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密度效应及稳产适应性分析
1
作者 丁勇 宋淼 +6 位作者 张留声 穆心愿 乔江方 刘桂珍 李会勇 张香粉 夏来坤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9-1602,共14页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密度效应及稳产适应性,为筛选高产广适玉米品种,构建河南省夏玉米种植密度优化布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6个生态区(环境)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密度...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密度效应及稳产适应性,为筛选高产广适玉米品种,构建河南省夏玉米种植密度优化布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6个生态区(环境)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密度,共4个水平,分别为60000、67500、75000、82500株/ha(仅2023年);副处理为品种,为14个黄淮海地区和河南省近年来审定的玉米新品种。通过方差分析、高稳系数法、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相关分析及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等方法,系统评估玉米品种适应性、产量构成因素及密度响应特征。【结果】种植密度、环境和品种、两两交互作用及三者的共同交互作用均对夏玉米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022和2023年环境对夏玉米产量变异的解释比例较高,分别为27.91%和43.18%,品种次之,解释比例分别为9.76%和10.19%,密度最小,解释比例分别为1.54%和2.25%。不同环境下,2022年夏玉米产量表现为南阳>漯河>商丘>洛阳>安阳>周口,2023年表现为南阳>周口>洛阳>商丘>安阳>漯河。基于高稳系数法、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结果显示,京科999、秋乐368、中科玉505、郑单5179等玉米品种丰产性较好,适合河南省种植,安阳和商丘较其他环境有较强的品种区分能力。产量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或P<0.001)正相关,与倒伏倒折率呈极显著(P<0.001)负相关。河南省通过合理的品种选择可以实现增产,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增密,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夏玉米最优种植密度为71823.56株/ha,理论产量为9358.10 kg/ha。【结论】合理的种植密度与品种搭配是提高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河南省夏玉米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1823.56株/ha,适合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为京科999和秋乐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耐密性 品种—环境互作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籽粒产量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鉴定评价
2
作者 杨文博 秦子钰 +4 位作者 马锦霞 王生轩 王能波 李晶晶 曹言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3-645,共13页
2021—2023年,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办公室对省内12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工作,共普查到水稻种植县信息累计120条;征收集到水稻种质资源37份,并对其中33份的田间性状进行了调查鉴... 2021—2023年,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办公室对省内12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工作,共普查到水稻种植县信息累计120条;征收集到水稻种质资源37份,并对其中33份的田间性状进行了调查鉴定。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水稻呈现种植区域集中、种植面积增加、地方品种急剧减少的特征。征收集到的水稻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豫北稻区和豫南稻区,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100 m范围。河南省水稻种质资源中,粳稻多于籼稻,水稻多于陆稻,粘稻多于糯稻,香稻和有色稻分别占总资源数的27.27%和21.21%。资源表型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多表现为株高在100.1~120.0 cm之间,茎秆直立且长度在80.1~100.0 cm之间,叶鞘色和叶片色绿色,叶舌二裂,剑叶和倒二叶为直立型,剑叶长度在25.1~30.0 cm和41.0~45.0 cm之间,剑叶宽度在1.50~1.75 cm之间,穗抽出良好,穗型以中间型为主,穗长在15.1~30.0 cm之间,穗成熟后呈弯曲状,穗部二次枝梗多分枝,籽粒无芒,外颖黄色且有毛。综合表型性状筛选出息县香稻丸1号、三粒寸、菡香一号F11、毛铺软稻、黑香糯、绿米等6份优异水稻种质资源。本研究可为河南省水稻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普查收集 鉴定评价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玉米育种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振华 张新 +1 位作者 唐保军 张前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18,30,共3页
关键词 河南 玉米 育种研究 种质创新 新品种育繁推广 知识产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刘京宝 房志勇 +4 位作者 赵霞 黄璐 夏来坤 冯保荣 刘麦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48,55,共4页
为了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2009年利用48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了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结果表明,当籽粒黑层形成(达到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在25%~35%,果穗苞叶完全变干,彻底松散,可作为收获期标准。个别品种稍有差异。籽粒... 为了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2009年利用48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了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结果表明,当籽粒黑层形成(达到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在25%~35%,果穗苞叶完全变干,彻底松散,可作为收获期标准。个别品种稍有差异。籽粒乳线位置品种间变化较大,如10月10日,2个品种籽粒乳线消失,6个品种乳线位置在70%~80%,10个品种在80%~90%,30个品种在90%~100%,乳线消失不能作为收获期的标准。在河南省一年两熟制地区,10月上旬为夏玉米的最佳收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乳线 黑层 苞叶 最佳收获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玉米种质基础、杂优群划分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振华 张新 +1 位作者 王俊忠 温春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8,共5页
