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探析——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为例
1
作者 吴泽玉 《河南农业》 2025年第9期9-10,16,共3页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科技创新领域,人才是关键要素,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为例,全面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科技创新领域,人才是关键要素,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为例,全面分析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为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一、人才队伍现状(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情况信息所作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的二级事业单位,自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2000年成立)划分而来,主要承担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任务。近年,信息所秉持“服务立所、科研强所、产业富所、人才兴所、依规治所”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农业信息学科高质量发展,引领农业信息科技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队伍建设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院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在农业科普传播中的创新实践与效能提升研究——以视频号河南农科为例
2
作者 马敏 冯晓 +1 位作者 梁山 马中杰 《种业导刊》 2025年第3期15-19,共5页
为探索新媒体时代农业科技传播途径,以视频号河南农科为实证样本,分析其在农业科普中的优势特征、传播创新、优化路径及未来展望。通过知识可视化、信息传达效率、多级扩散机制及双向反馈路径的优势,创新多维内容体系、专业化传播主体... 为探索新媒体时代农业科技传播途径,以视频号河南农科为实证样本,分析其在农业科普中的优势特征、传播创新、优化路径及未来展望。通过知识可视化、信息传达效率、多级扩散机制及双向反馈路径的优势,创新多维内容体系、专业化传播主体及精准化技术赋能,提出科学传播体系、沉浸式传播技术、智能传播系统建设、用户参与机制设计、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及传播保障体系建设等优化路径,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农业科普 河南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农机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
作者 张杰 陈洪涛 +3 位作者 秦一浪 王鹏翔 李国强 王猛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5年第2期1-3,20,共4页
智能农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描述智能农机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智能农机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智能农机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智能农机 智能感知 智能决策 智能控制 智能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河南省秋作物生产形势及品种利用情况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香粉 刘海静 +5 位作者 张留声 时小红 史庆玲 周宁 张会芳 刘桂珍 《种业导刊》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根据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对秋作物生产、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示范考察情况,结合各地市种子部门统计结果,对2024年河南省秋季作物生产情况与特点、品种利用以及布局意见进行分析,为2025年秋季主要农作物... 根据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对秋作物生产、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示范考察情况,结合各地市种子部门统计结果,对2024年河南省秋季作物生产情况与特点、品种利用以及布局意见进行分析,为2025年秋季主要农作物品种利用选择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秋作物 生产形势 品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病害智能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振东 骆巍 +9 位作者 罗晨 姜鸿勋 张英 宋淑敏 史一鸣 于艳玲 杨田亮 马中杰 冯晓 杨凡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及时、准确识别黄瓜病害,进而积极防治、合理施药对于保障黄瓜高质量生产及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黄瓜病害智能识别主要采用基于传统专家系统和知识图谱的专家知识,以及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可见光图像处... 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及时、准确识别黄瓜病害,进而积极防治、合理施药对于保障黄瓜高质量生产及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黄瓜病害智能识别主要采用基于传统专家系统和知识图谱的专家知识,以及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可见光图像处理、叶绿素荧光和高光谱等光谱分析、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综述了基于上述技术的黄瓜病害智能识别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望了黄瓜病害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黄瓜病害智能识别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病害 计算机视觉 多模态数据融合 专家知识 智能识别 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联合体试验小麦品种综合性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会芳 燕照玲 +6 位作者 刘海礁 段俊枝 陈海燕 郭燕 王楠 杨翠苹 齐红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3,共9页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联合体试验是当前我国农业形势下拓宽作物品种审定试验渠道重点推进的新措施,为深入了解河南省小麦联合体试验容量、掌握其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概况,以近3 a(2021—2023年)河南省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为对象,将联合...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联合体试验是当前我国农业形势下拓宽作物品种审定试验渠道重点推进的新措施,为深入了解河南省小麦联合体试验容量、掌握其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概况,以近3 a(2021—2023年)河南省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为对象,将联合体试验品种与省统一试验品种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21—2023年河南省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合计355个,其中,联合体试验品种187个。联合体试验容量呈上升趋势,品种数量占比由2021年的48.3%上升到2023年的61.2%;试验组别单一,主要为冬水组。冬水组小麦中,申请者独立申请品种时,联合体试验品种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较省统一试验高,个人申请则更倾向于参加省统一试验。联合体试验小麦农艺性状与省统一试验相比差异前期大后期小,7个农艺性状中2021年有5个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023年有2个性状差异显著;品质性状差异相对较小,但也表现出前期大后期小的规律,7个品质性状中2021年有2个性状差异显著、2023年均不显著。联合体试验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及多样性整体上均大于省统一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4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转化为7个主成分,其反映了81.51%的原始信息。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前50位的品种中,联合体试验小麦品种在其全部品种中占比较小,2021、2023年分别有5、14个,分别占当年全部联合体试验品种数量的9.3%、17.9%;省统一试验小麦品种在其全部品种中占比较大,2021、2023年分别有4、5个,分别占当年全部省统一试验品种数量的19.0%、35.7%。综上,河南省小麦联合体试验容量在不断提升,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离散程度较大,品种综合评价得分与省统一试验差距缩小,相关部门未来可根据市场调整优化试验组别,聚焦联合体试验通道问题,推进联合体试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联合体试验 省统一试验 试验容量 品种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智能农机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7
