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覃成林 刘迎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5,共5页
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 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形成了以西北区域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圈层结构。保持区域内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提高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吴娜琳 李立 +1 位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8-436,共9页
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基于实地调查,从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网络、村域种植规模变化、不同类型村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参与村空间集聚特征4方面对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进行分析发现: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网络密度低,空间持续性不强,但... 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基于实地调查,从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网络、村域种植规模变化、不同类型村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参与村空间集聚特征4方面对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进行分析发现: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网络密度低,空间持续性不强,但其变化的空间范围一定,集聚特征明显。运用AMOS21.0对以上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农户自身特性,尤其是冒险性精神对其持续种植时长影响较大;(2)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条件获取越便利,农户持续种植时间越长;(3)政府推动对农户持续种植具有正向作用;(4)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壤特性和能人带动对村域种植规模影响深刻;(5)距离区位对村域持续种植的影响弱于基础设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扩散 区域专业化 农户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分析——对16个农村的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乔家君 张卫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8,共5页
通过对河南省16个村的调查分析,指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结构、规模、文化素质等存在较强关联,与村域在年内耕地减少量呈现一定相关,尤其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有密切关系;河南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低,而... 通过对河南省16个村的调查分析,指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结构、规模、文化素质等存在较强关联,与村域在年内耕地减少量呈现一定相关,尤其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有密切关系;河南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低,而农户兼业化随着时间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村域所在县(市)的影响程度大于较大范围的地(市)的影响程度,但地(市)影响程度正逐步加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文因子逐渐增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村域的历史基础也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经济发展 人文环境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ANN建立县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金萍 秦耀辰 艾少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3-221,共9页
区域种植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易受到来自种植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其可能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产生各种警情。该文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算法,从优化网络初始权值入手,对误差反传BP算法进行改良,形成快速收敛和高精度的加... 区域种植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易受到来自种植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其可能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产生各种警情。该文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算法,从优化网络初始权值入手,对误差反传BP算法进行改良,形成快速收敛和高精度的加权主成分网络模型WPCA-NN。从而将黄色预警法与非线性模拟方法巧妙结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短期县域种植业可持续性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体系,并以黄河下游沿岸典型县市垦利和封丘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种植业可持续性的空间尺度属性非常重要,以改进人工神经网络(IANN)为核心的县域种植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2)WPCA-NN既能反映决策者对各指标的偏好程度,又能规避经典BP算法学习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3)县域种植业可持续性预警实证分析达到预期结果并符合实际。2010-2014年两县警情以轻警和中警为主,资源和环境方面警兆的异常波动,尤其是权重较大的警兆指标对警情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模型 算法 种植业可持续性 黄色预警法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 被引量:26
5
作者 吴娜琳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2-331,共10页
专业村的形成是一村多数农户不断参与专业项目的过程,农户行为方式不同,对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运用2011年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 专业村的形成是一村多数农户不断参与专业项目的过程,农户行为方式不同,对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运用2011年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1农户的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条件的获取方式,深刻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形成速度;2农户的社会交往行为对其参与产业分工的类型影响深刻,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产业结构。3农户生产资金的获取方式、与专业协会的联系频度对专业村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该研究结果的实践引申,专业村、农业产业区的建设,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但更需因地制宜,结合农户行为特征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村 农户行为 杨木加工 柘城县史老八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8
6
