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T对舌鳞癌细胞SCC9生长、运动和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牛兵 王国芳 +2 位作者 李坤阳 丁虹 刘爱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6-801,809,共7页
目的探究汉防己甲素(TET)对舌鳞癌细胞SCC9生长、运动和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舌鳞癌细胞SCC9,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TET组(TET 2.5μmol/L)、中剂量TET组(TET 5μmol/L)、高剂量TET组(TET 10μmol/L),分别使用对... 目的探究汉防己甲素(TET)对舌鳞癌细胞SCC9生长、运动和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舌鳞癌细胞SCC9,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TET组(TET 2.5μmol/L)、中剂量TET组(TET 5μmol/L)、高剂量TET组(TET 10μmol/L),分别使用对应剂量的TET预处理。使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使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检测Ki67、CaspasE-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选取裸鼠60只,采用0.002%4-硝基喹啉-1-氧化物自然饮水喂养36周诱发建立舌鳞癌动物模型,分别使用低剂量TET 12.5 mg/(kg·d)、中剂量TET 25 mg/(kg·d)和高剂量TET 50 mg/(kg·d)灌胃处理,29 d后检测瘤子重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舌鳞癌组织Ki67、Caspase-3和VEGF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使用TET处理后舌鳞癌细胞克隆形成率、单位面积内侵袭细胞数目,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降低,且高剂量TET组低于中剂量TET组,中剂量TET组低于低剂量TET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PI3K、AKT及mTOR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使用TET处理后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高剂量TET组高于中剂量TET组,中剂量TET组高于低剂量TET组。小鼠体内实验可以看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使用TET灌胃处理的裸鼠肿瘤质量、Ki67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率、VEGF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率降低(P<0.05),且灌胃浓度越高上述指标越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使用TET灌胃处理的裸鼠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升高(P<0.05),且灌胃浓度越高上述指标越高。结论 TET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舌鳞癌细胞的生长、运动,促进舌鳞癌细胞的凋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癌细胞SCC9 汉防己甲素 裸鼠体内成瘤 细胞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根纵折牙齿23例牙周状况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范雪平 牛兵 王国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7-599,共3页
牙根纵折是指发生在牙根而未波及牙冠的纵向折裂,其裂隙仅发生在牙根,从根管向外贯通到牙周膜,涉及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是一种较严重的牙科疾病。牙根纵折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病因比较复杂且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常出现漏诊和... 牙根纵折是指发生在牙根而未波及牙冠的纵向折裂,其裂隙仅发生在牙根,从根管向外贯通到牙周膜,涉及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是一种较严重的牙科疾病。牙根纵折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病因比较复杂且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常出现漏诊和误诊。该研究收集临床确诊的牙根纵折患者23例(共23牙),以对侧同名牙作为对照,观察其牙周状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牙根纵折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纵折 牙周炎 牙周探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抗氧化剂凝胶对内漂白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
3
作者 张小平 常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2-737,共6页
目的:对比含表面活化剂(0.2%Tween 80)的10%抗坏血酸钠(sodium ascorbate,SA)凝胶和6.5%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以及确定最佳处理时间。方法:收集近1月拔除的离体前磨牙120颗,随机分为1... 目的:对比含表面活化剂(0.2%Tween 80)的10%抗坏血酸钠(sodium ascorbate,SA)凝胶和6.5%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以及确定最佳处理时间。方法:收集近1月拔除的离体前磨牙120颗,随机分为10组(n=12),A组:未漂白组,B组:漂白组,C组:含0.2%Tween 80的10%SA组,D组:6.5%PC组,C/D组根据内漂白后抗氧化剂处理时间不同(10、30、60、120 min)又分为4个亚组(C1/C2/C3/C4,D1/D2/D3/D4),各组处理后行树脂充填窝洞。所有样本经过冷热循环后,每组随机选取10个样本置于2%亚甲基蓝染色,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树脂与洞壁粘接界面微渗漏的程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每组剩余两个样本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牙体组织与充填树脂粘接界面的微观形貌特点。