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9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绘工程“信息化测绘”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袁占良 徐克科 +1 位作者 徐丹 刁静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47-748,共2页
基于多年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教育实践,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测绘工程高等教育质量。确定新时代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认识... 基于多年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教育实践,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测绘工程高等教育质量。确定新时代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认识到实践和创新两大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明确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两大实践平台是两大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构建和创新"系列化、立体化、多层次"的"信息化测绘"试验教学体系是全面提高测绘人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工程 信息化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小虎 孙茜 张合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7期183-184,194,共3页
针对理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围绕"注重能力、强化实践、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采用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理工科院校土地... 针对理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围绕"注重能力、强化实践、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采用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理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合兵 赵素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6期140-142,共3页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的任务。该文针对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土地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的任务。该文针对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土地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拔尖创新型人才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绘工程专业“四维渗透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马春艳 梁翠英 +1 位作者 张文清 石林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6-108,共3页
测绘工程专业"四维渗透式"实践教学改革是在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导向,以测绘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测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实践教... 测绘工程专业"四维渗透式"实践教学改革是在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导向,以测绘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测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改革。以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首先介绍传统测绘实践教学弊端,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四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特色。结果表明,它是一种新型的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工程 虚拟实验 项目教学 实践基地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KAI平台下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应用——以测绘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程钢 杨杰 +1 位作者 吴志强 卢小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3-136,共4页
C语言、C++等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此类课程知识琐碎、实践性强,单一的课堂加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知识传授和技能学习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SAKAI等课程管理软件的出现,在线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 C语言、C++等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此类课程知识琐碎、实践性强,单一的课堂加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知识传授和技能学习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SAKAI等课程管理软件的出现,在线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本文结合测绘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开发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缺点,探讨了基于SAKAI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实现路径。实践表明,SAKAI平台辅助下的混合式学习将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相结合,丰富了师生互动的途径,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进了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混合式学习 SAKAI 程序设计与开发 测绘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教学环境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7
6
作者 程钢 杨杰 +2 位作者 王磊 景海涛 何湜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8-162,167,共6页
笔者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社会经济发展、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领域对人才的新需求及课程教学问题为导向,以对地观测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为驱动力,以智慧教学环境为教学框架,落实OBE理念,根据毕业要... 笔者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社会经济发展、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领域对人才的新需求及课程教学问题为导向,以对地观测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为驱动力,以智慧教学环境为教学框架,落实OBE理念,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故事教学法、协同育人、全过程考核等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进行深入探索,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多项综合改革和创新。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教学实践为例,对相关模式和方法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课程质量得到提升,有力支撑了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发展,相关成果获得多项教学奖励,得到学生好评和同行专家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学 课程思政 混合教学模式 故事教学 协同学习 过程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监测与机理分析
