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微球/多孔VO_(2)(B)复合材料的水热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杨子 娄有信 +3 位作者 曹晓润 尹蕊 娄广辉 张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49,共4页
钒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使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碳微球/多孔VO_(2)(B)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池测试系统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碳微球/多... 钒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使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碳微球/多孔VO_(2)(B)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池测试系统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碳微球/多孔VO_(2)(B)复合材料由无定型碳微球和由柔性弯曲的VO_(2)(B)纳米条自构筑的多孔VO_(2)(B)复合而成,当电流密度分别为0.5A/g、1A/g、2A/g和5A/g时,其放电比容量可分别达到748.4mAh/g、612.2mAh/g、457.5mAh/g和359.6mAh/g,经250次循环,其容量保持率可达90.7%(在5A/g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微球 多孔VO_(2)(B) 水热法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MnO_(2)为发泡剂、Na_(2)B_(4)O_(7)为助熔剂制备煤矸石基发泡陶瓷的研究
2
作者 张祥飞 娄广辉 +4 位作者 张梦真 尹蕊 李静 张碗玉 张艺升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80-2288,共9页
本研究以煤矸石固体废弃物和长石为主要原料、MnO_(2)为发泡剂、Na_(2)B_(4)O_(7)为助熔剂,采用高温发泡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隔热性能的发泡陶瓷。试验研究了烧结温度、Na_(2)B_(4)O_(7)添加量和烧结时间对发泡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本研究以煤矸石固体废弃物和长石为主要原料、MnO_(2)为发泡剂、Na_(2)B_(4)O_(7)为助熔剂,采用高温发泡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隔热性能的发泡陶瓷。试验研究了烧结温度、Na_(2)B_(4)O_(7)添加量和烧结时间对发泡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180℃、烧结时间为30 min时,制备的发泡陶瓷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包括较低的密度、较高的孔隙率和较好的隔热性能。进一步探讨MnO_(2)作为发泡剂的发泡机理,发现在高温下MnO_(2)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有效促进了气孔的形成,从而提升了发泡陶瓷的孔隙率和隔热性能。该发泡陶瓷不仅提高了煤矸石的资源利用率,还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显著的节能降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发泡陶瓷 MnO_(2) 隔热性能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镉-二氧化钛/分子筛复合光催化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元盛 李建伟 +3 位作者 马炎 李国旺 张茂亮 单雪强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87,共5页
将水热法制备的二氧化钛负载在分子筛上,再与硫化镉复合,制备了硫化镉-二氧化钛/分子筛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和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以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为探针反应,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 将水热法制备的二氧化钛负载在分子筛上,再与硫化镉复合,制备了硫化镉-二氧化钛/分子筛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和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以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为探针反应,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与纯二氧化钛相比,二氧化钛/分子筛具有更快的吸附降解效率;与二氧化钛/分子筛、硫化镉/分子筛相比,硫化镉-二氧化钛/分子筛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为优越。硫化镉-二氧化钛/分子筛优化制备条件:硫化镉溶液质量浓度为2.0g/L、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二氧化钛/分子筛复合材料 催化剂 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香酸钠对水泥基材料早期抗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艳娟 张茂亮 +4 位作者 白召军 张璐 殷会玲 张利萍 李淑玲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8-101,共4页
研究了早期受冻环境下不同掺量的松香酸钠作为引气剂对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早期受冻制度为标准环境下养护2 h后置于-15℃环境中受冻10 h后再标养至3 d时,松香酸钠对单掺硅灰以及粉煤灰和硅粉复掺的... 研究了早期受冻环境下不同掺量的松香酸钠作为引气剂对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早期受冻制度为标准环境下养护2 h后置于-15℃环境中受冻10 h后再标养至3 d时,松香酸钠对单掺硅灰以及粉煤灰和硅粉复掺的试件的早期抗冻性有明显的提高,当松香酸钠掺量为0.005 6%时,单掺和复掺试样冻后的强度均可以达到同配合比试件标准养护时3 d强度的87%以上;松香酸钠中的Na^+与复合外加剂中的SO_4^(2-)激发粉煤灰,促进水化凝胶的生成,同时改善孔结构分布;松香酸钠作为引气剂引入的微孔可降低水泥基材料的孔隙率,同时降低最可几孔径,提高无害孔占比例,降低有害孔比例,增加对抵抗早期冻胀应力有利的无害孔含量,细化孔径,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早期抗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早期受冻 孔结构分布 松香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三维纳米多孔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材料 被引量:1
