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形修正的河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评价及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闵敏 苗长虹 +1 位作者 胡志强 钟佳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2,共6页
构建加权地形修正系数的交通优势度模型,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在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交通优势度呈现从中心向外... 构建加权地形修正系数的交通优势度模型,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在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交通优势度呈现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类圈层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大体表现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2)河南省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修正后西部山区交通环境被高估的情况有所改善,基于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模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结果更为符合客观事实;(3)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中低度协调耦合型为主,绝大多数县市交通发展超前,交通对经济的正反馈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经济发展 空间耦合 县域单元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钩视角下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李江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92,共10页
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人地系统的基本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脱钩理论模型,探究了河南省2005-2015年间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脱钩... 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人地系统的基本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脱钩理论模型,探究了河南省2005-2015年间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多时间尺度差异,确定了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综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耦合状况整体趋于优化,以人地双增且人口增速超前的扩张负脱钩为主;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的耦合状况阶段性特征明显,由不协调向极不协调方向发展,2008年前以人地双减且人口减速超前的衰退脱钩为主,2008年后人减地增的强脱钩状态在省域范围呈极化趋势。2)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态存在显著的尺度依存效应,1 a间隔下城乡人地脱钩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动态特征,5 a间隔下脱钩状态较好反映出地区发展政策背景及其执行效果,10 a间隔下的脱钩状态是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长期累积效应和整体性发展趋势。3)河南省18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协调状况可被划分为3大类、5小类,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均处于不协调状态。分析认为,廉价用地吸引招商、形式化政绩工程、二元户籍制度固化、土地管理制度缺失、基层规划缺位是造成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分类结果提出了未来改善人口与用地关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口 城乡建设用地 多时间尺度 脱钩状态 综合协调类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宏波 李光慧 苗长虹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9,共9页
基于专利数量视角,从省级和地级尺度对河南省2004—2016年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增速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尺度下河南省创新能力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 基于专利数量视角,从省级和地级尺度对河南省2004—2016年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增速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尺度下河南省创新能力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4—2016年,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长期以来区域空间分异明显。(2)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14个地级市创新能力增速不及省级创新能力增度,创新能力相对增速的空间格局与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大体一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典型的"俱乐部趋同"效应。(3)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耦合关系来看,2004—2016年,河南省16个地级市处于中、低度协调耦合状态,仅郑州市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到达高度协调耦合。(4)省级尺度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解释度最大,政府对创新的财政支持对河南省创新能力作用明显;地级市尺度下,人才优势逐渐成为影响河南省地级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的首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流通度对河南省创新能力格局的影响呈波动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时空格局 相对发展率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演化机制分析——基于河南省杏花营村和贺砦村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亚婷 潘少奇 吴娜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7,共6页
基于农户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结合案例村农户30多年作物选择行为变化,从微观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的演变机制。研究发现: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环境变迁影响,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行为呈现明显... 基于农户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结合案例村农户30多年作物选择行为变化,从微观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的演变机制。研究发现: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环境变迁影响,城市郊区农户作物选择行为呈现明显的阶段变化;农户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集约程度和利润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而放弃种植粮食作物;农户作物选择是自然条件、市场邻近、工业化和城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户作物选择行为是不断的路径破坏—创造—再破坏—再创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农户 作物选择 种植结构 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理视角的空间界面存在性研究——以河南省城乡界面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玉玲 乔家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6,共6页
