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文学创作群体经典化的路径与语境——以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命名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李凖、乔典运、张一弓、田中禾等作家创作的集聚式爆发,评论界开始有意识地以"河南"为纲将个体作家整合为特定的创作群体。在由"河南作家"到"文学豫军"再到"中原作家群"的阶...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李凖、乔典运、张一弓、田中禾等作家创作的集聚式爆发,评论界开始有意识地以"河南"为纲将个体作家整合为特定的创作群体。在由"河南作家"到"文学豫军"再到"中原作家群"的阶段性命名转换中,研究者借助精英文学、文学体制的理论资源、话语资源,通过文学化、文学史化、意义化等策略逐渐完成对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经典建构。由于命名之于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经典化的重要意义,厘析命名中的特征描述方式、成员界定标准,梳理命名的使用范畴、应用效果,考察驱动命名的问题背景、内在动机,探究建构命名的理论资源、话语资源及其深层结构,能够深描其经典化路径,由知识生产而至社会文化、精神心态,还原这一经典化过程的历史语境。对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命名与经典化并非特例,在河南作家被命名、被经典化的前后,文学川军、文学湘军、文学陕军等地方文学创作群体相继出现,形塑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地理版图。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命名并非囿于一地、一时,而有可能成为解读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化深层结构的另一种路径,呈现精英文学与文学体制间的辩证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文学创作群体 河南作家 文学豫军 中原作家群 精英文学 文学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赓续与演进:论新世纪河南青年作家的乡土文学创作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7-143,共7页
新世纪以来,李清源、梁鸿、陈宏伟等青年作家接续河南文学书写乡土的创作传统,虽师法前代但也有突破,即以独特的写作立场、叙述主题,以及审美追求,积极回应了如何书写时代变动中的乡土这一重要问题。《苏让的救赎》《陆地行舟》等作品... 新世纪以来,李清源、梁鸿、陈宏伟等青年作家接续河南文学书写乡土的创作传统,虽师法前代但也有突破,即以独特的写作立场、叙述主题,以及审美追求,积极回应了如何书写时代变动中的乡土这一重要问题。《苏让的救赎》《陆地行舟》等作品的发表表明,他们依靠对成长记忆、应对城市、经验沉潜等多重主题的开掘,使其作品正在逐渐形成以社会剖析、文化反思、乡愁溯源、地方表达等为意义内涵的多元价值形态,进而重现了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体的审美风格。凭借在价值形态、主题类型和审美特征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这些青年作家的乡土创作成为新世纪以来河南乡土文学的主要代表,也为河南乡土文学创作的时代演进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河南青年作家 乡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写作的技术化、创造力与文学性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丹丹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7,共10页
学界对人工智能写作普遍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缺乏创造力和文学性。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是20世纪60年代“文学机器”理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从“文学机器”到“机器文学”表征了文学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互动。在此过... 学界对人工智能写作普遍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缺乏创造力和文学性。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是20世纪60年代“文学机器”理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从“文学机器”到“机器文学”表征了文学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互动。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写作既更新了已有文学经验和知识,又为文学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势能、方法和路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展现出明显的创造力。因此,人工智能写作的文学性不仅集中在文学语言和形式层面,更在于人工智能技术激活和重塑了文学性,而文学性又为人工智能技术注入了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写作 技术化 创造力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时代电影文学编辑的素养提升路径
4
作者 吴岸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14,共4页
媒介融合改变了电影文学编辑的工作环境,并对其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跨媒介视野,在关注广泛媒介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打造多样媒介产品。要树立大数据思维,从大数据中提炼故事元素,并根据大数据锁定受众群体,明确创作方向。要践行综合性... 媒介融合改变了电影文学编辑的工作环境,并对其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跨媒介视野,在关注广泛媒介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打造多样媒介产品。要树立大数据思维,从大数据中提炼故事元素,并根据大数据锁定受众群体,明确创作方向。要践行综合性观念,把握好融媒语境下技术与表达的平衡、碎片与整体的平衡、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媒介融合是挑战也是机遇,电影文学编辑要在适应各方面变化的同时,练好基本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电影文学编辑 跨媒介视野 大数据思维 综合性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路与支点:论新闻表征理论的符号学建构
5
作者 屈会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新闻表征理论是关于新闻文本如何表现新闻真实问题的理论,它涉及新闻发布者、新闻接收者、新闻解释等多项元素。符号学与新闻表征理论关系密切,是后者构建的学理基础。依靠符号真实、流动呈现、框架博弈等支点,新闻表征理论可对新闻内... 新闻表征理论是关于新闻文本如何表现新闻真实问题的理论,它涉及新闻发布者、新闻接收者、新闻解释等多项元素。符号学与新闻表征理论关系密切,是后者构建的学理基础。依靠符号真实、流动呈现、框架博弈等支点,新闻表征理论可对新闻内容生产、传递、解释和接受等进行比较有效的符号学说明。作为新闻学理论的一种,对它的研究不仅对推进新闻学理论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构建新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表征理论 符号学 理路 支点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二语学习者作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刘志芳 马廷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56篇蒙古国汉语学习者的作文语料为研究对象,使用语料库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考察了词汇、文字、语法3个特征对蒙古国汉语学习者作文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词汇、文字、语法都能影响学习者的作... 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56篇蒙古国汉语学习者的作文语料为研究对象,使用语料库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考察了词汇、文字、语法3个特征对蒙古国汉语学习者作文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词汇、文字、语法都能影响学习者的作文质量,其中词汇特征对作文质量影响最大;不同分数段的作文中各特征的影响不均衡;经过回归诊断,选取词数、词种数、中级词数、高级词数4个指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出对自动评分最显著有效的参考指标是词汇特征的下辖指标词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二语学习者 蒙古国汉语学习者 作文质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题材·意象·空间:嵩山诗歌山岳书写的三重维度
