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图ST段压低和无偏移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晓宇 陈岩 +4 位作者 楚英杰 贺文奇 许文克 杨蕾 董淑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8-74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心电图ST段偏移表现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特征,探讨依据心电图对其进行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NSTEMI患者203例,依据心电图ST段偏移方式的不同分为: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组(压低组... 目的:观察不同心电图ST段偏移表现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特征,探讨依据心电图对其进行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NSTEMI患者203例,依据心电图ST段偏移方式的不同分为: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组(压低组,121例)和ST段无偏移型心肌梗死组(无偏移组,8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梗死相关动脉(IRA)及其介入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患者病死率。结果:1无偏移组患者年轻、男性多见,心肌梗死及糖尿病病史较少见。2无偏移组中单支血管病变者明显多于压低组(χ2=14.868,P=0.002),且IRA以回旋支多见;IRA TIMI 0、1级的比率低于压低组(χ2=37.516,P<0.001)。无偏移组患者IRA侧支循环TIMI 2、3级的比率高于压低组患者(χ2=12.500,P<0.001)。3无偏移组中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少于压低组(χ2=18.160,P<0.001)。2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0,P=0.178)。结论:NSTEMI患者临床表现较轻,但也要选择早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积极行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段无偏移 ST段压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茹靖涛 曹靖 +2 位作者 王振全 徐玉英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3-775,共3页
目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疼痛模型,为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CCI组与假手术组。CCI组大鼠(n=15)以6.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组大鼠(n=15)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2组各取1... 目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疼痛模型,为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CCI组与假手术组。CCI组大鼠(n=15)以6.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组大鼠(n=15)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2组各取10只分别于术后第3天测量左、右爪热痛阈,隔天测1次,测至第6周末。第3周末2组各取剩余的5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CCI术后第7天结扎侧热痛觉过敏出现,持续到第33天,第35天后消失。不同时间点CCI组和假手术组左右侧热痛阈的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724,P=0.001;F组间=237.012,P<0.001)。CCI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NR2B蛋白阳性区积分光密度为(26224.32±2182.00),明显高于CCI假手术组(16572.52±2013.67)(t=8.652,P=0.005)。结论: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疼痛模型 热痛域 NR2B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程度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晓宇 沈玉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89,共1页
研究表明,老年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高龄可达8%。其中绝大多数系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较为常见。因此,我们推测在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共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老年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高龄可达8%。其中绝大多数系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较为常见。因此,我们推测在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共同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患者 左心室功能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非瓣膜性 老年人群 受损程度 功能受损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现场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旭 秦历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39-2042,共4页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场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前120出诊的心脏骤停(CA)现场RO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据特点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场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前120出诊的心脏骤停(CA)现场RO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据特点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纳入29例患者,ROSC≥6 h的有9例(31.03%),ROSC<6 h的有20例(68.9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始发生地点、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提供CPR、初始心律、病因、抢救用肾上腺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SC≥6 h的患者中,无人生存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44.15±34.16)h,最短住院时间为12.08 h,最长住院时间为125.75 h。所有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min)与返院时间(min)相比(6.45±3.60 vs.4.55±2.46,P=0.014),急救反应时间耗时更多。结论:现场ROSC的患者其入院生存率低,OHCA的发生需要早期预防。OHCA现场ROSC患者的短期生存时间(6 h)不受患者基本情况及急救情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心肺复苏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正QT间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海波 李兵 +2 位作者 刘晓宇 贺文奇 楚英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校正QT(QTc)间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EMI患者17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观察患者发病后30、60及120 min和PCI前后的QTc... 目的探讨校正QT(QTc)间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EMI患者17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观察患者发病后30、60及120 min和PCI前后的QTc间期变化特点,并根据发病30 min后QTc间期长度,分为延长组56例、缩短组16例和正常组98例3个亚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QTc间期延长及QTc间期缩短患者发生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延长组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和(或)高侧壁的比例高,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的比例高(P<0.05);缩短组心肌梗死多发生在下壁和(或)后壁的比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的比例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延长组及缩短组出现心功能Killip≥Ⅲ级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c间期延长或缩短可能是STE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新的预测因素,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心肌缺血 动作电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体外心肺复苏: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4
6
作者 史晓朋 杨蕾 +3 位作者 程艳伟 白伟民 景莉娟 秦历杰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478-483,共6页
对于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或维持自主心律的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快速实施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院前实施ECPR可... 对于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或维持自主心律的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快速实施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院前实施ECPR可最大化减少心脏骤停患者循环不充分的时间,但因其投入巨大,且受场地条件限制较多,临床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团队协作、流程实施及最佳受益人群方面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院前ECPR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院前ECPR实施现状及要点进行概述,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体外心肺复苏 体外膜肺氧合 心脏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