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六年来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述评
1
作者 郭常英 岳鹏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6-141,共6页
近六年来,近代慈善史研究发展趋势良好:慈善组织研究进一步深入;慈善人物、思想的研究更加细化,慈善法制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区域慈善史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义赈研究持续深入,灾荒与救济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然而,内容上的同质化、话... 近六年来,近代慈善史研究发展趋势良好:慈善组织研究进一步深入;慈善人物、思想的研究更加细化,慈善法制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区域慈善史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义赈研究持续深入,灾荒与救济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然而,内容上的同质化、话语建构比较单一、区域研究不平衡、研究方法比较简单陈旧、研究思路和框架重复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史料、夯实研究基础,创新研究理论、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密切关注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六年来 近代中国 慈善救济事业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与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以河南开封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霍晓玲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9-97,共9页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是继镇压反革命运动之后,中共为进一步肃清反革命分子,打倒封建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造运动。开封市的民主改革运动在工厂、行业、街道三个领域全面开展,通过串连、诉苦发动民众,使城市各方面呈现出一种"新...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是继镇压反革命运动之后,中共为进一步肃清反革命分子,打倒封建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造运动。开封市的民主改革运动在工厂、行业、街道三个领域全面开展,通过串连、诉苦发动民众,使城市各方面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民主改革运动进一步奠定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城市的生产建设,纯洁、完善了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借此,国家政权创建了与自身相适应的社会基础,实现了"以国家建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 政权建设 开封 新中国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看守所制度形成考 被引量:4
3
作者 柳岳武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6-140,共5页
在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下,晚清司法界在继承中国传统司法体制和借鉴日本及西方司法制度基础上设计了中国近代看守所制度。这一继承和借鉴不仅体现在看守所名称的由来,更体现在这一机构设立后所导致的中国司法体制运作方式的转变。清末该... 在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下,晚清司法界在继承中国传统司法体制和借鉴日本及西方司法制度基础上设计了中国近代看守所制度。这一继承和借鉴不仅体现在看守所名称的由来,更体现在这一机构设立后所导致的中国司法体制运作方式的转变。清末该机构的设立和运作虽不理想,但它却标志着中国司法制度开始与西方司法制度接轨,并为近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法权、推进司法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守所 形成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明国家”论到“帝国主义国家”论——论一战和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世界认知之转变 被引量:4
4
作者 翁有为 陈旸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76,共10页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进入近代国际社会。此时,中国朝野并不认同西方以强权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直至甲午战后,中国的维新志士始认为东方的日本和西方的欧美才是真正的文明国家。这种"文明国家"论虽然启动了中国全面学习西...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进入近代国际社会。此时,中国朝野并不认同西方以强权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直至甲午战后,中国的维新志士始认为东方的日本和西方的欧美才是真正的文明国家。这种"文明国家"论虽然启动了中国全面学习西方现代化的历程,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得以任何实质性的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强权为特征的军国主义思潮受到世界舆论的抨击和否定。中国的新知识阶层从十月革命的成功中看到中国国内变革和国际关系变革的新途径。随后,反对帝国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知识界对西方世界的主导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观 文明国家 帝国主义 十月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统”与“统一”--试论中国传统“华夷”观念之演变 被引量:9
5
作者 柳岳武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0-155,共6页
"华夷之辨"为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搭建了桥梁。古代中国正是在"华夷之辨"的过程中实现了诸民族间的融合,并最终形成近代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本文立意不仅在于阐释华夷观念之演变... "华夷之辨"为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搭建了桥梁。古代中国正是在"华夷之辨"的过程中实现了诸民族间的融合,并最终形成近代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本文立意不仅在于阐释华夷观念之演变在推动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所曾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而且在于借此为中国近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一种阐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观念 “一统” 统一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被引量:6
6
作者 霍晓玲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114,共6页
文化保守主义是当代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流派。它具有影响范围广、实践性强、流派复杂等特点。这一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应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我国社会... 文化保守主义是当代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流派。它具有影响范围广、实践性强、流派复杂等特点。这一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应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益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儒化” 大陆新儒家 当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翁有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6-65,共10页
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特指投降日本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抗战期间,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同国内的叛国、卖国的汉奸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制定了惩治汉奸的立法和... 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特指投降日本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抗战期间,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同国内的叛国、卖国的汉奸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制定了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并依法惩处了一批死心塌地的汉奸卖国贼。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的研究,对于弘扬民族道德和民族精神,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势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惩治汉奸 法规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法制化的艰难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专员区公署制度的推行及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翁有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9,共8页
