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
作者 胡楠 范玉龙 +1 位作者 丁圣彦 廖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02-3311,共10页
从植物功能群角度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维持机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以及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等成为当前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植物功能群的提出和研究,为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和途径... 从植物功能群角度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维持机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以及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等成为当前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植物功能群的提出和研究,为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和途径。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植物功能群定义的发展历程,详细比较了植物功能群划分的依据及方法,对于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植物功能群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动态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研究资料表明,植物功能群整合了功能及对环境响应相似的一类植物,但植物功能特征不是绝对的、单一的,所以对植物功能群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定义及划分方法。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尺度来对植物功能群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有不同的针对方向和目的,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学者们在研究生态系统时,或多或少地总要与植物功能群相联系,这大大拓宽了植物功能群的应用范围。所有前人的研究使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划分、方向、应用等诸方面越来越清晰。这要求应有一个规范、统一、明确的植物功能群研究方案,这样能使对植物功能群的研究更加深入,能整合全球所有植物功能群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陆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环境梯度 动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功能群组成种的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柳静 胡楠 +3 位作者 丁圣彦 范玉龙 翟元杰 廖秉华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5-599,共5页
基于对河南省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样地调查,以物种的重要值为指标,将伏牛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按环境梯度划分为8个植物功能群。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相似性百分率公式对组成8个植物功能群的7种主要乔木、14种主要... 基于对河南省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样地调查,以物种的重要值为指标,将伏牛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按环境梯度划分为8个植物功能群。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相似性百分率公式对组成8个植物功能群的7种主要乔木、14种主要灌木、4种主要草本种群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⑴重要值大的种群一般具有较宽的生态位,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有关,较宽的生态位常伴随着较高的生态位重叠。⑵高生态位重叠可能是生境斑块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⑶环境梯度上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反映了功能群组成种对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环境梯度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分析及GIS的河南省烤烟大田生长期太阳总辐射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海生 严力蛟 +1 位作者 徐奂 黄璐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3-680,共8页
地统计学是研究具有结构和区域双重性质变量空间变异性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河南省1950年-2000年整编气象资料》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烟草各生长阶段的太阳总辐射量和光合有效辐射量,并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尺度... 地统计学是研究具有结构和区域双重性质变量空间变异性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河南省1950年-2000年整编气象资料》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烟草各生长阶段的太阳总辐射量和光合有效辐射量,并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尺度下河南省烤烟种植区烟草各生长阶段的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变异性和分布特征。统计分析表明,上述各变量在河南省境内均可以较好地拟合为正态分布,满足地统计学所要求的平稳假设条件。河南省境内太阳总辐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5月份,为9.93%,最小的是7月份,为3.87%。地统计学分析表明:河南省烟草大田生长期太阳总辐射可以拟合为高斯模型,自相关距离为1997100.00m,并且块金值为18.45%,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河南省烟草大田生长期太阳总辐射量在2170~2258MJ·m-2之间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20%,主要分布在南阳、信阳、洛阳、三门峡及平顶山地区;太阳总辐射量2258~2346MJ·m-2之间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07%,主要分布在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信阳及漯河地区;太阳总辐射量2346~2436MJ·m-2之间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65%,主要分布在济源、郑州、漯河、周口、商丘、许昌、开封、安阳、新乡以及焦作等地;太阳总辐射量2346~2522MJ·m-2之间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65%,主要分布在焦作、鹤壁、安阳、新乡、开封、周口、商丘、许昌及濮阳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性 太阳总辐射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分类 被引量:53
4
作者 范玉龙 胡楠 +4 位作者 丁圣彦 翟元杰 柳静 廖秉华 卢训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92-3101,共10页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部森林样带中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结合点,随着环境梯度(海拔)的变化,林下植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草本植物对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能较好的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伏牛山南北坡的...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部森林样带中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结合点,随着环境梯度(海拔)的变化,林下植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草本植物对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能较好的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伏牛山南北坡的植被进行调查。以X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层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系性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异同,以优势种为主体划分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林下草本植物功能群。研究结果表明,以优势种为主体对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可行性高,有较强的代表性。对草本优势种共划分了7组植物功能群:Ⅰ"伴人型",Ⅱ"高山型",Ⅲ"阴湿型",Ⅳ"耐旱型",Ⅴ"林隙型",Ⅵ"基础型",Ⅶ"原始型"。每一组都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和形态特征,较好了反应出环境与植被的动态关系,为今后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和植物功能群划分寻找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优势种 种间联结 草本层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冬小麦幼苗干物质分配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0
