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 被引量:3
1
作者 魏继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夏族、商族和东夷族是夏商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族团。目前,商代后期文化因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而大白于天下,东夷文化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认定,两者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两个重要基点。根据商代后期殷墟文化的特征可以认定二里... 夏族、商族和东夷族是夏商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族团。目前,商代后期文化因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而大白于天下,东夷文化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认定,两者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两个重要基点。根据商代后期殷墟文化的特征可以认定二里冈文化和下七垣文化是比殷墟文化更早的商系文化。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确定岳石文化为夏商时期的东夷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南部,它与北部的下七垣文化和东部的岳石文化相互毗邻,呈鼎足之势,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联系。在夏代,商族有些首领曾在夏朝为官,这种"夏为君、商为臣"的历史与二里头文化的社会地位高于下七垣文化的情况相符;东夷族对夏朝时战时和的关系,与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也非常符合。夏末,商汤联合东夷伐夏,与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融合共生的现象相合。通过战争,商族最终推翻了夏朝的统治而成为统治者,也与二里冈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商系文化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冈文化时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相符。夏、夷、商三族的关系表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族 商族 东夷族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饕餮纹的分类问题
2
作者 韩鼎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21,共11页
饕餮纹的分类是对其展开系统研究的基础,目前学界的分类主要基于“类型学”和“风格学”。类型学角度的分类常以角或尾等局部特征作为分类标准;风格学角度的分类以罗越的“五种风格说”为代表。前者重视局部,导致分类标准不统一,型式分... 饕餮纹的分类是对其展开系统研究的基础,目前学界的分类主要基于“类型学”和“风格学”。类型学角度的分类常以角或尾等局部特征作为分类标准;风格学角度的分类以罗越的“五种风格说”为代表。前者重视局部,导致分类标准不统一,型式分析所应体现的发展序列不清楚。后者存在单线发展观,类别划分不完善,演进过程模糊等问题。因此,可将风格学和类型学结合起来,前者用于整体性分类,以保证各类形式特征的一致性;后者用于类别内部演进过程的讨论,体现发展脉络。基于此,文中将饕餮纹分为九类,并概述了各类的核心特征和相互间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饕餮纹 分类 类型学 风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王湾三期文化族属的新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魏继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47-52,共6页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长期被视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并非王湾三期文化而是新砦文化,新砦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长期被视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并非王湾三期文化而是新砦文化,新砦文化则主要来源于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却不是王湾三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则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而非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些研究表明,王湾三期文化很可能不是夏文化或先夏文化,而应跟东夷族有关。禹时的华夏集团中有两个东夷人,一个是皋陶,另一个是伯益,他们都是禹的助手,地位非常显赫。经考察,王湾三期文化的年代与皋陶和伯益所处的年代相合,其来源于东夷文化的性质与皋陶和伯益是东夷人的身份相符,它的分布范围与皋陶和伯益及其后裔的活动区域大体一致,新砦文化对它的取代也与启杀伯益建立夏王朝的记载相契,故应是皋陶和伯益族群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皋陶 伯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迦“初说法”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8,共8页
释迦“初说法”代表着佛教历史上第一次佛法僧三宝俱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经典文本比较与梳理,分析初说法情节的叙述与造像差异,探讨闻法五比丘身份,所说之法以及说法地点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初说法 释迦 五比丘 鹿野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