政府制度法制化,是近代以来行政制度变改的大势。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经历了从惯于用运动方式到探索建立完备法制以及探索受挫的艰辛历程。专员区公署,是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介于省和县之间的一个行政层级。专... 政府制度法制化,是近代以来行政制度变改的大势。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经历了从惯于用运动方式到探索建立完备法制以及探索受挫的艰辛历程。专员区公署,是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介于省和县之间的一个行政层级。专员区公署制推行与变改的演变,大致反映了这一曲折的历史进程。这一曲折进程中所折射的政府与法制的关系问题,足以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府 法制 专署 行政组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后河南谘议局由激进到保守的主要原因 被引量:2
9
作者 霍晓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7-152,共6页
谘议局是晚清宪政改革中准地方议会性质的机构。河南谘议局成立之初,大多数议员以关心民瘼、维护地方利益为政治取向,其民主意识和权力监督意识逐渐增强。辛亥革命爆发后,河南谘议局迅速发生分化和蜕变,并在保守势力主持下逐步沦为官府... 谘议局是晚清宪政改革中准地方议会性质的机构。河南谘议局成立之初,大多数议员以关心民瘼、维护地方利益为政治取向,其民主意识和权力监督意识逐渐增强。辛亥革命爆发后,河南谘议局迅速发生分化和蜕变,并在保守势力主持下逐步沦为官府附庸。民族资产阶级缺席、激进势力式微、保守势力强大等是河南谘议局由激进转为保守的主要社会历史原因。与此同时,制度设计的掣肘和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南谘议局政治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前后 河南谘议局 激进与保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农作物分布与种植结构变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正林 《古今农业》 2007年第1期84-99,83,共17页
黄河上游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不仅地域广袤而且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状态,不论地形、地貌、水系,还是温度、气候、降雨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农作物种植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地理特征,即黄河上游... 黄河上游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不仅地域广袤而且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状态,不论地形、地貌、水系,还是温度、气候、降雨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农作物种植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地理特征,即黄河上游区域以耐干旱的农作物为主。在传统农作物中,小麦、糜子、谷子、豆类是黄河上游区域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不论其分布范围还是品种数量都占有很大的优势。大约明末时期开始到清朝乾、嘉时期,黄河上游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变化十分缓慢。晚清以后,玉米、马铃薯、棉花、蚕桑开始大面积引种,加速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主要标志就是玉米、马铃薯广泛种植,而且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主要食粮。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作物商品化的进程也加快了,一些农作物成为种植区农民的主要副业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区域 农作物地理分布 结构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皇权的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制约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胜利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2-136,共5页
中国古代皇权的制度性制约包括谏官言谏系统以及以相权为代表的官僚系统,制度性制约的目的在于维护以皇权为代表的皇族利益,限制性权力与被限制性权力具有非对等性带来了制度性制约的弹性而非刚性。"天""德""... 中国古代皇权的制度性制约包括谏官言谏系统以及以相权为代表的官僚系统,制度性制约的目的在于维护以皇权为代表的皇族利益,限制性权力与被限制性权力具有非对等性带来了制度性制约的弹性而非刚性。"天""德""民"对皇权的非制度性制约是以造成皇帝的天谴、内省、恐惧为基础的。制度性制约与非制度性相互融合,制约的广度与深度高于现代西方,而缺乏的是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权 制度性制约 非制度性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述评
12
作者 郭常英 王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144,共6页
改革开放后,袁世凯研究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不仅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且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袁世凯评价更加理性、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等一些新的特点。但毋庸讳言的是,尽管近五年袁世凯研究的成... 改革开放后,袁世凯研究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不仅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且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袁世凯评价更加理性、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等一些新的特点。但毋庸讳言的是,尽管近五年袁世凯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拓展袁世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海内外袁世凯研究的交流与互动,深入发掘和利用好新的史料,发展壮大研究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五年来 袁世凯研究 新突破 特点 分析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慈善义演活动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常英 贾萌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为了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了国际统一战线组织——保卫中国同盟,通过多种渠道筹款开展救济活动,其中义演筹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举办音乐会、慈善舞会、游艺会、...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为了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了国际统一战线组织——保卫中国同盟,通过多种渠道筹款开展救济活动,其中义演筹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举办音乐会、慈善舞会、游艺会、义赛、义映电影等形式进行筹款,为战时孤儿、伤兵难民、受灾民众等提供援助。其作用是双重的,即一方面扩大了宣传,另一方面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庆龄 保卫中国同盟 慈善义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有关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14
作者 刘克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5-109,共5页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农民战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史学家们主要研究了农民战争利用宗教的原因、利用宗教的利和弊、利用宗教的种类、宗教的阶级性、中外农民战争利用宗教的普遍性和...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农民战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史学家们主要研究了农民战争利用宗教的原因、利用宗教的利和弊、利用宗教的种类、宗教的阶级性、中外农民战争利用宗教的普遍性和不同表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思想交锋不多,研究的视角比较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宗教信仰 阶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 被引量:50