5
作者 谷艳芳 丁圣彦 +3 位作者 李婷婷 王欣 李俊娇 张丽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0-845,共6页
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周麦18(Zhoumai18)和豫麦49(Yumai49)为材料,采用盆栽培养,研究100、250、350mmol/L和450mmol/L NaCl浓度胁迫下,小麦幼苗干物质分配、根系特征、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根系活力变化规... 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周麦18(Zhoumai18)和豫麦49(Yumai49)为材料,采用盆栽培养,研究100、250、350mmol/L和450mmol/L NaCl浓度胁迫下,小麦幼苗干物质分配、根系特征、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根系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两个品种小麦的叶面积、地上干重以及根的长度显著减小;根系干重、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以及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50mmol/L NaCl处理下达最大。叶绿素a/b随NaCl浓度升高而上升。随盐分浓度变化周麦18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高而变化幅度大,450mmol/L处理组的含量高于对照组1.5倍。供试品种冬小麦耐盐阈值为250-350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干物质分配 生理生态 幼苗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光谱特征和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8
6
作者 谷艳芳 丁圣彦 +2 位作者 陈海生 高志英 邢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90-2697,共8页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叶片水分含量(LWC),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a、Chlb和Chla+b开花期达最大值;LWC和M,孕穗期达最大值。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Chla、Chlb和Chla+b、LWC和M,减少。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具有绿色植物特征。用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分析,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红边(λred)位于728-730nm,灌浆期红边(λred)移到734nm。Chla、Chlb和Chla+b与Dλ730、Dλ702、Dλ730、Dλ718,LWC与Dλred、Dλ718以及LAI与Dλ718、Dλred、Sre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P〈0.05)。经回归分析,Chl与Dλ730 Dλ702、LWC与Dλred呈线性关系(R^2=0.87),LAI与Sred呈二次关系(R^2=0.68)。因此,用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能判断冬小麦生育后期长势和农田水分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高光谱 生理生态 干旱胁迫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复水对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4
7
作者 王磊 张彤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73-2078,共6页
选用大豆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干旱和复水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期为大豆抗旱栽培和高效利用水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7%时,处理组大豆凌晨叶片水势和对照组相比基本没有下降,但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7%时,... 选用大豆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干旱和复水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期为大豆抗旱栽培和高效利用水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7%时,处理组大豆凌晨叶片水势和对照组相比基本没有下降,但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7%时,处理组叶片水势急剧下降,表现为一定的阈值反应,存在明显的凌晨叶水势临界值。大豆开花前期叶片的凌晨叶水势阈值约为-1.02 MPa,低于此临界值,叶片水势急剧下降,叶片净光合速率也明显降低。研究发现,在实验的第3天,处理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7%,叶片水势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7%,蒸腾速率为对照组的67%,净光合速率为对照组的90%,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组高35%,这说明大豆的蒸腾比光合对干旱更敏感。因此,可利用这一结果采取适度干旱等措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复水后大豆叶片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表现为接近于直线的上升,气孔导度的恢复也很快,这表明大豆存在着胁迫解除后快速生长的特征。但是,干旱对大豆的生长等生理过程是否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效应的大小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旱和复水 水势 光合作用 节水增产 快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复水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磊 张彤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93-1600,共8页
以不同倍性的小麦为材料,研究干旱和复水对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的抗旱生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逐步干旱过程中不同倍性小麦的净光合速率都下降,但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明显不同。复水后,不... 以不同倍性的小麦为材料,研究干旱和复水对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的抗旱生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逐步干旱过程中不同倍性小麦的净光合速率都下降,但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明显不同。复水后,不同倍性小麦净光合速率的恢复能力也有差异,豫麦49的净光合速率恢复最快,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旱后超补偿效应。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减少时,栽培二粒叶片蒸腾速率的降低要明显快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但节节麦蒸腾速率的变化没有变现出类似的适应现象。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各组WUE(water use efficiency)的大小为栽培二粒>豫麦49>节节麦,变水处理增加了栽培二粒和豫麦49叶片的WUE,但节节麦叶片的WUE在变水条件下却没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 复水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W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1994-2014年间的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磊 张彤 +2 位作者 卢训令 王晓辉 谷艳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1-370,共10页
以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1994-2014年间外来入侵植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51-2010年信阳市每5年的平均温度明显上升、降水量年际间的波动较大;1994-2014年的20年间,该保护区外来入侵植... 以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1994-2014年间外来入侵植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51-2010年信阳市每5年的平均温度明显上升、降水量年际间的波动较大;1994-2014年的20年间,该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从49种增加到60种,增长了22.4%,增加的11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菊科4种,豆科2种,苋科、十字花科、大戟科、酢浆草科和雨久花科各1种;该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1994-2014年间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共33种(其中新增加的有6种),占2014年外来入侵物种的50.0%以上;从生活型来看,外来入侵植物主要为陆生植物,占总数的95%以上,其中,一年生植物>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入侵途径来看,有意引进>无意引入>自然扩散;新增的入侵植物以种子作为主要繁殖方式的有9种。因此,对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过程中,要加强对来自美洲的以种子作为主要繁殖方式的陆生草本植物的入侵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生活型 入侵途径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平原非农植物多样性拆分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卢训令 汤茜 +1 位作者 梁国付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4395-4405,共11页