5
作者 宋艳斌 张勇 申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27,共7页
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电致变色材料,传统方法制备的氧化镍薄膜结构致密,对比度、响应速度等性能却并不理想。本研究首次通过结合电沉积与脱合金法制备了三维纳米多孔的氧化镍薄膜,通过对薄膜特征的检测和电致变色性能的测试,薄膜表现出较... 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电致变色材料,传统方法制备的氧化镍薄膜结构致密,对比度、响应速度等性能却并不理想。本研究首次通过结合电沉积与脱合金法制备了三维纳米多孔的氧化镍薄膜,通过对薄膜特征的检测和电致变色性能的测试,薄膜表现出较高的光学对比度(66.4%,550 nm基准)、较快的变色时间(褪色时间3.4 s,着色时间2.6 s)以及较高的着色效率(65 cm^(2)/C)。这些优异的性能可以归因于薄膜材料的三维纳米多孔结构,为离子提供大量的通道与嵌合位点。这些优点对氧化镍在电致变色器件领域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镍 电致变色 脱合金 三维 纳米多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聚乙烯醇混杂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海然 刘俊霞 +1 位作者 张茂亮 张磊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97,101,共4页
通过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坍落度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纤维种类和掺量对其工作性和弯拉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钢纤维与聚乙烯醇纤维的混杂效应对其抗压强度、折压比和拉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明显降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超高性能... 通过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坍落度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纤维种类和掺量对其工作性和弯拉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钢纤维与聚乙烯醇纤维的混杂效应对其抗压强度、折压比和拉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明显降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钢纤维的掺量提高变化不大,随聚乙烯醇纤维的掺量增大而显著降低;钢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均能改善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弯拉性能;超高性能钢-聚乙烯醇混杂纤维混凝土对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折压比和拉压比的增益比随着钢纤维掺量的提高而增加,钢纤维与聚乙烯醇纤维在改善超高性能混凝土弯拉性能上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材料 超高性能混凝土 混杂纤维混凝土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纤维增强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俊霞 海然 +1 位作者 张茂亮 张磊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8-1072,共5页
在分析改性前后植物纤维表面性状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纤维改性状况、种类和掺量对黄河泥沙基生土材料力学性能、耐水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麻纤维和秸秆纤维经过改性作用后,其表面积和粗糙度显著提高;当改性黄麻纤维掺量... 在分析改性前后植物纤维表面性状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纤维改性状况、种类和掺量对黄河泥沙基生土材料力学性能、耐水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麻纤维和秸秆纤维经过改性作用后,其表面积和粗糙度显著提高;当改性黄麻纤维掺量(体积分数)为0.8%~1.2%时,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均显著提高;当掺入原状黄麻纤维时,生土材料的抗压强度随着其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掺入原状和改性秸杆时,生土材料的耐水性随着其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改性黄麻纤维与基体材料之间黏结紧密,能起到增强生土材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土材料 植物纤维 黄河泥沙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俊霞 刘盼 +1 位作者 张茂亮 海然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11,15,共5页
在阐述自密实混凝土组成和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差异性基础上,综述了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分析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研究和应用中亟... 在阐述自密实混凝土组成和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差异性基础上,综述了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分析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研究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前景和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混凝土 粉煤灰 工作性能 力学性能 变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石膏性能研究及其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9
