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谷物摩擦系数机电一体化测量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贾华坡 武文斌 +1 位作者 王雪峰 李润林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41,共11页
针对当前谷物摩擦系数测量装置测定效率低及测量数据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谷物摩擦系数机电一体化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整合以往测量机构的优点,对摩擦系数测量装置进行结构改进,在基于斜面法的静、动摩擦系数测量机构之间... 针对当前谷物摩擦系数测量装置测定效率低及测量数据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谷物摩擦系数机电一体化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整合以往测量机构的优点,对摩擦系数测量装置进行结构改进,在基于斜面法的静、动摩擦系数测量机构之间增加了转盘收集仓和单粒下料机构,可实现静摩擦系数的多粒同时测量及收集不同倾斜角度下落的颗粒数,并结合对应的静摩擦系数值进行加权求平均值,得到更接近实际应用中谷物颗粒整体的静摩擦系数值,还可顺利切换为动摩擦系数的单粒测量,光电传感器用于判断静摩擦测量时谷物颗粒的滑动及动摩擦测量时下落的加速度和时间,测量过程中控制系统自动计算并显示静、动摩擦系数。搭建测量装置开展不同含水率(8.66%~20.06%)小麦在不锈钢板和白口铸铁板上摩擦系数测量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与以往文献数据进行对比。静摩擦系数测量时,随着平台角度平稳增加,在达到麦粒开始滑动临界角时,麦粒沿斜面落入下方转盘收集仓对应的扇形格中,单粒下料机构能够较好满足动摩擦系数的测量要求,且每次测量时屏幕上实时显示当前测量的静或动摩擦系数值。小麦含水率为8.66%~20.06%时,麦粒与两种接触材质的静、动摩擦系数均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与不锈钢板间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范围分别为0.338 5~0.424 9和0.154 1~0.223 2,与白口铸铁板间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范围分别为0.385 7~0.488 0和0.162 2~0.254 1,与以往文献中公布数据的范围相近,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谷物静、动摩擦系数的高效测量,有助于提升种植、收获和收获后处理/加工设备的设计水平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静摩擦系数 动摩擦系数 机电一体化 测量装置 测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射频信号融合的粮食水分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卫东 郭思君 +2 位作者 段珊珊 胡鹏明 单少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8,共7页
水分检测是粮食存储和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利用各种射频传感技术可以实现无损、快速地粮食水分检测。然而,现有方案都是基于单一种类射频信号开发的,针对不同射频信号需要训练对应检测模型,人力成本增加。基于此,提出一种融合多模态... 水分检测是粮食存储和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利用各种射频传感技术可以实现无损、快速地粮食水分检测。然而,现有方案都是基于单一种类射频信号开发的,针对不同射频信号需要训练对应检测模型,人力成本增加。基于此,提出一种融合多模态射频信号的粮食水分检测方法RF—Grain。首先,针对多径环境和硬件缺陷引起的噪声问题,提出一种WiFi信道状态信息(CSI)数据预处理方法;其次,提出一种域对抗神经网络模型,用以消除不同类型射频信号提取的粮食水分特征分布差异;最后,设计使用3种不同射频传感技术进行粮食水分检测的试验,以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对比,对所提出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估,并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表明,所提出方法能够有效检测5种不同含水率的粮食样品,总体准确率为分别为98.87%、96.22%和96.56%,优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具有准确率高、泛化性好等优点,为粮食水分无损检测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水分含量检测 射频传感 多模态 域对抗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磁悬浮静悬浮特性及动态响应研究
3
作者 刘保国 赵柠柠 +1 位作者 张坤 冯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1,共4页
