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疗效分析
1
作者 张建卿 王会娜 +2 位作者 卢继忠 肖明第 顾以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764-1765,共2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血流速度、...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达正常数值,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血管成形术可提高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内膜剥脱术 血管成形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8
2
作者 宋书波 范太兵 +4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韩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体重6.1~38.0(13.9±6.0)kg,缺损大小2.5~7.0(3.8±0.8)mm,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在第3至第4肋骨之间做约2~3 cm的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再将探条对准或穿过室间隔缺损入左心室,沿探条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鞘管建立输送轨道,常规释放封堵器。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胸片。结果:122例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97.5%);封堵失败的3例(2.4%)术中直接经原切口中转为体外循环手术。封堵器大小为4~10(4.9±1.1)mm,均为对称伞。围手术期间:12例(10.1%)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16例(13.4%)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3.4%)术后发生残余漏,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时自行闭合。定期随访1.0~19.8(8.3±5.0)个月中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及封堵器脱落。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和更美观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付海霞 张嘉莹 +1 位作者 赵子牛 李庚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797-180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关系,并初步观察IL-6基因多态性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91例EH患者及197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IL-6基因-...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关系,并初步观察IL-6基因多态性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91例EH患者及197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IL-6基因-597G/A、-572C/G及-174G/C多态性及血清水平检测,PCR-RFLP法检测基因多态性,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结果两组人群-597与-174位点均仅发现GG基因型。-572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EH组C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EH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1.68倍(95%CI:1.12~2.53,P<0.05)。EH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5.41±8.09)pg/ml与(4.68±2.90)pg/ml,P<0.01],-572CG+GG基因型患者血清IL-6及收缩压水平均显著高于-572CC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可能不存在IL-6基因-174G/C与-597G/A多态性,他们与EH发病无关;-572C/G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EH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之一,其可能通过对血清IL-6水平表达的影响增加个体EH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白细胞介素-6 基因 多态现象(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FUT8的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卞艳丽 张春瑞 +1 位作者 宋书波 张体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36,共6页
目的研究岩藻糖基转移酶8(fucosyltransferase 8,FUT8)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FUT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常规培养结直肠癌细胞系SW4... 目的研究岩藻糖基转移酶8(fucosyltransferase 8,FUT8)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FUT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常规培养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分为si-NC组和si-FUT8组,分别转染NC si RNA和FUT8 si RNA;Western blot检测FUT8 si RNA干扰效果;CCK8检测干扰FUT8对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Boyden小室检测干扰FUT8对SW48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Akt信号通路激活剂SC79分别处理si-NC组和si-FUT8组SW480细胞,分为si-NC组、si-FUT8组、si-NC+SC79组和si-FUT8+SC79组,CCK8和Boyden小室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AKT、p AKT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FUT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与si-NC组相比,si-FUT8组细胞中FUT8的表达降低(P<0.05)。与si-NC组和si-NC+SC79组相比,si-FUT8组和si-NC+SC79组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降低,细胞中p AKT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减少;与si-FUT8组相比,si-NC+SC79组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增加,细胞中p AKT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干扰FUT8可能通过调控AK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岩藻糖基转移酶8 增殖 侵袭 AKT/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心脏模型在右室双出口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力运 范太兵 +2 位作者 李斌 周司杰 胡曼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1-354,共4页
目的:评估3D打印心脏模型在右室双出口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12月收治的右室双出口患者12例(男3例、女9例)的CT血管造影资料,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心脏模型,比较3D打印心脏模型与术中探查结果的符合程度... 目的:评估3D打印心脏模型在右室双出口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12月收治的右室双出口患者12例(男3例、女9例)的CT血管造影资料,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心脏模型,比较3D打印心脏模型与术中探查结果的符合程度。结果与结论:3D打印心脏模型可精确显示心脏空间结构,与术中探查符合度高,能够很好地显示主动脉与肺动脉的结构关系、室间隔缺损(VSD)与大动脉的位置、VSD与肺动脉瓣的距离等,可在模型上评估是否可行双心室矫治,并可评估双心室矫治患者内隧道的形态、位置,有利于术中内隧道的建立。3D打印心脏模型有利于右室双出口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室双出口 3D打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