7
作者 王立 胡全章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9,共7页
嵩山诗歌的山岳书写反映着古代诗歌与山岳的双向互动关系。唐宋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绘与吟咏,构建了嵩山地理知识谱系,拓展了嵩山的情感表达功能。元明清诗人通过嵩山不断强化书写大一统思想与地方意识,嵩山诗作模式得以定型。在诗人的... 嵩山诗歌的山岳书写反映着古代诗歌与山岳的双向互动关系。唐宋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绘与吟咏,构建了嵩山地理知识谱系,拓展了嵩山的情感表达功能。元明清诗人通过嵩山不断强化书写大一统思想与地方意识,嵩山诗作模式得以定型。在诗人的反复书写中,“嵩山”成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具有政治与隐逸的双重内涵,由其叠加而来的意象如“嵩洛”“嵩少”成为中州的象征。嵩山为文人雅集提供了公共空间,对于登临游赏的文人而言,嵩山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交游体验,既是其诗歌创作的文化底蕴,又是其宣扬乡邦文化的途径。嵩山也为诗人提供了独抒性情的个体空间,不断丰富他们的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从时间与空间维度结合的研究视角审视,嵩山诗歌不仅突显了嵩山融合政治、隐逸、家园的文学属性,而且反映了山岳诗歌书写的演变,展现出山岳与诗歌关系的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 山岳诗歌 题材 意象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璧德之新人文主义观对吴宓文学观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秦法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4-186,共3页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观极为深刻的影响。白璧德所指的"模仿"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的模仿论,认为作家创作、民族文学的发展均离不开模仿;吴...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观极为深刻的影响。白璧德所指的"模仿"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的模仿论,认为作家创作、民族文学的发展均离不开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思想,认为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没有反映正常的人性,从而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关于文类简洁、鲜明的相关观点,严格区分了诗与文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白璧德 文学观 新人文主义 模仿论 文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与北方文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丹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7-171,共5页
从"地方性"视域而言,北方文学是地方性生活、地方性知识的文学表征和叙事形态与北方文化相关的事物、人、行为和情感有着内在关联,并结合形成意义体系,表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展现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趋向;全球化历史... 从"地方性"视域而言,北方文学是地方性生活、地方性知识的文学表征和叙事形态与北方文化相关的事物、人、行为和情感有着内在关联,并结合形成意义体系,表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展现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趋向;全球化历史语境中,"地方性叙事"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融入世界文学潮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文学研究 地方性生活 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议浩然”:文学批评的语言学“缺席” 被引量:2
10
作者 连晓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74,79,共6页
浩然已走完了他的人生途程,但是他和他的《金光大道》所引起的争议和话题并未完结,综观现有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在各阶段的争议中都未被涉及。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和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学价值、作家的个人修辞行为与语言... 浩然已走完了他的人生途程,但是他和他的《金光大道》所引起的争议和话题并未完结,综观现有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在各阶段的争议中都未被涉及。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和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学价值、作家的个人修辞行为与语言文化共通感三个关系,思考现有研究的局限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光大道》 语言 意识形态 文学价值 共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伦理观的历史局限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书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79,共4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对传统伦理始终难以摆脱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困惑,理性上否定与情感上眷恋的矛盾使他有意无意忽视了对自己观念中传统积淀的清理,这既导致了他对现代自由恋爱的质疑,对传统性爱道德情感偏爱的思维定势,又客观上形...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对传统伦理始终难以摆脱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困惑,理性上否定与情感上眷恋的矛盾使他有意无意忽视了对自己观念中传统积淀的清理,这既导致了他对现代自由恋爱的质疑,对传统性爱道德情感偏爱的思维定势,又客观上形成了他在传统妇女与知识女性之间厚此薄彼的价值判断。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困惑不仅制约了老舍创作思想深度的超越,同时又影响着他叙事态度上性别立场的传统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 思维定势 历史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6,共10页
文学与灾害的遭遇来自文学传统、时代使命、人学指向等多种因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承担着记录见证、反思警示的既定职责,文体类型相对集中,发展阶段不尽均衡,主题内涵多样丰富,艺术描写身陷困境。生存苦难主题展示流亡中的饥... 文学与灾害的遭遇来自文学传统、时代使命、人学指向等多种因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承担着记录见证、反思警示的既定职责,文体类型相对集中,发展阶段不尽均衡,主题内涵多样丰富,艺术描写身陷困境。生存苦难主题展示流亡中的饥饿悲惨和城乡文明对峙;阶级对抗主题强调阶级压迫与身份表征,内蕴着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文化反思主题注目吃人现象和政治文化,意在还原人性、审视权力;生态环境主题批判技术理性和实用主义,指向现代价值体系主导下的宰制观念和利益崇拜。文化传统、时代语境和作家个体的选择倾向,构成灾害书写的艺术基因和潜在制约,反映到艺术表现方面,多纪实描写少虚构想象,呈现出"繁复的单声部"状态;多现实展示少美学提升,停留在露骨的写实层面;多情绪宣泄少意义追寻,想象性大于体验性。灾害书写谋求主题的丰厚和艺术的新变,其可行路径当在资源整合、视域融通和文化互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灾害书写 主题内涵 艺术缺失 文化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象与隐喻:现当代文学灾害叙事中的身体景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惠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33,共6页