常温下利用抗磁性实现物质稳定悬浮的抗磁悬浮技术拥有无摩擦、低阻尼、弱刚度与无需外界输入能源的特性,在传感测试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由长方体永磁体和圆形高定向热解石墨组成的抗磁悬浮系统,并对悬浮热解石墨片的稳... 常温下利用抗磁性实现物质稳定悬浮的抗磁悬浮技术拥有无摩擦、低阻尼、弱刚度与无需外界输入能源的特性,在传感测试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由长方体永磁体和圆形高定向热解石墨组成的抗磁悬浮系统,并对悬浮热解石墨片的稳定悬浮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TM)5.5建立了抗磁悬浮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系统结构参数对抗磁悬浮系统静悬浮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抗磁悬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悬浮热解石墨片对水平外界激励的响应情况,为抗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磁悬浮 热解石墨片 稳定悬浮 悬浮高度 振动响应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图像的小麦加工粒径在线检测装置设计
4
作者 王明旭 赵浩钧 +2 位作者 杨磊 吴军永 吴润泽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0,共7页
[目的]解决传统小麦加工磨下物粒径分布离线检测反馈迟滞、检测效率低等问题。[方法]将动态图像法应用到小麦加工过程的粒径检测中,基于小麦加工工艺设计一台在线粒径检测装置,设计装置关键结构与算法软件,并使用该装置与人工筛分法对... [目的]解决传统小麦加工磨下物粒径分布离线检测反馈迟滞、检测效率低等问题。[方法]将动态图像法应用到小麦加工过程的粒径检测中,基于小麦加工工艺设计一台在线粒径检测装置,设计装置关键结构与算法软件,并使用该装置与人工筛分法对样品物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筛分法和激光法相比,装置对Ⅰ皮磨与Ⅱ皮磨物料的检测结果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不超过3.2%,14.7%和2.3%,14.2%,Ⅰ皮磨物料重复性试验相对误差不超过2.6%。[结论]将动态图像法应用到小麦加工行业粒径在线检测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粒径 动态图像法 在线检测 磨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悬浮系统的电磁-摩擦电混合振动能量收集器研究
5
作者 刘保国 梁佳园 +2 位作者 张坤 赵毫杰 冯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27,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化学电池无法为无线传感网络持久供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转换低频振动能的磁悬浮基电磁-摩擦电混合能量收集器,利用磁悬浮系统感应低频环境振动,通过电磁-摩擦电复合能量转换机制高效提取振动能量。研究了平面弹簧刚度... 为了解决传统化学电池无法为无线传感网络持久供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转换低频振动能的磁悬浮基电磁-摩擦电混合能量收集器,利用磁悬浮系统感应低频环境振动,通过电磁-摩擦电复合能量转换机制高效提取振动能量。研究了平面弹簧刚度和激励加速度对混合能量收集器输出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输出电压随平面弹簧刚度的增大而降低,随激励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平面弹簧刚度为562 N/m、激励加速度为1.2g时,电磁能量收集单元(EMG)、摩擦电能量收集单元Ⅰ(TENGⅠ)和摩擦电能量收集单元Ⅱ(TENGⅡ)的最大输出峰峰值电压分别为1.15、53、167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 电磁-摩擦电 磁悬浮 振动能量收集器 平面弹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调质塔加热层的颗粒运动和干燥层的热风流场数值仿真分析
6
作者 唐静静 吴伟中 +1 位作者 李寒 扶宇洋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为了优化大豆调质塔加热层椭圆管和干燥层角状盒的设计,采用离散元法(DEM)仿真分析加热层椭圆管的结构和分布对大豆颗粒运动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法(CFD)仿真分析干燥层中的热空气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椭圆管长短轴比为2.28∶1时,... 为了优化大豆调质塔加热层椭圆管和干燥层角状盒的设计,采用离散元法(DEM)仿真分析加热层椭圆管的结构和分布对大豆颗粒运动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法(CFD)仿真分析干燥层中的热空气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椭圆管长短轴比为2.28∶1时,大豆颗粒在加热层中分布均匀不堵料,颗粒碰撞次数少,有利于提高大豆加热效率,并降低颗粒的破损和椭圆管的磨损程度;相邻加热层椭圆管的轴向夹角为90°时颗粒经过加热层所需时间最短,轴向夹角的变化对颗粒在加热层中产生的碰撞次数无显著影响;当干燥层角状盒的轴向与加热层椭圆管的轴向相互平行时,干燥层中热风存在较大湍流,热风在干燥层中的分布更分散,热风在角状盒两侧形成较为柔和的逆流,更有利于大豆颗粒干燥及顺利下落。通过分析调质塔加热层及干燥层参数对大豆颗粒运动特性、热风流场分布的影响,可为调质塔的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质 加热层 干燥层 颗粒运动 热风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式移动螺旋输送关键参数的研究
