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对兔眼内万古霉素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天洋 杨晶晶 +3 位作者 李翔 夏慧芸 何继军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对兔眼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VH)后眼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9只,其中3只用于抽取空白房水,其余6只以右眼为实验眼,采用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每日2次,每次30μl,左眼... 目的探讨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对兔眼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VH)后眼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9只,其中3只用于抽取空白房水,其余6只以右眼为实验眼,采用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每日2次,每次30μl,左眼作为对照眼。分别于首次点眼前和次日点眼后1 h测量双眼眼压。于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第2天,每只实验兔双眼玻璃体腔内各注射VH(10 mg/ml)0.5 mg。分别于注射后2 h、1 d、2 d、4 d、6 d、8 d、10 d、12 d抽取房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房水中VH的质量浓度,根据平均质量浓度计算VH在兔眼内达峰时间(t max)、达峰浓度(C max)、半衰期(t 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实验眼点眼后眼压值低于点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眼和对照眼房水中VH的t max均为1 d,C max分别为(61.40±13.48)和(51.56±5.07)μg/ml。注射后4、6和8 d,实验眼房水中VH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8、3.150、2.694,均P<0.05)。实验眼和对照眼VH在房水中代谢的t 1/2分别为2.69和2.05 d,实验眼t 1/2相对于对照眼延长了31%。实验眼AUC 0-10 d相对于对照眼增加了24.3%。结论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可延长兔眼玻璃体内VH的半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玻璃体腔注射 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 房水循环 眼部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引导下Nd:YAG内界膜切开术治疗无明显诱因的Valsalva视网膜病变合并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1例
2
作者 曹可盈 李晓丽 +2 位作者 王冬冬 黄子旭 宋宗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5-556,共2页
患者男,36岁,因左眼视力骤降1个月于2023年6月3日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玻璃体积血,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个人原因未接受治疗。发现高血压病和肾功能不全病史1个... 患者男,36岁,因左眼视力骤降1个月于2023年6月3日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玻璃体积血,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个人原因未接受治疗。发现高血压病和肾功能不全病史1个月,现行血液透析治疗,血压稳定在125~137/70~79 mmHg(1 mmHg=0.133 kPa)。否认外伤史、明显Valsalva动作,否认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3;眼压右眼12.7 mmHg,左眼12.5 mmHg;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泽可,动静脉比为1∶3,视网膜静脉充盈迂曲,周边视网膜平伏,可见点片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左眼黄斑区前可见淡黄色积血,并形成液平面,直径约3 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内界膜切开术 VALSALVA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Cohen综合征的眼科表现
3
作者 牛月月 叶玉香 +5 位作者 柳慧 高蒙蒙 石梦海 刘华 郑宏 张红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2-1123,共2页
患儿,男,10个月余,汉族,因筛查眼部病变于2021年12月6日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患儿为第3胎,顺产,妊娠35周+4天出生,出生体质量2150 g,孕妇自觉孕期胎动少。既往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新生儿期喂养困难,少哭闹。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 患儿,男,10个月余,汉族,因筛查眼部病变于2021年12月6日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患儿为第3胎,顺产,妊娠35周+4天出生,出生体质量2150 g,孕妇自觉孕期胎动少。既往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新生儿期喂养困难,少哭闹。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体健,患儿1胞姊1胞兄均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家族其他遗传病史。患儿智力发育迟缓、眼睛外观无异常、头发浓密、眼距宽、眉毛浓密下斜、睫毛长(图1),高腭弓,皮肤白皙,腰、臀部见片状蒙古斑,多线掌纹,掌骨和跖骨短,指趾甲发育不良,关节松弛,四肢肌张力低。眼部检查:角膜映光法检查反光点居中;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膜、角膜无异常;双眼晶状体下半部皮质点状混浊;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显示右眼+1.50 DS/-3.00 DC×9°;左眼+2.00 DS/-3.25 DC×178°;检影验光显示右眼+2.00 DS/-2.50 DC×5°,左眼+2.00 DS/-2.50 DC×180°;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盘圆,边界清,血管走形和发育可,中心凹反光点存在,视网膜色素不均匀,提示视网膜色素变性(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双眼黄斑及后极部外核层变薄,光感受器层消失(中心凹部分区域除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粗糙变薄,脉络膜变薄,左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可见囊样表现(图3)。