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中药葛根快速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裴莉昕 何江龙 +1 位作者 王锴乐 纪宝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88-1996,共9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中药葛根中有效物质快速检测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葛根的快速、精准含量测定提供新方法,推动其质量控制,缓解当前野葛的品质危机。分别利用烘干法、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中...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中药葛根中有效物质快速检测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葛根的快速、精准含量测定提供新方法,推动其质量控制,缓解当前野葛的品质危机。分别利用烘干法、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中的水分、葛根素、总黄酮、葛根多糖的含量,并对其中红外光谱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后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关于目标组分的快速鉴别的红外预测模型。发现葛根各产地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陕西咸阳产地葛根素、以及总黄酮含量均最多,广西南宁葛根多糖含量最高。聚类分析显示各产地葛根中红外光谱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作为产地鉴别的依据。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32%,湖北恩施产地葛根样品的综合得分最高。红外定量模型结果表明水分以PLS+CONSTANT+2ndDer+SG模型最优,葛根素以SmLR+MSC+2ndDer+ND模型最优,葛根总黄酮以PLS+SNV+2ndDer+SG模型最优,葛根多糖以PLS+MSC+2ndDer+SG模型最优,其红外预测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8,表明其预测模型精密度高,稳定性强。结论:通过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建立的葛根有效成分的定量模型可以实现对未知葛根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且该法方便快捷,定量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目标组分的含量,为葛根有效成分的快速、无损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红外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叶石头花根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2
作者 郜志宁 邱田田 +3 位作者 崔天义 孙孝亚 薛淑娟 陈随清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1-827,共7页
目的研究细叶石头花根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二十烷酸-1-甘油酯(2... 目的研究细叶石头花根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二十烷酸-1-甘油酯(2)、对苯二甲酸二辛酯(3)、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4)、(3′S,4′S)-3′-acetoxy-4′-angeloyloxy-3′,4′-dihydroseselin(5)、二氢阿魏酸(6)、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7)、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8)、丝石竹皂苷元(9)、3-keto,16α-hydroxy,24-noroleanolic acid(10)、齐墩果酮酸(11)、10-eicosenoic acid(12)、腊酸(13)、enniatin B(14)、(R,Z)-21-methyl-8-pentatriacontene(15)、没食子酸乙酯(16)、stellarine A(17)、正二十五烷(1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细叶石头花根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石头花 山银柴胡 石油醚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橿根大极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3
作者 田志浩 孙孝亚 +4 位作者 张珊珊 郜志宁 李焱 陈若曦 陈随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17-2623,共7页
目的研究山橿根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山橿根大极性部位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HPLC、ODS中压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 目的研究山橿根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山橿根大极性部位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HPLC、ODS中压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1)、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2)、紫丁香苷(3)、1-O-3,4-二甲氧基-5-羟苯基-(6-O-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酰)-β-D-吡喃葡萄糖苷(4)、p-cymen-7-ylβ-D-glucopyranoside(5)、pisumionoside(6)、staphylionoside D(7)、dendranthemoside B(8)、lynoiside(9)、nudiposide(10)、淫羊藿次苷B1(11)、(2 S)-pinocembrin-7-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2)、(+)-N-(methoxycarbonyl)-N-norboldine(13)。化合物3、13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MGC80-3)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13为首次从山橿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3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橿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冬不同部位红外光谱分析及成分含量的测定
4
作者 李秀清 何江龙 +4 位作者 李盼盼 纪宝玉 裴莉昕 陈随清 董诚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7,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麦冬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及多种成分含量差异,进行质量评价,为麦冬植株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麦冬块根、须根、叶片、花、果实、花葶不同部位进行快速鉴别,采用硝酸铝显色法、Folin-Cio... 试验旨在探究麦冬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及多种成分含量差异,进行质量评价,为麦冬植株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麦冬块根、须根、叶片、花、果实、花葶不同部位进行快速鉴别,采用硝酸铝显色法、Folin-Ciocalteu法、DNS法分别对麦冬不同部位的总黄酮、总酚、还原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麦冬不同部位的一阶红外光谱显示,麦冬花、花葶、叶、块根、果实、须根存在较大的相似性,3300、2930、2110、1420、1030 cm^(-1)等位置存在明显的共有特征峰,经二阶导数光谱分析可进一步区分麦冬不同部位;麦冬不同部位均含有还原糖、总黄酮、总酚,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果实中的还原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红外光谱 二阶导数谱 总黄酮 总酚 还原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BES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响应模式分析