7
作者 王明旭 靳航嘉 李永祥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25,230,共5页
封闭式螺旋输送设备产量计算公式不适应于开口式移动螺旋输送机,因此,针对螺旋输送的机壳开口角度、移速、螺旋直径和转速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首先从原理着手分析开口式移动螺旋的输送机理,后用EDEM对开口式移动螺旋输送的过程进行了... 封闭式螺旋输送设备产量计算公式不适应于开口式移动螺旋输送机,因此,针对螺旋输送的机壳开口角度、移速、螺旋直径和转速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首先从原理着手分析开口式移动螺旋的输送机理,后用EDEM对开口式移动螺旋输送的过程进行了离散元仿真,从而验证理论是否可靠。由原理获得开口式螺旋输送产量与机壳开口角度、移速、螺旋直径以及转速等参数的数值关系,分析得到几个关键参数对开口螺旋输送量的显著性和影响趋势。从理论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来看,两者较为吻合,理论结果较为可靠,研究为开口螺旋输送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输送产量 开口角度 移动速度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粮管道旋流气力输送流场特性研究
8
作者 杨磊 王龙 +2 位作者 张永宇 李颍鹏 徐雪萌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4,137,共7页
针对旋流气力输送气固多相流场相间作用复杂,缺乏相关流场理论及起旋技术与装备研究等问题,开展散粮水平直管旋流气力输送特性研究。设计导流叶片式起旋器产生旋流场,为维持旋流输送,设计侧向补气继旋装置。搭建试验平台,以小麦颗粒为... 针对旋流气力输送气固多相流场相间作用复杂,缺乏相关流场理论及起旋技术与装备研究等问题,开展散粮水平直管旋流气力输送特性研究。设计导流叶片式起旋器产生旋流场,为维持旋流输送,设计侧向补气继旋装置。搭建试验平台,以小麦颗粒为试验材料,开展针对旋流纯流场与两相流场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旋流纯流场中,入口风速为15~20 m/s时,系统静压损失最小,旋进距离最远;在加入小麦颗粒的两相流场中,入口风速为20 m/s时,旋流管内颗粒分布均匀,静压标准差最小,输送过程更加平稳;散粮旋流气力输送继旋试验中,当主管风速度为20 m/s,补气管风速度为60 m/s,主管与辅管夹角为45°时,流场输送效果较好,系统能耗较小。验证导流叶片式起旋器和侧向补气继续装置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粮 水平直管 旋流 气力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工况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SiC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郭永刚 彭江博 +2 位作者 庞杨 张庆 张新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5,共9页
探究不同摩擦工况下,SiC含量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SiC(UHMWPE/SiC)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期获得摩擦学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不同SiC含量的5种UHMWPE/SiC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复合材料的红... 探究不同摩擦工况下,SiC含量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SiC(UHMWPE/SiC)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期获得摩擦学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不同SiC含量的5种UHMWPE/SiC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复合材料的红外特征峰。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磨损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并基于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机对复合材料的减摩耐磨性能进行测试,探究润滑介质、摩擦频率、负载等条件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相应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当摩擦速度较低时,SiC质量分数为1%、2%时UHMWPE/SiC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因数最小;当摩擦速度较高时,低载干摩擦工况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基本不变,其他工况下,添加SiC可适当减小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当SiC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均最低,可为设计具有优异低摩擦、耐磨损性能的新型水润滑轴承复合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碳化硅 复合材料 摩擦工况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SiC杂化材料协同提升UHMWPE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10
