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理论--兼论"中产阶级"的阶级属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兴茂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9,共7页
马克思主义依据不同的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关系划分阶级的理论,仍然是我们认识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工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正确分析"生产资料"和"所有制"范畴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依据不同的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关系划分阶级的理论,仍然是我们认识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工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正确分析"生产资料"和"所有制"范畴的演变,是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关键。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理论,完全可以实现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着的阶级阶层的科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阶级划分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概念诠释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飞南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2,共3页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践存在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主体 概念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性超越——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广 李海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6,159,160,共11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现实的人”作为体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雏形的重要概念,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重维度上,已初步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借助“对象性活动”“社会”等具体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现实的人”作为体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雏形的重要概念,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重维度上,已初步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借助“对象性活动”“社会”等具体概念,从存在论维度立体地审视了“现实的人”的“在场状态”,以“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相交织的双重性主体超越了费尔巴哈在自然统摄下的单一性自然存在;通过制定“劳动”这一物质生产实践的基本规定,马克思在对实践作为人和自然之间认知桥梁的现实特质的原初性理论表达中,确证了“现实的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在认识论维度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将其视为“直观感觉”所统摄的受动主体的超越;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伦理学批判,马克思深刻描绘了“现实的人”所具备的“需要本性”及其“自我实现”的发展特质,将“现实的人”理解为历史语境下的需要主体,克服了费尔巴哈在静态的自然语境下把“现实的人”归结为本能的欲望主体的狭隘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 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德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6-41,共6页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路径的思想结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把握中国梦精神实质的重要视角。在对世界历史的当代特征全面把握中,中国梦的现实性和世界意义...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路径的思想结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把握中国梦精神实质的重要视角。在对世界历史的当代特征全面把握中,中国梦的现实性和世界意义得以彰显:中国梦的现实性根本上在于世界历史动力机制的历史性转换,即西方中心论的资本逻辑向新兴民族和国家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逻辑转换。中国梦的世界历史意义不是在于提供了新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基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立场对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内涵的改造,是人类发展多样性和世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在当代的具体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中国梦 社会主义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维审视 被引量:3
5
作者 武振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4,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为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涉及领域广泛,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为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涉及领域广泛,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要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把握其关键内容,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文明新形态中把握其实践指向,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把握其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核心要义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阶级合作理论探微
6
作者 张兴茂 《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7-120,共4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动力。但是,这个"斗争"并不是只有直接对抗的一种形式,也有可能采取和平的、合法的形式;同时,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阶级双方的和平共处乃至于互利合作也都是能够实现的。阶级合作的机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阶级合作提供可能性;各阶级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自的特殊利益是阶级合作的基础;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并为阶级双方所接受,是阶级合作的必要条件。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以及物质利益去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理论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在实践上则会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阶级关系 阶级斗争 阶级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逻辑变迁与制度重构
7
作者 吴永辉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9,125,共15页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演进已成为推动新型生产关系重构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制度—技术—空间”协同重构框架,系统解构数字化转型驱动区域一体化的制度演进逻辑、实践范式创新与治理规则体系。制度逻辑层面,政策...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演进已成为推动新型生产关系重构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制度—技术—空间”协同重构框架,系统解构数字化转型驱动区域一体化的制度演进逻辑、实践范式创新与治理规则体系。制度逻辑层面,政策范式从均衡导向转向动态适配,数字基建以“技术赋能+制度赋权”重构要素流通秩序,空间载体的制度创新推动跨域治理层级重构;实践运行层面,中国依托“双循环”战略突破产业链梯度锁定,通过数字基建与制度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型,构建“技术—制度—数据”三元协同机制,化解数据壁垒与治理权配置矛盾;规范保障层面,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基础、区域价值共生为目标、适应性治理规则为支撑,形成激励相容的制度生态系统。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度联动,需建立“技术迭代—制度调适”的动态反馈机制,通过规则体系的适配性创新释放协同效能。本研究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技术”迭代共生治理体系,对优化数字时代跨区域治理体系、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一体化发展 制度逻辑 实践运行 规范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四维审视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爽 林志友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1,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深刻领悟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其内蕴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理论优势;二是根植于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深刻领悟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其内蕴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理论优势;二是根植于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滋养;三是坚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理念,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四是坚持在实践中彰显制度优势,持续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稳步发展。在理论基础、文化沃土、价值取向和实践推进四维交织演进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成熟和定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9
作者 姜怀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44,共4页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通过"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通过"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五个"特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问题的研究困境
10
作者 王浩斌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8,共4页