7
作者 高彦涛 张永杰 +5 位作者 丁来中 范忻 高胜超 雷震 王军见 李春意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省域尺度范围地面沉降,分析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与其形成机理:针对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特征,采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的62个基准站数据,时间序列为2012—2019年,获得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为了进一步研究省域尺度范围地面沉降,分析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与其形成机理:针对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特征,采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的62个基准站数据,时间序列为2012—2019年,获得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无净旋转条件的河南省三维速度场;然后分解三维速度场获得河南垂直速度场,发现河南省地面沉降呈现“西稳东沉”的现象,开封附近出现沉降漏斗;最后将河南省地质图、河南省耕地面积占比、河南省年均降雨量与沉降等值线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质条件下,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于豫东地区的第四系冲积层,而相同地质条件下,耕地占比和区域年均降雨量是地表差异性沉降的主要原因,如豫东地区耕地约占总面积的70%,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是豫东平原出现沉降漏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三维速度场 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 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高校学生信息基层集成空间化管理与分析系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育红 刘莹 +1 位作者 袁占良 杜久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5-110,共6页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基层一线教学工作需要的普遍问题,采用全球领先的主流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发了学生信息数据库及管理与分析系统。介绍了学生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建立步骤,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及其组成元素,管理与...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基层一线教学工作需要的普遍问题,采用全球领先的主流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发了学生信息数据库及管理与分析系统。介绍了学生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建立步骤,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及其组成元素,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策略,系统功能及其实现原理。该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生源、出勤、成绩、奖励、荣誉、考研、就业等多源学生信息在基础教学组织端的集成空间化管理和深层次分析利用,为科学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价基层教学工作提供了准确详实的信息参考和形象直观的工具支持,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教学组织 地理数据 匹配定位 日常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背景下开放式测绘实训教学研究与探索 被引量:7
9
作者 何宽 黄飒 徐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6-149,共4页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针对当前测量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实验教学观念,在开放式测量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针对当前测量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实验教学观念,在开放式测量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CBE理念优化层次化开放实验内容体系,实施基于教学资源平台、实验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诊改,并经过实践证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兼顾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开放式 实训教学 测绘 能力本位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河南省县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永菊 冯德显 乔旭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7-120,共4页
从数据库的设计、功能模块的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基于GIS的河南省县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流程。系统数据库以Access2003进行管理,在VB环境下开发前端应用平台,利用ADO动态数据连接引擎实现数据通信;利用MapObjects组件技术,采用嵌... 从数据库的设计、功能模块的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基于GIS的河南省县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流程。系统数据库以Access2003进行管理,在VB环境下开发前端应用平台,利用ADO动态数据连接引擎实现数据通信;利用MapObjects组件技术,采用嵌入式集成方式,实现县域经济信息查询统计、县域经济评价等专业应用与基本地理信息功能的有机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县域经济评价 MAPOBJ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乡村人-耕-居关联模式及协调发展优化路径
11
作者 赵素霞 李金衡 尹蒙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392,共9页
[目的]探索和分析河南省乡村人口、耕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关联模式及其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为乡村人地协调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冷热点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河南省2000—2020年人-耕-... [目的]探索和分析河南省乡村人口、耕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关联模式及其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为乡村人地协调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冷热点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河南省2000—2020年人-耕-居时空变化特征及乡村人地关系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1)河南省乡村人-耕-居整体以“人减耕减居增”变化为主,人口、耕地、居民点变化均存在空间集聚性特征,耕地与居民点变化程度较高区域具有一定的空间一致性;(2)河南省乡村人-耕-居变化共有15种时空关联模式,人-耕“人减地减”(T_(4)弱负脱钩)与人-居“人减地增”(T_(3)强负脱钩)是区域人-耕-居最主要的时空组合模式,区域乡村人口减少、较大部分远郊县(市)耕地增长,近郊县(市)耕地减少,农村居民点面积普遍增加;(3)河南省大部分县(市)人-耕-居处于不协调状态,“人减居减耕增”与“人增居减耕增”被认为是人-耕-居和谐的发展类型,但仅有个别县(市)符合这些类型。[结论]河南省乡村人-耕-居的协调程度亟待提升,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促进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耕地 农村居民点 优化路径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煤层重复采动下地表裂缝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
