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双河高温油田三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子涵 刘奕 田宗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8-30,共3页
在 75~ 85℃的高温条件下 ,针对河南双河油田油水特点筛选出了界面张力性能优异的碱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三元体系配方 ,并对该配方的热稳定性、岩心驱油效果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温油田 三元复合驱油 热稳定性 界面张力 驱油效果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双河油田高速高效开发地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冲 唐孝芬 +1 位作者 郭恩常 许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7,共5页
双河油田是泌阳凹陷较早投入开发的百万吨级油田,也是我国高效开发的陆上油田之一,现已进入特高含水产量递减采油阶段。在其13年的稳产过程中,以地质特征认识为前提,以井网完善、注采结构调整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始终保持油... 双河油田是泌阳凹陷较早投入开发的百万吨级油田,也是我国高效开发的陆上油田之一,现已进入特高含水产量递减采油阶段。在其13年的稳产过程中,以地质特征认识为前提,以井网完善、注采结构调整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始终保持油田以较高的采油速度生产(2.0%以上),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双河油田高速高效开发模式解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整装油田开发经验和模式,可为其它同类型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开发 井网完善 注采结构调整 经济效益 双河油田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凹陷张店油田二次勘探及认识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文学 朱水安 +3 位作者 秦秉操 罗家群 张永华 陈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66,共3页
南阳凹陷张店油田油气勘探 3 0年 ,历经预探、详探、二次勘探等 3个阶段。预探阶段探明储量曾为 12 65× 10 4t,详探阶段大幅度下降到到 12 6× 10 4t ,原因主要是勘探早期二维地震测网较稀 ,圈闭不落实 ,加之探井太少 ,对油层... 南阳凹陷张店油田油气勘探 3 0年 ,历经预探、详探、二次勘探等 3个阶段。预探阶段探明储量曾为 12 65× 10 4t,详探阶段大幅度下降到到 12 6× 10 4t ,原因主要是勘探早期二维地震测网较稀 ,圈闭不落实 ,加之探井太少 ,对油层特征认识不够深入。二次勘探阶段广泛采用三维地震和测井、钻井等方面的新技术 ,同时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开展地质综合研究 ,深化对地质规律的认识 ,不断有勘探新发现 ,探明储量有望再增长到 10 0 0× 10 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凹陷 张店油田 二次勘探 探明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开发实践及认识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学品 赵庆 +1 位作者 黎锡瑜 曾俊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3期50-51,共2页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三次采油方法已进入矿场工业化应用阶段。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是河南油田第一个工业化推广应用区块,该区块经过3年多的注聚开发,已结束注聚转入后续水驱,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总结了该区块注聚合物过程中为提高聚...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三次采油方法已进入矿场工业化应用阶段。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是河南油田第一个工业化推广应用区块,该区块经过3年多的注聚开发,已结束注聚转入后续水驱,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总结了该区块注聚合物过程中为提高聚驱效果采取的主要作法,分析了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油田开展聚合物驱应用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门油田 聚合物驱 驱油效果 矿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柳广弟 张仲培 +2 位作者 陈文学 陈文礼 林社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工河组砂岩溶蚀孔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 10 1~ 13 0℃ ,与侏罗纪晚期三工河组储集层温度相当 ,表明这些包裹体主要是侏罗纪晚期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主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储集层自生伊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分布主要为 170~ 14 0Ma和 12 0~ 10 0Ma ,第一期反映侏罗纪晚期的成藏作用 ,第二期与白垩纪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有关。三工河组原油、八道湾组原油的αααC2 9甾烷 2 0S/ (2 0S + 2 0R)比值平均为 0 .49和 0 .45 ,C2 9甾烷 ββ/ (αα + ββ)比值平均为 0 .46和 0 .40 ,表明原油生成和成藏时烃源岩的Ro 值约为 0 .7%~ 1.0 % ,与生烃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侏罗纪末的成熟度相当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 -5 1.80‰~ -4 1.5 3‰ ,成熟度比原油更低 ,形成时间更早。综合分析认为 ,焉耆盆地曾发生两期成藏作用 ,第一期是侏罗系埋深最大的侏罗纪晚期 ,为主要成藏期 ;第二期是侏罗系二次埋藏的第三纪。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八道湾组 烃源岩 生烃史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长垣断层系中转换斜坡的特征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思敏 彭仕宓 +1 位作者 汪新文 昝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东濮凹陷西部长垣断层系为由 5条断层首尾相互叠覆组成的雁列状断层系 ,断层叠覆段发育转换斜坡。转换斜坡连接一条断层的上盘和另一断层的下盘 ,具有特殊的变形特征 ,在转换斜坡近旁的断层系上盘伴生横向背斜。叠覆断层间通过转换斜坡... 东濮凹陷西部长垣断层系为由 5条断层首尾相互叠覆组成的雁列状断层系 ,断层叠覆段发育转换斜坡。转换斜坡连接一条断层的上盘和另一断层的下盘 ,具有特殊的变形特征 ,在转换斜坡近旁的断层系上盘伴生横向背斜。