作者 鲁丰先 王喜 +1 位作者 秦耀辰 闫卫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4,共7页
理论的形成过程一般基于实践和需求的推动,而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又从更高层面促进实践的深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人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空前重视,围绕低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而对低碳发展理论基础的研... 理论的形成过程一般基于实践和需求的推动,而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又从更高层面促进实践的深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人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空前重视,围绕低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而对低碳发展理论基础的研究与讨论几乎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分析资源、环境、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相关理论或者方法与低碳发展的关系,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了低碳发展的理念和导向,碳代谢与循环理论反映了碳循环的自然规律,脱钩理论揭示了碳排放与经济、人口的关系与规律,3E系统理论与模型提供了低碳政策分析的工具,技术创新理论可引领低碳发展的技术突破,"隧道效应"理论则指明了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这六大理论分别从发展理念、自然规律、发展阶段、政策工具、技术模式、实现路径等角度阐述了低碳发展的内涵,共同构成了低碳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理论相互联系并融入低碳研究,必将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城镇化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吕可文 苗长虹 安乾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72,98,共5页
分别以地市和县(市)为单元,对河南省的城镇化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地区、三门峡以及豫北的安阳、鹤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濮阳、南阳和黄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另外,从县域单元看,区域内部差异也较为明显:如中原... 分别以地市和县(市)为单元,对河南省的城镇化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地区、三门峡以及豫北的安阳、鹤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濮阳、南阳和黄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另外,从县域单元看,区域内部差异也较为明显:如中原城市群内部又可以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圈层;一些重工业城市或资源型城市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一些平原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基于此,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实施重点突破、兼顾均衡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分区推进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差异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雒海潮 李国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9-755,共7页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健康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其中城镇化协调发展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解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方面城镇化的协调推进。用TOPSIS法计算河南省18个省辖市...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健康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其中城镇化协调发展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解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方面城镇化的协调推进。用TOPSIS法计算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优劣程度,之后评价各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以期对城镇化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河南省 协调发展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乔家君 赵德华 李小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3期350-356,共7页
通过对河南省5个类型农区580家农户的调查,从农户自身素能、主动获取信息与处理能力、农户决策能力等12个层面设计出93项指标,构建了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模型。研究表明:①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户经济发展与信息处理能力、环境利... 通过对河南省5个类型农区580家农户的调查,从农户自身素能、主动获取信息与处理能力、农户决策能力等12个层面设计出93项指标,构建了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模型。研究表明:①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户经济发展与信息处理能力、环境利用与生存能力、农户自身发展能力,表达程度为87.04%;②在农户经济发展与信息处理能力方面,近邻城市郊区的墙南村最强,位居豫东平原的北宋村最弱;在环境利用与生存能力方面,位居行政边缘交界地带的陈湾村较高;在农户自身发展能力方面,北宋村易于安乐可能偏高,而位居山区的上河村则偏低;③不同的区域经济背景会影响农户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地级市影响微弱,县区具有一定影响,乡镇经济影响显著;④地形对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⑤距离城市远近与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具有较强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自主发展能力 发展环境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路超君 秦耀辰 +3 位作者 罗宏 张丽君 张艳 鲁丰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62,共6页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对"低碳城市"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了各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点,识别出19个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因素,分别从城市主体水平、发展结构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对"低碳城市"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了各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点,识别出19个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因素,分别从城市主体水平、发展结构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角度进行分类说明。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绘制出多级递阶结构图,理顺各因素间的结构关系,阐明了影响因素间内在关联性和层次性。研究结果显示,19个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次,其中政府和低碳城市标准位于最高层次,碳排放统计次之,它们是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其余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建议现阶段在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多级递阶结构图所示,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低碳城市标准》,加快开展城市碳排放统计工作,而政府作为城市主体之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应充分发挥其领导力,使低碳城市建设走上系统化、制度化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影响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 政府领导力 低碳城市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公路网络建设与城市化水平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梁留科 牛智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1,96,共5页
