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肥力水平下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和代谢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艳 彭超军 +2 位作者 王玉民 胡琳 齐学礼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2-1079,共8页
为给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大田高肥和低肥两种处理对强筋小麦品种郑麦7698和中筋小麦品种周麦18的氮素吸收运转特性和氮代谢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累积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和肥力水平提高均呈... 为给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大田高肥和低肥两种处理对强筋小麦品种郑麦7698和中筋小麦品种周麦18的氮素吸收运转特性和氮代谢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累积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和肥力水平提高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到成熟期积累量达到最高值。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小麦氮素吸收转运量、花后氮同化量和旗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低肥水平下氮代谢同化途径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水平。郑麦7698的氮素积累量、旗叶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氮代谢同化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周麦18。两种肥力水平下,郑麦7698的产量和穗粒数均高于周麦18,其中穗粒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强氮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同化量和旗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肥力水平 氮素积累量 游离氨基酸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品种耐热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方保停 李向东 +5 位作者 邵运辉 王汉芳 岳俊芹 张德奇 杨程 秦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23,共5页
以黄淮麦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16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通过人工模拟高温胁迫处理,分析不同冬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籽粒千粒质量、产量及其热感指数,筛选耐热品种,以期为黄淮麦区冬小麦高效生产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 以黄淮麦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16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通过人工模拟高温胁迫处理,分析不同冬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籽粒千粒质量、产量及其热感指数,筛选耐热品种,以期为黄淮麦区冬小麦高效生产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对照相比,热胁迫降低了灌浆中后期冬小麦旗叶SPAD值,并随灌浆进程推进降幅增大,且SPAD值降幅在不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不同时期旗叶SPAD值与冬小麦千粒质量热感指数、产量热感指数关系均不显著。通过对千粒质量热感指数、产量热感指数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千粒质量热感指数、产量热感指数均小于1的综合耐热性较强的冬小麦品种:周麦18、矮抗58、西农979、平安8号、良星99、郑麦76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热胁迫 耐热品种 热感指数 千粒质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的遗传基础解析
3
作者 杨剑 王岩 +3 位作者 胡卫国 张玉娥 王西成 曹廷杰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8,共10页
为解析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的分子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和功能基因标记对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及其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麦16和郑麦22分别与周麦22、周麦16之间的亲缘关系相近,郑麦20... 为解析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的分子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和功能基因标记对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及其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麦16和郑麦22分别与周麦22、周麦16之间的亲缘关系相近,郑麦20与周麦18之间的亲缘关系相近。周麦16、周麦18和周麦22分别含有与郑麦16、郑麦20、郑麦22的相同基因型位点占比分别为78.97%、64.99%和88.83%,相应遗传贡献率也最高,分别为46.60%、43.08%和60.96%。进一步对21条染色体进行分析表明,周麦16、周麦18和周麦22的1B、1D、2D、3A、3D、4B、4D、5A、5B、5D、6A、6D、7B和7D染色体上为亲本贡献了最多的位点。在2A染色体上,偃展4110与郑麦16、偃展4110与郑麦20、矮抗58与郑麦22相同基因型的位点占比分别为70.6%、80.4%和78.0%,推测2A染色体上存在的广适早熟相关基因被选择利用。功能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郑麦16和郑麦22聚合了Yr5、Yr30、QYr.nwafu-4BL、QYrqin.nwafu-2AL和Lr13,郑麦22携带Phs1基因,穗发芽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基础 功能基因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46
4
作者 何盛莲 吴政卿 +5 位作者 雷振生 杨会民 晁岳恩 杨攀 李巍 周正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24,48,共4页
为探讨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的配套栽培技术,在豫南地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郑麦996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及其互作对郑麦9962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期和播量对产量构成因素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达... 为探讨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的配套栽培技术,在豫南地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郑麦996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及其互作对郑麦9962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期和播量对产量构成因素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推迟播期降低郑麦9962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产量,增加播量提高成穗数和产量、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本试验条件下10月底之前播种以225kg/hm2的播量、11月上旬播种以300kg/hm2的播量有利于发挥郑麦9962的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郑麦9962 播期 播量 产量 产量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对小麦郑麦10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盛莲 吴政卿 +7 位作者 雷振生 杨攀 周正富 晁岳恩 李文旭 徐福新 汪庆昌 李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5期48-50,共3页