作者 郭永刚 彭江博 王依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5-97,共13页
目的通过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中添加二氧化硅杂化碳化硅材料(SiO_(2)-SiC)来提升UHMWPE复合材料在不同摩擦工况下的摩擦磨损性能,以期获得摩擦学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方法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SiO_(2)-... 目的通过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中添加二氧化硅杂化碳化硅材料(SiO_(2)-SiC)来提升UHMWPE复合材料在不同摩擦工况下的摩擦磨损性能,以期获得摩擦学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方法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SiO_(2)-SiC杂化材料,解决传统机械共混法中纳米相分散不均、界面结合弱等问题,并首次将其引入UHMWPE基体,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不同含量的5种UHMWPE/SiO_(2)-SiC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表征分析SiO_(2)-SiC杂化材料的红外特征峰和物相结构,利用万能试验机、硬度计和DSC表征其力学性能和热性能,采用往复式摩擦试验机评估干摩擦与水润滑条件下其摩擦学行为,结合SEM分析其磨损形貌和机理。结果即使SiO_(2)-SiC杂化材料的质量分数不同,熔融峰温度始终出现在约141℃处,增强了UHMWPE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3SC的硬度达到70HD,相较于纯UHMWPE(65 HD)提升了约7.7%。其中,4SC的模量达到192 MPa,相较于基体(77 MPa)提升了约149.4%,3SC的韧性为80.6 MJ/m^(3),相较于基体(46.5 MJ/m^(3))提升了约73.3%。在干摩擦条件下,2SC的平均摩擦因数分别为0.06、0.026、0.052,相较于UHMWPE降低了32.4%以上,在水润滑条件下相较于UHMWPE也降低了32%以上。SEM分析结果表明,SiO_(2)-SiC通过形成连续转移膜和抑制微裂纹扩展,实现了“减摩-抗磨”双效提升。结论SiO_(2)-SiC杂化材料的添加可以明显提升UHMWPE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2SC在干/水摩擦条件下均表现出最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体积,可为设计具有低摩擦因数、耐磨损的新型水润滑轴承复合材料提供关键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碳化硅 原位生长 杂化材料 摩擦工况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列相液晶材料相变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
11
作者 刘春波 孙智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0-715,共6页
随着液晶引流微驱动研究的深入,驱动介质的物理参数作为影响驱动性能的重要因素,研究必要性日益突显。本研究以模拟计算液晶材料物理参数为目标,新型热致性液晶材料82832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其相变过程进行研究。运用适合... 随着液晶引流微驱动研究的深入,驱动介质的物理参数作为影响驱动性能的重要因素,研究必要性日益突显。本研究以模拟计算液晶材料物理参数为目标,新型热致性液晶材料82832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其相变过程进行研究。运用适合液晶相分子动力学模拟的Gay-Berne力场,构建了数值计算模型,确定了模拟参数,得到了无量纲温度0.75、0.85与0.95时分子的排列状况,进而得到82832材料宏观相变温度。模拟结果与DSC及参数测量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研究成果为后续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求解复杂液晶材料物理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列相 液晶82832 DSC测试 分子动力学 Gay-Berne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B_(4)C与h-BN协同提升聚四氟乙烯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郭永刚 李智 +1 位作者 王依 高懂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7,共7页
