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市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
作者 崔盼盼 张丽君 +1 位作者 秦耀辰 夏四友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6-929,共14页
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是区域实现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遵循系统交互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框架,采用资产-负债方法研判2006—2020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规律,基于Weaver-Thomas模型识别其内在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是区域实现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遵循系统交互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框架,采用资产-负债方法研判2006—2020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规律,基于Weaver-Thomas模型识别其内在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容乐观。资产水平虽向好发展,但负债、净资产水平均呈下行趋势。(2)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资产水平在纬向上表现出由“倒U”型演变特征转为逐步攀升态势,在径向上为相对稳定的“北低、南高”空间格局;负债水平具有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圈层空间结构,而净资产水平的高值和低值区均具有时间上的惯性和空间上的集聚趋同特征。(3)各类型城市主导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低资产-低负债类型城市的主导驱动因素数量最多且结构复杂,生态效率是主要的影响系统;其余3种类型城市具有数量少且以资产因素影响为主的特征,但低资产-高负债类型城市的负债驱动力较大。未来黄河流域城市需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交互 资产 负债 WEAVER-THOMAS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农业驱动下乡村转型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
2
作者 李亚婷 范梦阳 潘少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151-156,共6页
明晰欠发达农区乡村转型过程与驱动机制,对探寻乡村转型发展路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调研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探究欠发达农区特色农业驱动下的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驱动机... 明晰欠发达农区乡村转型过程与驱动机制,对探寻乡村转型发展路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调研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探究欠发达农区特色农业驱动下的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石桥镇农户生计方式呈现“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务工—特色农业+务工+旅游—务工+特色农业”的组合方式;伴随酥梨种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石桥镇土地利用在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上趋向复杂化;在石桥镇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基础支撑力,能人效应和农户理性行为是内在驱动力,政府政策引导是方向调控力,市场需求是外源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业 乡村转型发展 生计转型 土地利用 石桥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付友 李睿 +1 位作者 尹鹏 孙永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6-2175,共10页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5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5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水平区域不断减少,高水平区域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下游地区整体高于中、上游地区,且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2)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东部、北部地区;(3)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众多因素的多尺度与多时空交互融合发展的结果,且各驱动因素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呈现出空间带状或片状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李林山 赵宏波 +1 位作者 郭付友 王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1-1762,共12页
以黄河流域城市群为研究空间单元,通过文献梳理识别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状态... 以黄河流域城市群为研究空间单元,通过文献梳理识别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状态,并且由初始相对均衡转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流域分异特征。产业各维度发展指数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产业活力、创新效率方面,上、中、下游分异明显;各城市群面临不同的产业结构性问题;上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不足,与中下游城市群差距在扩大;各城市群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趋于加重,黄河流域中游城市群成为环境污染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产业高质量发展 区位基尼系数 产业空间联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1
5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2 位作者 熊雪蕾 李瑞洋 冯丽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4-831,共8页
经济韧性是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区域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最重要因素。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进行系统评价并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韧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 经济韧性是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区域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最重要因素。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进行系统评价并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韧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从抵抗力和恢复力2个层面刻画区域工业韧性,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工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工业韧性水平整体较高,绝大多数城市对外部冲击有着较强的抵抗力,同时在外部扰动退去后有着较强的恢复力;(2)黄河流域工业韧性的空间差异显著:恢复力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东,甘肃和青海的恢复力相对较低;抵抗力水平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3)产业结构单一地区的工业发展更容易从外部扰动的影响中恢复,对某一产业的高度集中会增大区域工业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多样且关联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区域工业应对不利扰动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区域从危机影响中实现更快的恢复;(4)提高黄河流域的工业韧性,要避免对某一个产业的过度专业化集中,在推动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提高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和关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化 多样性 相关多样性 非相关多样性 工业韧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61
6
作者 赵宏波 岳丽 +2 位作者 刘雅馨 董冠鹏 苗长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03-1313,共11页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体现。从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ESDA、Dagum基...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体现。从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ESDA、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格局分析及空间差异测度,并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得出如下结论:①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水平区域从下游城市逐渐转移到中上游城市;②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区域的城市,低−低集聚区主要是河南省、山东省以及山西省的部分城市;③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空间差异从上中下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从左右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内部差异贡献;④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主要是人均水资源量、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每万人公园绿地面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的道路面积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此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Dagum基尼系数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效率与产业结构转型驱动作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东阳 张晗 +2 位作者 苗长虹 王相彪 张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F0002,共12页
