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溶性纳米LaF_(3)的抗微点蚀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亚江 范淑光 +3 位作者 张玉娟 余来贵 张平余 张晟卯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2-592,共11页
研究了LaF_(3)纳米微粒作为抗微点蚀添加剂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改善轴承钢微点蚀及磨损行为的潜力.用摩擦磨损试验机(SRV-5)进行了模拟接触疲劳试验,用三维光学轮廓仪(Contour GT-K)测量了磨损痕迹的三维结构和磨损体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研究了LaF_(3)纳米微粒作为抗微点蚀添加剂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改善轴承钢微点蚀及磨损行为的潜力.用摩擦磨损试验机(SRV-5)进行了模拟接触疲劳试验,用三维光学轮廓仪(Contour GT-K)测量了磨损痕迹的三维结构和磨损体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钢盘磨损表面的形貌及元素分布.模拟接触疲劳试验和三维表征结果表明: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修饰LaF_(3)纳米微粒具有优异的抗微点蚀性能.表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大和试验时间的延长,齿轮油润滑的钢盘表面的微点蚀损伤越来越严重,而LaF_(3)纳米微粒的加入使磨损表面更为光滑平整,粗糙度大幅降低,有效抑制了微点蚀的萌生和发展,但没有在磨损表面检测到LaF_(3)纳米微粒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化镧 纳米添加剂 边界润滑 微点蚀 滚动接触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类油在浸没式冷却系统中的综合性能对比研究
2
作者 黄肖茹 王晓波 +1 位作者 张晟卯 鞠超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8,共8页
随着电动汽车对高效电池热管理需求的增加,浸没式冷却因其优异的散热性能成为研究热点。选取5种低粘度冷却介质———聚α烯烃基础油PAO 2、酯类基础油1190、陶氏二甲基硅油基础油(10 cSt)、CTL 3基础油和环烷基变压器油,系统评估理化... 随着电动汽车对高效电池热管理需求的增加,浸没式冷却因其优异的散热性能成为研究热点。选取5种低粘度冷却介质———聚α烯烃基础油PAO 2、酯类基础油1190、陶氏二甲基硅油基础油(10 cSt)、CTL 3基础油和环烷基变压器油,系统评估理化性能、热导率、介电常数、材料兼容性等。结果表明:5种冷却介质的热导率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其中酯类基础油1190和CTL 3基础油的热导率相对较高,20℃时分别为0.161 W/(m·K)和0.158 W/(m·K);同时酯类基础油1190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起始氧化温度226.2℃)及最低的平均摩擦系数(0.117);酯类基础油1190与多种塑料(PEC、PMMA、ABS等)相容性较好,与PS、PVC材料相容性较差;此外,酯类基础油1190的闪点(205℃)和燃点(229℃)显著优于其他介质,具有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研究为浸没式冷却介质的选型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并验证了酯类油替代传统介质(硅油、矿物油、聚α烯烃)在浸没式冷却系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没式冷却 锂离子电池 冷却介质 传热性能 材料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TiN异质结内建电场的构筑及多硫化锂催化转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杜陈强 聂周缓 +2 位作者 王慧楠 张纪伟 张经纬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99-2510,共12页
锂硫电池因具有较高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成为最有前景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之一。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差和多硫化锂转化反应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引起严重的穿梭效应,致使硫利用率低、功率密度小、循环寿命短,严重制约了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异... 锂硫电池因具有较高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成为最有前景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之一。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差和多硫化锂转化反应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引起严重的穿梭效应,致使硫利用率低、功率密度小、循环寿命短,严重制约了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异质结复合材料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催化活性,能够催化多硫化锂氧化还原反应,然而其对多硫化锂催化转化机制仍不清晰。本工作以原位构建球形TiO_(2)/TiN异质结复合材料为模型,研究异质界面结构与其对多硫化锂的“吸附-催化-转化”行为,试图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多硫化锂吸附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研究异质界面内建电场形成机理及其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TiN异质结界面形成由TiN指向TiO_(2)的空间电荷区并构成内建电场。异质结内建电场显著改善多硫化锂锚定能力,加速Li^(+)快速传输,提高多硫化锂向Li_(2)S转化能力。TiO_(2)/TiN异质结复合材料组装的锂硫电池倍率循环测试结果表明在0.05 C电流密度下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1070 mAh/g,多次循环后1C电流密度下容量仍保持60.7%。变温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TiO_(2)/TiN异质结复合材料将Li_(2)S转化反应活化能降低至2.73 kJ/mol。本工作为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设计和推动锂硫电池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多硫化锂 穿梭效应 异质结 内建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石渣/铝酸盐水泥复合免烧填料的制备及除镉性能研究
4
作者 朱桐豆 王国庆 +1 位作者 陈亚楠 杨蕾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161,共10页