5
作者 李晶晶 刘秀玉 +4 位作者 陈随清 王利丽 郭晨宁 马蕊 练从龙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6-486,共11页
【目的】从艾(Artemisia argyi)全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出BES1(BRI1-EMS-Suppressor1)基因家族成员,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阐明艾BES1基因家族的表达特性。【方法】使用在线分析软件对艾BES1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启动子元件、系统进化... 【目的】从艾(Artemisia argyi)全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出BES1(BRI1-EMS-Suppressor1)基因家族成员,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阐明艾BES1基因家族的表达特性。【方法】使用在线分析软件对艾BES1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启动子元件、系统进化关系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明确各成员在艾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以及响应盐碱胁迫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AaBES1成员进行艾不同组织和应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从艾基因组中共鉴定获得14个AaBES1基因,AaBES1s蛋白亚细胞定位均在细胞核;AaBES1基因家族启动子含有多种逆境和激素响应元件;艾BES1家族成员响应盐碱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胁迫,大多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表达模式;与茎叶中表达相比,该家族成员在艾根中的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量明显高于茎叶。【结论】通过对艾BES1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答分析,表明艾BES1基因在盐碱胁迫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开展艾BES1基因功能的研究和植物抗逆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S1基因家族 实时荧光定量PCR 植物生长调节剂 盐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涝渍胁迫对地黄生理生化特性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6
作者 郭晨宁 李晶晶 +4 位作者 杨灏 张宝 陈随清 杨晶凡 练从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8-126,共9页
地黄栽培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每年因雨水季节造成地黄受涝减产现象屡见不鲜,尤以膨大期最为明显。开展膨大期地黄受水淹胁迫的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代谢变化研究,解析地黄响应水淹胁迫的调控机制,可为地黄的抗逆品... 地黄栽培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每年因雨水季节造成地黄受涝减产现象屡见不鲜,尤以膨大期最为明显。开展膨大期地黄受水淹胁迫的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代谢变化研究,解析地黄响应水淹胁迫的调控机制,可为地黄的抗逆品种选育以及地黄水淹灾后生产指导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选用野生地黄及栽培地黄品种沁怀作为供试品,根据淹水程度分为对照(CK)、渍处理和涝处理,在处理后1 d和3 d进行表型观察,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并使用HPLC测定地黄中代谢活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野生地黄叶片在涝、渍处理3 d时存在不用程度的干枯、变黄和腐烂,栽培地黄涝处理1 d后叶片开始卷曲、腐烂,处理3 d后腐烂程度大于渍处理。栽培地黄的根系活力随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渍处理野生地黄根的根系活力始终显著高于CK(P<0.05),而涝处理则显著低于CK。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程度的增加,栽培和野生地黄根、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升高趋势。野生地黄根、叶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涝处理下均显著高于渍处理,涝、渍处理栽培地黄根的CAT活性在处理3 d时较处理1 d时大幅下降。涝、渍处理栽培地黄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叶的POD活性则始终显著低于CK;渍处理野生地黄根、叶的POD活性始终显著高于CK。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程度的增加,栽培和野生地黄根、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高趋势。除了栽培地黄叶处理3 d时的涝处理,涝、渍处理栽培和野生地黄根、叶的脯氨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CK。涝、渍处理栽培和野生地黄叶的叶绿素含量始终显著低于CK。涝、渍处理栽培地黄根中地黄苷D和梓醇含量显著低于CK,野生地黄根则显著高于CK(涝处理3 d时除外)。综上,涝、渍胁迫可改变地黄生理生化特征,影响其活性成分含量和代谢成分含量变化,野生地黄相比栽培地黄对涝、渍胁迫具有更高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大期 地黄 涝渍胁迫 生理生化 代谢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阴坡和阳坡的野生淫羊藿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裴莉昕 何江龙 +5 位作者 纪宝玉 杨林林 陈随清 李盼盼 李秀清 张琼琼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4,共8页
