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间隔年限栽培丹参土壤的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1
作者 乔璐 刘永红 +5 位作者 徐可可 余焕英 陈园杰 杨林林 董诚明 王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3-491,共9页
植物通过根际分泌物介导根际有益菌和病原菌差异性变化导致的连作障碍是制约丹参栽培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二维相关光谱的方法,快速检测丹参根际分泌物组成及含量变化。采集同一地区本底土(未种植丹参CK)、正... 植物通过根际分泌物介导根际有益菌和病原菌差异性变化导致的连作障碍是制约丹参栽培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二维相关光谱的方法,快速检测丹参根际分泌物组成及含量变化。采集同一地区本底土(未种植丹参CK)、正在种植丹参(19-ING)、丹参刚采收(19-ED、23-ED)、轮休1年(23-One)、轮休2年(23-Two)、轮休5年(19-Five)等7种丹参土壤样品的光谱,进行平滑降噪、一阶导数等,提取特征图谱,分析土壤化合物指纹图谱。不同间隔年限栽培丹参土壤的红外光谱峰位和峰形相同,主要差异波段在特征吸收峰3622、3380、1638、995、777、693、524和463 cm^(-1)附近,分别表征酚酸中酚羟基—OH、酯类和有机酸类中羰基C=O、亚甲基、苯环的吸收取代、环状酮类等物质的官能团,轮休1年的土壤在各个特征峰处吸光度增强,表明种植过程中酚酸类、酯类等自毒物质不断积累。不同茬次丹参种植土壤2维相关光谱在波段3750~3600、2170~2145、2060~2030和530~585 cm^(-1)处吸收峰的位置、个数、以及颜色都不相同,清晰地表征出官能团的差异。表明采用红外光谱和2D相关光谱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实现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快速检测和监测土壤化合物动态变化,为探索丹参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及消减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土壤 中红外光谱 二维红外光谱 酚酸类 酯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对不同产地山茱萸快速鉴别
2
作者 王磊 陈园杰 +6 位作者 栗磊 刘永红 徐可可 余焕英 杨林林 董诚明 乔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1-767,共7页
利用中红外光谱结合二维相关红外方法,对不同产地山茱萸的快速鉴别。运用中红外技术对三个省七个产地共30批山茱萸药材进行扫描,对原始光谱进行基线校正、平滑,二阶导数等预处理光谱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将山茱萸药材红外光谱与马钱苷... 利用中红外光谱结合二维相关红外方法,对不同产地山茱萸的快速鉴别。运用中红外技术对三个省七个产地共30批山茱萸药材进行扫描,对原始光谱进行基线校正、平滑,二阶导数等预处理光谱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将山茱萸药材红外光谱与马钱苷、莫诺苷、熊果酸三种标准品的红外光谱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二维红外相关图谱。利用分析软件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并结合不同产地的气候因素对其差异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七个产地平均光谱的峰位和峰形相似度较高,而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红外相关谱差异在2370~2400、2200~2300、1500~1650 cm^(-1)三个波段基团频率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山茱萸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七个产地划分为三个表征群,其中陕西丹凤、陕西佛坪、陕西商洛、陕西周至聚为一类,浙江临安聚为一类,河南西峡和河南栾川聚为一类。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及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可以实现对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进行产地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光谱 山茱萸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产地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产景天三七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园园 王俊霞 +1 位作者 曹乃峰 康文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37-340,共4页
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对洛阳和信阳产景天三七(Sedum aizoon)体外总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与阳性对照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对洛阳和信阳产景天三七(Sedum aizoon)体外总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与阳性对照丁基羟基茴香醚(BHA)、没食子酸丙酯(PG)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比较。发现洛阳和信阳景天三七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洛阳和信阳产乙酸乙酯部位活性最强,正丁醇部位活性次之。在6个提取部位中,信阳产景天三七乙酸乙酯部位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ABTS自由基能力强于阳性对照BHA和BHT,还原Fe3+的能力大于阳性对照BHT,洛阳产景天三七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活性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天三七 抗氧化活性 DPPH ABTS F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河南产紫丁香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金梅 姬志强 +1 位作者 许启泰 康文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22-1026,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了河南产紫丁香花蕾和花的挥发性成分。从紫丁香花蕾和花中共鉴定了65种组分,其中17个成分是二者共有的;酯类化合物只存在于花蕾中,而酸类和醇类化合物在花中的含量较高。这...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了河南产紫丁香花蕾和花的挥发性成分。从紫丁香花蕾和花中共鉴定了65种组分,其中17个成分是二者共有的;酯类化合物只存在于花蕾中,而酸类和醇类化合物在花中的含量较高。这表明酯类化合物在紫丁香花开放的过程中可能逐步被植物体内的水解酶水解成酸类和醇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丁香花蕾 紫丁香花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某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艾滋病知识及性行为调查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轩志东 常建 冯喆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7,共4页