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全基因外显子检测显示患儿存在VPS13B基因的1个纯合变异:c.6940+1(IVS38)G>T,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变异携带者;线粒体DNA高敏感性测序分析为阴性,排除线粒体病;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排除遗传代谢病。结合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线粒体DNA、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诊断为Cohen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中心凹 遗传代谢病 关节松弛 遗传病史 眼部检查 视网膜色素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区正向设计离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的延缓效果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秀红 符爱存 +5 位作者 姫娜 王卫群 吕勇 李光光 赵兵新 覃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9-346,共8页
目的比较配戴多区正向设计离焦(DIMS)框架眼镜和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进展的延缓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390例390眼,等效球镜度(SER)为-0.75~-6.00 D。... 目的比较配戴多区正向设计离焦(DIMS)框架眼镜和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进展的延缓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390例390眼,等效球镜度(SER)为-0.75~-6.00 D。依据患儿及其监护人意愿将受试者分为DIMS框架眼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和单光框架眼镜组,每组130例130眼,分别给予配戴DIMS框架眼镜、标准型或带散光设计角膜塑形镜及非球面设计的普通单光足矫框架眼镜,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1年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联合主觉验光测定受试眼SER;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最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随访者共327例327眼,其中DIMS框架眼镜组107例107眼、角膜塑形镜组112例112眼、单光框架眼镜组104例104眼,均取右眼数据纳入分析。比较3个组受试眼戴镜前及戴镜后1年SER和AL及其变化量。DIMS框架眼镜组受试眼AL和SER变化量与基线资料的关系评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DIMS框架眼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单光框架眼镜组不同时间点SER和A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ER:F_(组别)=7.065,P=0.009;F_(时间)=183.730,P<0.001.AL:F_(组别)=6.151,P=0.014;F_(时间)=175.290,P<0.001),戴镜后1年3个组受试眼SER和AL变化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65,P=0.009;F=6.151,P=0.014),其中各组1年后SER和AL均大于基线时,角膜塑形镜组和DIMS框架眼镜组SER和AL及其变化量均明显小于单光框架眼镜组,DIMS框架眼镜组SER和AL及其变化量均大于角膜塑形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光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能分别抑制SER和AL进展58.3%和59.0%,配戴DIMS框架眼镜1年能分别抑制SER和AL进展46.9%和43.6%。戴镜1年单光框架眼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和DIMS框架眼镜组SER无变化的眼数占比分别为5.77%(6/104)、24.11%(27/112)和17.76%(19/107),AL无变化的眼数占比分别为0.00%(0/104)、8.93%(10/112)和7.48%(8/107),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16、8.676,均P<0.001)。DIMS框架眼镜组AL变化量与年龄呈弱负相关(r=-0.252,P=0.006)。结论配戴DIMS框架眼镜对儿童近视的延缓效果不及角膜塑形镜,但明显优于配戴普通单光框架眼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眼轴长度 离焦框架眼镜 角膜塑形镜 等效球镜度 视网膜离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A1基因新发无义变异导致ADOA一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5
作者 王莉红 王志立 +3 位作者 陈晓 魏嘉 陈慷 崔龙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2-937,共6页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ADOA)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23年7-10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河南地区汉族ADOA一家系2代4名成员,包括2例患者。详细询问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病史,并进...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ADOA)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23年7-10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河南地区汉族ADOA一家系2代4名成员,包括2例患者。详细询问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视网膜电图(ERG)、视觉诱发电位(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同时进行听力、肌电图及颅脑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是否伴有全身异常。收集该家系4名成员的外周血,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其他成员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对新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和蛋白结构分析。结果先证者女,15岁,左眼视力下降4年,双眼视神经萎缩,双眼黄斑区中心凹厚度稍变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厚度局部轻度变薄,VEP各波呈低振幅改变,部分视野缺失;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听力障碍和肌张力异常。先证者母亲视神经部分区域萎缩,双眼黄斑区中心凹厚度稍变薄,VEP检查未见明显异常,ERG轻度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OPA 1基因外显子6出现杂合无义变异c.676C>T(p.Gln226Ter),该变异位点在HGMD数据库未见报道,千人基因组和gnomAD数据库未见收录,其可导致226位谷氨酰胺处发生提前终止。