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间伐强度对大别山黄山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
1
作者 马闯 刘彦春 +5 位作者 王梦涵 马思雨 李青林 苏芳龙 杨中领 李国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18,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探究不同强度(弱度、中度、强度)的抚育间伐对大别山地区黄山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大别山地区黄山松人工林长期间伐试验样地,测定0(对照)、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探究不同强度(弱度、中度、强度)的抚育间伐对大别山地区黄山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大别山地区黄山松人工林长期间伐试验样地,测定0(对照)、10%、20%和30%4种间伐强度处理17年后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及主要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结果】(1)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强,土壤速效磷含量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渐增加;(2)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0~10 cm)有机碳含量与林下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林下植物在保持水土、调节微气候及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黄山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随间伐强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10%~20%的间伐强度有利于提升林下植物多样性。这一发现为科学理解人工林间伐的长期生态效益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人工林 林下植物 多样性 间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大堤河南段白蚁种类及分布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蔡勤学 张树田 +7 位作者 屈章彬 张金水 石磊 王建国 徐业 李国勇 刘银占 雷宏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50,162,共4页
为了解黄河流域白蚁的种类及分布情况,2019年首次对黄河大堤河南段和沁河大堤开展了白蚁现场调查,共采集112份标本,其中隶属于白蚁科土白蚁属1种、鼻白蚁科散白蚁属2种。在黄河大堤右岸高家庄护滩工程、白鹤控导工程、铁谢险工及裴峪控... 为了解黄河流域白蚁的种类及分布情况,2019年首次对黄河大堤河南段和沁河大堤开展了白蚁现场调查,共采集112份标本,其中隶属于白蚁科土白蚁属1种、鼻白蚁科散白蚁属2种。在黄河大堤右岸高家庄护滩工程、白鹤控导工程、铁谢险工及裴峪控导工程首次发现了会对堤坝产生危害的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活动迹象,其余大部分堤段未见白蚁危害;在沁河大堤焦作武陟段发现了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通过对黄河大堤气候环境和土壤pH值的调查分析,预测了黄河流域白蚁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大堤 白蚁 种类 分布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因子的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区划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任书欣 蔡勤学 +4 位作者 李国勇 孔云峰 刘银占 雷宏军 宋宏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26,共11页
【目的】对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进行准确区划将对我国土栖性白蚁危害的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数学模型,结合影响土栖性白蚁分布的环境因子,探析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区划。【方法】遴选影响白蚁分布的温度... 【目的】对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进行准确区划将对我国土栖性白蚁危害的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数学模型,结合影响土栖性白蚁分布的环境因子,探析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区划。【方法】遴选影响白蚁分布的温度、降水量、湿度、土壤pH值等环境因子,利用迭代局部搜索算法(iterative local search, ILS)创建中国土栖性白蚁区划模型。【结果】ILS区划模型分区结果与实际的土栖性白蚁分布较为符合,将我国土栖性白蚁密度依次从南至北分为高密度区(D3)、中密度区(D2)和低密度区(D1)。D3最北分界线,东起江苏南京,经安徽芜湖、湖北麻城和沙市、贵州凤岗、四川宜宾,西至云南香格里拉。其北界线基本上沿长江中下游。D2最北分界线,东起江苏盐城,经安徽阜阳、河南驻马店、陕西商州、甘肃成县,西至四川廉定。其北界线东部大致沿淮河形成最后端凸起的曲线。D1最北分界线,东起山东东营,经河北邯郸、山西长治、甘肃华亭和合作、青海玉树,西至西藏日喀则,其北界线基本上沿黄河下游北上,形成一条中间凸起的曲线。【结论】我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已跨过黄河,总体密度呈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点,从南到北大体以长江、淮河、黄河等自然地理分界划分为高、中、低3个密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栖性白蚁 空间分布 区划 分区 IL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气候带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土壤呼吸差异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克胜 尚晴 +4 位作者 刘彦春 韩艳婷 马远超 管勇 琚煜熙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6期49-56,共8页