了解硕士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及其性行为相关情况,探讨在校硕士生防艾教育及性行为干预的重要性。方法:利用计算机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该大学06级在校硕士生按照30%的比例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研究生防艾知识漏洞明显;危险... 了解硕士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及其性行为相关情况,探讨在校硕士生防艾教育及性行为干预的重要性。方法:利用计算机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该大学06级在校硕士生按照30%的比例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研究生防艾知识漏洞明显;危险性行为的发生率高;未婚男生多性伴侣的现象达到了34.35%,成为"桥梁人群",疾病传播链条已经形成;安全套的使用率低,防护主动性不高。结论:研究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性行为方面与本科大学生甚至一般群众相比学历优势不明显,高校加强对其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政策建议:重视研究生防艾教育;实施行为干预策略;营造安全性行为的支持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生 艾滋病 知识 性行为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药学“专升本”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5
6
作者 宋丽丽 岳淑梅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31,共2页
目的是探索新型的成人药学"专升本"教学模式;方法是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论证及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对成人高等药学"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探讨;结果和结论是确定... 目的是探索新型的成人药学"专升本"教学模式;方法是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论证及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对成人高等药学"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探讨;结果和结论是确定了培养目标,初步探索出新型的成人高等药学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用教材和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药学 “专升本”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维路径探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谢纳泽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38,共3页
大学生职业素养关系到自身的根本利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高校要强化人文素质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实践育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岗位成才集聚正... 大学生职业素养关系到自身的根本利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高校要强化人文素质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实践育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岗位成才集聚正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素养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饭石的药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保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05-1208,共4页
关键词 麦饭石 特性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诱发呼吸抑制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对抗策略
9
作者 陶伟杰 雍政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3-461,共9页
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阿片类、苯二氮草卓类、氯胺酮、丙泊酚等)普遍存在诱发呼吸抑制的风险,其多靶点作用机制呈现显著异质性。阿片类药物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如前包钦复合体和臂旁核)的节律性活动,并激活G... 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阿片类、苯二氮草卓类、氯胺酮、丙泊酚等)普遍存在诱发呼吸抑制的风险,其多靶点作用机制呈现显著异质性。阿片类药物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如前包钦复合体和臂旁核)的节律性活动,并激活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通道及β-抑制蛋白(β-arrestin)信号通路,导致呼吸频率和振幅降低;苯二氮卓草类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递,降低化学感受器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敏感性,引发潮气量减少和上气道阻塞;氯胺酮则通过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及间接影响μ阿片受体,抑制呼吸驱动和呼吸肌功能;丙泊酚通过激动GABA_(A)受体β_(3)亚基,抑制呼气前神经元活动并松弛上呼吸道肌肉。目前临床上选择使用对应药物的特异性拮抗剂(纳洛酮和氟马西尼)和呼吸兴奋剂(多沙普仑)治疗呼吸抑制,但存在作用时效短、特异性不足等缺陷。针对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靶向星形胶质细胞D-丝氨酸释放通路的新型兴奋剂,以及基于“分子牢笼”技术广谱解毒剂的开发,即在保留镇痛镇静效果的同时精准逆转呼吸抑制成为新研究方向。本文综述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的生物学机制,探讨现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改善呼吸抑制的新型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抑制 毒性对抗 阿片类药物 麻醉剂 苯二氮卓草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BMSC来源纳米囊泡的硒化透明质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胶质瘤GL261细胞的杀伤作用
10
作者 张转转 周旋 +2 位作者 陈翠敏 张停琳 高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目的:构建纳米囊泡杂化透明质酸水凝胶(ICG-NV@SeHA)并探讨其联合声动力疗法(SDT)杀伤小鼠胶质瘤GL261细胞的机制。方法:通过挤出法制备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纳米囊泡(BMSC-NV),再将吲哚菁绿(ICG)掺入其中制备ICG-NV。在EDC存在下用ED... 目的:构建纳米囊泡杂化透明质酸水凝胶(ICG-NV@SeHA)并探讨其联合声动力疗法(SDT)杀伤小鼠胶质瘤GL261细胞的机制。方法:通过挤出法制备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纳米囊泡(BMSC-NV),再将吲哚菁绿(ICG)掺入其中制备ICG-NV。在EDC存在下用ED对HA进行氨基化,合成AHA,进一步通过亲核加成反应与γ-硒代丁内酯(SBL)连接,合成SeHA。将AHA、ICG-NV和SBL溶液混合,发生氧化交联获得ICG-NV@SeHA,对其进行物理表征。用DiD标记ICG-NV和ICG-NV@SeHA后与GL261细胞共培养12 h,观察细胞内吞情况。