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基因分型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焕 白岩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8-102,共5页
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易复发、预后较差,危害巨大。脑胶质瘤的基因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作为脑胶质瘤诊断与评估的首选方法,在反映基因分型以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很大价值。作者... 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易复发、预后较差,危害巨大。脑胶质瘤的基因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作为脑胶质瘤诊断与评估的首选方法,在反映基因分型以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很大价值。作者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基因分型及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胶质瘤 基因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术前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脉管浸润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燕 魏焕焕 +4 位作者 付芳芳 魏巍 吴亚平 吉祥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99,11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及T1加权对比增强(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T1CE)序列联合临床预测因子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淋巴血管... 目的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及T1加权对比增强(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T1CE)序列联合临床预测因子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淋巴血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MRI扫描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221例患者的病例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的临床数据,以确定LVI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ITK-SNAP软件手动勾画肿瘤全层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开源软件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法按8∶2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77例)和测试集(44例),并经过特征降维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预测因子是否加入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了四个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不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肿瘤最大直径是直肠癌患者LVI的独立临床预测因子(P<0.05)。单独的FS-T2WI、T1CE序列以及两者联合(FS-T2WI+T1CE)的测试集AUC分别为0.757、0.802及0.869,FS-T2WI+T1CE联合临床预测因子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能最好,测试集AUC为0.898(95%CI:0.769、0.96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以辅助临床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个体化LVI预测,改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脉管浸润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术前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燕 付芳芳 +2 位作者 吴亚平 吉祥 王梅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89-89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S-T2WI)及T1加权增强(T1CE)序列联合临床特征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MRI且术后病理证... 目的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S-T2WI)及T1加权增强(T1CE)序列联合临床特征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MRI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淋巴结转移组(n=131)及无转移组(n=219)的一般特征(年龄、性别、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最大直径、有无转移)并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危险因素;手动勾画肿瘤全层感兴趣区,利用开源软件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经过特征降维构建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共6个,分别为FS-T2WI、T1CE、FS-T2WI+T1CE、FS-T2WI联合临床因素、T1CE联合临床因素及FS-T2WI+T1CE联合临床因素)。以7∶3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45例)和测试集(105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癌胚抗原值及有无远处转移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t=2.570、χ2=11.234,均P<0.001)。FS-T2WI、T1CE及FS-T2WI+T1CE联合临床特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显著大于单纯FS-T2WI、T1CE及两者联合序列模型的AUC(0.854比0.718,Z=2.951;0.925比0.888,Z=5.556;0.942比0.907,Z=2.779;P均<0.005),FS-T2WI+T1CE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大于FS-T2WI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0.942比0.854,Z=4.061,P<0.001),T1CE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大于FS-T2WI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0.925比0.854,Z=3.733,P=0.000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术前个体化预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和功能MRI在帕金森病脚桥核网络连接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芹 白岩 +3 位作者 陈翰林 张梦焕 王梦珂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98,106,共4页
帕金森病的跌倒和步态障碍症状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其对药物治疗和丘脑下核刺激的反应通常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脚桥核作为中脑运动区和网状激活系统的一部分,与基底神经节、丘脑和小脑等多个脑区均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在姿势和步... 帕金森病的跌倒和步态障碍症状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其对药物治疗和丘脑下核刺激的反应通常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脚桥核作为中脑运动区和网状激活系统的一部分,与基底神经节、丘脑和小脑等多个脑区均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在姿势和步态的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扩散张量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分别反映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和脑区网络功能方面的信息,能更好地评估脚桥核在中轴症状发生中的作用。作者就扩散张量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患者脚桥核网络连接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脚桥核 扩散张量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在区分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中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梦焕 白岩 +3 位作者 陈翰林 冯芹 王梦珂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2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在区分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颅内室管膜瘤和14例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手术治疗前的资料,以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图像为基础,绘制每层肿瘤的边界作为感兴趣区以构建整个病...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在区分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颅内室管膜瘤和14例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手术治疗前的资料,以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图像为基础,绘制每层肿瘤的边界作为感兴趣区以构建整个病灶,用Mazda软件对构建的区域进行分析,获取直方图参数,比较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评估相关参数的诊断性能。结果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直方图指标是:平均值(P=0.010,曲线下面积=0.78)、峰度(P=0.034,曲线下面积=0.75)、第99百分位数(P=0.008,曲线下面积=0.76)。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参数有:方差、偏度和第1、10、50、90百分位数(P均>0.05)。平均值、峰度和第99百分位数3个参数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0.89,敏感性=85.0%,特异性=85.7%),整体诊断效能显著提升。结论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分析法在区分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中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多参数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 扩散加权成像 室管膜瘤 间变性室管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MR成像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张梦焕 白岩 +2 位作者 冯芹 王梦珂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91,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累及多个系统、病因复杂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因人而异,病情进展不一,但是造成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近年,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核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累及多个系统、病因复杂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因人而异,病情进展不一,但是造成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近年,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核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PET-MR)成像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广泛应用于PD的研究中,其在阐明PD的病理生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结合PET的代谢和分子信息与MR影像学的结构、功能信息,有助于从整体水平去理解PD患者大脑网络的异常,进一步拓宽对该病的认识。作者就PET-MRI在P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