蛋白结构分析显示,OPA1蛋白p.Gln226Ter可造成蛋白与周围残基相结合的氢键改变,进而导致蛋白功能改变。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可能致病。结论该ADOA家系患者表现为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双眼视神经萎缩,左眼为主;OPA 1基因c.676C>T变异可能为该ADOA家系致病变异位点,该变异位点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家系 表型 OPA1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可可 郭庆歌 +9 位作者 李晓欢 马建军 杨红旗 石小雪 范咏言 杨大伟 郭大帅 董琳瑞 古祺 李东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2-1108,共7页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索其在早期PD诊断中的预测价值,及探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PD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年龄40~70岁的PD患者49例(PD组),并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39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扫频源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检查,并定量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和血管密度。将88例受试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例和验证集26例,选择PD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纳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变量,并在训练集中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LR)、K-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基于视网膜改变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早期PD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浅层毛细血管的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以及鼻侧外圈(A9)密度减少,视网膜层的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A6~A9厚度,节细胞复合体层的A9厚度,神经纤维层的A7厚度,视网膜外层的A2和A4~A9厚度变薄(P<0.05)。视网膜层A2厚度(OR=0.781,95%CI=0.659~0.926)、视网膜层A3厚度(OR=1.190,95%CI=1.019~1.390)、视网膜外层A2厚度(OR=0.748,95%CI=0.603~0.929)、视网膜外层A6厚度(OR=2.264,95%CI=1.469~3.490)、视网膜外层A8厚度(OR=0.723,95%CI=0.576~0.906)以及神经纤维层A7厚度变薄(OR=0.592,95%CI=0.454~0.773)及浅层毛细血管A7密度减少(OR=1.966,95%CI=1.399~2.765)为早期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构建的5个模型中,LR模型整体性能最高,其AUC为0.841,而DT模型的准确度最高,其准确度为0.846。结论基于视网膜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的预测早期PD,其中,DT模型对早期PD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 机器学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双眼脉络膜转移的多模式影像表现1例
7
作者 李苗苗 杨婧 庞辰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386,共2页
患者,男,66岁,2022年8月30日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左眼加重1个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无眼红、眼疼等症状。既往患糖尿病史7年,口服降糖药,平素血糖控制好。2年前患者确诊贲门腺癌Ⅲ期,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行全身化学疗法治疗。
关键词 河南省人民医院 口服降糖药 双眼视力 胃大部切除术 影像表现 贲门腺癌 化学疗法 血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 HR测量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参数的重复性
8
作者 王晴 杨凯丽 +4 位作者 徐丽妍 顾宇伟 范棋 任胜卫 赵东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5-846,共12页
目的探讨Pentacam HR测量不同严重程度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参数的重复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的亚临床圆锥角膜或圆锥角膜患者98例120眼,将患者分为亚临床圆锥角膜组、轻度圆... 目的探讨Pentacam HR测量不同严重程度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参数的重复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的亚临床圆锥角膜或圆锥角膜患者98例120眼,将患者分为亚临床圆锥角膜组、轻度圆锥角膜组、中度圆锥角膜组和重度圆锥角膜组,每组各30眼。另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者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由同一医师对每眼进行3次Pentacam HR测量,记录包含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厚度、综合指数及光密度5个方面共53个参数。通过计算组内标准差、重复性限(r)及公差指数(TI)来比较不同分期圆锥角膜组与对照组间角膜地形图参数的重复性。结果亚临床、轻度、中度及重度圆锥角膜组与对照组所有参数的r值相比,分别有54.71%(29/53)、66.04%(35/53)、90.57%(48/53)、94.34%(50/53)参数TI>0.31。其中角膜前表面垂直中央曲率(Ks)、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角膜后表面水平中央曲率(Kf)、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PRC)、角膜最薄点厚度(TCT)、0-2 mm、2-6 mm区域角膜前表面光密度(A.0-2 mm、A.2-6 mm)、2-6 mm区域角膜中央层光密度(C.2-6 mm)、0-2 mm及2-6 mm区域全层角膜平均光密度(T.0-2 mm、T.2-6 mm)在亚临床及轻度圆锥角膜组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TI<0.31);围绕Kmax最陡点3 mm区域的平均屈光力、角膜后表面平均曲率、中央圆锥角膜指数参数在亚临床、轻度及中度圆锥角膜组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TI<0.31);围绕Kmax最陡点4 mm、5 mm区域的平均屈光力参数在各组间均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TI<0.31)。