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墨云班课联合仿真模拟用于新护士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培训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温霞 孙恒 +3 位作者 徐星 支慧 尹红梅 高延征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蓝墨云班课联合仿真模拟用于手术室新护士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培训的效果。方法选取手术室新护士40人,按工作时间段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蓝墨云班课联合仿真模拟培训法。结果培训结束后... 目的探讨蓝墨云班课联合仿真模拟用于手术室新护士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培训的效果。方法选取手术室新护士40人,按工作时间段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蓝墨云班课联合仿真模拟培训法。结果培训结束后观察组理论、技能操作及临床实训考核成绩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蓝墨云班课联合仿真模拟培训有利于手术室新护士掌握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相关知识,提升其临床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护士 手术室 脊柱疾病 机器人手术 蓝墨云班课 仿真模拟 培训 批判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靶向肽SS-31对炎症诱导髓核细胞衰老和焦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彭鑫 王志强 +3 位作者 张桐 杨光 吴小涛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9-407,共9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靶向肽SS-31对炎症诱导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衰老、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提取培养6周龄SD雄性大鼠的NP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LPS+SS-31组,其中对照组不做处理,LPS组以... 目的:探讨线粒体靶向肽SS-31对炎症诱导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衰老、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提取培养6周龄SD雄性大鼠的NP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LPS+SS-31组,其中对照组不做处理,LPS组以浓度为100μg/mL的LPS干预NP细胞24h,LPS+SS-31组在LPS干预前30min利用SS-31进行预处理。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 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和Western blot(WB)实验评估各组细胞衰老及焦亡水平;采用透射电镜和氧耗率检测分析各组NP细胞线粒体功能;应用WB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磷酸化核因子-κB-p65(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p65,p-NF-κB-p65)、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ing gene,STING)的蛋白表达;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WB实验分析体内注射SS-31对椎间盘退变、细胞衰老和焦亡的影响。结果:与LPS组相比,LPS+SS-31组的NP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衰老标志蛋白(p53、p21)及焦亡相关分子(NLRP3、Caspase-1 p20)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LPS组NP细胞线粒体肿胀呈圆形,基质透亮,线粒体嵴间腔扩张;而LPS+SS-31组的线粒体肿胀明显消退,线粒体形态趋于正常。同时,与LPS组相比,LPS+SS-31组的NP细胞最大呼吸水平明显增强(P<0.05)。WB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PS干预明显上调了p-NF-κB-p65、cGAS和STING的表达(P<0.05),而SS-31的预处理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p-NF-κB-p65、cGAS和STING的表达(P<0.05)。体内实验证实局部注射SS-31可降低NP细胞衰老、焦亡,减轻纤维环穿刺诱导的椎间盘退变。结论:SS-31减轻了炎症诱导的NP细胞衰老和焦亡,这与其对NF-κB信号通路、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31 髓核细胞 炎症 衰老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韩运鹏 邵佳 +2 位作者 高延征 高坤 毛克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行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因“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的62例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行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因“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的62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43例,年龄51.1±23.5岁(29~72岁)。根据内固定系统枕骨端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男12例,女26例,年龄50.9±24.8岁(29~72岁),影像学表现脑干或颈髓受压30例、脊髓空洞6例、Chiari畸形2例;B组(24例)采用枕骨板-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男7例,女17例,年龄51.4±22.4岁(32~69岁),影像学表现脑干或颈髓受压16例,脊髓空洞6例,Chiari畸形2例。A组随访时间36.5±11.8个月,B组随访时间36.1±9.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影像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并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CT植骨融合部横断面及矢状面骨性融合面积,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脊髓可用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斜坡-椎管角(clivus 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362.4±89.1mL、手术时间144.8±35.6min,B组术中出血量345.1±93.7mL、手术时间143.7±36.2min,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有2例患者出现连接棒断裂,3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两组术前NDI、VAS评分、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ADI、SAC、CCA、CMA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周植骨融合部横断面面积、植骨融合部矢状面面积分别为385.44±84.51mm^(2)、290.28±110.41mm^(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7.06±66.13mm^(2)、204.54±83.85mm^(2);B组术后1周分别为442.61±76.85mm^(2)、267.21±104.63mm^(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2.43±37.37mm^(2)、124.87±48.10mm^(2),两组术后1周植骨融合部横断面面积和植骨融合部矢状面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同枕骨板-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疗效相当,但术后植骨融合效果更好,能达到可靠的枕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 “三明治”畸形 枕骨板-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 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 植骨融合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应用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博 杨光 +3 位作者 吕东波 曹臣 张敬乙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7-304,共8页
目的:分析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截骨矫形治疗AS胸腰椎后... 目的:分析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截骨矫形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例;年龄19~46岁(32.7±8.1岁)。术前将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导入Surgimap Spine软件,测量骨盆参数、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矢状位参数;旋转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达到理想数值;连接C7椎体中心与S1后上角连线,沿拟定截骨椎前方皮质中心将C7中心旋转至骶骨正上方,旋转角度α即为预测SVA=0mm时截骨角度;应用截骨工具模拟SVA=50mm时截骨角度β;再应用截骨工具分别模拟CBVA=10°和20°时所需截骨角度γ、δ,颈椎受累者δ≤截骨角度λ≤γ且满足β≤截骨角度λ≤α;颈椎未受累者β≤截骨角度λ≤α。根据设定截骨角度范围,指导术中截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拍摄脊柱全长X线正侧位片,测量并比较CBVA、脊柱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之差(PI-LL)、SVA等参数,采用SRS-22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questionnaire)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合并颈椎强直,其中3例无法同时满足SVA和CBVA需求,根据术者经验进行权衡。手术时间350~490min(420±38.9min),术中出血量900~1900ml(1366.5±337.3ml)。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6±5.6个月。手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BVA分别为33.1°±13.1°、8.2°±3.8°、10.5°±4.2°;GK分别为68.5°±28.4°、35.4°±12.0°、36.1°±10.6°;TK分别为51.3°±17.3°、35.9°±9.9°、35.7°±8.7°;TLK分别为31.5°±16.1°、15.2°±7.4°、14.5°±7.2°;LL分别为-2.3°±20.8°、-39.7°±12.9°、-37.8°±8.9°;PT分别为36.5°±11.5°、23.2°±9.1°、25.4°±7.9°;SS分别为13.2°±8.8°、25.2°±8.5°、26.2°±8.7°;PI-LL分别为37.3°±15.6°、8.3°±8.7°、10.5°±9.5°;SVA分别为175.3±47.4mm、38.2±10.2mm、44.2±11.3mm。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PI值为48.2°±13.3°、48.0°±12.7°、48.1°±12.3°,无显著性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的ODI和SRS-22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水平视线及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裂,植骨融合充分。结论: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截骨矫形设计 Surgimap Spine软件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来佳辉 罗建平 +6 位作者 张新胜 李宗阳 简磊 万顺 王展 史家兴 王怀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05-612,共8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DCS...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D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ACDF治疗单节段CSM患者66例。根据颈椎侧位X线片是否存在连续3个节段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分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DCS)组(30例),其余纳入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non-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NDCS)组(36例)。其中DCS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8.4±10.1岁;NDCS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8.8±7.3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随访39.0±2.1个月,NDCS组随访39.2±1.9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2~C7 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对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DCS组1例,NDCS组2例),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DCS组手术时间78.2±10.4min、术中出血量32.3±5.1ml;NDCS组手术时间76.7±10.7min、术中出血量30.5±5.5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JOA评分术前为7.63±1.50分,术后3个月为12.73±1.41分,术后1年为13.83±1.58分,末次随访时为15.03±1.73分;NDI术前为(38.42±5.90)%,术后3个月为(19.89±2.25)%,术后1年为(13.67±2.99)%,末次随访时为(4.83±3.66)%。NDCS组JOA评分术前为8.08±1.86分,术后3个月为12.97±1.70分,术后1年为13.97±1.59分,末次随访时为15.06±1.47分;NDI术前为(36.26±6.63)%,术后3个月为(19.96±3.05)%,术后1年为(14.61±2.75)%,末次随访时为(5.69±2.76)%。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颈椎曲度术前为11.27°±5.56°,术后3个月为14.80°±5.53°,术后1年为14.97°±5.11°,末次随访时为15.64°±4.86°;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前为5.71±1.47mm,术后3个月为7.56±1.43mm,术后1年为7.07±1.84mm,末次随访时为6.93±1.61mm。