为实现淫羊藿部位的鉴别和质量控制,对伏牛山阴坡和阳坡的野生淫羊藿不同部位红外光谱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对。将采集的野生淫羊藿样品分为根、须根、茎、叶4部分,阴干,粉碎,过筛后,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获得原始红外光谱,平滑降噪,... 为实现淫羊藿部位的鉴别和质量控制,对伏牛山阴坡和阳坡的野生淫羊藿不同部位红外光谱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对。将采集的野生淫羊藿样品分为根、须根、茎、叶4部分,阴干,粉碎,过筛后,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获得原始红外光谱,平滑降噪,基线校正,归一化处理后求导获得其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比对了阴坡和阳坡野生淫羊藿4个部位红外光谱的差异,并结合小气候特征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伏牛山野生淫羊藿4个部位的原始和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均存在差异。对于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根在1466,1452 cm^(-1)以及须根在1466,1453 cm^(-1)处有双峰,根在938 cm^(-1)以及须根937 cm^(-1)处有单峰,可以与茎、叶进行区分;须根在1260 cm^(-1)处的吸收峰强而锐,可与根进行区分;茎在1648 cm^(-1)处有宽峰,可以与其他部位进行区分;叶在1440 cm^(-1)处有明显吸收峰,可以与其他部位进行区分。阳坡和阴坡野生淫羊藿所含化学成分整体相似,但也存在差异。阳坡淫羊藿物质积累量较阴坡的多,尤其是根和茎,可能与两个地区的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 野生淫羊藿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药用部位 区分 物质积累 生长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苦瓜干抗氧化活性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盼盼 纪宝玉 +5 位作者 裴莉昕 何江龙 李秀清 娄玉霞 董诚明 陈随清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测定10批苦瓜干所含的主要成分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苦瓜干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为控制苦瓜干质量、保证其安全使用和后期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使用硝酸铝显色法、福林酚法和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总黄酮、总酚... 测定10批苦瓜干所含的主要成分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苦瓜干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为控制苦瓜干质量、保证其安全使用和后期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使用硝酸铝显色法、福林酚法和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总黄酮、总酚和还原糖含量,并运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法及总抗氧化能力法测定苦瓜干的抗氧化活性。10批苦瓜干的成分含量有所不同,总黄酮、总酚、还原糖含量(w)最高,分别为1.84、5.24、9.00 mg·g^(-1);苦瓜干对DPPH+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IC_(50)值最佳为3.42 mg·m L^(-1);苦瓜干的总抗氧化能力最高,为192.02μg·g^(-1)。苦瓜干粉末的红外光谱图的主要吸收峰均在3290、2920、1740、1610、1370、1230、1020 cm^(-1)附近。苦瓜干富含黄酮、总酚、还原糖成分,一维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光谱的结合可为苦瓜干的识别分析提供科学数据,有助于苦瓜干的整体质量控制以及有效成分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干 含量测定 抗氧化活性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树叶中各成分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9
作者 宋晓宇 薛淑娟 +1 位作者 张庆 陈随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35-3438,共4页
目的优化构树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超声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超声时间、甲醇体积分数、料液比为影响因素,各成分总得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工艺... 目的优化构树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超声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超声时间、甲醇体积分数、料液比为影响因素,各成分总得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54 min,甲醇体积分数69%,料液比1∶50,超声温度30℃,各成分总得率为18.82 mg/g。结论该方法简便稳定,可为构树叶成分含量测定及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叶 新绿原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木犀草苷 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 超声提取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体细胞胚诱导及其组织细胞学观察
10
作者 吴婉阁 纪宝玉 +3 位作者 裴莉昕 练从龙 董诚明 陈随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2-701,共10页
为建立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体细胞胚发生体系,更好地发挥在中医药学中的价值,促进资源稳定和利用,以冬凌草叶片为外植体,脱分化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增殖,诱导发育出体细胞胚,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对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及各阶段体... 为建立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体细胞胚发生体系,更好地发挥在中医药学中的价值,促进资源稳定和利用,以冬凌草叶片为外植体,脱分化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增殖,诱导发育出体细胞胚,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对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及各阶段体胚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并探讨激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5+1.0 mg·L^(-1)2,4-D培养基中,叶片可脱分化形成淡黄色、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在MS+1.0 mg·L^(-1)2,4-D+0.2 mg·L^(-1)6-BA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增殖效果最好,净增殖量最大可达2.81 g;在体胚诱导中,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1) TDZ+0.2 mg·L^(-1) NAA,诱导率最高为91.33%;在MS+0.5 mg·L^(-1)6-BA+0.5 mg·L^(-1) IBA培养基中,表面含体细胞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可分化出小植株;在组织细胞学观察中,胚性愈伤组织呈淡黄色或黄白色颗粒状,细胞核大且明显,其内部观察到外起源和内起源2种体胚发生方式,后期可发育为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形胚或成簇状胚结构,内含淀粉粒。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冬凌草间接体胚发生体系,为优化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的“质”与“量”奠定基础,也为其分子育种及体胚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胚性愈伤组织 体细胞胚 组织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GRF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11
