-1);在此基础上,将马铃薯、葡萄糖用量作为碳源,并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得到配方最佳,即麸皮5 g、黄豆粉15 g、葡萄糖10 g、马铃薯20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5 g、超纯水1000 mL,最大菌丝球干质量达到1.32 g·100 mL^(-1),平均直径<2 mm。胞外酶酶活力探究结果表明,9种配方的最适配方漆酶酶活力最小,为0.5360 U·mL^(-1);反之,菌丝球干质量最低的配方酶活力最高,为7.195 U·mL^(-1);纤维素酶活力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R=-0.692。综上,大球盖菇液体菌种的最佳配方为麸皮5 g、黄豆粉15 g、葡萄糖10 g、马铃薯20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5 g、超纯水1 L,其菌丝球干质量高、成本低廉、配置简易,因此配方具有上述特点,可将其应用于液体菌种种子罐进行后续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液体菌种 最佳配方 胞外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植户技能提升策略选择行为促进香菇集约化生产研究
11
作者 耿立 胡素娟 +4 位作者 吴杰 崔筱 刘芹 张玉亭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6-152,共7页
研究种植户技能提升策略,促进种植户与香菇集约化生产方式有机衔接,推动香菇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以快速发展的香菇集约化制棒生产方式为背景,利用河南西峡、泌阳、卢氏3县香菇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种植户... 研究种植户技能提升策略,促进种植户与香菇集约化生产方式有机衔接,推动香菇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以快速发展的香菇集约化制棒生产方式为背景,利用河南西峡、泌阳、卢氏3县香菇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种植户的技术提升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种植户的技能提升策略主要分为自主学习、外出参观考察、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参加制棒厂的技能培训,选择不同策略的影响因素并不一致。政府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免费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扩大自主学习渠道,有效提高种植户生产技能水平,构建种植户与制棒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市场预期,是推动香菇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 种植户 技能提升 多元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平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菌丝体差异代谢物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芹 黄保 +4 位作者 胡素娟 牛森园 吴杰 周奥硕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为了解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形成的代谢物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MS/MS)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发菌完成期(MM)、原基期(MP)及子实体分化期(MF)的平菇菌丝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 为了解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形成的代谢物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MS/MS)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发菌完成期(MM)、原基期(MP)及子实体分化期(MF)的平菇菌丝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PC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3个时期平菇菌丝体中的代谢产物具有明显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VIP(vari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1和差异倍数值(fold change)≥2或≤0.5为条件对MM vs MP、MM vs MF和MP vs MF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获得139个、147个和67个差异代谢物,变化倍数最大的物质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生物碱、有机酸等,说明这些差异代谢物对平菇子实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KEGG分析表明,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20条代谢通路表现活跃。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脂质、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之间明显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为平菇子实体发育机制和标准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代谢组学 菌丝体 差异代谢物 子实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测序的23份香菇种质资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琳琳 陈红芝 +3 位作者 毋柳柳 李畅 孟丽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4,共7页
为了对河南香菇主产区的主栽品种进行鉴定,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将河南主栽的23份香菇种质资源进行重测序,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小片段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基... 为了对河南香菇主产区的主栽品种进行鉴定,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将河南主栽的23份香菇种质资源进行重测序,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小片段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基于SNP变异对23份香菇资源进行遗传结构分析、进化树构建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23份香菇样本中,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的reads数目占总数的比例范围为72.53%~90.60%,样品平均测序深度范围为12.83~19.99,覆盖率范围为91.89%~99.32%。SNP位点共计14115075个,InDel共计1909516个。23份香菇样本的群体遗传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包含3个谱系,遗传距离0.05490~0.65689,推测它们至少有3个祖先遗传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明确各菌种间的亲缘关系远近,证明了菌种分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综合分析表明,以基因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差异及亲缘关系远近为主要依据特点,有助于对香菇地方品种命名和其特征特性关系的认识,促进优异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重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插入缺失变异 群体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宋志波 段亚魁 +4 位作者 胡素娟 袁瑞奇 鲁广凡 王妍 孔维威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49,共7页
分别采用黑暗、蓝光和红光处理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丝,测定菌丝生长指标、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及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漆酶基因(LAC)、外切葡聚糖酶基因(EXO)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ND)、葡萄糖... 分别采用黑暗、蓝光和红光处理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丝,测定菌丝生长指标、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及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漆酶基因(LAC)、外切葡聚糖酶基因(EXO)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ND)、葡萄糖苷酶基因(GLU)]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黑暗、蓝光相比,红光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物量最高。培养3 d时,黑暗处理的菌丝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均最高,LAC、END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培养7 d时,红光处理的菌丝漆酶、纤维素酶活性最高,EXO、END相对表达量最高;蓝光处理的菌丝木聚糖酶活性最高,GLU相对表达量最高。培养10 d时,黑暗处理的漆酶活性最高,GLU相对表达量最高;黑暗和红光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蓝光;红光处理的LAC和END相对表达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皮侧耳 生物量 降解酶 酶活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皮侧耳原基发育关联物质及代谢通路分析
15
作者 刘芹 孔维丽 +5 位作者 崔筱 牛森园 师子文 吴杰 梁雪迪 刘阳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0,共9页