NDCS组颈椎曲度术前为11.66°±5.23°,术后3个月为14.88°±5.93°,术后1年为15.12°±6.12°,末次随访时为15.76°±5.29°;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前为5.58±1.75mm,术后3个月为7.63±1.54mm,术后1年为7.19±2.09mm,末次随访时为7.14±1.74mm。两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评价综合疗效:DCS组优18例,良10例,中2例,优良率93.33%;NDCS组优24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91.67%,两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单节段CSM伴DCS的患者,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并恢复椎间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脊髓型颈椎病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斌峰 杨光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1-955,共5页
真菌性脊柱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各类脊柱感染的0.5%~1.6%。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因素会使真菌性脊柱炎患病风... 真菌性脊柱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各类脊柱感染的0.5%~1.6%。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因素会使真菌性脊柱炎患病风险增加,近年来其相关的文献报道正在逐年增加。由于病史、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且病原学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较长,导致真菌性脊柱炎极易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此外,真菌性脊柱炎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但长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药物选择及用药疗程的规范化尤为重要,若病情严重或诊疗不规范则可能还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在真菌性脊柱炎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尚且不足,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我们针对真菌性脊柱炎的病原学、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真菌性脊柱炎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使真菌性脊柱炎患者获得更加及时、规范化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药物 患病风险 脊柱炎 脊柱感染 器官移植 真菌性 抗真菌药物 广谱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成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连笑宇 邵佳 +4 位作者 高坤 余正红 菅炎鹏 王一公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成骨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5月经手术切除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18例后纵...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成骨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5月经手术切除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18例后纵韧带组织标本(OPLL组)和15例非骨化的颈椎后纵韧带组织标本(非OPLL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颈椎后纵韧带组织形态学改变;Von Kossa染色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钙盐沉积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分别测定两组标本中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及Osterix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行Beclin1、LC3与RUNX2、BMP2及Osterix的关系研究。结果:与非OPLL组相比,OPLL组细胞形态较大且形状不规则,细胞核较明显;Von Kossa染色可见非OPLL组无明显钙盐沉积,而OPLL组可见棕黑色钙盐并聚积成片状或团状;Beclin1、LC3、RUNX2、BMP2及Osterix的蛋白及mRNA在OPLL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OPLL组(P<0.05);Beclin1 mRNA表达水平与BMP2、RUNX2和Osterix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r>0.5),而LC3与成骨因子不具备相关性。结论: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在颈椎OPLL组织中显著高表达,Beclin1与后纵韧带成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 颈椎 自噬 成骨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昌盛 周全 +4 位作者 李源 吴非燃 李俊青 孔凡国 朱卉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5-361,共7页
目的:评估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应用电磁导... 目的:评估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应用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的34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3~73岁(58.4±9.4岁),体质指数24.6±2.9kg/m2;L2/31例,L3/45例,L4/517例,L5/S111例(电磁导航组)。以同时间段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5~73岁(58.1±10.2岁),体质指数26.5±3.8kg/m2;L1/21例,L2/31例,L3/43例,L4/512例,L5/S13例(C型臂透视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电磁导航组和C型臂透视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总手术时间分别为30.4±3.3min、3.6±1.0次、173.8±23.9min和44.1±6.1min、22.8±4.9次、190.2±12.5min,电磁导航组均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置钉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97.1%vs 95.0%,P>0.05);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行翻修手术。随访6~27个月(平均17.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背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效果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97.1%vs 95.0%,P>0.05)。