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泰韵》古全浊声母清化方式研究
1
作者 段亚广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1,共11页
明代韵书《交泰韵》中古浊音声母已经清化。通过统计分析《交泰韵》阳类塞音塞擦音小韵的读音,同时结合韵书凡例的内容和反切,我们认为: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仄声字在17世纪前后汴洛一带方言中读不送气音。吕坤为满足韵书设计的需要而制... 明代韵书《交泰韵》中古浊音声母已经清化。通过统计分析《交泰韵》阳类塞音塞擦音小韵的读音,同时结合韵书凡例的内容和反切,我们认为: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仄声字在17世纪前后汴洛一带方言中读不送气音。吕坤为满足韵书设计的需要而制定的各种调和语音的方法,一方面说明了吕坤尊重语言事实的朴素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旧的音韵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语言的发展变化。《交泰韵》古全浊声母清化的方式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泰韵》 浊音清化 汴洛方言 不送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永华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7,共7页
"语法化"或"虚化"理论最早起自于我国元代周伯琦《六书证譌》的观点得不到原书内证和中国古代虚实语法体系的支持,周伯琦所论实为六书理论中假借造字法的"语辞之借"。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第一次把语... "语法化"或"虚化"理论最早起自于我国元代周伯琦《六书证譌》的观点得不到原书内证和中国古代虚实语法体系的支持,周伯琦所论实为六书理论中假借造字法的"语辞之借"。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第一次把语音假借从虚实关系中撇开,具有语法化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态和先驱地位,但其仍未彻底摆脱假借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字 实字 语法化 假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果说”假设句的主句标记使用情况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董秀英 程波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从跨语言来看,假设句的主句使用标记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一般来源于代词,但"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除源于代词的指代性标记之外,还有承接性和转折性的。通过对大规模真实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出... 从跨语言来看,假设句的主句使用标记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一般来源于代词,但"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除源于代词的指代性标记之外,还有承接性和转折性的。通过对大规模真实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出现频率极高,其中指代性标记"那么"的出现频率超过60%,远远高于汉语其他假设句中指代性标记的出现频率,这同"如果说"句的表义偏向和"那么"的强推理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果说”假设句 主句标记 出现频率 那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学慎余》中知系合口字的两读现象 被引量:3
4
作者 段亚广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书学慎余》是一部反映清初河南柘城一带方音的韵书,书中反映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中古知系的合口字有合、撮两读。文章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古知三章组字在发展中曾存在过一个两读的过渡阶段,它为证明汉语史上龈后音向舌尖后音的演变... 《书学慎余》是一部反映清初河南柘城一带方音的韵书,书中反映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中古知系的合口字有合、撮两读。文章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古知三章组字在发展中曾存在过一个两读的过渡阶段,它为证明汉语史上龈后音向舌尖后音的演变提供了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学慎余》 知庄章 两读 柘城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之“人之与者而食人”
5
作者 刘云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3-448,共6页
经学者研究,已知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人之与者而食人”,说的是易牙“杀子以适君”之事。易牙所杀之子,据古书记载及学者研究,应为首子,且为婴儿。循此线索,可知“人之与者而食人”中的“与”应读为“举”,为抚育的意思,其... 经学者研究,已知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人之与者而食人”,说的是易牙“杀子以适君”之事。易牙所杀之子,据古书记载及学者研究,应为首子,且为婴儿。循此线索,可知“人之与者而食人”中的“与”应读为“举”,为抚育的意思,其中的“食”应是给别人吃的意思,“人之与(举)者而食人”的意思就是:人们所抚育的(婴儿),(易牙)却给别人(齐桓公)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易牙 “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