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平乐正骨"破、和、补"辨证理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例,共44髋,...目的:探讨平乐正骨"破、和、补"辨证理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例,共44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1±3.1)岁,采用平乐正骨三期辨证药物治疗结合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1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9±2.8)岁,采用安慰剂结合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折愈合率及术后3、6、12、24个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Harris评分方面对其临床应用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43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失访1例,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时间26.6个月。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率、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平乐正骨"破、和、补"三期辨证药物为基础,结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降低围手术期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提高骨折愈合率、骨密度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展开更多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IONFH)具有极高的股骨头塌陷和继发骨关节炎风险,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SIONFH具有高度异质性,即便临床特征相似、影像学表现相近的患者,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IONFH)具有极高的股骨头塌陷和继发骨关节炎风险,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SIONFH具有高度异质性,即便临床特征相似、影像学表现相近的患者,其疾病转归和预后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为保髋治疗提出巨大挑战。因此,着手于解决临床症状和甄别影像特征的传统保髋思路或许已经到达保髋疗的瓶颈,而聚焦坏死股骨头内部的修复机制可能是下一阶段保髋治疗的支点。如何动态地把握修复与塌陷的时空关系,选择有效促进坏死修复并阻止股骨头塌陷的保髋方法尤为重要。前期研究发现囊性变在SIONFH的修复与塌陷中具有关键作用。为全面认识囊性变的临床、影像、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内涵,借鉴时空分子医学和时空分子影像学的前沿学科,通过整合SIONFH临床特征、影像组学、病理形态学和分子多组学,旨在探索囊性变与塌陷和修复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从疾病发展的“时空”规律分析囊性变与塌陷的关系以及囊性变内的修复机制,以寻找解决塌陷与修复矛盾关系的双刃剑。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针刺髓核、纤维环、终板注射无水乙醇所构建三种大鼠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的差异。方法:将45只6周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髓核注射(髓核注射组)、纤维环注射...目的:比较针刺髓核、纤维环、终板注射无水乙醇所构建三种大鼠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的差异。方法:将45只6周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髓核注射(髓核注射组)、纤维环注射(纤维环注射组)以及终板注射(终板注射组)三种针刺注射无水乙醇法对大鼠Co6/7椎间盘构建IDD模型,在造模术后1、2、3、4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在三组各随机挑选3只大鼠进行X线透视检查,并测量计算大鼠Co6/7的椎间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随后进行过量麻醉处死取下Co6/7椎间盘连同相邻椎体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退变情况并对退变程度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髓核注射组、纤维环注射组各有1只大鼠因麻醉意外死亡;终板注射组有2只大鼠因术后感染死亡。造模术后1、2、3、4周在各组剩余大鼠中每组选取3只,共36只大鼠纳入结果分析,剩余大鼠通过过量麻醉处死。各组造模后1周Co6/7 DHI均较造模前降低(髓核注射组0.117±0.002 vs 0.134±0.005;纤维环注射组0.126±0.005 vs 0.133±0.005;终板注射组0.127±0.002 vs 0.130±0.007,均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各组造模后,纤维环断裂,纤维排列逐渐紊乱,髓核基质、细胞逐渐丢失甚至全部消失,椎间盘逐渐坍塌,椎间隙逐渐狭窄。髓核注射组较另外两组退变速度更快,程度更高,造模4周后,髓核注射组DHI为0.090±0.008,低于纤维环注射组(0.106±0.007,P<0.05)及终板注射组(0.109±0.000,P<0.05);组织学评分髓核注射组为10.00±0.82分,高于纤维环注射组(9.00±1.41分,P<0.05)及终板注射组(8.75±0.96分,P<0.05)。结论:三种针刺注射无水乙醇法构建的三种IDD模型各有其特点,髓核注射法退变最快、程度最高,终板注射法退变最慢,但更符合自然退变过程,纤维环注射法介于两者之间。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推膝眼结合电热针对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7(IL-17)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该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于该地区接受诊治的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共计110例为对象。将资料汇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目的分析推膝眼结合电热针对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7(IL-17)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该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于该地区接受诊治的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共计110例为对象。将资料汇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推膝眼结合电热针,持续干预3周。评价两组患者疗效,干预前及干预3周记录骨关节炎评分[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结果对照组的有效率(85.45%,47/55),低于观察组(96.36%,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周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均减轻(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周关节液IL-17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关节液IL-17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周血清BGP、OPG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血清BGP、OPG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膝眼结合电热针对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显著,可以减低关节炎IL-17,改善骨代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钛网沉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钛网沉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6月有关ACCF术后钛网沉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定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类型、沉降定义、评估时间、样本量、沉降例数、沉降发生率)、报道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节段、手术节段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融合节段高度、C2-7 Cobb角、节段角、椎体骨质量、钛网倾斜角、钛板种类、钉板角度、钛网放置位置等)、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椎间融合率。