为探讨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101的相配套栽培技术,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播种期和播种量对郑麦101光合作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随播量增加而降低;旗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灌浆前期随播期推迟... 为探讨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101的相配套栽培技术,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播种期和播种量对郑麦101光合作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随播量增加而降低;旗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灌浆前期随播期推迟而降低、灌浆中后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增加。各时期群体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不同播量处理间,增加播量会显著增加成穗数而降低穗粒数,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明显,籽粒产量以1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播期处理间,推迟播期显著降低成穗数、增加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以10月14日处理产量最高,高于其他处理5%~15%。本试验条件下,郑麦101以150 kg/hm2的播量、10月中旬播种有利于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郑麦101 播期 播量 产量 产量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喷施独脚金内酯对小麦光合特性、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方保停 李向东 +5 位作者 王汉芳 岳俊芹 邵运辉 张德奇 杨程 秦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3,共7页
干旱条件下,在小麦开花初期叶面喷施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研究干旱条件下独脚金内酯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为干旱条件下小麦的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喷施独脚金内酯总体上可提... 干旱条件下,在小麦开花初期叶面喷施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研究干旱条件下独脚金内酯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为干旱条件下小麦的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喷施独脚金内酯总体上可提高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小麦旗叶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丙二醛及脱落酸含量,提高籽粒千粒质量和产量,产量提高幅度为5.7%~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 独脚金内酯 产量 光合特性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玉米pepc基因对小麦C_3、C_4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永霞 许为钢 +4 位作者 胡琳 李艳 齐学礼 王会伟 李小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为进一步探讨外源玉米pepc基因改良小麦光合性能的机制,以基因枪介导T。代的转玉米pepc基因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和灌浆期外源pepc基因对小麦内源光合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了转基因小麦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产量性状表... 为进一步探讨外源玉米pepc基因改良小麦光合性能的机制,以基因枪介导T。代的转玉米pepc基因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和灌浆期外源pepc基因对小麦内源光合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了转基因小麦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产量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pepc基因的表达上调了小麦C4微循环Ppdk基因(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hadp-me基因(NADP-苹果酸酶基因)、ca基因(碳酸酐酶基因)和C3循环rbcL基因(Ruhisco大亚基基因)的表达;小麦灌浆期,pepc基因的表达仍显著上调C4微循环ppdk基因和nadp—me基因的表达,而ca基因和c3循环rbcL基因、rbcS基因(Rubisco小亚基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差异不大。相应的酶活性在转基因植株中比对照有所提高,灌浆期增幅最大。两个测定时期的转基因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比对照显著提高,在灌浆期增幅最大,比对照提高10.35%~22.77%。产量性状方面,转基因小麦的单穗粒数和收获指数均有所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C4型pepc基因导入小麦后,促进了小麦原有的C4循环,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转基因小麦 基因表达 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郑麦379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方保停 李向东 +5 位作者 邵运辉 王汉芳 张德奇 岳俊芹 杨程 秦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2期60-63,共4页
郑麦379是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给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依据,2014—2015年研究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150、225、300 kg/hm24个播量条件下,10月19日及之前播种对籽粒产量影响均较小。2... 郑麦379是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给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依据,2014—2015年研究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150、225、300 kg/hm24个播量条件下,10月19日及之前播种对籽粒产量影响均较小。2015—2016年研究播种期对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9日及之前播种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其原因是随播种期的推迟,穗粒数增加、千粒质量变化小;播种过晚(10月24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降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旗叶净光合速率(Pn)、脯氨酸(Pr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灌浆中期(5月10日和5月17日)整体呈降低趋势,灌浆后期(5月23日和5月30日)变化较小;旗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灌浆中期(5月10日和5月17日)整体呈降低趋势,但灌浆后期(5月23日和5月30日)整体呈增加趋势。可见,由于穗粒数的自身调节效应,郑麦379适播期较长,在10月中上旬播种产量差异不明显,10月下旬播种产量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期 郑麦379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