用CCK-8法检测ICG-NV和ICG-NV@SeHA与GL261细胞和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将GL261细胞分为PBS+超声处理(US)、ICG+US、IVG-NV+US和ICG-NV@SeHA+US组,Calcein-AM/PI染色法和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法分别检测联合SDT对GL261细胞杀伤作用,以及对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对细胞表面钙网蛋白(CRT)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释放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BMSC-NV,粒径约154.3 nm;ICG成功被包入囊泡中,包封率为40.6%;氨基成功连接在HA上,接枝率为32.5%。最后成功制备了ICG-NV@SeHA,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其具有疏松的多孔结构,流变结果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均符合水凝胶特性,且具有剪切变稀特性。细胞实验结果显示,ICGNV可以被GL261细胞有效摄取。CCK-8实验和Calcein-AM/PI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ICG-NV和ICG-NV@SeHA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GL261和HT22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ICG-NV+US和ICG-NV@SeHA+US组细胞存活率较ICG+US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01)。ICG-NV+US和ICG-NV@SeHA+US组细胞DCFH-DA探针绿色荧光强度显著高于PBS、PBS+US和ICG+US组(P<0.0001或P<0.001),反映细胞内产生大量的ROS,且细胞表面CRT表达显著增加(P<0.0001),上清液中HMGB1和ATP的释放也增多(P<0.05或P<0.01)。结论:成功制备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可注射性的ICG-NV@SeHA,生物相容性好,联合SDT能有效杀伤GL261细胞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治疗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纳米囊泡 GL261细胞 声动力疗法 吲哚菁绿 复合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子多糖的提取纯化、体外抗氧化及其抗衰老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聪颖 黄小强 +1 位作者 徐玥玥 茹国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8,共8页
目的:从枸杞子中分离纯化得到枸杞子多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抗衰老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枸杞子粗多糖,再经过Sevage试剂除蛋白、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从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得到枸杞子多糖LBP。通过测定LBP... 目的:从枸杞子中分离纯化得到枸杞子多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抗衰老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枸杞子粗多糖,再经过Sevage试剂除蛋白、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从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得到枸杞子多糖LBP。通过测定LBP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对Fe^(3+)还原能力,评价LB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D-半乳糖诱导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给药结束后,比较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及脏器指数,检测血清、肝和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核内因子-E2-相关因子(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蛋白表达。结果:分离纯化得到的多糖LBP含量为86.64%±2.34%;LBP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0.2081±0.0182、0.7132±0.0220和0.3646±0.0138 mg/mL;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和LBP高剂量组显著提高小鼠体质量(P<0.05或P<0.01),脏器指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阳性组和LBP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肝和脑组织中SOD、CAT和GSHPx水平(P<0.05或P<0.01),并极显著降低MDA水平(P<0.01),肝脏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水平除LBP低剂量外均显著升高(P<0.05),HO-1蛋白表达水平在各组中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枸杞子多糖LBP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子 多糖 抗氧化 抗衰老 Nrf-2/HO-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亚砜辅助分离酵母细胞壁中β-葡聚糖的工艺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桦强 赵晨晨 +2 位作者 杨笑天 段思佳 张彭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3,共9页
酵母β-葡聚糖(yeastβ-glucan)是一种难溶于水、酸、碱等常用溶剂的多糖,因传统的制备工艺复杂、烦琐且产品产量低或纯度不高,导致其产业化困难。作者用碱法结合二甲基亚砜(DMSO)辅助分离对酵母β-葡聚糖的生产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和优... 酵母β-葡聚糖(yeastβ-glucan)是一种难溶于水、酸、碱等常用溶剂的多糖,因传统的制备工艺复杂、烦琐且产品产量低或纯度不高,导致其产业化困难。作者用碱法结合二甲基亚砜(DMSO)辅助分离对酵母β-葡聚糖的生产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和优化。结果显示:在0.7 g/dL NaOH中80℃处理2.6 h进行碱法除杂,除杂率最大为71.84%;在料液比为30 mg∶1 mL、体积分数80%的DMSO、80℃下分离纯化β-葡聚糖30 min,得到的β-葡聚糖产品纯度达到95.84%。通过薄层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鉴定,表明此产品是由葡萄糖单体聚合而成,呈β构型;抗炎试验表明,此产品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该研究旨在简化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期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Β-葡聚糖 二甲基亚砜(DMSO) 辅助分离 工艺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1,2-苯并噻嗪结构的杂原子取代薁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小美 王新 +3 位作者 汲霞 张璟 张华 胡国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4-638,共5页