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收集了201条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比较了不同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呼吸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沿着气候梯度由南至北呈递减趋势,平均速率... 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收集了201条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比较了不同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呼吸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沿着气候梯度由南至北呈递减趋势,平均速率为2.67μmol·m^(–2)·s^(–1)。天然林平均土壤呼吸速率(2.89μmol·m^(–2)·s^(–1))显著高于人工林(2.40μmol·m^(–2)·s^(–1))。除了暖温带以外,其它四个气候区的天然林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均高于人工林。人工林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暖温带(3.17μmol·m^(–2)·s^(–1))>热带(2.83μmol·m^(–2)·s^(–1))>亚热带(2.20μmol·m^(–2)·s^(–1))>中温带(1.97μmol·m^(–2)·s^(–1))>高原气候区(1.14μmol·m^(–2)·s^(–1));其中高原气候区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显著低于暖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天然林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热带(4.40μmol·m^(–2)·s^(–1))>暖温带(2.75μmol·m^(–2)·s^(–1))>亚热带(2.70μmol·m^(–2)·s^(–1))>高原气候区(2.63μmol·m^(–2)·s^(–1))>中温带(2.37μmol·m^(–2)·s^(–1))。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自养呼吸贡献率平均为33.1%(17.1—65.7%),天然林土壤自养呼吸比例(34.7%)略高于人工林(32.6%)。中国森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平均为2.56(1.46—3.60),沿气候梯度由南到北逐渐增加。不同气候带的人工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2.38)要低于天然林(2.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呼吸 人工林 天然林 温度敏感性 土壤呼吸 林分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氮肥对中国茶园土壤养分供应和活性氮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乔春连 布仁巴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4-181,共8页
茶树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高需氮经济植物。目前,尽管茶园生态系统中已开展了一些模拟氮肥施用的实验,但对于合成氮肥如何影响茶园土壤性质、养分供应及活性氮的流失仍缺乏全面的评估和量化。对2004—2016年间发表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整... 茶树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高需氮经济植物。目前,尽管茶园生态系统中已开展了一些模拟氮肥施用的实验,但对于合成氮肥如何影响茶园土壤性质、养分供应及活性氮的流失仍缺乏全面的评估和量化。对2004—2016年间发表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显示,施用合成氮肥导致我国茶园土壤p H平均降低0.20,使土壤总无机氮升高172%,对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和钾离子浓度无影响。合成氮肥使土壤钙、镁离子浓度分别降低了23%和37%,铝离子浓度上升了近54%。同时,使土壤N_2O排放和无机氮淋溶分别增加292%和127%。总体上,大量施用合成氮肥加剧了我国茶园土壤酸化和养分元素的流失,增加了活性氮的流失,威胁着我国茶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氮肥 土壤酸化 养分供应 无机氮淋溶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公山风景区针阔混交林藤本植物在树干不同方位的依附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忠伟 尚晴 刘彦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2-499,共8页
为了揭示森林藤本植物在树干表面的分布规律,在鸡公山风景区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阔混交林内,采用样方法和定量调查法分析了以气生根为攀缘策略的络石(Trachelospermum divaricatum)在枫香和马尾... 为了揭示森林藤本植物在树干表面的分布规律,在鸡公山风景区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阔混交林内,采用样方法和定量调查法分析了以气生根为攀缘策略的络石(Trachelospermum divaricatum)在枫香和马尾松树干表面不同方位分布的数量差异。结果表明,络石在枫香和马尾松树干不同方位的分布状况因树高而异。在枫香树干基径(5 cm)处,西北方位附着的络石数量(6.6 ind./tree)显著高于东北方位(4.6 ind./tree)和东南方位(4.3 ind./tree);在胸径(130 cm)处,西南和东南方位附着的络石数量则显著高于西北方位;络石在基径和胸径处的死亡率均表现为南侧低,北侧高。在马尾松基径处,西北方位的络石具有最高的死亡率(35.1%),导致存活数量最少(4.6 ind./tree);胸径处则东南方位络石最多;并且南侧的络石死亡率低于北侧。因此,络石在攀缘林木不同方位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与树干高度和林木胸径密切相关,这是树干微环境和藤本植物自身生理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本植物 树干方位 络石 胸径 树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温带麻栎林凋落物调节土壤碳排放通量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田慧敏 刘彦春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89-3896,共8页