空间界面理论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但其理论架构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空间界面确实存在"这一经验判断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其存在性还缺乏理论验证。在提炼空间界面唯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空间界面的数理模型,并... 空间界面理论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但其理论架构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空间界面确实存在"这一经验判断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其存在性还缺乏理论验证。在提炼空间界面唯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空间界面的数理模型,并以城乡界面为例,以空间为内生变量,空间中的元素如经济、社会、文化等为外生变量,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以河南省108个县域为空间单元,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迭代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建构了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函数,并进行了数理推导与求解。研究表明,城市函数与乡村函数存在着交集,且其交集为无穷多个点组成的域面,即存在一个城市与乡村系统空间及其要素相互交织而成的独立系统,进而从理论上证明"城乡界面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视角 空间界面 城乡界面 存在性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69,共6页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结构 空间相关性分析 热点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段小薇 苗长虹 赵建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82,共11页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行业-区位等维度对河南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河南承接...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行业-区位等维度对河南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河南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规模持续增大,承接行业类型显著增多;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明显增加。2空间格局上,基本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豫北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规模逐渐降低,而黄淮地区显著增强。各地市在制造业总体、轻工业、重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承接上,呈现出增强型、减弱型、补缺型、抵消型等不同的特征;专业化和多样化承接的组合类型城市之间也明显不同,地市间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行业存在雷同,但多数转移行业受地理临近性的影响不显著。3行业-区位组合上,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区位优势的指向性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转移 产业转移承接指数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19
8
作者 李二玲 崔之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2-1421,共10页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4年间,两者动态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且在地级尺度上偏低,但正逐步改善,区域差异随尺度的缩小而增大。(3)耦合协调高值区在省级层面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地级层面分布除沿海城市外,还有内陆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分布由分散逐渐集聚,宏观上已经形成"沿海-腹地"型大创新-经济合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 多尺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郑州市文化设施的区位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4
9
作者 赵宏波 余涤非 +3 位作者 苗长虹 李光慧 冯渊博 别乾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25-1534,共10页
以服务于居民的文化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年和2017年郑州市文化设施空间格局的演变,并从宏观的空间形态和微观的集聚中心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5... 以服务于居民的文化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年和2017年郑州市文化设施空间格局的演变,并从宏观的空间形态和微观的集聚中心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5类文化设施的区位布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数据引入居民行为因素探究对文化设施空间形态的影响,并针对郑州市文化设施规划发展的方向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10 a来郑州市文化设施增长迅猛,由传统文化形式占优势转变为审美艺术和休闲文化占优势;(2)不同类文化设施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各类文化设施的集聚特征与其自身特点和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相关。(3)居民可支配时间、消费习惯、居民文化水平等居民群体因素对文化设施分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且不同因素对不同类文化设施的影响大小有较大差别。针对郑州市文化设施规划发展方向的建议:(1)加强市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文化设施建设;(2)多注重审美艺术和休闲文化类设施的建设,迎合居民逐渐转变的精神与价值观趋向;(3)尝试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和多用途开发;(4)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综合考量不同居民群体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程度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数据(地图导航兴趣点) 文化设施 区位布局变化 地理探测器 郑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产业集群网络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奇瑞汽车集群为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肖飞 郭建峰 +1 位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7-476,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理论本质在于专业化集聚基础上的地方化结网。基于对奇瑞汽车集群跟踪研究,获取了2005年、2010年、2014年的企业关系数据,刻画了企业网络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发现:(1)1997~2014年,奇瑞汽车集群网络经历了"松散型网络-... 产业集群的理论本质在于专业化集聚基础上的地方化结网。基于对奇瑞汽车集群跟踪研究,获取了2005年、2010年、2014年的企业关系数据,刻画了企业网络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发现:(1)1997~2014年,奇瑞汽车集群网络经历了"松散型网络-紧凑型网络-开放型网络"演化过程,网络密度和聚类系数不断增强,平均最短路径不断缩小,其中产业联系网络发育最为成熟,社会交流网络次之,创新合作网络发育最不完善;(2)奇瑞汽车集群网络演化机制本质上是路径依赖机制(政府作用、关系资源),关系选择机制(战略择定、市场选择)及学习创新机制(技术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松散型网络、紧凑型网络和开放型网络阶段,路径依赖机制、关系选择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分别发挥主导性作用;(3)奇瑞主导型集群网络正逐渐从地方集群网络向跨区域、跨集群网络发展,这与全球汽车产业网络整体发展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轴式集群 企业网络 奇瑞汽车集群 演化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GPN 1.0到2.0: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艳华 郝均 +1 位作者 赵建吉 苗长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3,共7页