15
作者 黄正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55,65,共10页
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其目标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对民众灌输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中共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其终极目的是要民众对中共政权以及各项政策... 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其目标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对民众灌输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中共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其终极目的是要民众对中共政权以及各项政策的最大限度的认可。因此,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而后者显得更突出、更重要。民众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中共政权为他们设计的政治行为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社会组织和生活模式等,民众也逐渐脱离了旧权威的势力范围。因此,社会教育提高了民众和中共政权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共逐步实现了对根据地乡村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社会教育 政治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后陈独秀对“封建”意涵的探索——中共“反封建”话语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翁有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9,共15页
推翻晚清帝制、民国建立后,政治并未像辛亥革命者所期盼的那样使人民永享太平,反呈政纲失序、军人乱政、国家分裂的危险境地。在此情景下,胸怀拯救民族、改造国家的"新青年"知识分子逐渐积聚到一起,其中一部分进而转变为共产... 推翻晚清帝制、民国建立后,政治并未像辛亥革命者所期盼的那样使人民永享太平,反呈政纲失序、军人乱政、国家分裂的危险境地。在此情景下,胸怀拯救民族、改造国家的"新青年"知识分子逐渐积聚到一起,其中一部分进而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核心人物正是陈独秀。他站在五千年文明中国与近代西方文明交汇的"五四"潮头,挟欧风美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新知,提出了关于近代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其中,"五四"前后十余年间关于"封建"意涵的探讨和"反封建"思想理论的构建,主要是由他提出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理论支点的。这些理论在中共早期的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值得系统梳理和认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五四”前后 “封建” 军阀 地主 “反封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冀鲁豫边区时期黄敬的群众动员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翁有为 马海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5-141,共7页
1942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调派黄敬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他到任后,围绕边区的民主民生运动,针对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就树立坚定的群众观念、群众动员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群众动员工作中存在的偏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见,形成... 1942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调派黄敬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他到任后,围绕边区的民主民生运动,针对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就树立坚定的群众观念、群众动员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群众动员工作中存在的偏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见,形成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思想。黄敬群众动员思想极大推进了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成为边区依靠群众来渡过难关的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敬 冀鲁豫边区 民主民生运动 群众动员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前期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的开发和利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正林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11,共7页
清朝入关伊始,黄河上游区域人口稀少,在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湟谷地以及其他地方分布着大量的可耕地可供开发和利用。清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贷给农民耕牛、籽种和鼓励移民垦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得到了垦辟... 清朝入关伊始,黄河上游区域人口稀少,在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湟谷地以及其他地方分布着大量的可耕地可供开发和利用。清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贷给农民耕牛、籽种和鼓励移民垦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得到了垦辟。一方面使黄河上游区域的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大,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黄河上游区域大面积的森林遭到了砍伐,耕地沙漠趋势越来越严重和沙尘天气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黄河上游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前期 黄河 上游区域 可耕地开发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叔同与报刊编辑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常英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2-125,共4页
李叔同是近代中国艺术界的知名教育家和文化界的传奇人物,他与近代报刊编辑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多次从事编辑工作。在他的编辑生涯中,编《书画公会报》宣传艺术作品、创办《音乐小杂志》传播西方音乐、编辑《太平洋报》探索广告理论。... 李叔同是近代中国艺术界的知名教育家和文化界的传奇人物,他与近代报刊编辑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多次从事编辑工作。在他的编辑生涯中,编《书画公会报》宣传艺术作品、创办《音乐小杂志》传播西方音乐、编辑《太平洋报》探索广告理论。他在编辑领域的追求与实践,同样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向人们证明了他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叔同 书画公会报 音乐小杂志 太平洋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纸新闻报道类文体的发展与变革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英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在报纸新闻文体发展史的研究中,清末民初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2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开始从古典文学襁褓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形式,并逐步发展完善,奠定了以后报纸文体发展的基础。消息、通讯等新闻报道类文体在这一时... 在报纸新闻文体发展史的研究中,清末民初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2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开始从古典文学襁褓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形式,并逐步发展完善,奠定了以后报纸文体发展的基础。消息、通讯等新闻报道类文体在这一时期逐步成熟,完成了现代性的转变。这些逐步成熟的新闻报道类文体,不仅满足了当时受众的多种需要,更为以后新闻文体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纸文体 新闻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