作者 贾玉良 陈苏社 +5 位作者 邓强 周海丰 王巍 邹友峰 聂小军 陈志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7,共10页
[目的]探明生态脆弱矿区多煤层重复采动下地表裂缝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神东矿区活鸡兔矿井为研究区,遴选一次、二次、三次采动裂缝区与未扰动区,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揭示不同采... [目的]探明生态脆弱矿区多煤层重复采动下地表裂缝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神东矿区活鸡兔矿井为研究区,遴选一次、二次、三次采动裂缝区与未扰动区,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揭示不同采动裂缝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它们的相关性。[结果](1)土层深度、重复采动均显著影响裂缝区土壤容重、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p<0.05),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一次、二次采动裂缝区土壤孔隙度下降、容重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下降;三次采动裂缝区土壤孔隙度与持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未扰动区同一土层(p<0.05),最大值为15.01%(50—70 cm土层)。(2)重复采动显著影响裂缝区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机质含量(p<0.05);一次、二次采动裂缝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低于未扰动区(p<0.05);三次采动裂缝区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与未扰动区差异不显著(p>0.05),0—1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分别为9.97 mg/kg,13.18 g/kg,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3)三次重复采动显著增强了裂缝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多煤层重复采动下地表裂缝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增强,但作用方向、作用程度与采动次数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裂缝 土壤理化性质 多煤层 重复采动 生态脆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时空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睿锴 王冠 +1 位作者 赵宗泽 张嘉芸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2-1183,共12页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00-2020年间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栅格数据和PM_(2.5)数据构建了一种能够综合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遥感综合经济指数(RSCEI)。通过构建RSEI和RSCEI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和经济耦合协调情况。研究表明:(1)使用RSCEI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在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对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相比传统的夜光遥感手段,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的发展差异更加明显;(2)2000-2020年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改善后退化再恢复”的趋势。东部和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部区域;(3)2000-2020年间,河南省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高于城市边缘区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RSCEI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转型过程;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靠近经济发达城市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4)河南省耦合协调度在2005年左右遇到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2015年后耦合协调度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表明新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河南省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提出的RSCEI,填补了城市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领域缺乏一种能够从城市发展全过程反映发展水平的空间化指数的空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遥感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遥感生态指数 遥感综合经济指数 耦合协调度 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指数法和形态学的黄河游荡段水体动态监测
14
作者 武雷岗 何荣 王瑞琨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为填补近十年黄河游荡段河道平面变化情况的空白,提出了一种针对黄河的水体提取方法,以实现对黄河游荡段变化情况的监测。首先通过分析黄河干流水体与沿岸非水体地物的波谱特征差异,构建了一种针对黄河干流不同含沙量水体提取的多光谱... 为填补近十年黄河游荡段河道平面变化情况的空白,提出了一种针对黄河的水体提取方法,以实现对黄河游荡段变化情况的监测。首先通过分析黄河干流水体与沿岸非水体地物的波谱特征差异,构建了一种针对黄河干流不同含沙量水体提取的多光谱水体指数(GSWI),利用GSWI和改进的直方图双峰法进行水体粗提取,然后基于形态学进行优化,实现对水体的精确提取,最后基于获取的河道平面参数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含沙量不同的3个实验区均能较好提取出黄河干流水体,Kappa系数分别为94.8、96.5和97.7;游荡段干流河面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枯水期河面整体呈增加态势,增长率为2.4 km^(2)/a;枯水期心滩面积先减小后增加,2019年后剧烈增加,增长率为7.71 km^(2)/a;平均河宽整体呈增加态势,增长率为0.015 k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游荡段 水体指数模型 形态学 直方图双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SAR影像洪水淹没范围提取
15
作者 刘艺博 葛小三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4,共10页
快速、准确地划分洪水淹没范围对于防洪救灾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合成孔径雷达(SAR)中噪声的存在,当前的方法在洪水淹没范围提取方面表现出有限的准确性,存在提取结果粘连、边界提取粗糙、细长型洪涝淹没区域无法准确提取等问题。针对这... 快速、准确地划分洪水淹没范围对于防洪救灾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合成孔径雷达(SAR)中噪声的存在,当前的方法在洪水淹没范围提取方面表现出有限的准确性,存在提取结果粘连、边界提取粗糙、细长型洪涝淹没区域无法准确提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洪水淹没范围提取网络——Siam-FRNet。编码器部分以孪生网络为基础,设计了一种跨时相特征交互模块,对洪灾前后的SAR影像进行多尺度的特征提取,促进双时相特征耦合,抑制无关信息干扰。解码器部分构建了并行光谱轴向自注意模块,独立地从行和列两个维度获取图像对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好地获取全局信息;最后引入了变化感知模块,有效地提取影像前后洪水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S1GFloods数据集上提取结果达到最优,准确率、F1分数和mIoU分别达到了97.19%、95.47%、93.67%,优化了边缘细节,增强了细长型洪涝淹没区域提取结果的联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洪水淹没范围 变化检测 深度学习 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结合机器学习利用优化的训练样本识别山东省灌溉农田
16
作者 孙佑涛 于砚宁 +5 位作者 葛冰洋 张佳华 白雲 吴喜芳 杨姗姗 张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164,共11页