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1.0)基础上,Coe和Yeung发展了更为动态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2.0)。通过与GPN 1.0相比,该文认为GPN 2.0形成于全球化深度调整阶段,与GPN 1.0所处的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有较大差异;GPN 2.0对网络内的企业行动者... 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1.0)基础上,Coe和Yeung发展了更为动态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2.0)。通过与GPN 1.0相比,该文认为GPN 2.0形成于全球化深度调整阶段,与GPN 1.0所处的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有较大差异;GPN 2.0对网络内的企业行动者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GPN 2.0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以及动态变化具有更强的解释力;GPN 2.0提出的战略耦合的3种模式与8种区域发展类型,对区域发展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GPN 2.0理论框架还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明晰定量研究中的因果机制与研究变量、基于产业异质性分析全球生产网络的驱动力与影响因素、将国内市场与技术创新等解释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加强网络内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下的网络动态演化研究,应成为GPN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全球生产网络 全球化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西支流与干流水体光学特性和组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田田 宋开山 +3 位作者 丁智 李思佳 赵莹 张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94-2804,共11页
通过对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吸收特性和荧光特征以及溶解有机碳(DOC)浓度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子流域CDOM的光学特性差异,并分析影响CDOM与DOC浓度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发现,辽河干流CDOM与DOC相关性(R=0.89,P<0.... 通过对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吸收特性和荧光特征以及溶解有机碳(DOC)浓度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子流域CDOM的光学特性差异,并分析影响CDOM与DOC浓度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发现,辽河干流CDOM与DOC相关性(R=0.89,P<0.01)高于西辽河(R=0.81)与东辽河(R=0.75).总悬浮物浓度(TSM)和总碱度与不同子流域CDOM/DOC相关性较高.不同流域内CDOM与DOC的浓度变化较大,西辽河CDOM和DOC浓度明显高于东辽河和辽河干流.流域内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对两者浓度的影响显著,林地和CDOM及DOC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41,-0.56),即林地面积越大,CDOM和DOC浓度越低;而农田与两者存在正相关(R=0.40,0.32),农田面积越大,相应的CDOM和DOC浓度越高;降雨量与CDOM和DOC呈现明显的负相关(R=-0.53,-0.38),说明降雨对河流CDOM的稀释作用较大.对于CDOM荧光强度Fn(355)与CDOM浓度来说,在每个子流域两者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西辽河流域(R=0.96,P<0.01).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发现,东、西辽河及辽河干流均表现出较强的类腐殖酸荧光峰(A峰和C峰),同时辽河干流表现出很强的类蛋白质峰(T峰).CDOM的吸收斜率(S)以及基于荧光光谱的FI和HIX表明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主要来源是外源高等植物输入的大分子量DOM,但是,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分子量要小于东辽河CDOM组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辽河 西辽河 CDOM DOC 土地利用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长极概念的演化与区域发展重点的转变 被引量:5
13
作者 苗长虹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4期7-9,共3页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空间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战略工具。无论是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无...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空间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战略工具。无论是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无论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划和文件中,将某个城市、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乃至整个城市群打造成新的"增长极",已成为我国空间规划最为常见的战略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概念 区域发展 非均衡发展战略 欠发达地区 战略工具 新型城镇化 “增长极” 空间规划 城市新区 中西部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及中国天然气进口路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宏 丁昊 +2 位作者 张力钧 方叶兵 张英卓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共5页
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对比分析2000—2019年全球天然气贸易网络的整体特征和格局演化,并对中国天然气进口源和路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全球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贸易网络的核心均集中在欧亚大陆。管道天然气贸易的区域集聚效... 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对比分析2000—2019年全球天然气贸易网络的整体特征和格局演化,并对中国天然气进口源和路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全球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贸易网络的核心均集中在欧亚大陆。管道天然气贸易的区域集聚效应更加明显。2019年液化天然气贸易基本实现全球一体化市场格局,而管道天然气贸易仅实现一体化的区域格局。2000—2019年全球管道天然气贸易从以欧洲为核心演化为以欧盟和中亚为“双核心”的网络结构。中国从2006年开始规模性进口天然气,2006—2009年天然气进口源单一,主要通过海运。2010年起中国天然气贸易基本形成了管道和海运同步化的进口模式,管道天然气贸易份额不断增加。伴随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加。到2019年中国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仅占液化天然气贸易的50%左右,天然气进口的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模型 管道天然气贸易 液化天然气贸易 天然气进口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 被引量:39
15
作者 赵宏波 马延吉 苗长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5-1532,共8页
针对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特性,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构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N-E-S)3方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度诊断模型,对2000~2011年研究区环境承载力的时序变化特... 针对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特性,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构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N-E-S)3方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度诊断模型,对2000~2011年研究区环境承载力的时序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变化上,2000~2011年研究区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弱承载力上升到适中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与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相关性较大。2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工业废水排放量、耕地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及经济密度等成为影响研究区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值法 突变级数法 环境承载力 国家战略经济区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计量检验 被引量:67