对 1 994~ 2 0 0 0年生产上主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的统计分析表明 ,河南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四平头群和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其中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逐年上升 ,Lancaster群明显下降。将河南省... 对 1 994~ 2 0 0 0年生产上主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的统计分析表明 ,河南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四平头群和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其中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逐年上升 ,Lancaster群明显下降。将河南省的玉米种质划分为五大杂优群8个亚群 :即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 (Mo1 7亚群 )、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群 (外杂选亚群、综合种选亚群、Suwan亚群和其它低纬度种质亚群 )。总结出 7种主体杂优利用模式 ,1 3种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优势利用模式 玉米 种质基础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玉米栽培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6
作者 赵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3-56,共4页
以产量为主线,从玉米栽培技术、玉米栽培生理2个方面综述了河南省玉米栽培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栽培研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粮食生产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文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8年第12期13-14,共2页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目前,全省省、地(市)两级农业科研单位已兴办了70多个(其中省院38个)科技开发企业和实体,从事开发经营工作的人员已达1100余人。这些企业和实体,利用自身的科研、...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目前,全省省、地(市)两级农业科研单位已兴办了70多个(其中省院38个)科技开发企业和实体,从事开发经营工作的人员已达1100余人。这些企业和实体,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优势,在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农业 科技企业 体制改革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夏玉米主栽品种抗旱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向阳 冀天会 +3 位作者 孙晓娟 朱卫红 刘京宝 夏来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9,共4页
为明确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抗旱特性,筛选出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运用抗旱指数(DRI)鉴定玉米抗旱性的方法,对11个当前主栽夏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浚单20(1.14)、伟科702(1.07)、洛玉8号(1.06)、浚单29(1.02)... 为明确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抗旱特性,筛选出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运用抗旱指数(DRI)鉴定玉米抗旱性的方法,对11个当前主栽夏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浚单20(1.14)、伟科702(1.07)、洛玉8号(1.06)、浚单29(1.02)抗旱指数较高,表现出较高的抗旱性。随品种抗旱性的降低,穗部性状差异主要表现在穗长、行粒数、百粒质量上,水、旱差值呈增加趋势,百粒质量增加幅度最大;株高、穗位高、茎粗水旱处理差值增加,棒三叶叶面积水、旱处理差值降低。各品种的平均抗旱指数小于1(0.96),表明今后玉米育种需要提高品种的抗旱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夏玉米 主栽品种 抗旱特性 抗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中低产田玉米新品种适应性筛选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璐 刘京宝 +2 位作者 夏来坤 赵霞 胡青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38-40,共3页
对河南省中低产田区进行玉米新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综合产量、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郑单136、先玉335、中科11和浚单20等品种,产量分别比对照郑单958增加12.8%、12.5%、5.0%、4.9%,差异显著,且表现出适应性好、抗逆性... 对河南省中低产田区进行玉米新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综合产量、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郑单136、先玉335、中科11和浚单20等品种,产量分别比对照郑单958增加12.8%、12.5%、5.0%、4.9%,差异显著,且表现出适应性好、抗逆性强、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可在本地区推广种植,其他品种有待于进一步试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田 玉米 新品种 适应性 筛选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育种特点及性状演变分析
10