了解灌溉农田分布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政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基于机器学习方识别灌溉农田的研究多采用二值化样本标注(即仅标注为灌溉和非灌溉),可能会导致灌溉样本遗漏,造成灌溉农田的识别精度较低。为... 了解灌溉农田分布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政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基于机器学习方识别灌溉农田的研究多采用二值化样本标注(即仅标注为灌溉和非灌溉),可能会导致灌溉样本遗漏,造成灌溉农田的识别精度较低。为避免该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为训练样本赋值灌溉分数的方案。首先,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和绿度植被指数结合统计灌溉面积数据分别生成3幅初步灌溉地图;然后,结合3幅不同的初步灌溉地图,使用该研究提出的方案为每个像元赋值不同的灌溉分数并获取训练样本;再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2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预测研究区逐年逐像元的灌溉分数,识别山东省2018—2022年250 m分辨率的灌溉农田;最后,通过验证样本和统计数据进行验证,获取山东省2018—2022年的灌溉农田空间分布,并分析灌溉农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2种二值化处理获取训练样本的方法,使用该研究提出的方案获取训练样本并识别灌溉农田时,RF和CNN识别灌溉农田的县级R~2高达0.95和0.93;RF识别山东省灌溉农田的精度评价指标均优于CNN,且在不同年份表现较为稳定;2)2018—2022年山东省的灌溉农田空间分布较为一致,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及鲁南地区,胶东半岛及鲁中地区分布较为稀少,近5年山东省的统计灌溉面积呈小幅增长趋势,2022年识别灌溉农田面积相较于2018年也有小幅增长。该研究提出的针对训练样本进行赋值灌溉分数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山东省灌溉农田识别的精度,是识别区域尺度灌溉农田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卷积神经网络 训练样本赋值 灌溉农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河南省淅川县植被动态演变研究
17
作者 葛利玲 王璐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河南省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对淅川县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探究,将对淅川县的生态修复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现有的Landsat和MODIS数据为基础,利用STARFM方法和... 河南省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对淅川县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探究,将对淅川县的生态修复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现有的Landsat和MODIS数据为基础,利用STARFM方法和像元二分模型,构建了2002—2022年淅川县的长时序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数据,并结合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2002—2022年间淅川县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经过STARFM方法重建后的年尺度FVC与真实的年尺度FVC的R^(2)达到0.914,相比于数据缺失条件下的0.864,提升了0.05,因此STARFM方法可以为更加准确地开展淅川县的植被动态演变研究提供数据基础;(2)2002—2022年间淅川县植被覆盖情况一般,平均FVC达到0.516,主要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整体呈现改善趋势,改善区域的面积占比为76.03%,主要分布在淅川县的西北部和东南部,退化区域的面积占比为18.09%,主要分布在丹江口水库、丹江和淅水水域的附近区域;(3)淅川县植被空间分异性的主导因素为高程和坡度,次要因素为土壤类型和平均气温,土壤质地和平均降雨量影响最小。淅川县境内植被出现改善和退化的主要原因均为人为因素,气候因素对其影响较小,人为因素主要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且对植被生长变化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时空自适应反射率融合模型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研究
18
作者 青青 王彩霞 +1 位作者 张蓓蓓 王毅勇 《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探究宝鸡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为宝鸡市绿地管理、土壤质量提升提出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以宝鸡市主要公园、广场、道路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类型绿地各取15个样地采集土壤,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pH值、容... [目的]探究宝鸡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为宝鸡市绿地管理、土壤质量提升提出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以宝鸡市主要公园、广场、道路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类型绿地各取15个样地采集土壤,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pH值、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结果](1)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含水量接近,道路绿地含水量较低。土壤容重整体偏大,土壤偏紧实;(2)土壤化学性质方面,3种绿地土壤pH均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整体偏低,仅公园绿地有26.66%处于高水平;全氮含量公园绿地表现较好,60%处于中上水平,道路绿地表现最差,仅20%达到中上水平,还有26.67%处于很低水平;全磷含量3种绿地虽有差异但不大,大部分处于0.4~0.8 g/kg的范围;有效磷含量广场绿地和道路绿地表现较好,都处于10~20 mg/kg的中上水平,公园绿地次之。[结论]宝鸡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容重偏大,含水量较低,土壤整体呈弱碱性。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表现为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有效磷含量表现为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宝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路玲玲 吴晓明 任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50,共4页
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城市供水、供电、供暖等地下管道设施的使用频率也大幅增加。各种管道纵横交错、结构复杂,这就使得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的现代化管理面临严峻的考验。地下管网具有埋于地下不透明、信息... 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城市供水、供电、供暖等地下管道设施的使用频率也大幅增加。各种管道纵横交错、结构复杂,这就使得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的现代化管理面临严峻的考验。地下管网具有埋于地下不透明、信息量大、保存期长、要求不间断运行使用等特点,故仅靠图纸、图表等形式记录保存管网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规模日益扩大、经济社会活动日益加快的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阐述了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的现状,重点分析了管网信息管理的技术发展历程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地下管网信息的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地下管网 信息管理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3年第9期85-88,共4页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思想,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耦合关...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思想,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为我国同步推进"新四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