【目的】提升聚四氟乙烯复合涂层在风电滑动轴承的严苛工况下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引入改性碳化硼(B_(4)C)和六方氮化硼(h-BN),制备了一种聚四氟乙烯(PTFE)基复合涂层,采用喷涂-热固化法制备于锡青铜基材表面,并研究了填充材料比例对... 【目的】提升聚四氟乙烯复合涂层在风电滑动轴承的严苛工况下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引入改性碳化硼(B_(4)C)和六方氮化硼(h-BN),制备了一种聚四氟乙烯(PTFE)基复合涂层,采用喷涂-热固化法制备于锡青铜基材表面,并研究了填充材料比例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B_(4)C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处理后,提高了颗粒分散性和与基体的相容性,而h-BN作为固体润滑剂,凭借其层状结构在摩擦界面形成稳定的润滑转移膜,两者共同作用改善了复合涂层表面的润湿性、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添加4%h-BN和6%改性B_(4)C的复合涂层表现出最佳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降低了35%,磨损质量降低了约50%。通过三维轮廓图、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发现添加的B_(4)C和h-BN有效降低了磨损表面的裂纹密度和磨粒堆积。此外,改性B_(4)C颗粒的高硬度增强了涂层的承载能力,而h-BN的润滑作用显著减少了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复合涂层中观察到的主要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结论】建立了基于多种颗粒增强和润滑膜保护的减摩耐磨机理,为PTFE基复合涂层在风电滑动轴承领域扩大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六方氮化硼 改性碳化硼 自润滑涂层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粉碎用磨辊表面纳米黏土/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涂层性能的研究
13
作者 贾华坡 李丽艳 郭鑫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20,共12页
针对辊式粉碎机制备动物饲料时磨辊表面磨损和腐蚀的问题,提出通过在磨辊表面涂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涂层来克服,并对涂层材料与辊式粉碎机中主要作用力相适应的主要机械性能进行研究,以确定用作磨辊表面涂层的环氧树脂基体中纳米黏土的... 针对辊式粉碎机制备动物饲料时磨辊表面磨损和腐蚀的问题,提出通过在磨辊表面涂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涂层来克服,并对涂层材料与辊式粉碎机中主要作用力相适应的主要机械性能进行研究,以确定用作磨辊表面涂层的环氧树脂基体中纳米黏土的最佳含量。开展小麦颗粒压缩试验、纳米黏土/环氧树脂压缩试验、纳米黏土/环氧树脂与辊表面材料黏接拉伸试验、小麦颗粒对纳米黏土/环氧树脂涂层压缩试验,从力学角度对不同纳米黏土含量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进行讨论,并构建小麦-磨辊离散元仿真模型,探究涂层对小麦碾磨破碎率的影响。小麦籽粒单轴压缩试验的力学行为分为弹性区、塑性变形区和籽粒压碎区3个区域,纳米黏土含量为2 wt%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抵抗压缩破坏的能力较强,与磨辊表面材质的黏合性能较好,且能够在较低屈服应力、较小载荷和较低形变量下将小麦籽粒压裂,具有较强粉碎能力,且仿真结果表明该含量下的纳米黏土/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涂层具有较高的碾磨破碎率。纳米黏土含量为2 wt%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涂层综合性能较好,适合用作辊式粉碎机磨辊表面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磨辊 纳米黏土/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离散单元法 涂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FC电堆进气系统滑模控制研究
14
作者 李友才 肖凌宇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851,共4页
搭建PEMFC电堆进气系统模型,将滑模控制器加载到PEMFC电堆进气系统模型中进行仿真研究。结果显示PEMFC电堆进气系统的阴极压力在0.1 s可以跟踪上设定的目标值,在10 s能达到稳定,与目标值的稳态误差小于1%;PEMFC电堆的过氧比在3 s处达到... 搭建PEMFC电堆进气系统模型,将滑模控制器加载到PEMFC电堆进气系统模型中进行仿真研究。结果显示PEMFC电堆进气系统的阴极压力在0.1 s可以跟踪上设定的目标值,在10 s能达到稳定,与目标值的稳态误差小于1%;PEMFC电堆的过氧比在3 s处达到目标值,最大超调量为1.6;PEMFC电堆净功率在2.7 s跟踪上目标值,最高净功率达到53.6 kW,稳态误差小于0.1%,验证了滑模控制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进气系统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蚁群-贪婪算法的四向穿梭车仓储系统货位分配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丽 刘保国 +2 位作者 武照云 何学武 赵彬彬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6-1460,共15页
