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保(新农合)医药费用管控机制研究——以河南省某三甲医院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尼燕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共6页
随着全民医疗保险的逐步开展和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持续、快速、过度增长,总额预付制应运而生,但在各级医院试点推广和应用中,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河南省某三甲医院通过文献研究、深入访谈、现场调查等方法,自行开发、建立了一整套基本医... 随着全民医疗保险的逐步开展和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持续、快速、过度增长,总额预付制应运而生,但在各级医院试点推广和应用中,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河南省某三甲医院通过文献研究、深入访谈、现场调查等方法,自行开发、建立了一整套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医药费用管控机制,使医保(新农合)政策与院内HIS系统相结合,通过近几年的应用,该系统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赢得了患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引入DRGs等管理评价分析工具,进一步完善了医保(新农合)医药费用管控机制,为有效控制较快增长的医保费用、提高医保(新农合)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保 新农合 费用管控 信息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非订单定向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学员的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兵 杨珊 +5 位作者 王璁 陈金京 徐志伟 刘晓宇 段红艳 王留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3178-3183,共6页
背景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中,医生数量的新增、保持和流失,是全科人力动态规划、管理和评价的重要考量,也是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全科住培)的绩效指标。探讨全科住培学员的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可... 背景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中,医生数量的新增、保持和流失,是全科人力动态规划、管理和评价的重要考量,也是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全科住培)的绩效指标。探讨全科住培学员的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以为今后住培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制定提供参考,但目前针对非订单定向全科住培学员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了解河南省非订单定向全科住培学员的就业状况,分析学员结业后未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的原因,从而为完善培训管理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年8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河南省选取2014—2017年入培且已结业的非订单定向全科住培学员326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主要内容为学员的基本信息、全科住培情况、目前工作情况及结业后从事与未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的原因。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由学员自行填写。结果共发放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271份(83.1%)。结业后,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者77例(28.4%),从事非全科医学相关工作者194例(7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生源类型、全科住培基地所在区域是学员结业后是否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的影响因素(P<0.05)。与结业后未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的学员相比,结业后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学员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比例更高〔70.1%(54/77)比32.0%(62/194),P<0.05〕,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的比例更高〔49.4%(38/77)比6.2%(12/194),P<0.05〕。194例未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的学员中,从事内科学工作者78例(40.2%),从事急诊及危重症医学工作者33例(17.0%),从事外科学工作者17例(8.8%)。不选择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的前3位原因分别为:单位安排〔34.5%(67/194)〕,所在单位没有全科医学科〔29.9%(58/194)〕,薪酬低〔26.8%(52/194)〕。结论非订单定向全科住培学员选择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的比例较低,年龄、文化程度、生源类型及基地所在区域是影响因素。建议加大全科医学理念宣传,加快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提高全科医生薪酬待遇,以此增加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教育 医学 卫生人力 就业 职业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邢帅 鹿文博 +6 位作者 李志斌 郑谊 安占天 张锴 高延征 王红强 施新革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Pfirrmann分级评估疗效,采用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和(或)CT评价邻椎活动度及椎间融合情况。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47.3±9.1)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逐步降低(7.3±0.9、3.8±0.7、0.7±0.6),JOA评分逐步升高(9.6±1.3、22.6±2.3、26.9±8.1),ODI逐步降低(66.4±4.7、22.3±1.4、9.8±1.0)(P<0.05);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邻椎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邻椎病等并发症。结论: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对椎旁结构破坏小,可有效维持椎体序列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手术 Quadrant通道辅助技术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中国视域下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珊 王璁 王留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7-431,共5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享共建、全民健康”。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医学院校临床教育的根本,也是后续医学人才储备的核心,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我国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享共建、全民健康”。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医学院校临床教育的根本,也是后续医学人才储备的核心,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我国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规模颇有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情况,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虽设置有全科医学课程,但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仍不健全。