以吡罗昔康甲基物为原料,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和活性拼接等药物设计原理,设计并合成10个结构新颖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MS等表征。通过测定对胰腺癌细胞Capan-1、白血病细胞L1210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活性,评价目标化合物... 以吡罗昔康甲基物为原料,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和活性拼接等药物设计原理,设计并合成10个结构新颖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MS等表征。通过测定对胰腺癌细胞Capan-1、白血病细胞L1210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活性,评价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f(IC_(50)=4.8±0.5μmol/L)对胰腺癌细胞Capan-1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b(IC_(50)=2.6±0.3μmol/L)对白血病细胞L1210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c(IC_(50)=2.1±0.2μmol/L)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薁类衍生物的引入,对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薁类衍生物 1 2-苯并噻嗪 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颖捷 黄敏 +2 位作者 柴凤兰 吴妍 宋仕永 《中兽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3-45,共3页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抗药性问题,还会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影响。分析了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强养殖者的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持续开展抗生素使用研...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抗药性问题,还会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影响。分析了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强养殖者的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持续开展抗生素使用研究等对策,以期减少抗生素的滥用,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 抗生素使用 滥用问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疾病与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研究牛舌草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文溚 胡博军 +4 位作者 黄贝 张雯 王淑美 臧林泉 杜冠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目的基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牛舌草中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研究牛舌草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缺血1.5 h再灌注24 h,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 目的基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牛舌草中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研究牛舌草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缺血1.5 h再灌注24 h,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网络药理学的分子网络分析技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分子对接等方法研究牛舌草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结果牛舌草给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行为功能障碍,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并且牛舌草能够通过143个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干预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表明,牛舌草通过多靶点、多机制整体联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有效降低脑损伤和保护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舌草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电离脂质及其对载核酸药物脂质纳米粒转染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凤阳 刘媛媛 +2 位作者 孟庆斌 刘许歌 张菡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2-472,共11页
可电离脂质构成的脂质纳米粒(LNP)是目前临床上最具应用前景的非病毒核酸药物递送载体之一,在递送基因治疗药物和疫苗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LNP的主要成分可电离脂质对LNP的内涵体逃逸率、转染效率、器官靶向性和安全性等起决定性作用。... 可电离脂质构成的脂质纳米粒(LNP)是目前临床上最具应用前景的非病毒核酸药物递送载体之一,在递送基因治疗药物和疫苗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LNP的主要成分可电离脂质对LNP的内涵体逃逸率、转染效率、器官靶向性和安全性等起决定性作用。可电离脂质的亲水头基含有叔胺基,可提高LNP缓冲能力,进而改变其p Ka值,并含有咪唑,可增强mRNA-LNP的稳定性和转染活性;连接体含有酯基能够高效诱导基因沉默并可提高其降解速率和安全性;疏水尾数量在3~4个,具有1~2个不饱和度和8~18个碳链长度时,LNP能够高效诱导基因沉默,同时含有分支或不对称的疏水尾时可提高LNP的转染效率。本综述从可电离脂质的化学结构出发,总结了其结构对载核酸药物LNP的转染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并总结归纳其构效关系,为新型可电离脂质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电离脂质 脂质纳米粒 构效关系 核酸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噬细胞胞内生存关键分泌蛋白筛选体系的构建
17
作者 石姚佳 田湉 +3 位作者 熊廷蓉 王于 张笑恺 邹全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5-821,共7页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巨噬细胞胞内感染状态下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体系,探索金葡菌胞内生存所需关键分泌蛋白。方法利用课题组建立的金葡菌分泌蛋白真核系统表达载体库,通过DNA转染表达技术,得到能够...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巨噬细胞胞内感染状态下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体系,探索金葡菌胞内生存所需关键分泌蛋白。方法利用课题组建立的金葡菌分泌蛋白真核系统表达载体库,通过DNA转染表达技术,得到能够在细胞内表达金葡菌分泌蛋白的RAW264.7巨噬细胞阵列。金葡菌感染RAW264.7后,清除胞外菌,观察金葡菌胞内生存情况。最后通过构建相应分泌蛋白的过表达及敲除金葡菌验证筛选结果。结果通过探索RAW264.7质粒转染剂量、金葡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以及感染时间,确立筛选体系的最优质粒转染剂量为1.0μg/孔、MOI为1.0、感染时间为4 h。筛选结果结合相应分泌蛋白过表达和敲除菌株验证,成功筛选出hypothetical protein、Serine protease E等分泌蛋白具有促进胞内金葡菌生存功能。结论成功构建金葡菌巨噬细胞胞内生存关键分泌蛋白筛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巨噬细胞 胞内感染 分泌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STAT3和AMPK信号通路调节白介素-6诱导的HeLa细胞的生物活性
