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XA2 siRNA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凋亡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慧慧 阚全娥 +1 位作者 于璐 刘明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2(ANXA2)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凋亡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8505c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分别转染NC siRNA和ANXA2 siRNA。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AN...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2(ANXA2)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凋亡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8505c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分别转染NC siRNA和ANXA2 siRNA。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ANX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克隆实验检测放疗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细胞ANX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放疗敏感性增加,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p-p38蛋白增多(P<0.05)。结论:干扰ANXA2能够抑制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提高放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联蛋白A2 小干扰RNA 甲状腺癌 增殖 凋亡 放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恶性胶质瘤术后适形放疗联合不同形式化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跃伟 刘建波 +1 位作者 李会荣 步星耀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脑恶性胶质瘤术后适形放疗联合不同形式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恶性胶质瘤的患者,术后采用单纯适形放疗(RT)21例,采用尼莫司汀间质化疗同步适形放疗(ACNU+RT)24例,采用替莫唑胺化疗同步适形放疗(TMZ+RT... 目的:探讨脑恶性胶质瘤术后适形放疗联合不同形式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恶性胶质瘤的患者,术后采用单纯适形放疗(RT)21例,采用尼莫司汀间质化疗同步适形放疗(ACNU+RT)24例,采用替莫唑胺化疗同步适形放疗(TMZ+RT)23例,比较3组疗效的安全性。结果:RT组患者1、2、3a存活率分别为47.6%(10/21)、23.8%(5/21)、15.0%(3/21),中位生存时间为11.0(18.2~7.6)个月,ACNU+RT组分别为75.0%(18/24)、41.7%(10/24)、20.8%(5/24)和20.0(35.4~12.2)个月,TMZ+RT组分别为73.9%(17/23)、43.4%(10/23)、21.7%(5/23)和21.0(33.6~12.2)个月。ACNU+RT组、TMZ+RT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RT组(χ2L=8.313,8.825;P<0.05)。结论:ACNU+RT和TMZ+RT可作为脑恶性胶质瘤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胶质瘤 手术 三维适形放疗 同步放化疗 间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早期乳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过程中血清肿的体积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良 吴广银 +1 位作者 雒建超 王权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9-682,共4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观察早期乳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过程中血清肿体积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早期乳癌保乳术后出现血清肿的全乳放疗患者,采用锥形束CT和普通CT分别在每例患者全乳放疗初次和末次进行扫描成像,然后由2名医师分别在两... 目的:评价锥形束CT观察早期乳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过程中血清肿体积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早期乳癌保乳术后出现血清肿的全乳放疗患者,采用锥形束CT和普通CT分别在每例患者全乳放疗初次和末次进行扫描成像,然后由2名医师分别在两类CT图像上勾画出血清肿大小,并比较两类CT图像上血清肿的体积变化值、血清肿可见度评分(SCS)和适形指数(CI)。结果:锥形束CT和普通CT图像上的血清肿体积变化值分别为(17.5±7.8)和(17.7±7.7)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配对=1.939,P=0.062)。锥形束CT的SCS和普通CT的SCS一致性较差(Kappa=0.293,P=0.005),但两者呈正相关(rS=0.848,P<0.001)。锥形束CT的血清肿CI值和普通CT的血清肿CI值呈正相关(rP=0.882,P<0.001)。锥形束CT图像上血清肿的CI值和SCS呈正相关(rS=0.843,P<0.001),当SCS≥3分时,其CI值>0.60。结论:锥形束CT可以用来观察早期乳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过程中血清肿的体积变化,尤其是当SCS≥3分时,应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早期乳癌 全乳放疗 血清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布野方案对口咽癌逆向调强放疗计划的影响
4
作者 王权 王建华 李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8-570,共3页