叠覆断层间通过转换斜坡的变形和断层两盘位移进行位移传递。转换斜坡的成因与叠覆断层系的分段演化有关。转换斜坡及横向背斜对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有重要影响 ,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长垣断层系 转换斜坡 特征 油气勘探 横向褶皱 位移传递 叠覆正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及RRSR识别方法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薇 田中元 +2 位作者 闫伟林 刘峥君 尹海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2,共3页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录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其低电阻率油层成因主要是由于岩性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导致储集层的微孔隙发育从而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另外低孔、低渗以及盛水钻井液侵入也是重要原因。Y油田的低电阻...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录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其低电阻率油层成因主要是由于岩性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导致储集层的微孔隙发育从而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另外低孔、低渗以及盛水钻井液侵入也是重要原因。Y油田的低电阻率油层可分为以下类型:①低孔、低渗造成的;②微孔隙发育造成的;③咸水钻井液侵入造成的。通过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深探测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自动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RRSR法(水层的RRSR值为0,油层、低电阻率油层的RRSR值大于0)。该方法在Y油田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油层 机理 微孔隙系统 测井响应特征 自动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水洗前后双河油田储层微观特征变化规律 被引量:32
8
作者 蔡毅 杨雷 +1 位作者 赵跃华 王志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26,41,共4页
目前我国许多老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由于长期水洗,储层微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双河油田核三段油藏为例,充分利用大量的对子井资料,较深入地对比分析了长期水洗前后储层微观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经过长期水洗,双河油... 目前我国许多老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由于长期水洗,储层微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双河油田核三段油藏为例,充分利用大量的对子井资料,较深入地对比分析了长期水洗前后储层微观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经过长期水洗,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填隙物发生破碎和迁移,含量明显减少,微观孔隙结构总体变好,但因储层岩性、原始物性、井别的不同,其具体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后期 储层 采收率 注水 水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裂构造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效果 被引量:14
9
作者 余功铭 张永华 +2 位作者 梁运基 李锋 赵雨晴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3,111,共4页
针对泌阳凹陷南部边界陡坡带复杂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提出了解决盆地边界构造破碎、断面倾角大、断裂带附近岩性横向变化剧烈等地质问题的办法,采取地质模型与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观测系统的优化,利用... 针对泌阳凹陷南部边界陡坡带复杂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提出了解决盆地边界构造破碎、断面倾角大、断裂带附近岩性横向变化剧烈等地质问题的办法,采取地质模型与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观测系统的优化,利用微测井和小折射资料合理选择激发井深,在山前带采用钻孔埋置检波器。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使南部边界大断裂成像清楚,位置准确,小断层断点明显,地层接触关系清楚,便于地质人员分析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构造 地震解释 叠前偏移 正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体系 被引量:17
10
作者 鲜本忠 姜在兴 高凤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1-37,共7页
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时期泌阳凹陷总体处于从断陷向坳陷转换的过渡阶段。本文利用测井、钻井和C、O同位素等资料 ,研究了核二段各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相带分布、砂体展布以及沉积演化规律。核二段沉积时期 ,泌阳凹陷发育 5种... 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时期泌阳凹陷总体处于从断陷向坳陷转换的过渡阶段。本文利用测井、钻井和C、O同位素等资料 ,研究了核二段各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相带分布、砂体展布以及沉积演化规律。核二段沉积时期 ,泌阳凹陷发育 5种沉积体系类型 :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盐湖沉积体系。物源供给条件和古地形严格控制了泌阳凹陷各种沉积体系的发育。在陡坡带的中、西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而在陡坡带东部则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 ;在东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而在西北部缓坡带则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借用C、O同位素数据估算核二段沉积时期平均古水温为 2 8.17℃ ,最高 4 6 .8℃ ;环境指标Z值平均为 12 6 .84 ,表明核二段为盐湖咸水沉积条件。