构建全科医学课程群,加强医学人文与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对推动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可能有益,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全民健康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 教育 医学 本科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吸入超微粒径戊乙奎醚对EBUS-TBNA术中患者气道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刘宝伟 代彦文 +2 位作者 刘胜群 张加强 杨倚天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1-564,共4页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超微粒径戊乙奎醚对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术中患者气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EBUS-TBNA术的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排秩法分为雾化给药组(AP组)与静脉...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超微粒径戊乙奎醚对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术中患者气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EBUS-TBNA术的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排秩法分为雾化给药组(AP组)与静脉给药组(IP组),各28例。麻醉诱导的前10 min,AP组雾化吸入超微粒径戊乙奎醚0.01 mg/kg,IP组静脉注射戊乙奎醚0.01 mg/kg。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喉罩置入时(T1)、进镜时(T2)、最后1针穿刺时(T3)、退镜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气道平台压(p plat)与气道峰压(p peak);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期口干/面红情况、分泌物量以及术后谵妄、尿潴留、气道痉挛、视物模糊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MAP、SpO_(2)、HR,T1、T2、T4时的p peak、p plat,苏醒期口干/面红情况以及术后谵妄、尿潴留、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AP组p peak、p plat[(25.3±2.5)、(15.8±1.7)cmH_(2)O,1 cm H_(2)O=0.098 kPa]低于IP组[(29.4±2.7)、(19.1±1.5)cmH_(2)O](P<0.05),且AP组分泌物量[(9.5±4.4)mL]及气道痉挛发生率(17.8%)较IP组[(15.8±3.7)mL,42.8%]减少或降低(P<0.05)。结论:相比静脉注射,雾化吸入超微粒径戊乙奎醚应用于EBUS-TBNA术具备更好的气道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粒径 雾化吸入 戊乙奎醚 气道保护 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梦媛 刘洋 +2 位作者 李娇 冯光 韩冰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收治的SaSAH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收治的SaSAH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手术方式(开颅手术、介入手术、复合手术)、入院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水肿评分(SEBES)、入NSICU后首次随机血糖、乳酸水平及NSICU住院时间。所有患者入NSICU后48 h内均行定量脑电图监测,收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上、下边界、95%频谱边缘频率(SEF95)、α变动、(δ+θ)与(α+β)功率比(DTABR)、大脑对称性指数(BSI)、光谱熵。根据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SaSAH患者定量脑电图参数与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各指标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1)共纳入SaSAH患者72例,预后不良组47例,预后良好组25例,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占65.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位置、手术方式、乳酸水平、NSICU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unt-Hess分级、SEBES、随机血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aEEG上、下边界及SEF95、α变动、光谱熵更低,DTABR、BSI更高(均P<0.05)。(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EEG上边界(r=-0.41,P<0.01)、aEEG下边界(r=-0.54,P<0.01)、SEF95(r=-0.46,P<0.01)、α变动(r=-0.53,P<0.01)和光谱熵(r=-0.39,P<0.01)与SaSAH患者mRS评分呈负相关,DTABR(r=0.52,P<0.01)、BSI(r=0.33,P<0.01)与SaSAH患者mRS评分呈正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unt-Hess分级(Ⅳ级比Ⅲ级:OR=1.203,95%CI:1.005~1.441,P=0.044;Ⅴ级比Ⅲ级:OR=1.661,95%CI:1.109~2.487,P=0.014)、SEBES(OR=1.647,95%CI:1.050~2.586;P=0.030)、aEEG下边界(OR=0.687,95%CI:0.496~0.953;P=0.024)、SEF95(OR=0.436,95%CI:0.202~0.937;P=0.034)、α变动(OR=0.368,95%CI:0.189~0.717;P=0.003)、DTABR(OR=1.324,95%CI:1.064~1.649;P=0.012)和BSI(OR=1.513,95%CI:1.026~2.231;P=0.036)是S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7项指标均对SaSAH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DTABR预测S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761~0.932),敏感度为85.11%,特异度为80.00%。结论定量脑电图参数aEEG下边界、SEF95、α变动、DTABR、BSI可能对SaSAH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待于未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脑电描记术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在临床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燕 王洁 王歌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878-3881,共4页
总结ChatGPT在临床领域的应用现状,从临床决策支持、病人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3个方面进行综述,对其在临床领域中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探索ChatGPT在临床领域面临的挑战和伦理困境。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临床决策 健康教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形成后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研究
8
作者 李世凯 梁佳 +9 位作者 何艳艳 丁乾昊 李晨卿 刘阳 冯英璞 赵文利 黄宇梦 索莉娜 李天晓 贺迎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3-443,共11页