针对四向穿梭车仓储系统中多设备并行作业特点和高效作业的需求,建立了综合考虑出入库效率、货架稳定性、作业均衡度和货物关联性4个因素的货位分配优化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蚁群-贪婪算法(IACGA)的两阶段混合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 针对四向穿梭车仓储系统中多设备并行作业特点和高效作业的需求,建立了综合考虑出入库效率、货架稳定性、作业均衡度和货物关联性4个因素的货位分配优化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蚁群-贪婪算法(IACGA)的两阶段混合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该算法综合了蚁群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与贪婪算法的局部优化调整能力,改进了蚁群算法的启发式函数、状态转移策略以及信息素更新规则。通过仿真实验优化了算法的主要参数,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标准遗传算法、传统蚁群算法和混合蛙跳算法相比,提出的改进蚁群-贪婪算法求解结果更好,货位分配更加合理,且当货物数量越多时,算法优势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向穿梭车仓储系统 货位分配 蚁群算法 贪婪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胶辊砻谷机感知监测与品质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16
作者 周时豪 程敏 +1 位作者 徐雪萌 曹宪周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1-248,共8页
胶辊砻谷机作为稻谷加工的关键设备,其工艺效果对稻米加工品质、能耗、效率等加工效能指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4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智能砻谷机的研发成为稻米加工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阐释了砻谷机智能化的基... 胶辊砻谷机作为稻谷加工的关键设备,其工艺效果对稻米加工品质、能耗、效率等加工效能指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4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智能砻谷机的研发成为稻米加工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阐释了砻谷机智能化的基本内涵、技术特征和研究范畴,综述了砻谷机砻谷基础理论、感知监测技术和品质调控技术,分析了砻谷机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辊砻谷机 智能化 稻谷 感知监测 品质调控 智能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中故障转子系统的模型不确定动力学建模方法
17
作者 励精为治 刘保国 +3 位作者 曹潇俊 程敏 刘彦旭 张义彬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16-1723,共8页
目前针对不对中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普遍忽略了由建模误差引起的模型不确定性,使模型无法用于准确描述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针对模型不确定性在不对中故障下对转子系统的影响这一问题,基于非参数建模方法和随机矩阵理论,提... 目前针对不对中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普遍忽略了由建模误差引起的模型不确定性,使模型无法用于准确描述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针对模型不确定性在不对中故障下对转子系统的影响这一问题,基于非参数建模方法和随机矩阵理论,提出了一种不对中故障转子系统模型不确定动力学建模方法。首先,对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进行了故障机理的研究,得出了不对中激振力的表达式;然后,建立了不对中转子系统的确定性动力学模型,采用矩阵极分解方法构建了随机矩阵;最后,构建了不对中故障转子系统的不确定动力学模型,运用散度参数辨识方法识别了转子系统的散度参数,利用所搭建的含不对中故障的转子实验台,将由不确定动力学模型得到的振动响应结果和实验得到的振动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转子系统转速在4200 r/min~5600 r/min范围内,模型不确定转子系统在不对中故障下由动力学模型计算出的振动响应均值结果和实验测得的结果更为接近,偏差不超过10%,且在1/2临界转速附近产生了局部共振,这证明该动力学模型对不对中故障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描述是准确的。该研究结果可为不对中故障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和振动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系统 不对中故障 模型不确定 散度参数 振动响应均值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不确定转子系统动力学降阶模型构建方法
18