从纵向上δ13C、δ18O及Z、t演化看 ,核二段演化表现为两个旋回 :从三砂组底到二砂组底部为第一次湖水变咸和湖盆收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古近系 核二段 沉积体系 沉积演化 核桃园组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程度勘探区有效烃源岩的识别与平面成图——以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艳 王璞珺 +2 位作者 陈文礼 刘万洙 唐华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3-468,共6页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低勘探区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是在潜在烃源岩的基础上进行的。孔雀河地区的潜在烃源岩包括古生界的暗色泥岩、灰岩、泥灰岩和中生界的暗色泥岩和煤层,当潜在烃源岩满足w(TOC)>0.5%,0.5%<RO<4.0%时为有效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低勘探区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是在潜在烃源岩的基础上进行的。孔雀河地区的潜在烃源岩包括古生界的暗色泥岩、灰岩、泥灰岩和中生界的暗色泥岩和煤层,当潜在烃源岩满足w(TOC)>0.5%,0.5%<RO<4.0%时为有效烃源岩。井点上依地化参数可准确识别出有效烃源岩,并确定有效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建立有效烃源岩-沉积环境模式。将这种模式应用于井间区域,确定井间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和厚度,实现有效烃源岩的平面成图。同时,通过古地温的恢复,剔除未成熟和过成熟的不具有生烃能力的烃源岩,进一步确定有效烃源岩的分布。采用此方法编制了孔雀河地区有效烃源岩平面图,预测结果得到新钻井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孔雀河地区 有效烃源岩 潜在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有机质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圈闭识别与应用研究——以南阳凹陷魏岗鼻状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雨晴 张永华 +3 位作者 李琛 张军林 程学峰 吴姗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6期18-20,共3页
为在南阳凹陷魏岗鼻状构造带上寻找新的出油点和储量增长点,根据其构造破碎、断块复杂、储层物性纵横向变化大、含油高度小、含油条带窄等特点,借助人机联作一体化解释软件,应用储层标定、小断层识别、三维可视化、变速成图、储层精细... 为在南阳凹陷魏岗鼻状构造带上寻找新的出油点和储量增长点,根据其构造破碎、断块复杂、储层物性纵横向变化大、含油高度小、含油条带窄等特点,借助人机联作一体化解释软件,应用储层标定、小断层识别、三维可视化、变速成图、储层精细描述与定向井等技术,围绕油田勘探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在南阳凹陷魏岗鼻状构造带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凹陷 断块 储层标定 三维可视化 定向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6
13
作者 段心建 冯士平 +3 位作者 陆建林 李朝勇 尹太恒 古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0-31,共2页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属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集层,但裂缝发育,改善了深层系的储集条件。研究认为裂缝是以张性为主的高角度裂缝和水平裂缝,高角度裂缝是背斜脊部“X”型节理的一组;裂缝改造后的储集层为A类储集层,油气仍储集于基岩孔隙内...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属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集层,但裂缝发育,改善了深层系的储集条件。研究认为裂缝是以张性为主的高角度裂缝和水平裂缝,高角度裂缝是背斜脊部“X”型节理的一组;裂缝改造后的储集层为A类储集层,油气仍储集于基岩孔隙内,裂缝仅增加了平行于其延伸方向的渗透率;裂缝在鼻状构造形变较大的主体部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致密层 储集层 裂缝 油气勘探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稠油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茂涛 于书平 +2 位作者 王满学 史天德 田宗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本文主要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河南油田井楼03和19两种不同性质的O/W型稠油乳状液的流变性能以及各种参数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O/W型 稠油 乳状液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沉积膜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力生 郭艳 +3 位作者 刘文华 吕帅 李树斌 皇海权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5-298,共4页
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67×10-3~1340×10-3μm2)、膜剂浓度(500~1500 mg/L)、注入段塞尺寸(宏观和微观条件下)、和膜剂吸附时间(0~22 h)、温度(50~80℃)、膜剂阳离子度(14.6%~25.9%)等因素对水驱后... 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67×10-3~1340×10-3μm2)、膜剂浓度(500~1500 mg/L)、注入段塞尺寸(宏观和微观条件下)、和膜剂吸附时间(0~22 h)、温度(50~80℃)、膜剂阳离子度(14.6%~25.9%)等因素对水驱后膜剂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膜剂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岩心渗透率和温度对膜剂驱油效率影响较小,段塞尺寸和膜剂阳离子度对驱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较高的膜剂浓度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当膜剂浓度为1500 mg/L,膜剂阳离子度大于24%、膜剂注入体积约为1 PV、吸附时间12 h以上时,可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膜 段塞尺寸 吸附时间 阳离子度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纪残留盆地煤成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志武 周立发 何明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9-702,共4页
