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稠油油藏过热蒸汽吞吐+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开采效果评价——以河南井楼油田楼六区Ⅳ7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静伟 郭彦丽 +4 位作者 曲剑 李爱青 张广宇 刘玉霞 何玉林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02X期255-257,共3页
河南井楼油田楼六区Ⅳ7层属于浅薄层特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油层平面、剖面矛盾大,汽窜严重,采出程度低,吞吐效果差等问题。针对Ⅳ7层的油藏特征及开发状况,开展了过热蒸汽+氮气泡沫调剖技术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能改善楼... 河南井楼油田楼六区Ⅳ7层属于浅薄层特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油层平面、剖面矛盾大,汽窜严重,采出程度低,吞吐效果差等问题。针对Ⅳ7层的油藏特征及开发状况,开展了过热蒸汽+氮气泡沫调剖技术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能改善楼六区Ⅳ7层吞吐效果,油汽比提高了0.13,日产油水平提升1.0t,吞吐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油藏 过热蒸汽 氮气泡沫调剖 吞吐效果 井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庄油田新浅45区块吞吐规律研究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郑书东 陈和平 杨晓勇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8年第9期109-111,115,共4页
新浅45区油藏属于浅薄层、稠油油藏,随着吞吐周期的延长,油藏骨架砂体遭到一定破坏,汽窜日趋剧烈,整体吞吐状况变差,区块后期管理难度加大,为改善吞吐效果,在研究区块吞吐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下步综合治理对策。
关键词 汽窜 边水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井防漏失冲砂新工艺技术改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靳水生 李云 +1 位作者 张海萍 张明茹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35-37,共3页
针对稠油热采井出砂严重,开发后期大量低压漏失井的出现,而用常规冲砂方式无法达到冲砂外排的目的,这严重制约了稠油热采的生产发展,为彻底解决稠油漏失井难以进行冲砂作业的问题,利用"同心双管双封隔器冲砂新工业技术"原理,... 针对稠油热采井出砂严重,开发后期大量低压漏失井的出现,而用常规冲砂方式无法达到冲砂外排的目的,这严重制约了稠油热采的生产发展,为彻底解决稠油漏失井难以进行冲砂作业的问题,利用"同心双管双封隔器冲砂新工业技术"原理,并加以改进和优化。并在现场实验成功,取得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低压 漏失 冲砂 同心双管双封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微球调驱技术在王集油田矿场实践认识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飞鹏 钱玉花 +3 位作者 王杰玲 田家领 杜雪花 韩吉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42-147,9,共6页
分析了王集油田东区油藏地质特征,根据油藏特征进行调驱工艺及段塞设计,开展了1个井组的矿场试验,结合油藏特征分析了试验井组凝胶微球调驱效果。矿场试验结果表明:注入凝胶微球后,注水井注水压力升高,地层充满度增加,吸水剖面改善,低... 分析了王集油田东区油藏地质特征,根据油藏特征进行调驱工艺及段塞设计,开展了1个井组的矿场试验,结合油藏特征分析了试验井组凝胶微球调驱效果。矿场试验结果表明:注入凝胶微球后,注水井注水压力升高,地层充满度增加,吸水剖面改善,低渗透层有效启动,水窜优势通道得到有效封堵,井组平面上实现了注水受效方向改变,对应油井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是非均质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进一步挖潜剩余油的一项有效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试验井采用凝胶微球调驱后,井组累计增油860多吨,累计降水1.2×104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驱 凝胶微球 调剖 矿场试验 王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示踪剂监测方法在泌125区块热水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云 靳水生 +1 位作者 张明茹 陈彩云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0年第8期65-67,共3页
古城油田泌125区在进行表面活性剂驱先导试验之前,进行了示踪剂监测,注示踪剂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注采井间的连通状况、平面水流方向和速度、油层非均质性和波及状况等,防止昂贵注入液的窜流,为改善表面活性剂驱的效果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古城油田泌125区 示踪剂 检测 突破 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普通稠油油藏制约注水开发效果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海萍 王素青 +1 位作者 李云 扈中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5年第11期64-65,共2页
复杂断块普通稠油油藏,受断层发育、构造破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粘度高等油藏地质特征的影响,注水开发层间、平面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注水开发效果。精细油藏研究,调整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采结构,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 复杂断块 普通稠油 注水开发 非均质严重 注采井网 细分注水 技术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丙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3-478,共6页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此外,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此外,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地表现双源相向运移形成大油气田的现象,另有一番油气田形成的复杂研究景象。详细阐述了在上述三类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并研究了各盆地的油气聚集过程,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油气再次运移 裂谷盆地 前陆盆地 原生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