结论: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术中透视次数少,安全性较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电磁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对椎动脉观察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坤 刘瑶 +3 位作者 邵佳 毛克政 张修儒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目的:探讨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观察并辅助螺钉置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 目的:探讨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观察并辅助螺钉置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7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21~68岁(42.2±18.9岁);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40例,双侧狭窄7例。观察组23例在显露完成后、钉道制备后、置入螺钉后3个时间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并测量其直径,根据直径变化,决定最终置入螺钉长度;对照组24例基于钉道出血情况依据经验判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均获得6~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前及术后5d行X线、CTA和MRI检查,观察内固定及椎动脉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观察组1例钉道制备后出现一侧椎动脉直径较显露完成时明显减小,使用短螺钉固定,余椎动脉直径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3.15±0.61mm、3.09±0.72mm、3.21±0.5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9.1±52.4(138~257)min、182.2±41.5(129~231)min;出血量分别为401.2±185.3(210~650)mL、415.3±201.7(230~66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A发现对照组1例出现一侧椎动脉被椎弓根螺钉压闭,无临床症状,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检查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JOA评分分别为13.1±2.1分、14.2±1.9分,与术前(7.8±1.9分)比较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JOA评分分别为12.9±1.7分、13.8±2.2分,与术前(8.1±2.5分)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JOA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观察,可观察到椎动脉形态及直径,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枢椎椎弓根 螺钉 椎动脉 寰枢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邢帅 高延征 +2 位作者 王红强 张广泉 张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0-1016,共7页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行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的23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行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的23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0~40岁(31.0±6.9岁)。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68个月(42.0±6.6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于术前及术后2d、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visualan 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手术的临床效果;于术后2d、末次随访时行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腰椎MRI检查,应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及信号变化,计算Pfirrmann分级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2.5±11.6min,术中出血量58.8±9.5ml,术后住院时间3.1±0.4d。患者术后2d、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2d、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及其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以及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d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Pfirrmann分级30.5%改善,56.5%无明显改变,13.0%退变加重;邻近节段8.7%改善,73.9%无明显改变,17.4%退变加重。随访期间无椎间盘突出复发,无螺钉松动、断裂、失效等相关并发症。结论:Quadrant通道辅助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保留腰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Quadrant通道辅助技术 动态非融合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术后翻修的手术策略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修儒 高延征 +3 位作者 高坤 余正红 邵佳 毛克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1-969,共9页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手术后翻修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寰枢椎翻修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翻修时年龄7~62岁[45.5(34.25,52.50)岁]。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间隔...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手术后翻修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寰枢椎翻修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翻修时年龄7~62岁[45.5(34.25,52.50)岁]。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间隔3~360个月[30(5,93)个月]。翻修术中有内固定首先进行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1/6体重牵引情况评估是否行前路松解术;根据术前影像结合术中探查,个性化选择原位钉道-增粗增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增加整体内固定强度,选择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植骨增加植骨融合。