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低压煤层水平井密集多簇压裂高效开发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曹运兴 石玢 +4 位作者 田林 李丰亮 曹永恒 董轼 周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12-3521,共10页
我国煤储层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井产量普遍偏低,高效抽采技术是我国煤层气行业和煤矿安全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技术难题。以山西大宁井田低渗低压的3号煤层为对象,研发了水平井密集多簇压裂高效开发技术,并进行了工... 我国煤储层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井产量普遍偏低,高效抽采技术是我国煤层气行业和煤矿安全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技术难题。以山西大宁井田低渗低压的3号煤层为对象,研发了水平井密集多簇压裂高效开发技术,并进行了工程试验,获得了高产开发效果。结果表明:①试验井LDP-02所在区段煤层的平均渗透率0.112×10-15 m^2,储层压力梯度3.7 kPa/m,多分支水平井平均日产量800~1000 m^3,直井平均日产362 m^3左右,具有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储层特征。②产能模拟预测表明,采用15~25 m的簇间距,经过3.85~5.95 a排采,两簇裂缝末端中间位置煤层瓦斯含量可降低至8 m^3/t,满足煤矿生产要求;单段压裂可形成4簇有效裂缝,在液量1000 m^3、砂量50 m^3、排量10 m^3/min的条件下,单簇裂缝半长为64.1 m。③LDP-02井为一组U型水平井,水平井煤层段长920 m,分10段38簇压裂,每段3~4簇,簇间距11~23 m。④排采生产893 d,其中产气687 d,气产量长期稳定16000 m^3/d,已累计产气890×104 m^3,平均日产12955 m^3,日产量是同区段直井的20~36倍,是同井场多分支水平井的10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低压 煤层气 水平井 多簇压裂 高效抽采 大宁井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低产井高压氮气闷井增产改造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曹运兴 石玢 +5 位作者 周丹 吴海明 刘同吉 田林 曹永恒 贾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56-2565,共10页
我国煤层气储层地质条件复杂,低产煤层气井普遍存在。低产井增产改造是中国煤层气行业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瓶颈技术难题。本文所研究的低产井是指投产后经过一个时期排采生产,储层水和煤层气已经大量产出,气产量较低的生产井。这... 我国煤层气储层地质条件复杂,低产煤层气井普遍存在。低产井增产改造是中国煤层气行业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瓶颈技术难题。本文所研究的低产井是指投产后经过一个时期排采生产,储层水和煤层气已经大量产出,气产量较低的生产井。这类低产井的一个重要储层属性是双低压特征,即低水压和低气压。针对这类双低压低产井,研究开发了高压氮气闷井储层保护型增产改造技术,并在潞安矿区余吾井田进行了工程试验,获得了预期增产效果。余吾井田山西组3号煤层区域上为低压低渗储层,煤层气井的产量普遍偏低。两口试验井LA-011和LA-016于2008年投产,经过4 a的排采生产,平均日产量只有31 m 3 /d和20 m 3 /d;两井各进行过一次水力压裂二次改造,增产效果仍不明显。两口井试验前的储层压力梯度只有1.0 kPa/m左右,具有典型的低压低产特征。高压氮气闷井增产改造试验于2012年10月进行,分别泵注高压氮气34 800 m 3 和 44 960 m 3 ,泵注结束后关井闷压92 h和112 h,在井口压力降低到1.0 MPa以下时开井排采。在高压氮气闷井期间,实时监测了试验井周边邻井的套压变化,分析高压氮气在煤层中的运移方向,试验结束后进行了1~3 a的排采生产。结果表明:①在高压氮气泵注阶段,位于不同方向邻井的套压不同程度升高,这一方面表明高压氮气具有区域性面状穿透扩展和造缝现象,并清晰指示了高压氮气在煤层中的造缝穿透运移方向,而且高压氮气新生裂缝扩展方向不再受控于原始的区域地应力场方向,主要与排采后均化的局部地应力场有关。②试验前后同一时间段的产量对比表明,氮气闷井改造具有“单井改造,多井增产”的区域性增产效果:即2井(LA-011和LA-016)改造,受到影响的5口井(LA-011,LA-016,LA-013,LA-014和LA-015)同时增产。③增产效果显著,两口试验井日产气增加1.2~8.9倍,3口邻井日产气增加1.4~3.7倍。高压氮气闷井技术是低压低产井改造增产的有效技术,对煤层气低压低产井增产改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低产井 低压低渗 氮气闷井 增产改造 潞安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煤层CO_2气相压裂裂隙圈形态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曹运兴 田林 +2 位作者 范延昌 刘建中 张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揭示低渗煤层气相压裂裂隙圈形态,采用球形震源理论建立了地震应力降和裂隙圈形态关系,并对山西高河能源公司山西组3号煤层气相压裂作业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微地震监测作为一种地球物理手段可以有效揭示气相压裂裂隙卸压... 为了揭示低渗煤层气相压裂裂隙圈形态,采用球形震源理论建立了地震应力降和裂隙圈形态关系,并对山西高河能源公司山西组3号煤层气相压裂作业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微地震监测作为一种地球物理手段可以有效揭示气相压裂裂隙卸压圈形态;气相压裂裂隙卸压圈形态显示为不规则的椭球型,椭球的长轴和钻孔压裂段长度相当,短轴长度为8~20 m;气相压裂裂隙扩展的不规则性主要受控于高压气体破岩的不同步,煤(岩)的各向异性及脆性指数也对裂隙扩展形态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治理 气相压裂 微地震 球形震源理论 裂隙圈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套管井大时长注入/压降试井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曹运兴 石玢 +3 位作者 刘同吉 周丹 程相振 曹永恒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8-173,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压低渗煤储层裸眼井注入/压降测试参数的可靠性,通过对国内大量的低压低渗煤层气井注入/压降测试工艺现状和理论的分析,认为测试时间的不足是造成低压低渗储层测试结果不可靠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变注入/压降测试工艺,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压低渗煤储层裸眼井注入/压降测试参数的可靠性,通过对国内大量的低压低渗煤层气井注入/压降测试工艺现状和理论的分析,认为测试时间的不足是造成低压低渗储层测试结果不可靠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变注入/压降测试工艺,合理有效地延长了关井时间,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裸眼井存在井眼事故的隐患,测试时间有限,套管井不受测试时间的限制,并且存在多种优点;针对低压低渗煤储层特性,注入时间8~12 h,合理关井时间是注入时间的7~11倍;潞安矿区30多口煤层气参数井的现场应用,验证了套管井大时长注入/压降试井技术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试井 裸眼井 测试时间 低压低渗 储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