结论对于亚临床与轻度圆锥角膜患者,推荐使用角膜后表面Kf、PRC和TCT来监测病情进展;对于监测中度与重度圆锥角膜患者病情,可重点检测围绕Kmax最陡点4 mm、5 mm区域的平均屈光力测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Pentacam HR 重复性 重复性限 公差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高优歌 王艳歌(综述) 宋宗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6-880,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全球老年人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变性和感光细胞不可逆性损伤或丢失。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类具有脂质双层膜的异质性纳米囊泡,包括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全球老年人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变性和感光细胞不可逆性损伤或丢失。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类具有脂质双层膜的异质性纳米囊泡,包括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它们通过传递RNA和蛋白质等分子发挥生物学效应。本综述论述了RPE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RPE-EVs)参与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新生血管生成等AMD病理生理过程。RPE-EVs来源的Apaf1、HDAC6、miR-494-3p、miR-138-5p、miR-21、miR-543、miR-302a-3p等可作为诊断和治疗AMD的候选分子靶点,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由于RPE-EVs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低毒性、靶向性、稳定性、特异性等独特优势,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RPE-EVs在A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将关注点放到RPE-EVs在AMD诊疗中的作用,实现RPE-EVs的临床转化,为AMD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 细胞外囊泡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氧化应激 炎症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ansys、Pentacam、CASIA和Arcscan测量近视眼ICL植入术后拱高比较
10
作者 张波 王浩 +6 位作者 庞辰久 杜文文 孙早荷 李金 顾宇伟 王树林 范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60,共7页
目的评估国产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Scansys、Pentacam三维眼前节全景分析仪、频域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ASIA SS-1000)和新型超高频数字超声扫描系统(Arcscan Insight100)测量近视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中央拱... 目的评估国产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Scansys、Pentacam三维眼前节全景分析仪、频域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ASIA SS-1000)和新型超高频数字超声扫描系统(Arcscan Insight100)测量近视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中央拱高的差异及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6—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行ICL V4c植入术的近视患者56例56眼,术后同时应用Scansys、Pentacam、CASIA和Arcsan测量中央拱高。比较4种仪器拱高测量值的差异;4种仪器拱高测量值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致性比较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结果Scansys、Pentacam、CASIA和Arcscan拱高测量值分别为(481.8±191.6)、(476.4±190.6)、(619.3±207.5)和(534.0±221.2)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301,P<0.001),其中Scansys和Pentacam拱高测量值明显低于CASIA和Arcscan,Arcscan拱高测量值低于CASI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rcscan-CASIA、Arcscan-Pentacam、Arcscan-Scansys、CASIA-Pentacam、CASIA-Scansys、Pentacam-Scansys拱高测量值均呈强正相关(r=0.982、0.933、0.931、0.942、0.941、0.989,均P<0.001)。Scansys、Pentacam、CASIA和Arcscan拱高测量值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975、0.998、0.992;CASIA和Arcscan、CASIA和Scansys、CASIA和Pantacam、Arcscan和Scansys、Arcscan和Pantacam拱高测量值差值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70~0、0~280、0~280、-110~210、-100~220μm,差值的绝对值最大值超出临床的可接受范围,一致性欠佳;Scansys和Pentacam拱高测量值差值95%一致性界限为-60~50μm,一致性良好。结论4种仪器测量近视眼ICL V4c植入术后拱高重复性均良好,其中,Scansys和Pentacam的拱高测量值偏小,两者一致性良好,结果可以互相替代;而CASIA拱高测量值最大,其次为Arcscan,彼此差异较大,测量结果不能相互替代,在临床工作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拱高 生物测量 超声 数字式 超高频 光学相干成像 前节 频域 三维眼前节全景分析仪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近视模型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素素(综述) 石梦海 张红敏(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65-1072,共8页
