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2020年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面气象数据集
1
作者 黄辉 周宇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59-265,共7页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小浪底站)位于南太行地区,我国地貌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处黄河重点生态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本数据集基于小浪底站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将2018-2020年的地面气象数据以日尺度公开,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平均净辐射和平均直接辐射、平均气压、降水量、0-80cm多层土壤温度共计17个指标,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提供背景资料,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南太行地区 小浪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0年河南小浪底栓皮栎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日数据集
2
作者 黄辉 周宇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97-103,共7页
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在缓解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南太行地区是我国黄河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域开展人工林通量观测研究对于理解黄河重点生态区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栓皮栎(Quer... 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在缓解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南太行地区是我国黄河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域开展人工林通量观测研究对于理解黄河重点生态区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我国天然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也是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数据集为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小浪底站)自2011年累计的栓皮栎人工林生态系统日尺度碳通量数据产品,时间范围为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数据指标包含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处理参考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质量控制和处理规范。本数据集可为分析该区域人工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支撑,也可为黄河重点生态区人工林碳汇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人工林 涡度相关 碳通量 小浪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5年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3
作者 李庆康 吕斯丹 +8 位作者 戴晓琴 张雷明 杨风亭 徐明洁 陈智 温学发 黄辉 王辉民 于贵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232-242,共11页
涡度相关技术(EC)是目前唯一可以在生态系统尺度直接观测植被与大气间二氧化碳和水汽通量的技术,在解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控制机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准确探知中国人工林在全球... 涡度相关技术(EC)是目前唯一可以在生态系统尺度直接观测植被与大气间二氧化碳和水汽通量的技术,在解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控制机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准确探知中国人工林在全球森林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亟需采用先进技术开展精确观测和长期研究。江西千烟洲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千烟洲站)是国内较早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人工林碳水通量观测和研究的野外站点之一,持续获取并积累了一批长期观测数据。在前期发布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整编,再次发布2011-2015年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气象数据,以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科研价值,进一步支撑国家及区域的碳汇评估,并推动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本次发布的数据集主要包括生态系统CO_(2)/H_(2)O通量、潜热和显热通量,以及空气温湿度、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湿度等观测内容,并通过标准化处理和加工分别形成半小时、日、月和年尺度等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水通量 红壤丘陵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艺伟 江睿 +3 位作者 吕丽沛 桑玉强 孙守家 张劲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分析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的主导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侧柏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结合温度、降雨量、相... 【目的】分析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的主导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侧柏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结合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干旱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水热状况协同性等气候指标,分析华北土石山区侧柏WUEi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侧柏树轮δ^(13)C与WUEi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值分别为-23.53%和87.08μmol⋅mol^(-1),年平均增幅分别为0.09%和1.17μmol⋅mol^(-1)。在月尺度上,侧柏WUEi与上年7月、9—12月和当年1—12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上年6—7月、12月和当年1—12月SPEI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8月和当年3—5月、8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除与上年12月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与其他各月降雨量均无显著关系。在年尺度上,WUEi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PEI及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无显著关系。侧柏WUEi对温度和降雨量的敏感性在14.12~<15.04℃和545.97~<762.43 mm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7.87%和21.88%;当水热协同性在0.992~0.998时,WUEi对其敏感性为17.30%。【结论】温度是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WUEi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随着温度与降雨量协同性的增强,侧柏WUEi对水热协同作用的敏感性呈升高趋势,降雨量间接影响侧柏WU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因子 稳定碳同位素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要素对樟子松人工林蒸散的影响
5
作者 高翔 蔡金峰 +2 位作者 裴松义 黄辉 张劲松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7-617,共11页
为探明樟子松人工林蒸散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要素的响应,于2021、2022年对辽宁西部樟子松人工林蒸散和环境要素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2021、2022年樟子松人工林蒸散分别为394.93、455.99 mm,降水减蒸散剩余量分别为237.87、119.11... 为探明樟子松人工林蒸散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要素的响应,于2021、2022年对辽宁西部樟子松人工林蒸散和环境要素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2021、2022年樟子松人工林蒸散分别为394.93、455.99 mm,降水减蒸散剩余量分别为237.87、119.11 mm。2 a生长季内樟子松人工林蒸散的主要控制因素均为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且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为最大。冠层导度与作物系数、Priestley-Taylor系数、耦合系数均呈现指数关系,且冠层导度阈值为10 mm·s^(-1)。当归一化植被指数大于0.55时,冠层导度、作物系数、Priestley-Taylor系数、耦合系数均随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大而快速增大;饱和水汽压差对4种表面参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层土壤含水量则对4种表面参数均具有明显的线性促进作用。辽宁西部樟子松人工林可存蓄部分降水,冠层发展是控制蒸散季节动态的最重要环境要素,表面参数受植被绿度、土壤和大气水分状态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樟子松人工林 蒸散 表面参数 辽宁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刺槐在中国的空间分布
6
作者 高婉婷 胡晓创 +3 位作者 孙守家 张劲松 孟平 蔡金峰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当代和未来2030s、2050s和2070s 3种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质心变化趋势。【结果】选用特征组合FC=linear+product(线性特征+乘积型特征)且调控倍频RM=0.5时,模型复杂度最低,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可用来预测刺槐适生区范围。最冷季平均气温、最暖季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刺槐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适应范围分别为–5~6.5℃、335~1825 mm和–155~1725 m。当代气候条件下,刺槐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62.51×10^(4)km^(2),高适生区面积为37.86×10^(4)km^(2)。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总适生区面积与当代总体一致,高适生区面积减少,但2070s中ssp126情景的高适生区面积增加。质心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总适生区向东北部偏移,高适生区向西南部偏移。【结论】优化后的MaxEn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温度、降水和海拔是影响刺槐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会引起未来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高适生区面积减少,潜在适生区发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刺槐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武 卢山 +4 位作者 王一 刘太艳 张劲松 桑玉强 张志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7,共11页
[目的]分析华北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揭示其降雨响应补给特征及规律,旨在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水土保持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典型自然荒坡地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不同坡位土壤水... [目的]分析华北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揭示其降雨响应补给特征及规律,旨在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水土保持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典型自然荒坡地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结果]①坡面年均含水量表现为下坡(20.3%±5.5%)>上坡(19.5%±5.7%)>中坡(15.9%±7.0%),在垂直剖面呈现深层土壤含水量大于浅层土壤含水量。②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速度表现为中坡(1.50 h)显著高于上坡(4.10 h)和下坡(2.80 h),在垂直剖面呈现深层土壤水分较浅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更为迅速。③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平均补给速率和消退速率为中坡(1.4%/h,0.3%/h)>上坡(0.9%/h,0.2%/h)>下坡(0.7%/h,0.1%/h),在垂直剖面呈现降雨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补给速率、消退速率均大于浅层土壤。[结论]在华北土石山区,当降雨量>2.7 mm能有效补给坡面土壤水分,中坡和深层土壤对降雨的响应更为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坡面 土壤水分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