口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采用逆向调强放疗可以更好地提高肿瘤受照剂量,同时充分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少受照射。逆向调强放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放疗技术。研究显示为了使调强计划得到最优的剂量分布,往往需要设置多个照射野,... 口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采用逆向调强放疗可以更好地提高肿瘤受照剂量,同时充分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少受照射。逆向调强放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放疗技术。研究显示为了使调强计划得到最优的剂量分布,往往需要设置多个照射野,甚至当照射野数目足够多时,照射野方向的选择已经不再重要;但是照射野数目的增多却会延长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调强放疗 布野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内血容量指数和中心静脉压反映容量状态的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敏 刘建波 秦英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64-3666,共3页
目的:比较在机械通气时,随潮气量(Vt)的变化,中心静脉压(CVP)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与心脏指数(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例行有创机械通气和脉搏轮廓动脉压波形分析法(PiCCO)监测的患者,根据CI分为心功能正常组... 目的:比较在机械通气时,随潮气量(Vt)的变化,中心静脉压(CVP)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与心脏指数(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例行有创机械通气和脉搏轮廓动脉压波形分析法(PiCCO)监测的患者,根据CI分为心功能正常组[CI≥2.2L/(min·m2)]和心功能低下组[CI<2.2L/(min·m2)]。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下,调整Vt分别维持于6、10、15mL/kg体重水平,以上各种条件维持20min后测量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过程中以上支持条件随机选择进行。结果:(1)在所有患者,CI,ITBVI随潮气量升高而下降,平均气道压(Pmeans)随潮气量升高而升高,CVP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2)CVP在各实验组与CI均无相关性;在心功能低下组,ITBVI与CI有相关性(R为0.679,P<0.05)。结论: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机体容量状态和心脏前负荷,与心脏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压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前负荷 潮气量 心脏指数 平均气道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敏 刘建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3-944,共2页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方式的选择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转入中心ICU需机械通气的确诊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比较仅行气管插管组和气管切...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方式的选择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转入中心ICU需机械通气的确诊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比较仅行气管插管组和气管切开组在初始状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的不同。并将气管切开组分为早期(<2周)和延迟(>2周)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剔除死亡病例后,仅行气管插管组的APACH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低于气管切开组(均P<0.05)。而早期气管切开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延迟气管切开组(P=0.04、0.03),APACHⅡ评分及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首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发病急性期行气管插管。若自主呼吸及咳痰能力短期内不能恢复,建议早期行气管切开,时机可考虑2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滴丸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涛 杨婷 +3 位作者 郑大勇 李伟 于德红 韩倩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9-437,共9页
目的建立在大鼠血浆中同时测定冬凌草甲素与冬凌草乙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研究不同给药剂量冬凌草滴丸中冬凌草甲素与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冬凌草滴丸以小(0.3 g·kg^(-1))、中(0.9 g·kg^... 目的建立在大鼠血浆中同时测定冬凌草甲素与冬凌草乙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研究不同给药剂量冬凌草滴丸中冬凌草甲素与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冬凌草滴丸以小(0.3 g·kg^(-1))、中(0.9 g·kg^(-1))、大(2.7 g·kg^(-1))剂量以及累积剂量(0.9 g·kg^(-1),连续给药7 d)对大鼠灌胃给药,以苯海拉明作为内标物,采用LC-MS/MS分析方法检测血浆中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的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3.0版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冬凌草滴丸以小、中、大剂量给药后,冬凌草甲素的峰浓度(C_(max))分别为(74.25±29.93),(197.67±38.09),(346.03±34.87)ng·mL^(-1),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分别为(85.46±36.06),(187.21±44.27),(654.66±88.50)ng·mL^(-1)·h;冬凌草乙素的C_(max)分别为(30.33±16.15),(37.88±11.95),(60.92±36.60)ng·mL^(-1),AUC_(0-t)分别为(17.44±4.16),(70.77±33.31),(136.25±3.65)ng·mL^(-1)·h。冬凌草滴丸中剂量单次给药与中剂量多次给药后,冬凌草甲素消除半衰期(t_(1/2β))分别为(2.24±1.17),(2.85±0.82)h,冬凌草乙素t_(1/2β)分别为(2.56±0.45),(2.73±0.62)h。结论大鼠给予冬凌草滴丸小、中、大剂量给药后,冬凌草甲素AUC_(0-t)呈线性动力学特征,中剂量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后,体内均无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滴丸 冬凌草甲素 冬凌草乙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