近年来,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对近视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实现近视的精准防控。动物模型是研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重要工具。小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具有易繁殖饲养、可基因编辑等优势,在近视机理研... 近年来,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对近视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实现近视的精准防控。动物模型是研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重要工具。小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具有易繁殖饲养、可基因编辑等优势,在近视机理研究中备受青睐。然而,由于小鼠眼球较小,增加了屈光度和眼轴精准测量的难度,且正常小鼠屈光度随周龄变化规律与人类相反。本文综述了小鼠眼部组织结构特点,包括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和巩膜,以及小鼠屈光发育规律和近视模型的制作和判定方法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后续开展近视研究时选择适合的模型动物和建模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小鼠 屈光发育 形觉剥夺 光学离焦 屈光度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P2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转录组和m6A的改变
12
作者 张咏雅 李晓华 +1 位作者 赵雪茹 李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8-416,共9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甲基CpG结合蛋白2(MeCP2)处理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mRNA和N6-甲基腺嘌呤(m6A)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传代ARPE-19细胞贴壁培养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eCP2组,正常对照组细胞采用正常培养液培养,MeCP2组细胞于含终质量浓... 目的探讨重组人甲基CpG结合蛋白2(MeCP2)处理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mRNA和N6-甲基腺嘌呤(m6A)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传代ARPE-19细胞贴壁培养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eCP2组,正常对照组细胞采用正常培养液培养,MeCP2组细胞于含终质量浓度20 ng/ml重组人MeCP2蛋白培养液中,连续培养72 h。提取细胞内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测序(MeRIP-seq)分析。采用edgeR软件包根据P<0.0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采用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描述,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DEGs与DMGs交集的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差异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出DEGs 100个,DMGs 7441个,富集分析发现DEGs与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分裂、细胞周期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DMGs与微管细胞骨架、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等相关。DEGs中24个基因表达增加,76个基因表达减少;DMGs中5个基因含有高甲基化峰,7439个基因含有低甲基化峰,注释峰后,正常对照组有7626个基因发生m6A甲基化,MeCP2组有8006个基因发生m6A甲基化,2个组间有7360个交集基因。正常对照组和MeCP2组的m6A甲基化富集于转录本的CDS、内含子和3'-非翻译区(3'UTR)区域,其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62%/22.27%、48.53%/48.35%和23.66%/25.28%。联合分析发现2个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基因CSPG 5和RBP1的mRNA和m6A水平均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eCP2组GSPG5、RBP1、ZNF484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85、7.613、7.345,均P<0.01)。结论RPE细胞中MeCP2对EMT的调控机制与m6A甲基化修饰相关。CSPG 5和RBP 1基因可能是m6A甲基化的靶基因,参与MeCP2调控的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MECP2 m6A MeRIP-seq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索丹参对近视的作用靶点及验证
13
作者 路小楠 李杰 +3 位作者 安广琪 刘珍慧 梁春雨 戴淑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ape构建中药药理调控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选取相关蛋白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活性成分的三维结构,采用AutoDock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选取清洁级3周龄三色豚鼠12只,右眼采用透镜离焦诱导型近视(LIM)进行实验性近视诱导,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法将其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每组6只,分别在LIM维持同时每天球周注射1 ml生理盐水或丹参素钠,对侧眼为阴性对照。实验第0、14、28天采用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检测屈光度。为规避个体差异,采用相对等效球镜度数(处理眼等效球镜度数-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相对眼轴长度(处理眼眼轴长度-对侧眼眼轴长度)比较。实验第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筛选出近视与源自丹参的中药成分靶点交集关键靶点16个,构建以丹参为候选药物的中药网络药理图和蛋白质互作图,筛选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TGFB 1、MMP 9靶点基因的对应蛋白可与木犀草素、丹参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诱导后14 d,丹参素钠组和生理盐水组相对等效球镜度分别为(-4.67±1.03)和(-6.30±1.22)D,相对眼轴长度分别为(0.67±0.26)和(1.08±0.34)mm,丹参素钠组近视程度加深较轻,眼轴长度增长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39;t=2.750,P=0.049)。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0.01、1.29±0.05和0.63±0.02,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0.05、0.25±0.01和0.74±0.05,其中丹参素钠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低于生理盐水组,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源于丹参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可作为抗巩膜缺氧和改善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的潜在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巩膜重塑 网络药理学 丹参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儿童应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23