翻修后随访12~50个月[24.0(17.25,34.00)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枢椎斜坡角(clivus-axial angle,CA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价寰枢椎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CT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翻修手术中,8例先进行原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牵引情况,4例行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8例行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其中枕骨螺钉翻修4例,均更换螺钉钉道;C1螺钉翻修4例,2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2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C2螺钉翻修8例,5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3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3例;12例患者均进行寰枢侧块植骨。所有患者翻修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d及末次随访A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CCA、CMA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为3~7个月[3.5(3.0,6.0)个月]。结论:前路松解术适用于拆除初次内固定后大重量牵引下寰枢椎仍未复位的患者。在进行后路翻修手术时,枕骨螺钉需更换钉道以维持内固定牢固,更换更粗、更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适用于C1、C2螺钉,延长固定节段适用于C1或C2无法置钉的患者。寰枢侧块关节植骨适用于所有寰枢椎翻修手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翻修手术 手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系统治疗AIS是否可行
12
作者 高延征 王红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2-873,共2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临床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发病率约为1.5%~3%。其自然史显示在青春期快速生长期,脊柱侧凸随之快速进展,当骨骼发育成熟后,脊柱侧凸小于30的患者较少进展,而侧凸超过50°的患者平均每年进展约1%。未行手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临床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发病率约为1.5%~3%。其自然史显示在青春期快速生长期,脊柱侧凸随之快速进展,当骨骼发育成熟后,脊柱侧凸小于30的患者较少进展,而侧凸超过50°的患者平均每年进展约1%。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严重腰背痛几率明显高于融合手术患者,因此一旦AIS诊断确立,应采取积极方法改变其疾病进程。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支具及手术治疗等.Dynesys是一种半刚性动态稳定系统,其允许内固定椎弓根螺钉之间轻微运动,在增加脊柱稳定性的同时,保留脊柱节段性运动,临床主要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旨在通过稳定脊柱而不融合从而防止相邻节段退变,但是文献报道显示,Dynesys术后脊柱固定节段可以保留一定活动能力,但并不能阻止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也无确切证据表明其手术效果优于传统融合手术[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退行性疾病 疾病进程 脊柱畸形 脊柱稳定性 腰背痛 脊柱侧凸 固定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结核瘤致下肢不全瘫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巍然 施新革 +3 位作者 王红强 朱宇 宋月鹏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7-480,共4页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居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其中椎体结核占大多数。结核菌侵蚀椎体骨质,早期会引起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脊柱失稳、脊柱畸形、椎旁脓肿,严重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少数结核菌会直接侵入椎管,在椎管内持续...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居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其中椎体结核占大多数。结核菌侵蚀椎体骨质,早期会引起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脊柱失稳、脊柱畸形、椎旁脓肿,严重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少数结核菌会直接侵入椎管,在椎管内持续感染,形成炎性结核瘤,常常在不伴有明显脊柱失稳的情况下引起神经压迫[1]。然而,目前文献中对此类病例报道较少,且缺乏临床处理策略的共识。我院收治了1例椎管内结核瘤致下肢不全瘫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结核 脊髓压迫症状 脊柱畸形 神经压迫 脊柱结核 结核瘤 病例报道 文献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骨螺钉骨性通道毗连血管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盛伟超 高延征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髂骨螺钉通道附近的血管、神经分布,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2具防腐骨盆标本,模拟手术操作,从后向前沿骨盆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骨性通道钻入3.5 mm钢针,观察盆腔内重要的血管神经和钢针空间关系,... 目的探讨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髂骨螺钉通道附近的血管、神经分布,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2具防腐骨盆标本,模拟手术操作,从后向前沿骨盆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骨性通道钻入3.5 mm钢针,观察盆腔内重要的血管神经和钢针空间关系,找出在放置髂骨螺钉时血管神经易损伤区域。结果髂骨翼后部,血管、神经与髂骨之间有腰大肌相隔开,进行放置螺钉操作中不易损伤;骨盆壁侧方,闭孔血管和闭孔神经距离盆壁都很近,在进行内固定操作时,如果导针或螺钉进钉角度偏小,对这些结构就有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髋臼及腹股沟区,因髂前下棘与旋髂深动脉距离最近,所以此动脉损伤几率最大。结论由后向前植入髂骨螺钉时,髂骨翼后部较为安全,但骨盆壁侧方和髋臼及腹股沟区较危险,闭孔血管、神经和旋髂深动脉容易受到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髂骨螺钉 骨盆 腰骨盆固定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方案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研飞 廖文胜 +9 位作者 高延征 朱忠培 张岩 李甲振 肖鹏 黄宗强 宋东奎 刘献志 杨光 毛克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5-990,共6页