16
作者 胡志强 苗健铭 苗长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8-176,共9页
采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集聚和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重心分布、轨迹、距离、速度差异较大。东部的工业集聚水平高于中西部,工业污染中西部更突出... 采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集聚和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重心分布、轨迹、距离、速度差异较大。东部的工业集聚水平高于中西部,工业污染中西部更突出。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局域上分为低高、高低、低低3种关联类型。(2)工业集聚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均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但是对不同区域减排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3)对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应继续走集聚化道路。东部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合理的集聚规模;中西部应加强产业集聚,提高技术溢出的污染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工业废水 工业SO_2 空间关联 计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城镇应急设施选址等级优化配置模型与实证——以北京市房山区消防站点布局优化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陆相林 苗长虹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96-101,116,共7页
针对我国小城镇应急设施选址定量分析成果较少的研究现状,对Marianov等构建的最大覆盖等级设施选址模型加以改进,模型改进中考虑了距离敏感、最近指派因素的影响。模型求解中采用Serra等提出的超级节点算法,该算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 针对我国小城镇应急设施选址定量分析成果较少的研究现状,对Marianov等构建的最大覆盖等级设施选址模型加以改进,模型改进中考虑了距离敏感、最近指派因素的影响。模型求解中采用Serra等提出的超级节点算法,该算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用了拉格朗日松驰启发式算法,第二阶段使用了蚁群算法。以北京房山区为实证区域,以房山区居民消防服务整体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实现了房山区8个区级消防站、25个乡镇级消防站和459个村庄空间联系的消防设施等级优化配置,绘出配置图,并给出了房山区消防设施配置的相关建议。该研究可为我国小城镇应急管理科学化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设施选址 消防设施 等级优化配置 小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赵宏波 张鹏 +2 位作者 邵田田 郑辉 王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7,共8页
本研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理论模型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0年研究区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进行了测算,定量分析了城市流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 本研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理论模型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0年研究区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进行了测算,定量分析了城市流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3~2010年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长春市的核心带动作用需进一步提高;(2)城市流强度整体上形成了一种以长春市为中心的圈层式结构,且区域内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3)城市流强度结构特征表现为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关系尚不协调;(4)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仍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最后,提出了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增强区域经济联系与提高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8
19
作者 谭俊涛 赵宏波 +2 位作者 刘文新 张平宇 仇方道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81,共9页
从经济维持性和恢复性2个方面定量化分析中国31省(市)(未包含港澳台数据)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较高,中部地区... 从经济维持性和恢复性2个方面定量化分析中国31省(市)(未包含港澳台数据)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较高,中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低;经济恢复性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恢复性较低,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②各省(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高,经济维持性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在东部沿海区域和沿长江经济带地区,而经济维持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③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第二产业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韧性,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第三产业经济韧性较好。④影响2次经济危机中韧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GDP的解释力较强,但在2次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方向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区域韧性 金融危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的1960~2012年西南地区水稻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余方琳 翟石艳 +3 位作者 王铮 宋根鑫 李亚婷 贺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817,共10页
基于1960~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衡量指标,将SPI1与水稻各生长阶段(Growth Period of Rice,GPR)相结合,研究西南地区近53 a来整体和水稻(Oryza sativa)4个生长阶段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 基于1960~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衡量指标,将SPI1与水稻各生长阶段(Growth Period of Rice,GPR)相结合,研究西南地区近53 a来整体和水稻(Oryza sativa)4个生长阶段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西南地区历年干旱站次比均高于50%,全域性干旱特征显著。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显著。(1)GPR1和GPR2阶段以全域性干旱为主,GPR3和GPR4阶段则呈现局域性干旱〉区域性干旱〉全域性干旱的特征;(2)生长阶段内干旱连续性特征明显,尤其是GPR2阶段,易发生周期为2~6 a的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3)轻旱高值区呈现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中旱高发区呈现出明显的从北部向南部移动的趋势;重旱高发区各阶段空间分布差异较大。(4)水稻在GPR1和GPR2阶段主要受轻旱和中旱影响;GPR3和GPR4阶段重旱发生频率上升,影响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标准化降水指数 水稻生长阶段 干旱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