14
作者 符爱存 赵兵新 +5 位作者 张俊杰 张金嵩 李彬彬 李秀红 尚利娜 吕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9-453,共5页
目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99例99眼(均取右眼数据分析)近视儿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0.01%硫酸... 目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99例99眼(均取右眼数据分析)近视儿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1滴.对照组44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2个组儿童均随访4个月,观察2个组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2个组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LogMAR视力)、眼压、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等变化情况及试验组的不适症状.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个月BCDVA、BCNVA、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DVA:F组别=3.880,P=0.112;F时间=27.220,P=0.413.BCNVA:F组别=5.200,P=0.311;F时间=38.200,P=0.116.眼压:F组别=12.350,P=0.214;F时何=22.300,P=0.146).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瞳孔直径为(6.99±0.64) mm,较治疗前平均增加约0.92 m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瞳孔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调节幅度为(14.01±3.98)D,较治疗前平均下降约1.20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调节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共4例(占8%)儿童出现畏光,2例畏光持续2周,2例畏光持续1周,户外活动时戴太阳镜或遮阳帽缓解症状.1例(占2%)用药1个月后,晨起出现眼痒、眼肿,停药后消失.无视近模糊等其他不适症状. 结论 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4个月后,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和眼压未变化;瞳孔直径轻度散大和调节幅度轻度下降,10%儿童用药后初期出现畏光等不适,但对学习和生活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近视儿童 不良反应 瞳孔直径 调节幅度 非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角膜临床特征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梦 杨凯丽 +7 位作者 徐丽妍 范棋 顾宇伟 王晴 殷姗姗 庞辰久 赵东卿 任胜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4-492,共9页
目的了解圆锥角膜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与圆锥角膜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圆锥角膜门诊确诊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908例1476眼。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 目的了解圆锥角膜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与圆锥角膜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圆锥角膜门诊确诊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908例1476眼。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通过综合验光仪测量屈光参数,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采用Dresden法计算眼压校正值。通过Pentacam HR获得患眼的角膜地形图参数。所有患者按照年龄(<21岁组,21~<31岁组,≥31岁组)和性别分别进行亚组临床特征分析。依据陡峭角膜曲率(Ks)将圆锥角膜严重程度分成轻度(Ks<48 D)、中度(48 D≤Ks<55 D)和重度(Ks≥55 D)。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圆锥角膜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908例圆锥角膜患者中,双眼患者622例,单眼患者28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0(17,26)岁,平均就诊年龄为21(18,27)岁,男女比例为3.05∶1。其中,9.80%(89/908)的患者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25.55%(232/908)的患者合并全身其他疾病史,1.98%(18/908)的患者有圆锥角膜家族史;1476只患眼中,27.57%(407/1476)为重度圆锥角膜,61.94%(568/917)有揉眼史。球镜度、柱镜度、眼压、校正眼压、Ks、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前表面高度(AE)、后表面高度(PE)中值分别为-4.00(-7.00,-1.75)D、-3.50(-6.00,-1.50)D、12.00(10.30,13.80)mmHg、15.40(13.60,17.00)mmHg、49.85(46.40,54.90)D、460.00(425.00,490.00)μm、21.00(13.00,34.75)μm、51.00(33.00,75.00)μm。<21岁组患眼球镜度数、眼压和校正眼压均低于21~<31岁组,柱镜度数高于21~<31岁组,TCT高于≥31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女性相比,男性患者发病年龄更小,球镜度数、眼压和校正眼压更低,柱镜度数、AE和PE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1岁组中男性患者球镜度数和眼压较女性低,21~<31岁组中男性患者柱镜度数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发病年龄<21岁和就诊年龄<21岁患者中,重度圆锥角膜组男性占比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圆锥角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发病年龄是圆锥角膜疾病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比值比=0.981,95%置信区间:0.963~0.999)。