作者 李春盈 齐建双 +1 位作者 张建周 刘明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了解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及性状演变,分析了河南省2011—2020年审定的181个半冬性品种(冬水组、强筋组和抗赤霉病组)的亲本来源、主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近十年河南省半冬性小麦... 了解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及性状演变,分析了河南省2011—2020年审定的181个半冬性品种(冬水组、强筋组和抗赤霉病组)的亲本来源、主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近十年河南省半冬性小麦杂交育成品种占96.7%,其中单交品种占70.7%,复交品种占26.0%。亲本来源,利用频次最高的5个品种为周麦16、矮抗58、周麦22、周麦18和周麦13。这5个种质育成的品种数高达126个,占69.6%;利用外省品种(系)作为亲本育成品种为31个,占17.1%。产量性状:产量、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8%、4.41%、5.38%、6.41%、7.41%,均小于10%。线性拟合结果显示,近十年河南省审定半冬性小麦品种比对照周麦18的增产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0.2%。品质性状:面团稳定时间变异系数高达76.33%,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抗病性: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抗品种较多,分别为17.68%和34.81%,高抗品种有8.29%,高感品种较少,有1.66%,中感品种较多,分别为73.48%和57.46%;叶锈病和纹枯病中抗品种分别为4.4%和8.3%;赤霉病高感品种高达94.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 育种特点 品质性状 抗病性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高粱种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1
作者 沈玲承 刘京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4-29,共6页
1986~1990年对河南省高粱品种资源(1046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冷1级品种29个;苗期抗旱1级品种16个;苗期和芽期均耐盐的品种8个;发病率在12%以下抗丝黑穗病品种8个;抗螟1级品种9个;耐瘠... 1986~1990年对河南省高粱品种资源(1046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冷1级品种29个;苗期抗旱1级品种16个;苗期和芽期均耐盐的品种8个;发病率在12%以下抗丝黑穗病品种8个;抗螟1级品种9个;耐瘠1级品种80个。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蛋含量14%以上的品种7个;赖氨酸占蛋白含量2.6%以上品种14个,赖氨酸占样品含量0.3%以上品种22个,其中赖氨酸占蛋白、占样品均高的品种5个;单宁含量低于0.1%的品种19个;具2个和2个以上优异性状的种质12个,其中具3个以上优异性状的高粱种质2个,这些高粱品种资源是最宝贵的种质材料。实践证明,利用生物措施是稳定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目前河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粱品种多是抗性中上等,丰产性、品质较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种质 抗逆性 品质分析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玉米生产与品种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8
12
作者 唐保军 丁勇 +2 位作者 李会勇 王利锋 李丽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7-59,共3页
对河南省玉米生产与品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河南省 玉米生产 品种利用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玉米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新 王振华 +2 位作者 张前进 魏昕 孔凡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26,共5页
对河南省玉米育种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审定品种及育种单位数量均明显增加,科研单位仍是育种主体,育种水平不断提高,高密度育种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育种目标更趋完善。同时针对河南省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 对河南省玉米育种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审定品种及育种单位数量均明显增加,科研单位仍是育种主体,育种水平不断提高,高密度育种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育种目标更趋完善。同时针对河南省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育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玉米 育种 品种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部分优异玉米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保军 王利锋 +2 位作者 程泽强 丁勇 李会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2-45,共4页
基于SSR聚类分析,对从不同玉米类群中筛选到的46份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河南地方品种进行精细的表型重复鉴定,分析了抽雄天数、吐丝天数、株高、穗位、主茎叶片数、雄穗一级分枝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千粒重、穗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1... 基于SSR聚类分析,对从不同玉米类群中筛选到的46份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河南地方品种进行精细的表型重复鉴定,分析了抽雄天数、吐丝天数、株高、穗位、主茎叶片数、雄穗一级分枝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千粒重、穗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株型、穗型、粒型、花药颜色、花丝颜色、粒色及轴色7个质量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玉米地方品种数量性状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穗位、雄穗一级分枝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变幅较大,并发现一些具有独特优异性状的地方品种,对于今后的育种材料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玉米 地方品种 性状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建军 王生轩 +4 位作者 尹海庆 王越涛 王付华 陈献功 白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3,共4页
为了分析粳稻新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性和稳产性,2008年对郑稻18、郑稻19、新稻18等6个粳稻新品种,在河南省内8个不同生态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Shukla、AMMI和C.S.lin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供试品种丰产性... 为了分析粳稻新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性和稳产性,2008年对郑稻18、郑稻19、新稻18等6个粳稻新品种,在河南省内8个不同生态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Shukla、AMMI和C.S.lin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供试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郑稻18、新稻18丰产性和稳产性表现较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丰产性 稳产性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部分玉米地方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利锋 杜海英 +3 位作者 张艳 曹言勇 唐保军 李会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0,共4页