作者 郭大江 袁运法 +1 位作者 胡浩然 张冰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7-360,共4页
通过对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进行化学分析、差热分析(DSC)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两者的性质差异;并用脱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作水泥缓凝剂,研究了不同掺量脱硫石膏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在物理性... 通过对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进行化学分析、差热分析(DSC)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两者的性质差异;并用脱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作水泥缓凝剂,研究了不同掺量脱硫石膏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矿物组成方面都相近,脱硫石膏能够代替天然石膏用作水泥缓凝剂,适宜掺量可提高水泥的抗压、抗折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石膏 天然石膏 水泥缓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碱回收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建伟 杨久俊 +2 位作者 孙红玲 张茂亮 罗忠涛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48,共3页
赤泥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碱,不仅限制了其综合利用,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本文主要研究赤泥中碱的回收方法。采用常压石灰法处理赤泥脱碱后的脱碱液并循环使用使脱碱液中的碱富集,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使其转化成碳酸氢钠饱和盐溶液,并加... 赤泥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碱,不仅限制了其综合利用,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本文主要研究赤泥中碱的回收方法。采用常压石灰法处理赤泥脱碱后的脱碱液并循环使用使脱碱液中的碱富集,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使其转化成碳酸氢钠饱和盐溶液,并加入正丁醇萃取,从而回收赤泥中的碱。结果表明:赤泥脱碱液经过4次循环利用后,钠离子质量浓度达到25.6 mg/mL;正丁醇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体积比为5∶1,反应温度为35℃时,碳酸氢钠的回收率最大,回收得到的碳酸氢钠晶体结晶形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浓缩 碱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方法对生土材料水分传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俊霞 吴晓博 +2 位作者 张茂亮 王帅旗 海然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2-1016,共5页
通过未改性生土材料、水泥改性生土材料、黄麻改性生土材料和水泥/黄麻复合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水试验,研究了改性方法对生土材料毛细吸水速率、毛细吸收系数和表面渗入深度等水分传输参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土材料的毛细... 通过未改性生土材料、水泥改性生土材料、黄麻改性生土材料和水泥/黄麻复合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水试验,研究了改性方法对生土材料毛细吸水速率、毛细吸收系数和表面渗入深度等水分传输参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水量与时间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水泥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较未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分别降低19.8%和25.3%,而黄麻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分别提高了43.4%和26.2%;黄麻纤维明显提高了生土材料水分的表面渗入深度;水泥改变了黄土颗粒表面状态和生土材料的孔结构,从而影响了生土材料的水分传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土材料 改性 水分传输 毛细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掺合料改性磷酸镁水泥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俊霞 李忠育 +1 位作者 张茂亮 海然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3,共6页
在总结磷酸镁水泥水化产物、水化速度、孔结构、流动性和物理力学性能等的基础上,综述了粉煤灰、矿渣、硅灰、赤泥和偏高岭土等矿物掺合料对磷酸镁水泥的改性效果和作用机理。矿物掺合料改性磷酸镁水泥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和经济性,... 在总结磷酸镁水泥水化产物、水化速度、孔结构、流动性和物理力学性能等的基础上,综述了粉煤灰、矿渣、硅灰、赤泥和偏高岭土等矿物掺合料对磷酸镁水泥的改性效果和作用机理。矿物掺合料改性磷酸镁水泥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耐水性、严苛条件下耐久性、负温下水化硬化特征和矿物掺合料改性机制等课题尚待深入研究,以期为促进磷酸镁水泥及其修补砂浆在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水泥 水化硬化 矿物掺合料 水化热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氢钠对黄河泥沙工程特性的改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俊霞 刘明清 +1 位作者 杨延娟 张磊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08,228,共6页