作者 张杰 陈洪涛 +3 位作者 王猛 杨张青 董春红 李国强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4年第4期12-14,共3页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南省智能农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应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的研...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南省智能农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应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强智能农机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河南省智能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智能农机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n的麦穗自动检测方法研究
8
作者 臧贺藏 周萌 +4 位作者 王亚辉 彭一龙 赵晴 张杰 李国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169,共8页
在小麦育种中,穗数是评估小麦产量的关键指标,及时准确检测小麦穗数对产量早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人工田间调查统计麦穗的方法费时费力。因此,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v8n的麦穗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利用HGNetV2改进... 在小麦育种中,穗数是评估小麦产量的关键指标,及时准确检测小麦穗数对产量早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人工田间调查统计麦穗的方法费时费力。因此,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v8n的麦穗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利用HGNetV2改进网络结构,增强了小目标麦穗特征的表达能力;其次,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和逐点卷积,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计数性能;最后,改进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实现了麦穗位置和类别信息的精准判断。结果表明,改进YOLOv8n在麦穗检测任务中的准确率为93.7%,比YOLOv8n提高6.5百分点,与YOLOv5s、YOLOv8x相比,改进YOLOv8n分别提高9.7、0.5百分点,可以在田间复杂情况下检测麦穗图像,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视觉处理和性能评估检测效果。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小目标小麦穗数,较好地解决了小麦穗数的遮挡和交叉重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穗计数 田间表型 目标检测 YOLOv8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玉米器官发育、生理功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9
作者 齐红志 马俊峰 +9 位作者 段俊枝 袁刘正 燕照玲 张会芳 陈海燕 燕树锋 赵霞 杨翠苹 王楠 王群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0-1248,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干旱复合极端天气灾害频发,逐渐成为玉米生产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本文综述了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玉米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雌穗、雄穗)的形态、结构、发育及...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干旱复合极端天气灾害频发,逐渐成为玉米生产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本文综述了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玉米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雌穗、雄穗)的形态、结构、发育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变化特征,并从光合荧光、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等生理功能以及分子调控方面系统阐述了玉米对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建议今后研究应整合多种组学技术,从基因、功能蛋白、代谢物到性状系统揭示玉米应答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机制,以提高玉米对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耐受能力,实现农业减灾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温干旱 器官发育 光合特性 激素含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小麦新品种济黑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涛 赵伟峰 +9 位作者 高燕 于金林 成东梅 司清林 黄莎莎 尹国红 杜空军 孙改格 李国强 臧贺藏 《种业导刊》 2025年第1期36-39,共4页
济黑麦1号是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16为母本、宛黑064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黑粒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河南省(除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地种植。该品种产... 济黑麦1号是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16为母本、宛黑064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黑粒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河南省(除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地种植。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秆高适中,生产中要注重水肥管理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济黑麦1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ResNet34模型的小麦条锈病等级识别研究
11
作者 尉国帅 贺佳 +3 位作者 常宝方 袁培燕 赵肖媛 王来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0-239,共10页