为揭示糙皮侧耳原基发育的潜在调控物质,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糙皮侧耳菌丝体和原基细胞代谢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菌丝体与原基细胞的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VIP(varible importance in the ... 为揭示糙皮侧耳原基发育的潜在调控物质,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糙皮侧耳菌丝体和原基细胞代谢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菌丝体与原基细胞的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VIP(vari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1和倍数变化≥2或≤0.5为条件共筛选到400种差异代谢物。调控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物质涉及33条代谢通路,其中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嘌呤代谢等8条代谢通路具有极显著影响。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涉及p<0.01的大部分代谢通路,可能在糙皮侧耳原基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糙皮侧耳以及其他大型真菌原基发育机制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皮侧耳 原基发育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对香菇菌丝生理特性的影响及胁迫等级构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师子文 吴杰 +5 位作者 胡素娟 张玉亭 崔筱 刘芹 孔维丽 高玉千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3,共11页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豫香1号’为参试菌株,模拟夏季高温季节气温变化特点,设置15个高温胁迫处理:H1(30℃,12 h)、H2(33℃,12 h)、H3(33℃,24 h)、H4(33℃,48 h)、H5(36℃,48 h)、H6(39℃,4 h)、H7(39℃,8 h)、H8(39℃,12 h)、H9(3...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豫香1号’为参试菌株,模拟夏季高温季节气温变化特点,设置15个高温胁迫处理:H1(30℃,12 h)、H2(33℃,12 h)、H3(33℃,24 h)、H4(33℃,48 h)、H5(36℃,48 h)、H6(39℃,4 h)、H7(39℃,8 h)、H8(39℃,12 h)、H9(39℃,48 h)及H10~H15(36℃每天4 h,连续2、4、6、8、10、12 d),对照在25℃下培养(CK),研究高温胁迫对香菇菌丝生长、细胞形态,胞外漆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活性,邻氨基苯甲酸合酶(TrpE)、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TPS)、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关键生理指标,计算不同处理的高温胁迫指数(Z),根据Z值划分胁迫等级,引入胁迫积温指数(ATSI)建立高温和持续时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升高及时间延长,香菇菌丝生长速度降低,菌丝胞外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下降,TrpE、TPS、H_(2)O_(2)含量和ROS水平上升。以H_(2)O_(2)、TrpE、TPS含量和胞外漆酶活性为关键指标,根据Z值将高温胁迫划分为4个等级,轻度(1.5<Z≤3.0)、中度(3.0<Z≤4.5)、重度(4.5<Z≤6.0)、特重度(6.0<Z)。处理H1~H5和H10~H15的Z值与其ATSI值呈极显著正相关,Z值随ATSI值的变化较小;处理H6~H8的Z值与其ATSI值呈显著正相关,但Z值随ATSI值的变化较大;处理H9受高温胁迫后,菌丝完全不能恢复生长。研究结果可为香菇栽培温度调控管理及高温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高温胁迫指数 胁迫积温指数 胁迫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雪迪 吴杰 +5 位作者 刘金玲 王昱峰 刘阳 张玉亭 孔维丽 高玉千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2,共7页
研究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香菇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参加区试的9株香菇菌株为研究材料,测量了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13个因素,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分析软件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分... 研究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香菇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参加区试的9株香菇菌株为研究材料,测量了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13个因素,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分析软件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香菇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参试香菇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成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菌盖厚度及菌盖硬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成菇数与菌盖厚度、单菇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菌盖厚度与菌盖硬度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成菇数(X_(1))和菌盖质量(X_(2))建立回归模型,Y=-41.889+1.100X_(1)+0.314X_(2)。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产量直接贡献值最大的是成菇数,其次是菌盖质量。综上,在管理过程中,提高成菇数量、适宜的菌盖质量可以显著提高香菇产量,同时也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高产香菇品种选育中应重点挖掘影响成菇数量的菌盖发育关键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产量构成因素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豇豆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琳静 孔维威 +2 位作者 杜如学 宋柏林 谭昊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栽培,翌年4月前收获。豇豆种植业为一项短平快的发展项目,可有效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水平。羊肚菌与豇豆进行轮作栽培,能充分利用设施条件,且可有效降低作物连作障碍,提高效益。文章总结了... 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栽培,翌年4月前收获。豇豆种植业为一项短平快的发展项目,可有效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水平。羊肚菌与豇豆进行轮作栽培,能充分利用设施条件,且可有效降低作物连作障碍,提高效益。文章总结了适宜河南省设施羊肚菌与豇豆周年循环轮作栽培模式的高效栽培技术,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该模式每667 m^(2)羊肚菌产量约500 kg,豇豆产量约2000 kg,按照近3年均价计算,每667 m^(2)产值达4.5万元,投入生产成本共计1.591万元,利润可达2.909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豇豆 轮作 高效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菇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黄曲霉毒素降解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筱 胡素娟 +4 位作者 刘芹 吴杰 师子文 张玉亭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3-99,共7页
为解析平菇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黄曲霉毒素降解的变化规律,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平菇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5个时期黄曲霉毒素含量及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初期(T1)培养料含有AFM1、AFG2... 为解析平菇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黄曲霉毒素降解的变化规律,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平菇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5个时期黄曲霉毒素含量及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初期(T1)培养料含有AFM1、AFG2两种黄曲霉毒素,升温阶段(T2)其含量均升至最高;第2次至第4次翻堆(T3至T5)时期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黄曲霉毒素含量与曲霉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在发酵过程中是优势属,且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发酵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变化与该2个属的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该2个属可能在平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降解了黄曲霉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发酵培养料 黄曲霉毒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