结论圆锥角膜患者发病年龄越小,疾病越重。其中男性患者占比更高,发病年龄更小,疾病程度更重。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圆锥角膜的早期筛查,并对年龄较小的患者,尤其是男性采取更为积极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临床特征 年龄 性别 疾病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韶晖 裴晗 +2 位作者 李梦迪 吴众 赵朝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6-281,共6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127例127眼。其中... 目的观察并分析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127例127眼。其中男71例71眼,女56例56眼;平均年龄(61.85±11.53)岁;平均眼压(15.28±3.71)mmHg(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0.05 ml,其中注射雷珠单抗者56眼,注射康柏西普者38眼,注射阿柏西普者33眼。于注射后30 min、1 h、2 h采用非接触气动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注射后眼压<10 mmHg为低眼压,以此将患者分为低眼压组和非低眼压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眼别、疾病类型、注药前眼压、注药次数、晶状体状态、药物种类、注药时间、注药部位、是否合并高度近视、是否合并青光眼/高眼压症病史、是否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等因素的差异,以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注射后出现低眼压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眼在注射后2 h内出现低眼压。低眼压组与非低眼压组间术眼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62.177,P<0.001;F_(时间)=25.128,P<0.001),其中低眼压组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压值均低于注射前,非低眼压组注射后30 min眼压较注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眼压组注射后30 min、1 h、2 h眼压值分别较注射前平均降低7.88、7.63、7.23 mmHg,注射后1 d眼压均恢复至注射前水平。2个组患者性别构成比、眼别构成比、疾病类型构成比、注药前眼压、注药次数、晶状体/人工晶状体眼数、注射药物种类构成比、注药时间上午/下午构成比、不同注药部位构成比、是否合并高度近视构成比、是否合并青光眼/高眼压症病史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眼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5,P<0.001;χ^(2)=6.907,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轻患者和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的危险因素(OR=88.563,P<0.001;OR=20.991,P=0.009)。结论低龄和既往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患者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早期更容易发生低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玻璃体内注射 低眼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佩戴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角膜炎诊疗一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影 杨韵博 庞辰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2-483,共2页
患儿男性,11岁,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1年,戴镜后出现右眼疼、睁眼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角膜炎,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4次/d点眼治疗,2 d后症状持续加重,遂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患儿既往体健;视力右... 患儿男性,11岁,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1年,戴镜后出现右眼疼、睁眼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角膜炎,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4次/d点眼治疗,2 d后症状持续加重,遂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患儿既往体健;视力右眼为指数/20 cm,左眼为0.8;右眼睑水肿,睑裂区有黄绿色黏液状分泌物,结膜水肿,混合充血(+++),角膜水肿,中央鼻上方见4 mm×4 mm白色溃疡病灶(图1A);右眼角膜刮片Giemsa染色镜检发现少量杆菌;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右眼角膜病灶及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大量树突状细胞,可见高反光物沉积,角膜内皮隐见较多炎性细胞附着,未发现典型真菌菌丝、孢子及阿米巴包囊(图1B)。初步诊断:右眼细菌性角膜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细菌性角膜溃疡 结膜水肿 混合充血 阿米巴包囊 角膜内皮 眼科医院 睁眼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巩膜镜试戴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棋 杨凯丽 任胜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79-1186,共8页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和巩膜镜在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中的试戴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圆锥角膜门诊就诊的患者42例52眼。依据陡峭角膜曲率(Ks)值将圆锥角膜分为中度组(48 D...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和巩膜镜在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中的试戴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圆锥角膜门诊就诊的患者42例52眼。依据陡峭角膜曲率(Ks)值将圆锥角膜分为中度组(48 D≤Ks<55 D)28眼和重度组(Ks≥55 D)24眼。对所有眼分别规范试戴RGPCL和巩膜镜,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荧光素染色观察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镜片中央和旁中央与角膜之间的距离、镜片中央定位、活动度及周边配适情况;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以及戴镜舒适度、湿润度及视觉清晰度评分。