该研究以电石渣、铝酸盐水泥为主要材料,制备出一种人工湿地免烧填料(CSAC填料),并对其镉吸附能力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CSAC填料(电石渣80%,铝酸盐水泥20%)具有良好的镉吸附性能,初始Cd^(2+)浓度为50 mg/L时,镉吸附量可达299.8 mg/g,... 该研究以电石渣、铝酸盐水泥为主要材料,制备出一种人工湿地免烧填料(CSAC填料),并对其镉吸附能力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CSAC填料(电石渣80%,铝酸盐水泥20%)具有良好的镉吸附性能,初始Cd^(2+)浓度为50 mg/L时,镉吸附量可达299.8 mg/g,且吸附结果受多种因素(pH、初始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影响。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非均相化学吸附过程是CSAC填料镉吸附的主要过程。吸附等温分析表明,吸附过程可以用Sips模型拟合,且根据Sips模型得出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341.33 mg/g(30℃)。表征结果表明,ASAC填料对镉的吸附机理包括Cd^(2+)与Ca(OH)2、CO_(2)结合,形成CdCO_(3)沉淀,Cd^(2+)与水化产物发生晶间取代、络合反应。CSAC填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湿地除镉填料的开发及电石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吸附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ZDDP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和润滑机理研究
5
作者 余瑞 来冰冰 +4 位作者 刘焕晨 张利 王晓波 娄文静 张晟卯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3-1465,共13页
ZDDP(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作为润滑脂中常见的极压抗磨剂,其在润滑脂中的润滑机理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用4种不同碳链长度的ZDDP(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锌、二庚基二硫代磷酸锌、二辛基二硫代磷酸锌和二丁辛基二硫代磷酸锌)作为润滑脂... ZDDP(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作为润滑脂中常见的极压抗磨剂,其在润滑脂中的润滑机理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用4种不同碳链长度的ZDDP(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锌、二庚基二硫代磷酸锌、二辛基二硫代磷酸锌和二丁辛基二硫代磷酸锌)作为润滑脂添加剂,采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润滑脂体系的摩擦学性能进行评价,系统性考察了在不同运行工况(温度、载荷和频率)下,含不同碳链长度ZDDP的润滑脂体系的摩擦学性能及在往复滑动条件下ZDDP在润滑脂中成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ZDDP能提高基础脂的减摩抗磨性能;频率、载荷和温度对含ZDDP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均有影响,其中温度对其影响最为关键.对于含不同碳链长度的ZDDP润滑脂,在脂润滑状态下ZDDP的极压性能随着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多数工况条件下含不同碳链长度ZDDP润滑脂体系摩擦学性能差别较小.在往复纯滑动条件下摩擦膜生长过程:试球表面的摩擦膜随摩擦时间变化,初期摩擦膜薄且均匀,随后出现一些固体小颗粒,小颗粒不断积累演变成疏松的摩擦膜,经过长时间的摩擦形成致密的摩擦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基润滑脂 ZDDP 抗磨添加剂 润滑机理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油分子结构对多孔聚酰亚胺含油特性及两者复合体系润滑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东伟 段春俭 +5 位作者 高传平 王超 张晟卯 张平余 王齐华 王廷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0-714,共15页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应行为的内在关联.同时,以含不同基础油的PPI为摩擦材料样品,通过改变载荷和速度的方式,实现多孔含油PPI的刺激响应,进而起到润滑的效果.通过探究不同结构基础油的响应润滑行为,分析磨损之后的形貌和组成结构,阐明了不同极性基础油的润滑机制,预期试验结果对多孔含油自润滑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酰亚胺 基础油 分子结构 润滑机理 固液复合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al-surface capped hydroxyapatite nano-amendment with tuned alternate long-short chain configuration for efficient adsorption towards multi-heavy metal ions in complex-contaminated systems
7
作者 GAO Mochou MENG Shan +7 位作者 ZHANG Jinzhong FENG Wenhua DONG Shuo CHEN Jianping ZHAO Yanbao YU Laigui YING Rongrong ZOU Xueyan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7-1438,共12页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HAP NPs)were synthesized by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The surface of HAP NPs was grafted-SH and-COOH chelating groups via in situ surface‐modification with iminodiacetic acid(IDA)an...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HAP NPs)were synthesized by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The surface of HAP NPs was grafted-SH and-COOH chelating groups via in situ surface‐modification with iminodiacetic acid(IDA)and 3‐mercaptopropyl trimethoxysilane(MPS)to afford dual surface‐capped nano‐amendment HAPIDA/MPS.The structure of HAP‐IDA/MPS was characterized,and it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for Hg^(2+),Cu^(2+),Zn^(2+),Ni^(2+),Co^(2+),and Cd^(2+)was evaluated.The total adsorption capacity of 0.10 g HAP‐IDA/MPS nano‐amendment for Hg^(2+),Cu^(2+),Zn^(2+),Ni^(2+),Co^(2+),and Cd^(2+)with an initial mass concentration of 20 mg·L^(-1) reached 13.7 mg·g^(-1),about 4.3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HAP.Notably,HAP‐IDA/MPS nano‐amendment displayed the highest immobilization rate for Hg^(2+),possibly because of its chemical reaction with-SH to form sulfide,possessing the lowest solubility product constant among a variety of metal sulf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HYDROXYAPATITE nano-amendment configuration tuning synergistic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