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预处理减轻神经元焦亡及对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秦灵芝 李玮 +4 位作者 王晓娟 杨红旗 李书剑 黄月 张杰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调控炎性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干预神经元焦亡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至成熟,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Con组)和Res预处理组(Res组)。先对Res组和Con组进行预处理72h,...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调控炎性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干预神经元焦亡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至成熟,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Con组)和Res预处理组(Res组)。先对Res组和Con组进行预处理72h,再对3组进行氧糖剥夺损伤6h,最后恢复正常培养液培养2h后取材。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NLRP3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检测NLRP3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利用标准ELISA试剂盒检测IL-1β和IL-18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on组神经元大量死亡,但存活神经元中NLRP3的染色阳性率高,而Res 1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组均有较多神经元存活,且NLRP3染色阳性率较高;与Con组比较,Res组的NLRP3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且IL-1β和IL-18表达也明显减少(均P<0.0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s预处理下调NLRP3的表达,并减轻IL-1β和IL-18分泌和释放,发挥抗神经元焦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样受体蛋白3 白藜芦醇 缺氧缺血性损伤 神经元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红菊 姜晓锋 +1 位作者 马明明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ltzman-Gellert戒断...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ltzman-Gellert戒断症状评分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评价曲唑酮戒断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自治疗后7d戒断症状评分开始降低(P=0.000),自治疗后15dHAMA评分开始降低(P=0.000);与治疗前比较,经曲唑酮治疗后两项评分均降低(P=0.000)。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治疗后7d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经曲唑酮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唑酮 苯二氮类 物质戒断综合征 焦虑 睡眠障碍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睡眠剥夺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忠新 张红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睡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各种原因诱发的睡眠剥夺(SD)或失眠都能损害相关睡眠期的生理功能。已知睡眠剥夺或失眠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睡眠研究... 睡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各种原因诱发的睡眠剥夺(SD)或失眠都能损害相关睡眠期的生理功能。已知睡眠剥夺或失眠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睡眠研究的关注。失眠不仅造成个体对睡眠质量和(或)数量的不满足,更会引起注意力、记忆力、警觉性和执行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从而损害日间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理论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建军 孙翠萍 +4 位作者 李学 杨红旗 祁亚伟 吴少璞 李东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心理理论(ToM)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故事任务和情绪归因任务对8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PD组)和8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ToM的认知成分和情感...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心理理论(ToM)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故事任务和情绪归因任务对8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PD组)和8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ToM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检查,采用改良Hoehn-Yahr分级量表对PD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ToM故事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1.1)分vs(11.1±0.8)分,P<0.01];2组控制故事、试验任务和控制任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Hoehn-Yahr分级与ToM的认知成分呈负相关(r=-0.367,P=0.042)。结论早期未治疗PD患者ToM的认知成分受损,而情感成分相对保留。两者的分离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情绪障碍 精神分裂症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