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秀华 杨永光 +1 位作者 张猛 雷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64-870,共7页
目的对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进行分析,探讨眼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脉络,为眼科领域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专业基础研究的进展和资助申请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领域的... 目的对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进行分析,探讨眼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脉络,为眼科领域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专业基础研究的进展和资助申请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领域的资助项目,对获得资助的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经费数额、项目依托单位、地域进行分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近10年间,眼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总体平稳,约占医学部立项数和经费总量的2%。立项项目中代表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和方法的关键词逐渐增多。在各研究领域中,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角膜和眼表疾病、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立项数量占据前3位。研究项目主要落户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项目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和底蕴雄厚的依托单位。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稳定的投入和支持在眼科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立项项目反映了我国研究热点的变迁,眼科学新技术及其与交叉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科发展;科研立项与经济、教育和科研的地域环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础研究 研究热点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彭海鹰 张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0-385,共6页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眼分为4个组:(1)外直肌后退(LR)组(27眼):单条外直肌后徙7~8 mm;(2)小量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简称小量R-R组(24眼):外直肌后徙5~6 mm,内直肌缩短4~5 mm;(3)中量R-R组(29眼):外直肌后徙7~8 mm,内直肌缩短5~6 mm;(4)大量R-R组(33眼)组:外直肌后徙8~10 mm,内直肌缩短7~8 mm。三棱镜交替遮盖测量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码照片记录手术后的眼球外转位置,计算手术后的眼球运动幅度,弓形视野计测量手术前后的外转单眼注视野。结果87例患者术后6个月,71例为正位,手术成功率为81.61%,手术失败为16例,失败率为18.39%,其中过矫5例,占5.56%,欠矫11例,占12.64%。数码照相显示,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病例术前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6±1.11)、(12.04±0.68)、(11.58±1.06)、(11.86±0.93)和(12.22±0.60)mm,术后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1±1.03)、(11.81±0.70)、(10.78±1.05)、(10.54±1.07)和(9.90±0.82)mm,术前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P=0.12),术后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4,P=0.00),组间比较对照组和LR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其余各手术组术后外转幅度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弓形视野计测得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术前平均单眼外转注视野分别为(50.82±3.30)°、(51.48±2.39)°、(50.13±3.51)°、(51.06±2.90)°和(52.09±2.61)°,术后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分别为(50.52±3.51)°、(50.11±2.36)°、(46.38±3.67)°、(44.00±3.00)°和(41.84±2.46)°,术前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P=0.14),术后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75,P=0.00),组间比较对照组和LR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其余各手术组术后单眼外转注视野都减少。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应避免因单眼手术量过大引起术后产生侧方注视的非共同性,从而影响双眼单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 眼球运动/外转力 立体视 单眼注视野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vis ST测量近视患者新型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重复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任胜卫 杨凯丽 +3 位作者 徐丽妍 范棋 翟耀华 庞辰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90-994,共5页
目的观察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Corvis ST)测量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重复性,探讨影响新增Corvis ST参数重复性的因素。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9—10月在河南省立... 目的观察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Corvis ST)测量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重复性,探讨影响新增Corvis ST参数重复性的因素。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9—10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拟接受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95例190眼,其中男34例,女61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Corvis ST 5次重复性测量。通过比较组内相关系数(ICC)、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和重复性系数(repeatability coefficient,RC)评估各参数的可重复性;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Corvis ST新增参数重复性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9个Corvis ST测量参数。其中26个参数Cronbachα系数及ICC系数均大于0.75,重复性较好,占总参数的66.7%;4个参数Cronbachα系数及ICC系数在0.60~0.75之间,重复性一般,占10.3%,最大偏离振幅时间(DLAMT)的Cronbachα系数及ICC系数低于0.60,重复性较差,占2.5%;1 mm最大形变幅度比值(DA ratio max[1 mm])、2 mm最大形变幅度比值(DA ratio max[2 mm])、最大反向凹面半径、水平方向Ambrôsio相关厚度(ARTh)、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综合半径、角膜硬度参数(SPA1)和生物力学指数(CBI)8个新增参数的Cronbachα系数及ICC系数均在0.920以上,重复性均较好。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眼压越大,bIOP的重复性测量标准差越大(β=0.210,P=0.010);中央角膜厚度(CCT)越大,DA Ratio Max[1 mm]的重复性测量标准差越小(β=-0.218,P=0.008);CCT越大,DA Ratio Max[2 mm]的重复性测量标准差越小(β=-0.295,P<0.001);柱镜度数、眼轴和CCT越大,CBI的重复性测量标准差越小(β=-0.190、-0.148、-0.428,均P<0.05)。结论Corvis ST测量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重复性较好;柱镜度数、眼轴和CCT可影响CBI参数测量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生物力学 近视 重复性 重复性测量标准差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士清 郭晓红 +4 位作者 董良 李晓华 王志立 王中华 陈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分析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为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52例52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 目的分析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为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52例52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6例同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9例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依据眼底表现将视网膜大动脉瘤分为出血型、渗出型和静止型,分析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结果彩色眼底照相示,52眼中51眼位于颞侧动脉支,1眼位于鼻侧动脉支。FFA显示,出血型32眼瘤体合并周围出血,渗出型13眼瘤体合并周围小血管渗漏,静止型7眼(包括彩色眼底照相误判为渗出型的6眼)瘤体内动脉管壁接近正常。6眼行OCT检查者均为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腔壁在视网膜浅层呈环形强反射。9眼行ICGA者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均显影,包括未被FFA发现的出血型3眼。结论彩色眼底照相拟诊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可选择OCT和ICGA检查确诊,拟诊渗出型和静止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可选择OCT和FFA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大动脉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对角膜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璐璐 张月琴 +1 位作者 余晓菲 蔡瑞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角膜穿孔患者14例14眼,所有患者均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中取自体角膜基质片填... 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角膜穿孔患者14例14眼,所有患者均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中取自体角膜基质片填垫于角膜穿孔处。分别于术后第1、7、14天,第1、3、6、9、12个月记录患者视力、眼压、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感染是否复发、角膜植片及前房情况;术后第1、6、12个月行眼前节OCT检查,查看角膜植床植片层间结构及前房与虹膜结构。根据术后1年的随访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4 d,平均(3.01±0.59)d。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前房形成良好,无双前房出现。角膜植片与植床贴服良好,植片轻度水肿。术后2周,无角膜感染溃疡复发,14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前房形成良好。术后3个月,角膜移植片透明,眼前节OCT示角膜植床植片层间贴附良好,前房情况稳定。术后1年,9眼最佳矫正视力≥0.3,所有患者视力显著提高,术后未见难治性青光眼出现。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填垫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角膜穿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穿孔 板层角膜移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