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取得众多研究成果的同时,陷入了意识形态决定论、经济建设决定论、机械和谐决定论以及制度建设风险论的研究困境之中。积... 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取得众多研究成果的同时,陷入了意识形态决定论、经济建设决定论、机械和谐决定论以及制度建设风险论的研究困境之中。积极找寻摆脱研究困境的出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经济制度基础 研究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辨析
11
作者 郭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6期31-33,共3页
如果将"理论基石"界定为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及其形成和发展全过程。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同时具备这些特点的只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 如果将"理论基石"界定为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及其形成和发展全过程。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同时具备这些特点的只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为关于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特点的论断,并不同时具有"理论基石"的全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也不具备"理论基石"的全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初级阶段论 本质论 市场经济论 理论基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志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 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序言全球化思想的三重视域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明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先后写过七篇序言。要完整、系统地把握《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就必须把序言和《共产党宣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梳理、分析和研究。总起来看,七篇序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有三重视域,即:《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先后写过七篇序言。要完整、系统地把握《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就必须把序言和《共产党宣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梳理、分析和研究。总起来看,七篇序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有三重视域,即:《共产党宣言》的全球传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社会主义的全球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序言 全球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模式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浩斌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4,共5页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来源于"刺激-回应"的历史实践。具体而言,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理性的自觉乡土想象与基于西方工具理性的自为物化幻影之间的矛盾关联和价值张力,构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一基本问题决定...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来源于"刺激-回应"的历史实践。具体而言,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理性的自觉乡土想象与基于西方工具理性的自为物化幻影之间的矛盾关联和价值张力,构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一基本问题决定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多重模式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现代化 基本问题 模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两种模式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德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73,共6页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构想。"两个飞跃"的实质是要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当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构想。"两个飞跃"的实质是要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当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两种模式是对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的具体实践,核心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两个飞跃” 农业现代化 两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样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浩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社会结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始终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在中外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样态。
关键词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 基本问题 表现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偏好—从众”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浩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6-119,共4页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发展壮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并且遵循着"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理论假设,具有经济人的"利益偏好"倾向和社会人的"从众"倾向。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的参数框架,完全...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发展壮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并且遵循着"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理论假设,具有经济人的"利益偏好"倾向和社会人的"从众"倾向。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的参数框架,完全可以建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偏好—从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新社会阶层 政治参与 偏好-从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郭广 李佃来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2,共10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标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整体协调推进的、人民精神世界丰盈的总体性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满足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标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整体协调推进的、人民精神世界丰盈的总体性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厚植了精神底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精神动力,为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力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整合强大的社会力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才能扎实推动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荡者”的辩证形象: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抗争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88,共8页
在西方思想史上,本雅明是把“游荡”上升为观察和体验现代性社会的身体实践方式并加以研究的第一人。通过深入考察作为现代性产儿的“游荡者”意象,本雅明把人的身体行为与现代性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揭示出... 在西方思想史上,本雅明是把“游荡”上升为观察和体验现代性社会的身体实践方式并加以研究的第一人。通过深入考察作为现代性产儿的“游荡者”意象,本雅明把人的身体行为与现代性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揭示出游荡者身陷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力量整合的生存境遇,并逐渐被同化为“行走的商品”形象的同时,从身体政治学的角度展示出他们具备的现代性英雄素质、现代性批判与人类救赎的“现代英雄”形象。游荡者的辩证形象正是本雅明自己对现代性批判与抗争的最好注脚,不仅展示了他开掘无产阶级革命火种与实现人类彻底救赎的顽强信念,而且表明了他坚决批判和抗争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政治立场,更为我们研究和反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和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游荡者 行走的商品 现代英雄 现代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政治价值探析
20
作者 郭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1-45,共5页
确定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应以哪一种政治价值为核心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二是从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政治改革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地位着手。前者实际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苦难,后者才是切实可行的。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 确定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应以哪一种政治价值为核心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二是从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政治改革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地位着手。前者实际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苦难,后者才是切实可行的。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政治价值应该是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核心政治价值 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