目的探索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ACTO)形成后,血栓动态演变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行为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通过使用氯化铁处理后的外科缝合线对兔颈动脉造成损伤来建立ACT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兔按照实验终... 目的探索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ACTO)形成后,血栓动态演变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行为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通过使用氯化铁处理后的外科缝合线对兔颈动脉造成损伤来建立ACT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兔按照实验终点时间分为5组;术后24 h组及术后1、4、8、12周组,每组3只。术后24 h,使用DSA检查ACTO模型建立情况。到达实验时间终点时对该组3只兔进行血栓栓塞段动脉取材并用石蜡包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休黄猩红蓝(MSB)对血栓样本进行染色,分析血栓形态和血栓组成(包括红细胞、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的变化,使用Orbit Imaging Analysis软件对血栓组成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血栓中M0和M2型巨噬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总结ACTO发生后不同时期血栓的形态、组成及血栓中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术后24 h DSA结果显示,所有的实验兔均成功建立了ACTO模型。(1)HE染色结果显示,在术后24 h至1周的时间段内,血栓呈持续增大趋势;术后4周时,血栓开始出现溶解现象;术后8周时,血栓内部观察到了新生血管的形成;而术后12周时,血栓开始呈现出纤维化的迹象。(2)MSB染色结果显示,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术后24 h内),红细胞为主要成分;在此之后,以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3)M0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 h,血栓中M0型巨噬细胞并未均匀分布于整个血栓中,而主要聚集于血栓边缘;术后1周时,血栓内M0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 h增加[血栓边缘:(41.7±27.0)%比(24.6±16.7)%,血栓核心:(35.7±19.6)%比(11.1±10.4)%,均P<0.001],且均匀分布于血栓内;术后4周时,血栓内M0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7±6.1)%比(41.7±27.0)%,血栓核心:(12.1±8.5)%比(35.7±19.6)%,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血栓内M0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7±6.1)%、(8.0±7.7)%、(8.9±5.3)%;血栓核心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2.1±8.5)%、(9.5±4.2)%、(15.7±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术后12周血栓边缘M0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少于血栓核心处[(8.9±5.3)%比(15.7±11.0)%,P<0.01)]。M2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 h,血栓中M2型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血栓内;术后1周时,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 h增加[血栓边缘:(22.1±11.3)%比(11.4±8.7)%,P<0.001;血栓核心:(24.5±9.8)%比(7.6±6.0)%,P<0.001];术后4周,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6±3.7)%比(22.1±11.3)%,P<0.001;血栓核心:(9.2±4.3)%比(24.5±9.8)%,P<0.001];术后8周血栓核心处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4周时又增加[(17.9±8.8)%比(9.2±4.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8周至12周血栓内M2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9.4±6.3)%比(8.5±5.3)%,P>0.05;血栓核心:(17.9±8.8)%比(14.4±10.0)%,P>0.05]。此外,术后8、12周时血栓核心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均多于血栓边缘处[术后8周:(17.9±8.8)%比(9.4±6.3)%,P<0.001;术后12周:(14.4±10.0)%比(8.5±5.3)%,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ACTO动物模型,首次展示了血栓形成后12周内巨噬细胞的动态演变规律。巨噬细胞在血栓形成和血栓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促进了血栓溶解和血栓内新生血管形成,进而促进闭塞血管自发再灌注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动脉血栓 血栓栓塞 巨噬细胞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47
9
作者 雷雷 郑瑞芝 +1 位作者 王月霞 杨玉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17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血脂情况进行分组,A、B两组分别89例,给予B组患者(血脂正常)服用阿...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17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血脂情况进行分组,A、B两组分别89例,给予B组患者(血脂正常)服用阿伦磷酸钠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血脂轻度异常)联合服用阿托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24周后,将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血钙、碱性磷酸酶、血磷、骨密度、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骨钙素、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甲状旁腺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NTX、CTX含量、VAS评分、腰椎、股骨处骨密度、股骨颈明显高于B组患者,其他指标差距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具有显著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阿仑膦酸钠 骨质疏松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红菊 姜晓锋 +1 位作者 马明明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ltzman-Gellert戒断...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ltzman-Gellert戒断症状评分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评价曲唑酮戒断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自治疗后7d戒断症状评分开始降低(P=0.000),自治疗后15dHAMA评分开始降低(P=0.000);与治疗前比较,经曲唑酮治疗后两项评分均降低(P=0.000)。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治疗后7d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经曲唑酮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唑酮 苯二氮类 物质戒断综合征 焦虑 睡眠障碍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老年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贝贝 赵丽敏 +2 位作者 马利军 况红艳 曹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884-1887,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68)和青壮年组(年龄&l...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68)和青壮年组(年龄<60岁,n=72)。两组患者均行外周血T-SPOT.TB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并分析其结果。结果两组患者T-SPOT.TB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TST阳性率低于青壮年组(P<0.05)。青壮年组、老年组患者T-SPOT.TB阳性率均高于TST阳性率(P<0.05)。结论T-SPOT.TB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在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老年人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11 位作者 李天晓 逯党辉 王博 张东宾 史帅涛 张志东 梁凯 符晓阳 张克伟 李坤 李卫校 陈瑞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50-953,共4页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患者死亡及其原因。