采用NaHSO_4来活化黄河泥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固相核磁共振(MAS-NMR)等方法,分析了NaHSO_4与黄河泥沙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NaHSO_4作用下,黄河泥沙与水泥的反应活性明显提高,其28d抗压强度、可塑性和软化系数随... 采用NaHSO_4来活化黄河泥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固相核磁共振(MAS-NMR)等方法,分析了NaHSO_4与黄河泥沙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NaHSO_4作用下,黄河泥沙与水泥的反应活性明显提高,其28d抗压强度、可塑性和软化系数随着NaHSO_4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当NaHSO_4质量分数为6%时,活化黄河泥沙的活性指数达到0.64,软化系数为0.36.FTIR,XRD和MAS-NMR的分析结果显示,在NaHSO_4作用下,黄河泥沙中长石的Si—O—Al基团键角发生偏移,四面体网络结构聚合度下降而活性增加,从而改善了其工程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活性指数 固相核磁共振 工程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赤泥放射性及其屏蔽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4
作者 海然 刘俊霞 李建伟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12,17,共4页
分析了困扰赤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原因,即高碱性和高放射性。着重讨论了赤泥放射性的来源和屏蔽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赤泥的资源特性、赤泥中碱的富集和脱除机制、赤泥的天然放射性、赤泥的活性特征以及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安全应用途... 分析了困扰赤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原因,即高碱性和高放射性。着重讨论了赤泥放射性的来源和屏蔽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赤泥的资源特性、赤泥中碱的富集和脱除机制、赤泥的天然放射性、赤泥的活性特征以及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安全应用途径等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赤泥中放射性核素的富集机制和放射性屏蔽方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从本质上解决赤泥放射性带来的应用困境,结合笔者的研究,提出了降低赤泥放射性的研究思路,以促进氧化铝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赤泥 放射性 屏蔽技术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火浇注料结合体系的优化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艳利 汪涤 +1 位作者 李莹 贾全利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9-544,共6页
介绍了耐火浇注料结合体系及结合方式的主要类型,详细阐述了水泥结合体系中新型水泥的研究进展,论述了非水泥结合体系中溶胶(凝胶)、水合氧化铝、镁质结合剂、磷酸盐(磷酸)、可替代水泥的其他结合剂以及新型外加剂的性能特点与应用进展... 介绍了耐火浇注料结合体系及结合方式的主要类型,详细阐述了水泥结合体系中新型水泥的研究进展,论述了非水泥结合体系中溶胶(凝胶)、水合氧化铝、镁质结合剂、磷酸盐(磷酸)、可替代水泥的其他结合剂以及新型外加剂的性能特点与应用进展。指出新型水泥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新型水泥存在成本高的问题;非水泥结合剂存在施工难的问题,但易于烘烤,适用于喷补料、预制件;新型外加剂大幅改善了耐火浇注料的施工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浇注料 结合体系 新型外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筒仓-散体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6
作者 段君峰 韩阳 +1 位作者 李东桥 薛晨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43-2149,共7页
为确保筒仓-散体结构体系的长期安全储备和运行,从散体参与地震响应的有效质量、散体与仓体的相互作用、地震作用下筒仓结构的力学特性三个方面系统地归纳总结了筒仓-散体结构体系的抗震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并结合隔震减振技术在筒仓-... 为确保筒仓-散体结构体系的长期安全储备和运行,从散体参与地震响应的有效质量、散体与仓体的相互作用、地震作用下筒仓结构的力学特性三个方面系统地归纳总结了筒仓-散体结构体系的抗震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并结合隔震减振技术在筒仓-散体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指出进一步精确并系统确定地震作用下筒仓内部散体参与振动的有效质量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建议加快推进筒仓-散体结构体系抗震减振研究,建立适用于筒仓-散体结构体系的隔震减振理论体系,并对其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仓-散体 地震响应 动力特性 有效质量 隔震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粉粒径和原料配比对镀Ti金刚石粉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韩铭 赵安冬 李良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为探索不同Ti粉粒径和原料配比对镀Ti金刚石粉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Ti粉粒径,粗粉(60目,250μm)和细粉(325目,45μm),以及原料配比等因素,对金刚石粉表面的镀Ti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镀Ti金刚石粉表面的化学成分为金刚石、Ti和TiC;... 