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地区1994~2004年公路交通网络和城市化的发展及现状,寻求区域内公路网络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性,得出二者无论是在时间序列还是在空间系列上都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证明陈彦光提出的线性相关模型不仅可应用于铁路... 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地区1994~2004年公路交通网络和城市化的发展及现状,寻求区域内公路网络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性,得出二者无论是在时间序列还是在空间系列上都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证明陈彦光提出的线性相关模型不仅可应用于铁路交通网络分析,而且还能适用于公路交通网络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网络与城市化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且相关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网络 城市化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乔家君 许家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1期35-43,共9页
2004-2010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世界具有独特性。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农业、粮食、粮食加工大省,在全国农田系统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和特殊性。已有文献从4个方面对农田系统开展研... 2004-2010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世界具有独特性。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农业、粮食、粮食加工大省,在全国农田系统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和特殊性。已有文献从4个方面对农田系统开展研究:第一,地形视角,分为山地、平原区、丘陵区农田系统;第二,研究内容方面,施肥、养分及其流失,化感作用,碳平衡,受污农田,生物多样性,LUCC变化;第三,耕作方式视角,可划分为轮作、间作、免耕等农田系统类型;第四,研究方法上,有经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物理学方法、3S技术方法等。目前成果尚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传统农区关注不够;第二,3S技术应用范围急需扩展;第三,田野调查方法运用不足;第四,微观视角研究欠缺。并且,在农田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农田区位理论、农田结构及其动态分化研究、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尺度农田系统运行模式的总结、中国农田系统研究等方面尚待加强。进一步提出了农田的发展趋势:数量进一步减少;产出逐渐提高、但弱势地位难以改观;产出差异扩大;发展模式更趋多元化;集聚经济将重现活力;影响因素更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系统 研究进展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52
13
作者 段小薇 李璐璐 +1 位作者 苗长虹 胡志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1-690,共10页
从产业承接地角度出发,以中部六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7个2级指标和27个3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得出:1从城市群层面看,城市群之间承接能力悬殊... 从产业承接地角度出发,以中部六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7个2级指标和27个3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得出:1从城市群层面看,城市群之间承接能力悬殊,各子系统水平差距大;2从城市层面看,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能力突出,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高低梯度城市数量呈"两极分化"状态;3从总体看,城市群综合承接能力不仅受中心城市承接能力影响,也与城市群内非中心城市承接能力密切相关。基于相关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从成本因素、对外开放合作程度、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7个方面给出了提高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的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城市群 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皖湘赣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建伟 赵建吉 +3 位作者 肖文杰 苗长虹 姜海宁 刘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豫皖湘赣四省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聚类分析、ESDA及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豫皖湘赣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绝对差异... 豫皖湘赣四省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聚类分析、ESDA及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豫皖湘赣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绝对差异都在拉大,相对差异和集中程度都在降低后,有趋于稳定趋势;(2)空间分布上大致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中间高四周低的圈层等级结构;(3)空间格局上,空间集聚态势进一步强化,逐步形成以郑州市和南昌市为核心的两大高高集聚区;(4)空间交互作用是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5)劳动力成本对产业转移有负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集聚效应、成本因素、对外开放度、区位条件及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作用,市场吸引力、集聚效应及对外开放度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承接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豫皖湘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被引量:167
15
作者 乔家君 李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6,共5页