比较同一患者试戴RGPCL和巩膜镜后BCVA、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差异及中度和重度圆锥角膜组间患者BCVA、舒适度、湿润度、视觉清晰度评分和改善值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试戴RGPCL后平均BCVA为0.19(0.10,0.30),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5.5(3.0,7.0)、7.0(5.0,8.0)和7.0(4.0,8.0)分。试戴巩膜镜后BCVA为0.10(0.00,0.10),其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8.0(8.0,9.0)、8.0(8.0,9.0)和8.0(6.0,9.0)分。与试戴RGPCL比较,患者试戴巩膜镜后BCVA、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87、-6.064、-5.705、-5.516,均P<0.001)。试戴巩膜镜后BCVA与Kmax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_(s)=0.519,P<0.001),与TCT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_(s)=-0.535,P<0.001)。试戴巩膜镜的清晰度评分与TCT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_(s)=0.303,P=0.029)。中度和重度亚组分析中,试戴巩膜镜后BCVA优于RGPCL配适,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高于RGPC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清晰度评分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0,P=0.002)。结论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试戴RGPCL提高BCVA的水平有限,试戴巩膜镜在提高患者BCVA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治疗 视力 巩膜镜 硬性透气性接触镜 清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胶质细胞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的关联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雪(综述) 李晓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7-1201,共5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除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外,视网膜胶质细胞也是参与PVR形成及发展的主要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视网...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除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外,视网膜胶质细胞也是参与PVR形成及发展的主要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不仅能发生活化,改变细胞形态,还能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合成细胞外基质,参与PVR的形成;并且视网膜胶质细胞分泌的因子及合成的细胞外基质又促进了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加速了PVR病变的发展。此外,非编码RNA可通过视网膜胶质细胞参与PVR的调控。本文就视网膜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胶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胶质细胞合成的细胞外基质与PVR形成的相互作用及非编码RNA对胶质细胞和PVR的作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胶质细胞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相关因素分析
20
作者 郑嵩山 柴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分析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术后1 d即存在复视的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146例146眼的病历资料,根据观察期间内复视是否持续存在分为持... 目的分析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术后1 d即存在复视的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146例146眼的病历资料,根据观察期间内复视是否持续存在分为持续复视组14例14眼和复视消失组132例132眼,比较2个组不同性别、眼别、年龄、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入路、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下直肌损伤程度眼数的差异,筛选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眶植入物感染、移位等并发症。2个组间不同年龄分类、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眼外肌损伤程度眼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43,P=0.002;χ^(2)=29.041,P<0.001;H=53.943,P<0.001;H=34.583,P<0.001;χ^(2)=46.041,P<0.001;H=101.43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长病程(OR=8.678,95%CI=1.013~74.304,P=0.031)、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重度:OR=32.963,95%CI=7.647~142.084,P<0.001.中度:OR=11.852,95%CI=2.679~52.436,P=0.001)、术后下直肌损伤(重度:OR=511.000,95%CI=42.815~6110.808,P<0.001.中度:OR=132.000,95%CI=12.442~1400.458,P<0.001)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独立危险因素。先进的手术方法(个体化塑形钛网法:OR=0.020,95%CI=0.002~0.127,P<0.001.厂家预制钛网法:OR=0.031,95%CI=0.004~0.257,P=0.001)、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良好(OR=0.015,95%CI=0.001~0.197,P<0.001)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前严重眶内软组织嵌顿和术后下直肌的不可逆损伤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主要危险因素,缩短术前病程、改善手术方法、增强术后眼球功能锻炼可降低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骨折 眼眶手术 并发症 复视 眶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