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12月,462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TEVAR术治疗,其中男387例,女75例,平均(53.3±13....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患者死亡及其原因。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12月,462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TEVAR术治疗,其中男387例,女75例,平均(53.3±13.5)岁(18-89岁)。统计TEVAR术后患者死亡情况,并分析可能的致死原因。结果 TEVAR术后患者死亡7例(7/462,1.52%),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可能的致死原因:夹层破裂3例(3/462,0.65%),肠道缺血2例(2/462,0.43%),呼吸功能衰竭1例(1/462,0.22%),心源性猝死1例(1/462,0.22%)。结论 TEVAR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术后住院病死率较低。夹层破裂和肠道缺血为主要致死原因,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围手术期 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脱性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88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子亮 许斌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根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病变特点,采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8例接受股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88例TCCF患... 目的探讨根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病变特点,采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8例接受股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88例TCCF患者经首次球囊栓塞治疗后有160例痊愈,22例临床症状有所好转,6例球囊栓塞失败,改用其它手术方案治疗。有3例发生并发症。术后1 d^5年有23例复发,接受二次手术后均成功。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为多枚球囊栓塞和术后有残瘘(P<0.05),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球囊数量≥2枚(OR值7.80,95%CI 2.28~26.73,P=0.001)、术后即刻有残瘘(OR值10.46,95%CI 2.99~36.5,P=0.000)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优点,是TCCF首选治疗方法。多枚球囊栓塞和栓塞术后即刻有残瘘是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其它危险因素尚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 血管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和结肠癌细胞中miR-31的表达及功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朝杰 马宁 周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5-629,共5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和结肠癌细胞中miR-3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功能。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miR-31的表达,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利用anti-miR-31转...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和结肠癌细胞中miR-3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功能。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miR-31的表达,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利用anti-miR-31转染特异性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中miR-31的表达,并分析转染前后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1的表达是正常黏膜组织中的15倍(P=0.001);miR-31的表达和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及肿瘤局部浸润有关(t=2.261和2.296,P<0.05)。anti-miR-31转染能特异性抑制HCT-116p53+/+和HCT-116p53-/-细胞中miR-31的表达(P<0.05),转染后2种HCT-116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均无变化(P均>0.05),但细胞迁移能力降低(t=3.007和12.948,P<0.05)。结论:miR-3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降低结肠癌细胞中miR-31的表达可降低其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1 结直肠癌 临床分期 浸润 HCT-116p53+/+ HCT-116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流质量简明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应用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雷 成巧梅 +2 位作者 张红梅 彭丽芳 陈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类以"烧心、反酸和腹痛"为临床症状的胃肠道疾病,它的主要特征系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1]。GER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反流质量问卷(Quality of Reflux Ques...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类以"烧心、反酸和腹痛"为临床症状的胃肠道疾病,它的主要特征系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1]。GER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反流质量问卷(Quality of Reflux Questionnaire,Reflux-Qual)是评价GERD患者生存质量的特异性工具之一,该问卷是由法国学者Raymond等[2]于1999年编制,主要用来了解GERD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评价临床治疗对GERD患者的疗效。此问卷内容较多,填写耗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反流质量简明问卷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睡眠剥夺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忠新 张红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睡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各种原因诱发的睡眠剥夺(SD)或失眠都能损害相关睡眠期的生理功能。已知睡眠剥夺或失眠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睡眠研究... 睡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各种原因诱发的睡眠剥夺(SD)或失眠都能损害相关睡眠期的生理功能。已知睡眠剥夺或失眠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睡眠研究的关注。失眠不仅造成个体对睡眠质量和(或)数量的不满足,更会引起注意力、记忆力、警觉性和执行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从而损害日间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3DE技术定量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栓抽吸并介入治疗术后左室心功能改变 被引量:7
17