18
作者 陈啸 闫婉婷 刘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2-1272,共11页
宫颈癌是全球第4大常见的女性癌症,目前,手术和放疗仍然是治疗非转移性宫颈癌的主要方法,然而,复发性和转移性宫颈癌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宫颈癌治疗靶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已知白介素-6(interleukine-6,IL-6)作为肿瘤促... 宫颈癌是全球第4大常见的女性癌症,目前,手术和放疗仍然是治疗非转移性宫颈癌的主要方法,然而,复发性和转移性宫颈癌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宫颈癌治疗靶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已知白介素-6(interleukine-6,IL-6)作为肿瘤促进因子在宫颈癌的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但对于其内在机制的报道较少;且在宫颈癌的发展过程通常伴随着IL-6表达的增加。在IL-6存在的炎症病理条件下,MSCs对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否仍具有抑制作用仍未可知。本研究通过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IL-6诱导的HeL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STAT3/Bcl-2、AMPK/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侵袭结果证明,炎症因子IL-6显著促进HeL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而20%和50%MSCs条件培养基显著抑制IL-6诱导的HeLa增殖(P<0.0001)、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001)。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6显著上调抗凋亡信号通路中STAT 3和Bcl-2的mRNA(P<0.0001)和蛋白质(P<0.01)含量;同时下调AMPK、TSC 1和TSC 2等基因的表达(P<0.001),最终上调细胞代谢相关基因mTOR的表达(P<0.01)和蛋白质磷酸化水平(P<0.05)。20%MSCs条件培养基显著抑制HeLa细胞中STAT3/Bcl-2信号通路(P<0.05)。50%MSCs条件培养基显著抑制HeLa细胞中STAT3/Bcl-2信号通路(P<0.01)同时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P<0.05),诱导细胞周期阻滞(P<0.0001)。综上所述,MSCs条件培养基通过下调STAT3信号通路和上调AMPK信号通路抑制白介素-6诱导的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释IL-6在宫颈癌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为寻找宫颈癌治疗的新研究方向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白介素-6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AMP活化蛋白质激酶 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H_2O_2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效果与机制 被引量:31
19
作者 刘红亮 胡磊 +3 位作者 王靖凯 刘彬 李金菊 邓锦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1,共5页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rcetin)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降低H2O2损伤PC12的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槲皮素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H2O2诱导PC1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通过MTT和LDH比色法以及TUNEL法检测分析槲皮...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rcetin)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降低H2O2损伤PC12的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槲皮素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H2O2诱导PC1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通过MTT和LDH比色法以及TUNEL法检测分析槲皮素保护PC12细胞免受H2O2损伤的效果;对比分析槲皮素保护组和对照组PC12细胞内ROS水平和MDA的含量检测抗氧化的效果;比较分析SOD、CAT、GSH-PX活性初步探讨槲皮素的抗氧化机制。结果检测浓度范围内槲皮素对PC12细胞没有毒性;通过提高细胞内SOD、CAT和GSH-PX活性,槲皮素能够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减少MDA的产生,保护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结论槲皮素对PC12细胞没有毒性,能够通过减弱H2O2产生的活性氧保护PC1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H2O2 PC12细胞 抗氧化功能 活性氧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对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杜钢军 张硕 +2 位作者 林海红 王梅 姬利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灯盏花素对体外培养小鼠胚肺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激活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应用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观察灯盏花素对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结果灯盏...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灯盏花素对体外培养小鼠胚肺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激活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应用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观察灯盏花素对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结果灯盏花素体外对小鼠胚肺成纤维细胞L929无直接细胞毒作用,但能抑制TGF-β1促进的增殖、激活及层粘连蛋白(LN)、Ⅰ型胶原(ColⅠ)分泌。体内灯盏花素能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血清TGF-β1升高,阻止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脏SOD、POD、CAT降低,并降低肺脏羟脯氨酸、胶原、MDA及TGF-β1含量。结论灯盏花素有肺纤维化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抗氧化防御系统和阻止TGF-β信号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肺成纤维细胞 博来霉素 肺纤维化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