灾害叙事中的身体景象,显示出文学与灾害于人学层面的融合统一。灾境的极致与特殊,凸显出身体存在的真切和多样,使得以身体视角观照现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必要且可行。灾害叙事中身体的沉重与受难、交换与消费、规避与操控,展现出身体的... 灾害叙事中的身体景象,显示出文学与灾害于人学层面的融合统一。灾境的极致与特殊,凸显出身体存在的真切和多样,使得以身体视角观照现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必要且可行。灾害叙事中身体的沉重与受难、交换与消费、规避与操控,展现出身体的自然属性以及围绕身体、生命展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灾害叙事对身体现象的关注,应当兼顾灾害的情境性、身体的多样性、文学的审美性,超越表象化、同质化的身体描述,实现灾害写作与身体叙事的互融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灾害叙事 身体景观 身体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道教对王羲之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育霞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3,136,共3页
学界研究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取得了丰富精深的成果,而对其诗文作品的探讨则往往集中关注《兰亭集序》等少数篇目,着意探析道教与王羲之此类作品内在联系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深入解读王羲之诗文、书牍、信札等作品蕴含的道教意象,对于... 学界研究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取得了丰富精深的成果,而对其诗文作品的探讨则往往集中关注《兰亭集序》等少数篇目,着意探析道教与王羲之此类作品内在联系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深入解读王羲之诗文、书牍、信札等作品蕴含的道教意象,对于全面把握一代书圣复杂多面的思想构成、重新认识其文学造诣和成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作品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荒兵团文学”中的地方美学与文化视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丹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3-146,共4页
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成为加强民族凝... 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东北民族的变迁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质及其表征形态,东北文学艺术,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交融与比较,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兵团 文化视域 北大荒 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运动 美学 文学 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文学年谱观及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6-202,共7页
梁启超的文学年谱观的理论体系、编撰“书法”、创作实践等尚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或存在误读。通过对梁启超著述中有关年谱编撰的言论充分梳理、剖析得知,梁启超的年谱观既在理论上承继了“史界革命”倡导以一人之史窥时代之变的观点,... 梁启超的文学年谱观的理论体系、编撰“书法”、创作实践等尚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或存在误读。通过对梁启超著述中有关年谱编撰的言论充分梳理、剖析得知,梁启超的年谱观既在理论上承继了“史界革命”倡导以一人之史窥时代之变的观点,又在编撰“书法”上汲取了“文界革命”的理念,这种融汇古今、会通中外、宏博精严的年谱观引领了年谱编撰风气,为尔后的年谱编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导向,也影响了文学史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年谱观 宏博精严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构——试论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运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4-198,共5页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文学观 文学本质 创作方法 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三位作家儿童文学创作的共同质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瑞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4,共3页
"五四"时期,中国第一次从理论高度系统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本文拟对当时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冰心和丰子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寻他们虽有创作上的不同叙述模式,但由于所处时代话语场相似,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又表现出相... "五四"时期,中国第一次从理论高度系统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本文拟对当时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冰心和丰子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寻他们虽有创作上的不同叙述模式,但由于所处时代话语场相似,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又表现出相似的创作质素,如启蒙意识、童年情结,甚至相似的缺憾——求善而失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圣陶 冰心 丰子恺 儿童文学 启蒙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危机与救赎之途——文学血气论纲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占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87,共7页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而血气之于文学,便是文学血气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与审慎德性。恢复与肯定文学血气是拯救我们时代文学危机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危机 血气 文学血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黎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205,共4页
1990年代以来,启蒙话语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备受挤压,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来论述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实践有三种指向: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构... 1990年代以来,启蒙话语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备受挤压,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来论述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实践有三种指向: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构筑新的启蒙话语体系。这些坚守在呈现出一定意义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启蒙话语思想资源的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话语 现代性反思 启蒙终结论 新启蒙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