[目的]快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对其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数码相机获取小麦叶片条锈病RGB图像,构建小麦叶片条锈病不同病害等级数据集,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通道注意力模块(SE)和Inception模块加以改进,增强模型... [目的]快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对其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数码相机获取小麦叶片条锈病RGB图像,构建小麦叶片条锈病不同病害等级数据集,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通道注意力模块(SE)和Inception模块加以改进,增强模型对小麦条锈病特征的关注程度和提取能力,并采用精准率、召回率、平衡F分数和准确率等评价指标,对比分析S-ResNet34与VGG16、MobileNetV2、Swin-Transformer、ResNet34等多种主流模型的识别精度。[结果]S-ResNet34模型的训练准确率为93.85%,相比于VGG16(84.53%)、MobileNetV2(79.35%)、Swin-Transformer(85.67%)和ResNet34(87.50%)等深度网络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9.32%、14.50%、8.18%和6.35%。模型损失值更小,改进的ResNet34模型识别小麦条锈病特征能力更强,训练收敛更快。[结论]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注意力模块能有效提高小麦条锈病病害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深度学习 病害等级 图像识别 改进S-ResNet34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SC-V的农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研究
12
作者 王猛 王凯 +4 位作者 张杰 杨张青 赵巧丽 秦一浪 李国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58,共8页
为提高农田灌溉水分利用率,明确不同土质对灌溉量的影响,利用RISC-V架构芯片构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以GD32VF103VBT6芯片为核心MCU,包括主控制器、通信、传感器、灌溉量计算和安全作业等功能模块。通过量化不同类型... 为提高农田灌溉水分利用率,明确不同土质对灌溉量的影响,利用RISC-V架构芯片构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以GD32VF103VBT6芯片为核心MCU,包括主控制器、通信、传感器、灌溉量计算和安全作业等功能模块。通过量化不同类型土壤水分运移动态的差异,依据土壤中沙粒、黏粒等组分比例,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土壤质地的灌溉量估算模型。系统结合土壤墒情传感器获取的田间实时墒情数据,计算各轮灌区域最佳灌溉量,并根据灌溉量控制各灌区电磁阀开启时间,实现自动灌溉。该系统具有测墒灌溉、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自动化轮灌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农户经验灌溉方式相比,该系统能够显著降低作物灌溉量17.3%,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较小,仅降低了0.16%;与土壤水分动态平衡模型相比,该系统灌溉量降低了9.2%,产量提高了0.19%。此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保证作物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农田灌溉量,对发展智慧节水农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控制系统 RISC-V 土壤质地 节水灌溉 灌溉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Track的芝麻单株蒴果检测计数研究
13
作者 李琛昊 王川 +5 位作者 李国强 赵巧丽 杨萍 王凯 常升龙 郑国清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6,共12页
单株蒴果数是芝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单株芝麻蒴果的准确检测计数,使用目标检测、多目标追踪等技术,动态追踪单株蒴果,有助于提高芝麻育种和栽培管理效率。针对芝麻蒴果小目标、生长密集、遮挡重叠等现象,以YOLOv8-Track为基准... 单株蒴果数是芝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单株芝麻蒴果的准确检测计数,使用目标检测、多目标追踪等技术,动态追踪单株蒴果,有助于提高芝麻育种和栽培管理效率。针对芝麻蒴果小目标、生长密集、遮挡重叠等现象,以YOLOv8-Track为基准模型,在特征融合网络中引入小目标检测头和Shuffl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在模型后处理阶段引入MPDIOU损失函数,构建了SD-YOLOv8-Track模型。然后利用模型ByteTrack多目标追踪算法的ID计数方法,以芝麻单株旋转视频作为模型输入,追踪统计芝麻蒴果数。结果表明,以单幅图片为输入,SD-YOLOv8-Track模型检测蒴果的准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分别为92.25%、92.4%、92.58%,比原模型YOLOv8-Track分别提高5.94、6.6、6.31百分点。以单株旋转视频为输入,SD-YOLOv8-Track模型的多目标追踪准确率、多目标追踪精确率分别为89.42%、88.23%,比原模型分别提高4.23、4.60百分点。SD-YOLOv8-Track模型检测蒴果的平均计数准确率、漏检率、误检率分别为93.27%、3.85%、2.88%,平均计数准确率比原模型提高5.61百分点,漏检率和误检率比原模型分别降低3.84、1.77百分点。改进后的SD-YOLOv8-Track模型具有较好的芝麻单株蒴果检测性能,适用于芝麻单株蒴果的动态完整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蒴果 检测计数 多目标追踪 动态计数 Shuffle attention MPDIOU YOLOv8-Tra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旱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楠 燕照玲 +1 位作者 卓文飞 段俊枝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1-5,共5页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干旱会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而降低产量。当水稻遭遇干旱胁迫时,其体内会有大量干旱响应基因被诱导表达,以适应或抵御干旱胁迫。转录因子在干旱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其通过调控下...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干旱会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而降低产量。当水稻遭遇干旱胁迫时,其体内会有大量干旱响应基因被诱导表达,以适应或抵御干旱胁迫。转录因子在干旱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其通过调控下游靶标基因的表达来调节水稻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综述了水稻抗旱转录因子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factor)、NAC(NAM,ATAF1/2,CUC2)、bZIP(basic leucine zipper)、锌指蛋白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水稻抗旱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旱 转录因子 基因工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成麦202及配套栽培技术
15
作者 曾艳娟 焦宏廷 +4 位作者 宋新敏 李继军 齐红志 李雪艳 李鸿斐 《中国种业》 2025年第4期182-183,186,共3页
小麦新品种成麦202是河南大成种业有限公司以洛麦33为母本、淮麦20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长相清秀、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干热风、综合抗病能力突出,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 小麦新品种成麦202是河南大成种业有限公司以洛麦33为母本、淮麦20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长相清秀、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干热风、综合抗病能力突出,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43015,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探讨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旨在更有效地将该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成麦202 特征特性 高产 稳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蒴果表型数据采集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巧丽 郑国清 +1 位作者 张建涛 李国强 《种业导刊》 2024年第3期3-6,共4页