通过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均≥7分,共计1562例患者,其中钛网沉降患者5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发生率为37%;高龄[MD=2.680,95%CI(1.228,4.132),P=0.000]、女性[OR=0.71,95%CI(0.56,0.90),P=0.004]、吸烟[OR=1.924,95%CI(1.108,3.342),P=0.020]、骨质疏松[MD=-62.997,95%CI(-86.670,-39.323),P=0.000]、手术节段数过多[OR=0.096,95%CI(0.054,0.172),P=0.000]、钛网放置位置靠后[MD=0.743,95%CI(0.605,0.968),P=0.026]、椎间过度撑开[MD=1.317,95%CI(0.752,1.881),P=0.000]、节段角(钛网撑开角)[MD=0.887,95%CI(0.117,1.657),P=0.024]及钛网倾斜角过大[MD=4.475,95%CI(1.725,7.225)P=0.001]是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危险因素;钛网沉降的发生会导致患者颈椎JOA评分[MD=-0.542,95%CI(-0.947,-0.137),P=0.009]、JOA评分改善率[MD=-11.003,95%CI(-15.315,-6.691),P=0.000]以及椎间融合率[OR=3.003,95%CI(1.019,8.854),P=0.046]下降。结论:高龄、女性、吸烟、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数过多、钛网放置位置靠后、椎间过度撑开、钛网撑开角(节段角)及钛网倾斜角过大是ACCF术后发生钛网沉降的危险因素;ACCF术后钛网沉降会影响椎间融合,降低手术疗效,临床应给予重视。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平乐正骨"破、和、补"辨证理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例,共44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1±3.1)岁,采用平乐正骨三期辨证药物治疗结合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1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9±2.8)岁,采用安慰剂结合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折愈合率及术后3、6、12、24个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Harris评分方面对其临床应用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43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失访1例,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时间26.6个月。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率、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平乐正骨"破、和、补"三期辨证药物为基础,结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降低围手术期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提高骨折愈合率、骨密度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文摘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IONFH)具有极高的股骨头塌陷和继发骨关节炎风险,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SIONFH具有高度异质性,即便临床特征相似、影像学表现相近的患者,其疾病转归和预后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为保髋治疗提出巨大挑战。因此,着手于解决临床症状和甄别影像特征的传统保髋思路或许已经到达保髋疗的瓶颈,而聚焦坏死股骨头内部的修复机制可能是下一阶段保髋治疗的支点。如何动态地把握修复与塌陷的时空关系,选择有效促进坏死修复并阻止股骨头塌陷的保髋方法尤为重要。前期研究发现囊性变在SIONFH的修复与塌陷中具有关键作用。为全面认识囊性变的临床、影像、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内涵,借鉴时空分子医学和时空分子影像学的前沿学科,通过整合SIONFH临床特征、影像组学、病理形态学和分子多组学,旨在探索囊性变与塌陷和修复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从疾病发展的“时空”规律分析囊性变与塌陷的关系以及囊性变内的修复机制,以寻找解决塌陷与修复矛盾关系的双刃剑。
文摘目的:比较针刺髓核、纤维环、终板注射无水乙醇所构建三种大鼠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的差异。方法:将45只6周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髓核注射(髓核注射组)、纤维环注射(纤维环注射组)以及终板注射(终板注射组)三种针刺注射无水乙醇法对大鼠Co6/7椎间盘构建IDD模型,在造模术后1、2、3、4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在三组各随机挑选3只大鼠进行X线透视检查,并测量计算大鼠Co6/7的椎间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随后进行过量麻醉处死取下Co6/7椎间盘连同相邻椎体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退变情况并对退变程度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髓核注射组、纤维环注射组各有1只大鼠因麻醉意外死亡;终板注射组有2只大鼠因术后感染死亡。造模术后1、2、3、4周在各组剩余大鼠中每组选取3只,共36只大鼠纳入结果分析,剩余大鼠通过过量麻醉处死。各组造模后1周Co6/7 DHI均较造模前降低(髓核注射组0.117±0.002 vs 0.134±0.005;纤维环注射组0.126±0.005 vs 0.133±0.005;终板注射组0.127±0.002 vs 0.130±0.007,均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各组造模后,纤维环断裂,纤维排列逐渐紊乱,髓核基质、细胞逐渐丢失甚至全部消失,椎间盘逐渐坍塌,椎间隙逐渐狭窄。髓核注射组较另外两组退变速度更快,程度更高,造模4周后,髓核注射组DHI为0.090±0.008,低于纤维环注射组(0.106±0.007,P<0.05)及终板注射组(0.109±0.000,P<0.05);组织学评分髓核注射组为10.00±0.82分,高于纤维环注射组(9.00±1.41分,P<0.05)及终板注射组(8.75±0.96分,P<0.05)。结论:三种针刺注射无水乙醇法构建的三种IDD模型各有其特点,髓核注射法退变最快、程度最高,终板注射法退变最慢,但更符合自然退变过程,纤维环注射法介于两者之间。
文摘目的分析推膝眼结合电热针对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7(IL-17)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该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于该地区接受诊治的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共计110例为对象。将资料汇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推膝眼结合电热针,持续干预3周。评价两组患者疗效,干预前及干预3周记录骨关节炎评分[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结果对照组的有效率(85.45%,47/55),低于观察组(96.36%,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周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均减轻(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周关节液IL-17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关节液IL-17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周血清BGP、OPG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血清BGP、OPG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膝眼结合电热针对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显著,可以减低关节炎IL-17,改善骨代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