作者 郭晨宁 李晶晶 +5 位作者 杨晶凡 刘俊 杨灏 马蕊 陈随清 练从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0-549,共10页
【目的】生长调节因子(growth-regulating factors,GRF)是植物的一种特有蛋白,探明艾(Artemisia argyi)GRF基因家族的生物学特性,为艾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调节提供依据。【方法】对艾GRF基因家族进行理化性质、进化、基因结构以及表达... 【目的】生长调节因子(growth-regulating factors,GRF)是植物的一种特有蛋白,探明艾(Artemisia argyi)GRF基因家族的生物学特性,为艾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调节提供依据。【方法】对艾GRF基因家族进行理化性质、进化、基因结构以及表达等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进而通过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基因家族各成员在不同组织、逆境胁迫以及响应不同激素的表达模式。【结果】从艾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7个GRF家族成员,理化鉴别显示其编码蛋白均为亲水蛋白;系统发育进化树分为4个亚家族;motif分析表明进化树中同一分支的基因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保守基序;AaGRF基因家族成员随机分布在11条不同的染色体上;AaGRF基因家族启动子含有多种逆境和激素响应元件;Aa GRF基因家族在响应盐碱胁迫时表现出不同的表达趋势;该家族成员在艾的根、茎、叶中的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经脱落酸、吲哚乙酸、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后,AaGRF05、AaGRF06、AaGRF11和AaGRF14在处理后的12 h基因表达量最高,表明大部分基因在前期参与不同激素的调控。【结论】艾GRF基因家族参与艾生长发育、激素与逆境胁迫调节,为探究GRF家族功能提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F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激素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冬凌草全长转录组的TIFY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练从龙 兰金旭 +3 位作者 杨晶凡 李晶晶 杨灏 陈随清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301,共12页
【目的】TIFY蛋白是茉莉酸(JA)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中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揭示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的TIFY基因可为冬凌草的抗逆性改良育种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研究提供理论依... 【目的】TIFY蛋白是茉莉酸(JA)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中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揭示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的TIFY基因可为冬凌草的抗逆性改良育种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冬凌草三代全长转录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冬凌草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并采用RT-qPCR技术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1)成功从冬凌草中鉴定出12个TIFY家族基因成员;(2)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其氨基酸长度124~378 aa,分子量13924.89~39692.38 Da,等电点5.05~9.69;除IrTIFY10蛋白为稳定蛋白,其他均为不稳定蛋白;IrTIFY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均在细胞核,均为亲水性蛋白,且不含信号肽。(3)结构分析表明,IrTIFY家族蛋白成员无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中含量最多的结构类型为无规则卷曲;且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4)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IrTIFY基因家族密码子偏好性较弱,稍倾向于使用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5)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冬凌草TIFY家族成员中存在多个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响应元件等,但不同成员之间的元件存在差异。(6)进化树分析表明,冬凌草TIFY家族12个成员分为PPD(IrTIFY2)、ZML(IrTIFY3/8/10)、TIFY(IrTIFY7/12)和JAZ(IrTIFY1/4/5/6/9/11)4个亚家族,进化上与同为唇形科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亲缘关系最近。(7)RT-qPCR分析结果显示冬凌草TIFY家族12个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叶>茎>根,且大部分成员存在显著差异。【结论】TIFY基因家族在冬凌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可能参与调控冬凌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冬凌草TIFY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基础和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TIFY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茜草种子质量检验方法与分级标准研究
13
作者 李文文 郭凯华 +4 位作者 练从龙 兰金旭 刘荣崴 孙永彬 陈随清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参照《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茜草种子的质量检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茜草种子分级标准提供依据。种子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千粒重为11.6139 g;茜草种子浸种时间设为11 h;种子水分测定采用种子粉碎高温(130±2)... 参照《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茜草种子的质量检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茜草种子分级标准提供依据。种子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千粒重为11.6139 g;茜草种子浸种时间设为11 h;种子水分测定采用种子粉碎高温(130±2)℃处理;种子萌发时发芽床选用沙子;冷冻处理作为茜草种子的前处理,在20℃下,24 h全黑暗作为茜草种子发芽时的光照条件;采用TTC浓度0.3%,染色时间12 h,染色温度35℃,可较好测定种子的生活力,快速检测茜草种子发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草 种子 质量检验 分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