为探索不同Ti粉粒径和原料配比对镀Ti金刚石粉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Ti粉粒径,粗粉(60目,250μm)和细粉(325目,45μm),以及原料配比等因素,对金刚石粉表面的镀Ti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镀Ti金刚石粉表面的化学成分为金刚石、Ti和TiC;细Ti粉Ar气氛保护下合成Ti包覆金刚石的质量增长大于粗Ti粉包覆金刚石和真空环境Ti包覆金刚石的。结合拉曼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热分析结果,金刚石表面镀Ti的反应中,Ti粉粒径越细越有利于包覆层形成,且包覆层表面粗糙度越小;原料配比中Ti粉与金刚石质量比越大,包覆层越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料镀覆 金刚石粉 Ti粉 拉曼光谱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MgO加入量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何旭辉 赵宗强 +3 位作者 高广泽 张洪睿 陈留刚 李建伟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为提高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性能,以活性MgO为结合剂,板状刚玉、活性氧化铝微粉和乳酸铝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研究了活性MgO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1%、3%、5%和7%)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物理性能及抗渣性能的影响... 为提高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性能,以活性MgO为结合剂,板状刚玉、活性氧化铝微粉和乳酸铝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研究了活性MgO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1%、3%、5%和7%)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物理性能及抗渣性能的影响,结合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变化,分析了活性MgO加入量对其性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浇注料养护和干燥后的强度随活性MgO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显气孔率呈下降趋势。2)经1 600℃热处理后,浇注料的强度随着活性MgO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加热永久线变化逐渐增大,浇注料的抗渣侵蚀性能减弱,抗渣渗透性能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3)当活性MgO加入量为3%(w)时,活性MgO结合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MgO 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 物理性能 抗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源对CA_(6)多孔材料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国卫 刘馨 +4 位作者 吴然 汪涤 李莹 刘新红 贾全利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38-1045,共8页
用Al(OH)3、Al_(2)O_(3)微粉(uf-Al_(2)O_(3))、工业Al_(2)O_(3)粉作为氧化铝源,CaCO_(3)为钙源,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六铝酸钙(CA_(6))材料,研究了氧化铝原料对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l(OH)3、Al_(2)O_(3... 用Al(OH)3、Al_(2)O_(3)微粉(uf-Al_(2)O_(3))、工业Al_(2)O_(3)粉作为氧化铝源,CaCO_(3)为钙源,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六铝酸钙(CA_(6))材料,研究了氧化铝原料对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l(OH)3、Al_(2)O_(3)微粉、工业Al_(2)O_(3)为氧化铝源的试样在1300℃时开始有CA_(6)相生成,各试样固相反应结束温度为1500℃,继续提高烧成温度对物相组成没有影响。反应生成的CA_(6)显微形貌因氧化铝原料不同而不同,以Al(OH)3为氧化铝源时,CA_(6)的显微形貌多为片状结构;以工业Al_(2)O_(3)为原料时,CA_(6)的显微形貌多为板片状和颗粒状;但以uf-Al_(2)O_(3)为氧化铝源时,CA_(6)的显微形貌则多为等轴状晶粒。以uf-Al_(2)O_(3)为氧化铝源时,制备的材料耐压强度和体积密度最高,气孔率最低;以Al(OH)3为氧化铝源时,制备的材料耐压强度和体积密度最低,气孔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铝酸钙 多孔材料 氧化铝源 物相组成 固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Al等因素对粉煤灰水热合成沸石种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利萍 付克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0-943,共4页
研究了不同Si/Al、碱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等因素对粉煤灰水热合成沸石种类、质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Si/Al为2.1时,粉煤灰水热合成的沸石以A型为主;当Si/Al在2.5时,出现A、P型及少量X型沸石的混晶;Si/Al在... 研究了不同Si/Al、碱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等因素对粉煤灰水热合成沸石种类、质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Si/Al为2.1时,粉煤灰水热合成的沸石以A型为主;当Si/Al在2.5时,出现A、P型及少量X型沸石的混晶;Si/Al在3.0和4.0时,合成的沸石以方钠石为主,增加碱度和晶化时间,沸石会向P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水热合成 沸石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