结果:A组微渗漏值明显小于B组(P=0.000),各实验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微渗漏值逐渐减小,D3组微渗漏值最小,C/D组间除C4/D4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EM观察可见,B组粘接界面可见明显间隙,且裂隙范围最大,C组粘接界面间隙逐渐变窄,C4组间隙消失,D组粘接界面更加紧密,且形成了良好的混合层。结论:6.5%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处理效果更佳,建议最佳处理时间为60 min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钠凝胶 原花青素凝胶 牙齿内漂白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隐黄素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冬雪 王国芳 +3 位作者 崔晓宇 李小红 轩亚茹 王守儒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研究β-隐黄素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牙周炎组(P组)、β-隐黄素干预组(E组),每组10只。采取结扎双侧上颌第二磨牙颈部联合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 目的:研究β-隐黄素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牙周炎组(P组)、β-隐黄素干预组(E组),每组10只。采取结扎双侧上颌第二磨牙颈部联合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牙周炎模型。E组同时于相同位点注射β-隐黄素(每只12μL),每48 h注射1次,共3次。实验第7天采血并立即分离双侧上颌骨,右侧颌骨行组织学分析,血清及左侧分离的牙龈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细胞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_2)含量。结果:E组和P组大鼠IL-1β、TNF-α、PGE_2水平明显高于N组,且炎症细胞浸润较多,牙槽骨吸收明显。与P组比较,E组中IL-1β、TNF-α、PGE_2水平明显降低(P<0.05),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牙槽骨吸收减轻。结论:β-隐黄素可能通过降低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减轻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减少牙槽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隐黄素 牙周炎 炎症因子 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齿无损探伤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翠平 许小婷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904,共6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无损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牙齿缺陷下的检出效果,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连续介质超声传播方法,在COMSOL软件中使用dG-FEM模型,模拟超声波传输和反射形态,通过改变模型内部牙齿缺陷类型和声波检测角度,监测声波... 目的采用有限元无损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牙齿缺陷下的检出效果,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连续介质超声传播方法,在COMSOL软件中使用dG-FEM模型,模拟超声波传输和反射形态,通过改变模型内部牙齿缺陷类型和声波检测角度,监测声波的反射强度,并通过检出突变声波的时间和强度研究牙齿内部缺陷的检出效果。结果使用超声无损检测方法可在16μs检出牙齿内部缺陷,对于不同牙齿内部缺陷类型,矩形缺陷时检测效果最佳;采用不同位置检测时,超声声波正对缺陷检测时,返回声波强度最大。结论对牙齿内部的缺陷,可采用超声无损检测方法,快速检测缺陷类型,通过变换检测角度可增加缺陷检出效果,并为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缺陷 超声波 无损探伤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腭部形态下上颌骨性扩弓器放置位置对微种植钉稳定性及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常悦 张小平 崔淑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3-638,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建立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探讨上颌骨性扩弓器放置位置对微种植钉稳定性及位移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腭盖正常颅上颌复合体模型(腭盖正常组)上利用软件模拟腭盖高拱颅上颌复合体模型(腭盖高拱组),在两组模型上分别将...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建立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探讨上颌骨性扩弓器放置位置对微种植钉稳定性及位移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腭盖正常颅上颌复合体模型(腭盖正常组)上利用软件模拟腭盖高拱颅上颌复合体模型(腭盖高拱组),在两组模型上分别将骨性扩弓器放置在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3个不同位置,建立6个三维有限元模型。每组扩弓器分别加载0.25 mm横向位移,比较6个模型颅上颌复合体及微种植钉的应力分布及位移趋势。结果:腭盖正常组和腭盖高拱组扩弓器放置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时上颌复合体的最小主应力最大。腭盖正常组前后部微种植钉比值在第一磨牙间最小;腭盖高拱组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最小。腭盖正常组和腭盖高拱组扩弓器放置于第一磨牙间扩弓后上颌骨横向位移最大。腭中缝横向位移前部大后部小,随着扩弓器位置后移,腭中缝前后向的位移差逐渐减小,更趋于平行移动。两种腭部形态下微种植钉均出现移位,前部位移均大于后部。结论:两种腭部形态下上颌骨性扩弓器放置于第一磨牙间扩弓效果较好。腭中缝呈前大后小的楔形扩展,扩弓器位置后移更有利于其平行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腭部形态 微种植钉 上颌骨性扩弓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