生态效率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探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及产业结构转型对其驱动影响,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非期待产出超效率SB... 生态效率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探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及产业结构转型对其驱动影响,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非期待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将产业结构转型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整体呈上升态势,下游地区生态效率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对生态效率表现出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表现出负向影响.黄河流域应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应注重城镇化向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方向的根本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产业结构转型 Super-SBM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赵建吉 王雅娜 韩留明 《人民黄河》 2025年第9期97-102,共6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制约因素、多维度研究、路径及未来方向等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经济发展...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制约因素、多维度研究、路径及未来方向等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经济发展逐步向区域协调、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拓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其空间格局与城市行政等级密切相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与城市群建设、文旅融合等维度开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强化生态环境与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多学科交叉研究、多维度耦合协调研究、多源数据综合集成研究、分区分级分类精细化政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内涵 测度 制约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及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汝资 白昳 +4 位作者 周云南 黄淑琪 晏振宁 李英姿 赵宏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②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③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④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水足迹 Tapio脱钩 Kaya-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流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金丽 张学波 +1 位作者 任嘉敏 陈肖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8-1787,共10页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金融、信息和交通等多要素流视角对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层级、格局与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要素城市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交通网络差异最大...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金融、信息和交通等多要素流视角对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层级、格局与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要素城市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交通网络差异最大且规模分布最为集中,西部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滞后;信息网络差异较小,人口大市和旅游城市中心性较高;金融网络差异最小且规模分布最为分散,东部地区整体优势最为显著。(2)黄河流域主干金融网络连通了流域各中心城市及山东、河南各市,形成菱形网络;主干信息网络呈现为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若干星形组团;主干交通网络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形成轴辐式网络,且各主干网络均是以西安、郑州和济南为核心。(3)城市间金融联系择优连接最为明显,信息联系以择优连接为主,在河南、山东表现出一定的邻近连接,交通联系邻近连接特征最为明显,形成若干交通次中心。(4)城市全球化水平、行政等级和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及省际行政壁垒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多要素流 城市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在非洲的实践及启示——以尼日利亚为例
11
作者 刘志高 贺婉钰 张海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4,109,共9页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再度受到重视,地理学界出现“基础设施转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乘数效应具备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潜力,而非洲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极佳案例地。该文在梳理基础...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再度受到重视,地理学界出现“基础设施转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乘数效应具备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潜力,而非洲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极佳案例地。该文在梳理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在非洲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尼日利亚为例,结合调研访谈等质性研究手段,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发展实践,归纳其存在的困境和实践启示。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能否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成功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既为经济多元化和出口型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性条件,同时也依赖后者的蓬勃发展为其高效运转注入新资源、新要素,实现二者良性循环;推进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需要高度重视经济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和制度环境的保障性作用。包容性全球化理念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语境和新期待,而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当前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规划 经济基础 制度环境 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 尼日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鹏松 李亚婷 +1 位作者 范梦阳 陈璐瑶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6-161,共6页
利用河南省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揭示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耕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西南部及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于豫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山... 利用河南省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揭示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耕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西南部及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于豫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指数总体上大于平原地区,效率指数尤为突出。②家庭成员外出务工、非农收入高、户主健康状况好有利于耕地转出,户主年龄大、距县(市)区较远的农户倾向于转入耕地,发达的本地乡镇企业会促进兼业生产但抑制耕地流转。③不同地形区耕地流转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区留守老人在耕地流转中发挥重要作用,山地丘陵区地租普遍较低有利于耕地流转,但对更多劳动力的刚性需求影响了农户的转入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区域差异 LOGISTIC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43
13