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后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其包含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远超出人类的预估。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取得了巨大发展。深入挖掘“基因型-表型-环境型”的内在联系,对促进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后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其包含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远超出人类的预估。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取得了巨大发展。深入挖掘“基因型-表型-环境型”的内在联系,对促进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对表型的概念及作用、芝麻蒴果表型特点、表型采集技术以及表型采集设备现状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最后对蒴果表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芝麻蒴果表型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蒴果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抗旱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翠苹 段俊枝 +1 位作者 燕照玲 卓文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57-161,172,共6页
干旱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为了应对干旱胁迫,植物体内会有大量基因被诱导表达,以适应或抵御干旱胁迫,其中功能基因是干旱胁迫调控通路的终端,直接起保护作用。功能基因主要包括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相关基因、... 干旱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为了应对干旱胁迫,植物体内会有大量基因被诱导表达,以适应或抵御干旱胁迫,其中功能基因是干旱胁迫调控通路的终端,直接起保护作用。功能基因主要包括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相关基因、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保护细胞免受水分胁迫伤害的功能蛋白基因等。本文从上述三方面综述了植物抗旱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抗旱性、培育抗旱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抗旱 调节基因 功能基因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花生育种及栽培研究热点与趋势
18
作者 邱雅洁 李国强 +7 位作者 臧秀旺 刘娟 郝西 张俊 崔亚男 张朋磊 刘兵 刘海礁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104,共17页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工具,通过对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分析,了解花生育种及栽培相关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中国、印度和美国是花生研究的主要国家,其中中国的...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工具,通过对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分析,了解花生育种及栽培相关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中国、印度和美国是花生研究的主要国家,其中中国的发文数量持续攀升,显示出中国花生研究在国际上的强劲势头。国际合作网络也日益密切,中国、印度和美国为合作中心,合作伙伴数量逐渐扩大,合作方式逐渐多样化。在国内方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主导了花生研究,国内机构合作网络密切,表现出活跃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全国各地花生研究的广泛分布和协同发展。研究热点方面,英文文献从基础特性和遗传抗性逐步过渡到分子水平、脂肪酸含量,最终拓展至生态系统和生长机制;中文文献则强调花生作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包括对抗旱、连作等压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花生科研热点与发展趋势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文献计量分析 CITESPACE 育种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渍涝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世蝶 袁刘正 +6 位作者 齐红志 王会强 王会涛 袁曼曼 吴浩 鲁进恒 柳家友 《种业导刊》 2024年第2期7-11,共5页
渍涝胁迫是玉米生长发育中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限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从农艺性状、生理生化、产量、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详细综述了渍涝胁迫对玉米造成的影响以及渍涝胁迫的缓解技术,以期为玉米耐渍涝研究和耐渍涝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渍涝胁迫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MAIP集成模型的华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与冬前积温下限研究
20
作者 陈先冠 冯利平 +6 位作者 白慧卿 孙爽 李国强 程陈 江敏 李颖 赵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为明确气候变暖和“双晚技术”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基于WMAIP集成模型,对华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冬前积温下限及最迟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晚播减产幅度由南向北增大,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小(<19.5%),... 为明确气候变暖和“双晚技术”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基于WMAIP集成模型,对华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冬前积温下限及最迟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晚播减产幅度由南向北增大,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小(<19.5%),中部晚播减产幅度在26.4%以内,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大,最高可达32.0%。华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适宜播期分别在9月25日—10月5日之间、9月30日—10月20日之间和10月10日—11月5日之间。华北地区冬小麦基于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冬前积温下限分别在497~629℃·d和344~581℃·d之间,并由南部向北部递增。在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条件下,河北、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最迟播期分别为10月1—13日、10月10—16日、10月22—28日和10月7—19日、10月16—22日、10月31日—11月12日。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双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前积温下限 最迟播期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WMA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