中国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处,1978年前大体位于安徽省西部,1978年后几乎全部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1952~2000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士"字型态势发展;近50年来总移动趋势为由北向南,总移动距离为173.14km;每年移动距离... 中国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处,1978年前大体位于安徽省西部,1978年后几乎全部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1952~2000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士"字型态势发展;近50年来总移动趋势为由北向南,总移动距离为173.14km;每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重心 移动路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航空联系的网络结构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海江 苗长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20-1229,共10页
区域空间联系是不同客体之间基于空间法则下的相互作用现象,航空联系是诸多空间联系的一种。依据中国国内航班运营信息数据,运用基于O-D联系网络的GIS空间分析法,通过在大尺度数据空间内刻画每一条运营航线,深入解析全国通航中心城市间... 区域空间联系是不同客体之间基于空间法则下的相互作用现象,航空联系是诸多空间联系的一种。依据中国国内航班运营信息数据,运用基于O-D联系网络的GIS空间分析法,通过在大尺度数据空间内刻画每一条运营航线,深入解析全国通航中心城市间(不含港澳台)航空联系的网络结构,并与按重力模型计算的空间联系进行对比,分运距区段绘制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联系与航空联系网络结构图谱,深入揭示航空联系的空间相互作用本质。进而分析东、中、西部及东北4区域间航空联系的网络结构差异,揭示中国航空联系的网络结构及区域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城市航空联系网络与人口、经济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高度吻合,大城市集聚特征显著,空间分布较不平衡。依据进出港航班数量,可将通航中心城市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省域及地方性中心4个等级,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为全国性中心。城市航空联系主要集中在600~2 000 km空间距离范围内,总体上服从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全国航空客流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东部航空运输地位极其突出,西部相对较强,中部与东北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联系 中心城市 网络结构 区域差异 空间距离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汴都市区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丽君 秦耀辰 +1 位作者 张金萍 张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4-321,共8页
城市发展面临着向低碳生态转型的挑战,探析城市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是郑汴都市区低碳生态化研究的基点。采用LMDI分析法对2000-2009年间郑汴都市区化石能源碳排放变化、2004-2007年间一次能源碳排放与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变化... 城市发展面临着向低碳生态转型的挑战,探析城市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是郑汴都市区低碳生态化研究的基点。采用LMDI分析法对2000-2009年间郑汴都市区化石能源碳排放变化、2004-2007年间一次能源碳排放与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变化机理进行研究,构建低碳发展判别函数进一步辨析郑汴都市区产业低碳发展的类型与方向。结果发现:郑汴都市区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两市的增长速度与方式有所不同;碳排放量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种植结构、播种面积及产出强度等7个因子相互作用下变化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显著因素,能源强度、播种面积和产出强度的增加是抑制碳排放的显著因素;郑汴都市区的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于消减碳排放总量,但多种产业的产能和结构亟待提高与调整。郑汴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之间的低碳耦合发展路径、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应继续深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能源 碳排放 LMDI 低碳生态城市 郑汴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竞争份额-偏移方法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海建 梁留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2,共5页
从旅游空间竞争视角,以199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份额-偏移模型分析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及增长类型。结果显示,九大旅游带之间和旅游带内部的竞争均十分激烈,且旅游带之间的竞争远大于旅游带内部的竞争;吴越文化... 从旅游空间竞争视角,以199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份额-偏移模型分析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及增长类型。结果显示,九大旅游带之间和旅游带内部的竞争均十分激烈,且旅游带之间的竞争远大于旅游带内部的竞争;吴越文化江南水乡风光等4个旅游带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岭南文化南亚热带-热带风光、京华古今风貌等5个旅游带则处于竞争劣势;浙江、江苏表现为较大的正偏移增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广东、北京为较大的负偏移增长,表明入境旅游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空间竞争 份额-偏移方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建伟 窦攀烽 +1 位作者 张永凯 苗长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229,共8页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而政府政策因素作用相对较小。(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产出 县域 差异演变 空间自相关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GDP偏离度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建伟 苗长虹 姜海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520,共6页
采用突变级数法、ESDA及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1985~2012年中国GDP的偏离度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除2009年外,自1998年来中国GDP偏离度一直在不断增加,国家政策及全球经济运行状况对其有重要影响;2 2012年和2009年相比,GDP偏离... 采用突变级数法、ESDA及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1985~2012年中国GDP的偏离度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除2009年外,自1998年来中国GDP偏离度一直在不断增加,国家政策及全球经济运行状况对其有重要影响;2 2012年和2009年相比,GDP偏离度空间格局变动不大,长三角、京津冀及中部地区一直是偏离度较大的区域;3空间相互作用是中国GDP偏离度拉大的重要原因;4 GDP总量、建筑业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中国GDP偏离度具有重要影响;5能耗及GDP速度对GDP偏离度产生负向作用,主要是由其发展阶段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 偏离度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