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聚类分析,从不同类群中筛选到18份河南省特异玉米地方品种,对其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一般配合力对其产量性状作用较大,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的是老人牙、红胡玉和朝鲜白马牙,其效应分别为2... 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聚类分析,从不同类群中筛选到18份河南省特异玉米地方品种,对其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一般配合力对其产量性状作用较大,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的是老人牙、红胡玉和朝鲜白马牙,其效应分别为29.93、13.65和9.94;产量的特殊配合力(SCA)较高的分别是黄早四×本地白玉米、掖478×白盖玉米、黄早四×老人牙、掖478×踏坑白、黄早四×混选一号和黄早四×红胡玉,其效应分别为15.62、14.36、13.03、12.88、9.33和8.59。在所有杂交组合中,黄早四×老人牙的产量最高,而掖478×踏坑白和掖478×白盖玉米组合次之,其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182g、170g和168g,这3个组合可作为潜势组合进一步试验。因此,在从地方品种中选育自交系作亲本时,应重点选择一般配合力高的地方品种,同时,结合特殊配合力测定,才能得到产量优异玉米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玉米 地方品种 产量性状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陆稻利用前景及其直播旱作栽培技术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保军 房志勇 +2 位作者 尹海庆 王生轩 刘永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6期6-7,共2页
陆稻又叫旱稻,是一种救灾作物,既耐旱,又耐涝,可直播于旱田,全期在近似旱地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既可单作,又可与其它旱地作物进行间、套作。还可作水稻育秧移栽,比水稻耐旱稳产,适用于我省望天水田栽培。1992年李鹏总理将... 陆稻又叫旱稻,是一种救灾作物,既耐旱,又耐涝,可直播于旱田,全期在近似旱地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既可单作,又可与其它旱地作物进行间、套作。还可作水稻育秧移栽,比水稻耐旱稳产,适用于我省望天水田栽培。1992年李鹏总理将巴西陆稻IAPAR9引入我国,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直播 旱作栽培 栽培 河南 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夏播青贮玉米品种筛选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25
18
作者 周波 韩小花 +2 位作者 李小红 王延召 刘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6-326,共11页
为筛选出适合河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本研究在河南原阳,选用20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干物质生物产量、品质性状(粗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抗逆性(倒伏率、倒折率、茎腐... 为筛选出适合河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本研究在河南原阳,选用20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干物质生物产量、品质性状(粗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抗逆性(倒伏率、倒折率、茎腐病)和农艺性状(株高、穗位、青贮生育期)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渝青386、渝青506、北农青贮368、渝青玉3号、新科910、雅玉04889、先玉1658、郑青贮1号、九新631、北农青贮3740和郑青贮2号11个品种干物质生物产量均高于对照雅玉青贮8号,其中先玉1658和九新631籽粒产量均高于郑单958。2)品质指标在20个品种之间差异显著(P<0.05),通过品质指标聚类分析获得两大类群,其中第I类群玉米品种品质较高,除永优1573外其余品种品质等级均为特级或者一级,且该类群玉米品种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较低,淀粉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较高。3)渝青玉3号、渝青386、宁禾0709、渝青506、曲辰19、雅玉04889、大京九26和永优15738个品种抗倒性较差。从干物质生物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考虑,北农青贮368、新科910、先玉1658、郑青贮1号、九新631、北农青贮3740、郑青贮2号7个品种表现最佳,适宜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河南省黄淮海畜牧产业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干物质生物产量 品质性状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汉芳 王振华 +1 位作者 季书勤 李团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5-46,共2页
根据河南省中产灌区一年两熟制下的生态条件,针对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小麦氮肥运筹、玉米播种机型筛选、小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合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并进行... 根据河南省中产灌区一年两熟制下的生态条件,针对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小麦氮肥运筹、玉米播种机型筛选、小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合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夏玉米 中产灌区 丰产高效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稻作现状与发展战略 被引量:9
20
作者 房志勇 唐保军 +3 位作者 尹海庆 崔满星 宋世枝 王青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5-7,共3页
通过对河南省47年来稻作发展的回顾和分析,认为河南省水稻生产尚有较大的潜力,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进对策与发展战略。
关键词 水稻 生产潜力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