作者 励精为治 刘保国 +1 位作者 刘彦旭 张义彬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转子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时引入的不确定因素会使其产生模型不确定性,而采用模型不确定建模法建立的动力学模型通常维数较高。本征正交分解(POD)能够从系统中提取出主要的特征信息,从而在降低模型维数的同时,保留其关键的动力学特性。因... 转子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时引入的不确定因素会使其产生模型不确定性,而采用模型不确定建模法建立的动力学模型通常维数较高。本征正交分解(POD)能够从系统中提取出主要的特征信息,从而在降低模型维数的同时,保留其关键的动力学特性。因此,针对转子系统不确定动力学模型维数较高的问题,基于POD方法,提出了一种模型不确定转子系统动力学降阶模型的构建方法。首先,建立了转子系统确定性动力学模型,计算了确定模型的临界转速和振型;然后,根据确定模型的低阶振型和实验振型,对不确定模型的散度参数进行了识别;最后,采用非参数建模法和POD方法建立了模型不确定转子系统动力学的降阶模型,搭建了转子实验台,将不确定降阶模型得到的振动响应均值与实验测得的振动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转速在3000 r/min~4000 r/min内,模型不确定降阶模型得到的振动响应均值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差异不超过10%,证明该降阶模型对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描述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为高维复杂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和更高转速工况下振动特性的预测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正交分解 转动机件 转子系统 模型不确定 降阶模型 动力学特性 散度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螺旋搓揉式脱皮机脱皮运动分析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李寒 吴伟中 +1 位作者 唐静静 吴昊翔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针对油莎豆脱皮困难的问题,利用Solidworks构建螺旋搓揉式脱皮机,结合EDEM离散元软件对脱皮滚筒内物料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得出:脱皮滚筒与水平面夹角对颗粒平均速度变化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夹角越大,颗粒平均速度变化越明显。搓... 针对油莎豆脱皮困难的问题,利用Solidworks构建螺旋搓揉式脱皮机,结合EDEM离散元软件对脱皮滚筒内物料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得出:脱皮滚筒与水平面夹角对颗粒平均速度变化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夹角越大,颗粒平均速度变化越明显。搓揉辊组间错位距离对颗粒的平均速度变化有一定影响。当辊组间错位距离小于45 mm时,错位距离越大,颗粒平均速度变幅越大。搓揉爪圆弧段曲率半径对颗粒平均速度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在搓揉过程中,曲率半径越大,颗粒受作用时间越长。研究表明,当滚筒与水平面夹角为5°,搓揉辊组间错位距离为45 mm,搓揉爪圆弧段曲率半径为100mm时,脱皮机滚筒内颗粒平均速度变化和颗粒分布达到最优。研究结果不仅为优化螺旋搓揉式脱皮机设计和工艺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提高油莎豆的脱皮效率和榨油质量具有应用价值。此外,该研究方法也为其他类似油莎豆的农作物颗粒脱皮/脱壳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螺旋搓揉式脱皮机 脱皮运动分析 离散元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照明用荧光玻璃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桂录 郑喜贵 +3 位作者 朱永刚 李星灿 邵晨阳 马跃龙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74,共15页
固态照明因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照明、装饰照明、汽车照明、农业照明、投影显示等领域。然而,高功率和高品质的固态照明技术对荧光转换材料的服役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荧光玻璃以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发... 固态照明因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照明、装饰照明、汽车照明、农业照明、投影显示等领域。然而,高功率和高品质的固态照明技术对荧光转换材料的服役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荧光玻璃以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发光稳定等优势应运而生。综述了固态照明用荧光玻璃制备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荧光玻璃的一步混合烧结、两步混合烧结、衬底成型两步烧结、火花等离子烧结、微波烧结、焦耳加热、感应加热和激光烧结等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的技术难点、光谱调控策略和器件化应用。最后,讨论了荧光玻璃制备方法、功能结构设计和器件封装等面临的问题,展望了固态照明用荧光玻璃制备方法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玻璃 制备方法 发光品质 固态照明 光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