目的:提出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新的临床分型并评价其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7~70岁(42.4±16.1岁)。后... 目的:提出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新的临床分型并评价其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7~70岁(42.4±16.1岁)。后正中入路6例,经椎旁肌间隙切除横突入路7例,腹膜后间隙入路17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5例。依据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将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按部位分为3型:Ⅰ型,病变位于椎体旁,小部分沿神经根向椎间孔生长,未突入中央椎管;Ⅱ型,病变位于椎体旁椎间孔之外;Ⅲ型,病变位于椎弓后方的竖脊肌。每型按占位大小进一步分为a、b两个亚型,病变长轴≤50mm为a型,>50mm为b型。3名观察者先后进行两次评估分型(间隔1周),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VAS评分,并结合影像学复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Ⅰa型4例,Ⅰb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14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3位观察者分型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为0.924~1,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49~0.924,均高度一致。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患者为胸段Ⅰa(1例)、Ⅱa(5例)型,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a(3例)、Ⅱa(4例)型,17例经腹膜后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b(3例)、Ⅱb(14例)型,5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患者为胸、腰段Ⅲa(3例)、Ⅲb(2例)型。34例一期全切,1例未能全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未见明显缺失。33例患者获得3~90个月(42.5±33.3个月)随访,其中32例复查MRI未发现病变复发,1例脂肪肉瘤复发。VAS评分术前为7.7±1.6分,术后1个月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1分。结论:基于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大小,进行合理临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椎旁病变 手术入路 切除 部位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微型记忆加压合金板的体外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俭涛 徐明国 +4 位作者 王润青 王彦飙 刁攀 杨寅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269,共7页
目的:采用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微型记忆加压合金板(GYZ记忆合金板)置入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男性,年龄55.2±7.1岁,身高175.4±3.8cm,体重72.3±6.0kg。通过... 目的:采用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微型记忆加压合金板(GYZ记忆合金板)置入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男性,年龄55.2±7.1岁,身高175.4±3.8cm,体重72.3±6.0kg。通过薄层CT及骨密度检查,排除畸形、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所有标本剔除脊柱周围血管、肌肉等软组织,保留韧带、关节囊后,先后制作为生理组、损伤组、新型合金板组、传统钛板组4组:生理组为空白对照组;损伤组标本仅将C3/4椎间盘破坏;新型合金板组将C3/4椎间盘切除后置入椎间融合器,前路辅助GYZ记忆合金板融合固定;传统钛板组前路辅助传统钛板固定。每组标本均在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上给予1.5N·m的载荷。记录第3次试验的结果并对四组标本C3/4椎间隙在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扭转方向上的活动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置入物位置良好。生理组C3/4在前屈、背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为4.8°±0.5°、2.5°±0.1°、2.4°±0.3°、2.6°±0.3°、2.0°±0.2°与3.9°±0.1°;损伤组分别为6.0°±0.7°、3.4°±0.3°、3.4°±0.5°、3.8°±0.6°、2.4°±0.9°与5.7°±1.3°,较生理组明显增大(P<0.05)。新型合金板组C3/4椎间隙在上述六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为0.6°±0.1°、0.4°±0.1°、0.5°±0.1°、0.7°±0.1°、0.6°±0.1°及1.0°±0.1°,传统钛板组分别为0.6°±0.1°、0.5°±0.1°、0.5°±0.1°、0.7°±0.1°、0.5°±0.1°与1.0°±0.1°,两组在各方向上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型记忆合金板可以获得与传统钛板相似的固定强度和重建手术部位的即刻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研究 尸体标本 颈椎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5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生物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俭涛 杨寅 +4 位作者 高延征 高正超 修金涛 王宏博 王彦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40-647,共8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评估L5椎体次全切术后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的力学性能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腰骶段脊柱结核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提取1名健康志愿者腰骶段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构建腰骶段(L3-S1)脊柱生理组...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评估L5椎体次全切术后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的力学性能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腰骶段脊柱结核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提取1名健康志愿者腰骶段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构建腰骶段(L3-S1)脊柱生理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将L5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分别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和钛笼联合侧前方钉棒固定,构建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有限元模型。