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地方文学创作群体经典化的路径与语境——以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命名为例 |
张翼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2
|
赓续与演进:论新世纪河南青年作家的乡土文学创作 |
张翼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3
|
人工智能写作的技术化、创造力与文学性 |
杨丹丹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4
|
媒介融合时代电影文学编辑的素养提升路径 |
吴岸杨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理路与支点:论新闻表征理论的符号学建构 |
屈会超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汉语二语学习者作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刘志芳
马廷芳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题材·意象·空间:嵩山诗歌山岳书写的三重维度 |
王立
胡全章
|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论白璧德之新人文主义观对吴宓文学观的影响 |
秦法跃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9
|
“地方性”与北方文学研究 |
杨丹丹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0
|
“争议浩然”:文学批评的语言学“缺席” |
连晓霞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1
|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伦理观的历史局限 |
曹书文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2
|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 |
周惠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3
|
物象与隐喻:现当代文学灾害叙事中的身体景观 |
周惠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4
|
试论道教对王羲之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
刘育霞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5
|
“北大荒兵团文学”中的地方美学与文化视域 |
杨丹丹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6
|
论梁启超的文学年谱观及学术史意义 |
王杰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7
|
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构——试论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 |
郭运恒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8
|
简论三位作家儿童文学创作的共同质素 |
胡瑞香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9
|
文学危机与救赎之途——文学血气论纲 |
李占伟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20
|
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 |
赵黎波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