从烃源岩资源潜力及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全面探讨了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的煤成烃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煤系是石炭-二叠纪残存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其厚度大,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存在多期生烃过程,其中,印支和喜马拉雅运动期... 从烃源岩资源潜力及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全面探讨了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的煤成烃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煤系是石炭-二叠纪残存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其厚度大,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存在多期生烃过程,其中,印支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最重要的埋藏生烃期;圈闭类型主要包括沉积圈闭和断褶构造圈闭两类,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较好;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构造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的有效配置和古近纪构造格局等;可能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型3种油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坳陷 石炭系 二叠系 煤成油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曾庆才 李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3期406-409,共4页
针对焉耆盆地南部沙山和塔中沙漠地区地表条件异常复杂,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的特点,首先在表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静校正方法的研究,采用两次浮动基准面、沙丘曲线法、折射静校正以及分偏移距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等技术... 针对焉耆盆地南部沙山和塔中沙漠地区地表条件异常复杂,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的特点,首先在表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静校正方法的研究,采用两次浮动基准面、沙丘曲线法、折射静校正以及分偏移距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等技术,解决静校正问题;然后采用叠前多域去噪、优化迭代叠加、改进的f-x域预测去噪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地区 地震资料 处理方法 油气勘探 静校正 表层结构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储集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隋少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4-46,共13页
笔者分析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储层的8口井18个井段的试井资料,观察了230个铸体薄片,统计了上千个孔喉参数,归纳出七种孔喉微观结构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储集性及影响因素,认为本区储层岩石属于中孔低渗型,弱亲水,复杂的孔隙... 笔者分析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储层的8口井18个井段的试井资料,观察了230个铸体薄片,统计了上千个孔喉参数,归纳出七种孔喉微观结构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储集性及影响因素,认为本区储层岩石属于中孔低渗型,弱亲水,复杂的孔隙结构网络及比表面值大是影响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储层 海拉尔盆地 储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模拟中的水体及收敛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长庆 常晓平 +2 位作者 吕晓华 陈虎 熊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1-34,共4页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被誉为"现代油藏工程技术",在该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定义一个合适的水体模型及分析产生不收敛问题的原因是两个难点问题。首先结合ECLIPSE黑油模拟器,分析了油藏模拟应用研究中比较常见的网格水体、数值水体...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被誉为"现代油藏工程技术",在该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定义一个合适的水体模型及分析产生不收敛问题的原因是两个难点问题。首先结合ECLIPSE黑油模拟器,分析了油藏模拟应用研究中比较常见的网格水体、数值水体、Fetchovich和Cater Tracy分析水体及Flux流动边界水体等5种类型水体的概念、定义、调整方法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优缺点等,认为数值水体方便易用并且非常灵活,而Fetchovich分析水体的计算速度快并且适用范围广;其次,从收敛的数学定义出发,就容易导致不收敛问题出现的数值模拟网格几何设计、PVT数据表、饱和度函数表、程序的缺省设置不符合实际单元需要等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法 收敛 水体 油藏模拟 饱和度函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系统优化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卫红 王经荣 +4 位作者 李璗 董正远 高孝田 艾敬旭 刘新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4-106,118,共4页
蒸汽吞吐热力采油的效果取决于由注采参数决定的注入蒸汽的热能利用程度。将蒸汽在地面管线、井筒及地层中的流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在地面、井筒管流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节点分析技术 ,建立蒸汽吞吐注入系统组合模型 ,提... 蒸汽吞吐热力采油的效果取决于由注采参数决定的注入蒸汽的热能利用程度。将蒸汽在地面管线、井筒及地层中的流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在地面、井筒管流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节点分析技术 ,建立蒸汽吞吐注入系统组合模型 ,提出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整体系统优化的设计方法。考虑蒸汽吞吐井的注入、采出费用建立经济评价模型 ,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注采参数。应用结果表明 ,采用此方法优选出的参数进行生产 ,可提高蒸汽吞吐井的热能利用率和开采效果。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注采参数 优化设计 模拟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