对所有模型的S1椎体下表面进行全部自由度约束,在L3椎体上表面给予400N的轴向载荷模拟生理压缩,然后再在L3椎体上表面施加8Nm的弯矩载荷,模拟腰椎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扭转六种运动,统计分析在不同运动方向上三组模型L4~S1的活动度及L4下终板和S1上终板的最大Von mise应力。结果: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L4~S1在前屈、背伸、侧弯、扭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为0.38°~0.56°与0.53°~1.41°,较生理组(4.48°~10.12°)同部位活动动度明显减小。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L4下终板与S1上终板在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较生理组均明显增大,新型假体组在上述方向上终板的最大Von Mises应力较钛笼组明显减小。结论:自稳定人工椎体可以较好地重建手术部位的即刻稳定性,有效降低手术部位邻近终板的局部应力,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假体的下沉率,但其长期稳定性、抗疲劳性等力学性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体 钛笼 腰骶段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比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万顺 张新胜 +5 位作者 李宗阳 来佳辉 史家兴 王展 王怀玺 罗建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分析总结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脊柱脊髓外科就诊的132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经骨髓穿刺病理... 目的: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分析总结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脊柱脊髓外科就诊的132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经骨髓穿刺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38例(骨髓瘤组),原发性骨质疏松94例(骨质疏松组),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是否贫血(血红蛋白是否<100g/L)、白球比是否倒置、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病变椎体的数目、分布节段(颈椎、胸椎、腰椎)、形态(楔形、双凹形、扁平形)、CT密度变化、MRI信号(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以及病变椎体椎弓根与附件是否受累等情况。将实验室检查有统计学差异者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的相互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各实验室检查与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组男性22例,女性72例,年龄73.35±10.14岁,体重指数24.20±2.72kg/m2,骨髓瘤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59.24±10.87岁,体重指数20.30±2.81kg/m2,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VAS评分为8.05±0.93分,ODI为(79.53±6.71)%,骨密度均值(T值)为-3.4±0.29SD;骨髓瘤组VAS评分为7.07±0.99分,ODI为(72.79±7.17)%,骨密度均值(T值)为-3.0±0.27SD,两组VAS评分、ODI、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红蛋白含量为122.48±1.17g/L,白球比为1.56±0.03,β2-MG含量为1.73±0.60mg/L,骨髓瘤组血红蛋白含量为79.24±3.81g/L,白球比为0.65±0.09,β2-MG为3.98±1.48mg/L,两组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β2-M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白球比倒置10例,贫血2例,骨髓瘤组白球比倒置30例,贫血33例,两组白球比倒置、贫血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楔形和扁平形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凹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CT横断面“虫蚀样”改变、病变椎体后缘成角、病变椎体内T1W1线性低信号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MRI信号、椎弓根受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β2-MG含量是多发性骨髓瘤预测的独立因素(P<0.05)。患者血红蛋白含量AUC为0.065,诊断敏感性为3%,特异性为100%,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曲线下面积(aera under curve,AUC)为0.087,诊断敏感性为5%,特异性为98%,β2-MG含量AUC分为0.917,诊断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7%。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老年女性多见,病变椎体T1W1可见线性低信号影;多发性骨髓瘤致椎体压缩骨折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病变椎体CT横断面可见“虫蚀样”溶骨性破坏,实验室检查常提示贫血、白球比倒置及β2-MG异常升高,血清β2-MG可作为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 多发性骨髓瘤 椎体压缩骨折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展 李宗阳 +5 位作者 万顺 张新胜 来佳辉 简磊 史家兴 罗建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目的:探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采用... 目的:探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采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和单纯TLIF手术治疗的双节段LDD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n=36)和对照组(行TLIF手术,n=3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随次访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隙高度,在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MRI上记录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VAS评分、JOA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术后的LL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对照组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硬膜撕裂、断钉断棒和融合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治疗双节段LDD能够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腰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TLIF手术,早期可以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IntraSPINE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