作者 朱丽敏 刘银龙 袁建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栓抽吸并PCI术后及单纯PCI术后左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将纳入的55例实施PCI术的AMI患者根据是否于术前采用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PCI组和单纯PCI组,运用RT...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栓抽吸并PCI术后及单纯PCI术后左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将纳入的55例实施PCI术的AMI患者根据是否于术前采用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PCI组和单纯PCI组,运用RT-3DE检查两组患者,比较其术后7天及6月时两组患者整体和节段舒张末期容积(EDV、rEDV)、整体和节段收缩末期容积(ESV、rESV)、整体和节段射血分数(EF、rEF)。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及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TR)。结果:血栓抽吸并PCI术组中TIMI 3级、STR≥50%的患者比率较单纯PCI组高(P<0.05),血栓抽吸并PCI术组6月时EDV、ESV及rEDV、rESV较单纯PCI组减低,EF、rEF提高(P<0.05)。另外术后6月时两组患者的△EDV、△EF与术后STR呈正相关。结论:AMI患者血栓抽吸合并PCI术较单纯PCI术更能够提高左室整体及节段心收缩恢复。RT-3DE可准确定量评价AMI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同时AMI患者中远期△rEDV、△rEF与术后STR可以更好预测介入治疗术后微循环灌注程度及其中远期恢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N1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峰 于洋 +3 位作者 梁栋 李兆明 尤伟 张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4(PTPN1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建立稳定高表达PTPN14的细胞系,并通过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鉴定;然后通过RNA干扰技术靶向抑制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法、噻唑蓝...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4(PTPN1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建立稳定高表达PTPN14的细胞系,并通过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鉴定;然后通过RNA干扰技术靶向抑制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法、噻唑蓝(MTT)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BrdU细胞掺入实验以及裸鼠体外成瘤实验,检测PTPN14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通过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检测,证实高表达PTPN14的MCF-7稳定细胞系建立成功。MTT法结果表明,培养第5天时高表达PTPN14组的MCF-7细胞数约为对照组的60%(P<0.05);细胞计数实验表明,与对照组比较,高表达PTPN14的MCF-7细胞数在培养第3、4、5天时明显减少(P<0.05);细胞克隆形成实验中,对照组和高表达PTPN14组的克隆数分别为(125±25)个和(62±1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低表达内源性PTPN14将明显促进细胞增殖。进一步的裸鼠体内成瘤实验中,高表达PTPN14组的肿瘤体积仅为对照组的1/5(P<0.05);对照组和PTPN14组的肿瘤重量分别为:(0.6±0.2)g和(0.2±0.1)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PTPN14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4 细胞增殖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联合经腹超声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好辉 袁建军 +4 位作者 陈纪昀 田鹏 白阳秋 冯艳 任颖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841-84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经腹超声检查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胃镜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34例,分别行超声内镜及经腹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病灶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情况、周围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TNM...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经腹超声检查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胃镜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34例,分别行超声内镜及经腹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病灶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情况、周围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TNM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结果:US的T分期准确率(75.37%)与EUS(76.12%)相似,但EUS的T4期诊断准确率仅为29.17%,显著低于US(79.17%)(P<0.05)。EUS和US的N期准确率分别为50.75%、69.4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的N0、N1期诊断准确率较EUS稍低(分别为76.92%、84.61%;69.64%、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对N2、N3期诊断准确率均较EUS明显增高(分别为68.29%、34.15%;66.67%、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在胃癌的M期诊断上较EUS具明显优势(M1检出率分别为83.33%、16.67%,P<0.05)。EUS和US对总的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4.18%和66.42%,而EUS联合US可提高至79.10%。结论:EUS和US均可对胃癌进行较准确的T1、T2、T3期诊断,但US对T4期的诊断准确率优于EUS,EUS诊断N0、N1分期较US准确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US对N2、N3期诊断的准确率及M1的检出率均优于EUS,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胃癌术前TNM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理论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建军 孙翠萍 +4 位作者 李学 杨红旗 祁亚伟 吴少璞 李东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心理理论(ToM)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故事任务和情绪归因任务对8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PD组)和8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ToM的认知成分和情感...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心理理论(ToM)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故事任务和情绪归因任务对8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PD组)和8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ToM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检查,采用改良Hoehn-Yahr分级量表对PD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ToM故事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1.1)分vs(11.1±0.8)分,P<0.01];2组控制故事、试验任务和控制任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Hoehn-Yahr分级与ToM的认知成分呈负相关(r=-0.367,P=0.042)。结论早期未治疗PD患者ToM的认知成分受损,而情感成分相对保留。两者的分离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情绪障碍 精神分裂症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