作者 庄贵阳 周宏春 +2 位作者 郭萍 钟茂初 张占仓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7,共12页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正推动着我国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二氧化碳排...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正推动着我国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历史交汇期,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深刻变革的新时代。"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期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动态演变与障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永胜 苗长虹 佟连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651-7659,共9页
以"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过程+格局+机制"思维范式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DPSIR模型的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2008-2017年东北地区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 以"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过程+格局+机制"思维范式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DPSIR模型的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2008-2017年东北地区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从"小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大差距高水平"转变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北向南阶梯式递减的格局特征,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②东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并非完全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一定越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绿色发展反而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关。③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其中,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投资规模在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导致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进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DPSIR模型 熵权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献中西王母与西亚北非“兽尾”标识研究——兼谈周穆王西征及先秦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玉洁 耿彬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0-166,共17页
本文根据我国先秦文献《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古籍的记载研究了西王母形象及其所处地域,认为《山海经》中描述的"豹尾虎齿"的西王母形象,并不是我国学术界所认为的"假面具""图腾"或者"... 本文根据我国先秦文献《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古籍的记载研究了西王母形象及其所处地域,认为《山海经》中描述的"豹尾虎齿"的西王母形象,并不是我国学术界所认为的"假面具""图腾"或者"山神形象"。西王母"豹尾虎齿"的形象与远古时期西亚北非国王把"兽尾"当做王权标识的现象完全相符。根据《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形象,再结合《穆天子传》等史籍研究西王母所处地域,即"西王母之邦"在今西亚地区,当是符合史书记载的。本文认为《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实的历史作品,而不是虚构的小说,并对周穆王西征的路线、周穆王西行途中与西亚、北非及西北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以及先秦时期我国与西亚之间的丝绸之路等问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形象 豹尾 西征路线 中外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研究的起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话语事件的错位对话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先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63,共11页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话语事件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周作人及其弟子、同调,以及社会文化界、左翼思想界、学术界共同深入讨论知识分子道路选择、新文化走向、新文学源流等时代核心问题,使该话语事件成为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话语事件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周作人及其弟子、同调,以及社会文化界、左翼思想界、学术界共同深入讨论知识分子道路选择、新文化走向、新文学源流等时代核心问题,使该话语事件成为周作人系统研究活动的真正起点。这次话语事件整体呈现出错位对话的特点,源于对话各方在社会政治立场上的严重对抗、思想本质方面的深刻争端、对周作人言说方式的误解,以及周作人在学理探讨与历史叙事之间的摇摆。这种错位对话,也是20世纪世界话语活动的普遍常态和突出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话语事件 错位对话 钱锺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影响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何金璐 艾少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103,108,共6页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文化认同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考订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萍萍 贾小焓 +1 位作者 仝家欢 吴朋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5-180,共6页
运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对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进行考订并分析清真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已达140坊,遍布河南各府州,呈现出“大分散”格局,且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在开封、怀庆府形成2个极核区,在南阳、归德府形成... 运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对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进行考订并分析清真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已达140坊,遍布河南各府州,呈现出“大分散”格局,且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在开封、怀庆府形成2个极核区,在南阳、归德府形成2个次级密集区,且全省清真寺分布密度以这4个密集区为中心,形成了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清真寺的修建与流域分布密切相关,沿颍水、汝水、沙河、涡水、唐河等主要航运河道分布的清真寺较多,约占总数的57%。地理学的空间格局分析直观地呈现出明代河南清真寺已由元代“小集中”转变为“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真寺 GIS 空间分布 明代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尺度下郑州市城市居民福祉的测度——基于主客观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志鹏 董冠鹏 +1 位作者 王相彪 郭雨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96,共8页
基于对郑州市城市体检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融合,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多尺度统计模型、非补偿性聚合等方法对城市内部社区、街道尺度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及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内部空间尺度,居民的主... 基于对郑州市城市体检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融合,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多尺度统计模型、非补偿性聚合等方法对城市内部社区、街道尺度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及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内部空间尺度,居民的主、客观福祉测度结果具有显著的地理匹配性,匹配程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降低。在街道尺度,不同街道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位于城市中心和东部的街道居民主观幸福感和客观生活质量水平匹配性高于其他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生活质量水平 多尺度统计模型 非补偿性聚合 居民福祉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风吹动革命潮”:晚清女报与革命诗潮
20
作者 胡全章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286,共10页
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 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一道,高张“女界革命军”之帜,描绘“女国民”榜样和“女中华”愿景,奏响了“女权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旋律。晚清革命女报诗歌,以迥异于中国传统女性诗歌的思想面貌、精神气度、激越音调与卓荦风姿,在新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策应了蓬勃发展的革命诗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革命女报 革命诗潮 《女子世界》 《中国女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