凋落物既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构件,又是森林土壤环境和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降雨脉冲导致的土壤碳排放变异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凋落物在调节土壤碳排放对降雨脉冲的响应中的作用仍缺乏科学的评价... 凋落物既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构件,又是森林土壤环境和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降雨脉冲导致的土壤碳排放变异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凋落物在调节土壤碳排放对降雨脉冲的响应中的作用仍缺乏科学的评价。通过在暖温带栎类落叶阔叶林中设置不同凋落物处理(对照、去除凋落物和加倍凋落物)和降雨模拟实验以阐明凋落物数量变化对土壤呼吸脉冲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脉冲之前,不同凋落物处理下的土壤呼吸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加倍凋落物导致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57.6%,然而,去除凋落物则对土壤呼吸无显著影响。模拟降雨后52小时内,对照、去除凋落物和加倍凋落物样方的土壤累积碳排放量分别为251.69 gC/m^(2),250.93 gC/m^(2)和409.01 gC/m^(2),加倍凋落物处理下的土壤碳排放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去除凋落物处理;然而,去除凋落物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呼吸的脉冲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加倍凋落物显著提高降雨后土壤呼吸脉冲的持续时间,分别比对照和去除凋落物高出262%和15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总碳排放通量和土壤呼吸的脉冲持续时间与土壤理化特征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可解释土壤总碳排放通量变异的30.3%,而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则共同解释了呼吸脉冲持续时间变异的69.5%。该研究表明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及其对降雨的滞留作用是调控土壤碳排放通量的重要因素,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须考量凋落物对土壤微环境的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脉冲降雨 土壤呼吸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沙障对科尔沁流动沙丘植被恢复及土壤湿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苗仁辉 郭美霞 刘银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87-1992,共6页
科尔沁沙地广泛存在的流动沙丘是土地退化的极点,在该沙丘区进行植被恢复和沙丘固定十分困难。生物沙障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固沙措施,但目前对于不同沙障材料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研究不同沙障材料固沙对植被恢复的作... 科尔沁沙地广泛存在的流动沙丘是土地退化的极点,在该沙丘区进行植被恢复和沙丘固定十分困难。生物沙障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固沙措施,但目前对于不同沙障材料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研究不同沙障材料固沙对植被恢复的作用,并筛选出适合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的沙障组合类型,于2014年在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中部设置了白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枣(Elaeaanus angustifolia)、五角枫(Acer ginnala)、山竹子(Garcinia mangostana)和白榆(Ulmus pumila)的带状生物沙障。沙障设置3年后研究不同沙障材料的植物成活率、高度,沙障内和沙障间的群落植被组成、盖度和土壤湿度。结果表明,生物沙障的植物成活率均较高,白柠条、白榆和山竹子沙障的植物成活率(>70%)和高度(>50 cm)均显著高于沙枣和五角枫沙障。沙障内植被组成和盖度以沙枣和五角枫表现较好,沙障间的植被组成和盖度以白柠条-白榆和五角枫-白榆组合表现较好。生物沙障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其中在深度10~20cm和20~30 cm表现为沙枣、白榆和五角枫沙障内的土壤湿度显著高于白柠条和山竹子的土壤湿度,其他深度生物沙障内的土壤湿度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生物沙障对植物群落的恢复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认为五角枫-白榆是该地区流动沙丘固定和植被恢复较理想的沙障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生物沙障 成活率 土壤湿度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对冬闲期农田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桂浩然 王建 +4 位作者 董雄德 陈丽 黄雅祺 陈志杰 韩士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6-754,共9页
为研究玉米(Zea mays)、花生(Arachis hypogaea)和大豆(Glycine max)的秸秆还田措施对冬闲期杂草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杂草物种调查和秸秆移除、秸秆全量还田及双倍秸秆还田控制实验,定量比较玉米、花生、大豆3种作物的田间杂草发生及... 为研究玉米(Zea mays)、花生(Arachis hypogaea)和大豆(Glycine max)的秸秆还田措施对冬闲期杂草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杂草物种调查和秸秆移除、秸秆全量还田及双倍秸秆还田控制实验,定量比较玉米、花生、大豆3种作物的田间杂草发生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冬闲期间,大豆地田间杂草多样性在秸秆还田处理下显著增加36.0%,而玉米地杂草多样性在双倍秸秆添加时显著下降了71.6%,且二者田间杂草区系的差异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大而扩大(双倍秸秆还田时二者的Bray-Curtis距离达到0.72),花生地杂草区系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并不显著;不同秸秆还田类型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不同;冬闲期杂草群落多样性变化并不会影响来年生长季杂草的发生。因此,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科学地进行秸秆还田处理可控制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平衡土壤碳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闲期 田间杂草 土壤化学计量比 聚类分析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