非农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景观非农生境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将有助于可持续农业景观构建措施的科学提出。在黄河下游平原典型农业景观中采用栅格分区的方式布设样点(共54个),采用典型... 非农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景观非农生境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将有助于可持续农业景观构建措施的科学提出。在黄河下游平原典型农业景观中采用栅格分区的方式布设样点(共54个),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各样点内的林地、树篱、田间道路和沟渠等主要非农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加性分配的方法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的组成特征。结果显示:(1)各非农生境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2)偶见种从数量上构成了各非农生境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体,而常见种则行使着群落优势种和构建者的角色。(3)总体上,β多样性在各空间尺度中均对总物种丰富度具有重要贡献。(4)常见种和偶见种中物种组成格局存在显著差异:常见种的物种丰富度主要由α多样性贡献,而β多样性则贡献了偶见种的绝大部分。简言之,β多样性对区内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意义重大,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类别的出现对总物种丰富度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各生境中较高的样点间β多样性(β样点)意味着在看似均质化的农业景观背景中依然具有较高的区域差异;景观组成和构型的变化将对农业景观中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且对偶见种的影响更甚。未来,应从景观和区域等更大尺度上,基于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综合考虑及可持续农业景观的建立来探讨农业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生境 Β多样性 加性分配 常见种 偶见种 黄河下游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旗叶的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谷艳芳 高志英 +1 位作者 邢倩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465-3471,共7页
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4、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田间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进行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测定,并同步测定了有效辐射(PAR)、气温(Ta)、叶温(Tl)、... 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4、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田间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进行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测定,并同步测定了有效辐射(PAR)、气温(Ta)、叶温(Tl)、空气相对湿度(Rh)、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因子,研究了冬小麦旗叶的Pn、Tr与环境和生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的Pn随PAR的增加而升高,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在50~60 μmol·m^-2 ·s^-1和1050~1100 μmol·m^-2 ·s^-1左右;Tr随 PAR呈线性升高.Ta与Tl的相关系数r=0.886**,达显著水平,冬小麦旗叶Pn随Ta、Tl的增加而升高,当Ta、Tl分别超过30 ℃、32 ℃左右时,Pn随两因素的增加反而下降;Tr随Ta、Tl的增加呈直线升高.冬小麦旗叶Pn、Tr与G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7**和r=0.322**,二者均随Gs的增加而升高,当Gs超过0.2 mol·m^-2 ·s^-1左右时,Pn的速度就会减缓.冬小麦旗叶的Pn、Tr均随Ci的增加而下降.通过对生态、生理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旗叶的Pn、Tr的主要因子是PAR、Gs,除此以外,Ci也是影响Pn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旗叶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生理生态因子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平顶山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海生 魏跃伟 +1 位作者 刘国顺 李娟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549,共5页
在分析平顶山市烟区各项肥力因子的基础上,对该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从而求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标值.使用m apG IS地理信息... 在分析平顶山市烟区各项肥力因子的基础上,对该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从而求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标值.使用m apG 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建立了该烟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图.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汝州、郏县、宝丰的北部和叶县的东部一带各土壤肥力因子含量适中,且搭配比例适当,综合肥力水平为适宜以上地区;而鲁山、叶县的西部、宝丰的南部一带虽然烟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为适中,但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偏低,影响了该烟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发挥,综合评价定为次适宜区,该烟区应增加氮肥和速效磷的施用,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烤烟 评价因子 权重 土壤肥力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巩义市不同类型林地内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爽 宋博 +2 位作者 侯笑云 丁圣彦 汤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4-710,共7页
为研究林地类型对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巩义市农业景观中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4月和7月对该区农业景观中的3种林地类型,即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林和杨树(Populus spp.)林内中型土壤... 为研究林地类型对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巩义市农业景观中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4月和7月对该区农业景观中的3种林地类型,即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林和杨树(Populus spp.)林内中型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林地类型间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林地内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显示,春、夏两季栓皮栎林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均与泡桐林和杨树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杨树林和泡桐林之间差异则不显著。春、夏两季土壤动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拔因子和草本植被高度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草本植被盖度与土壤动物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林地类型为不同土壤动物类群的行为活动提供相适宜的生境,因此加强不同林地类型的保护,对于研究区内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以及农业景观中生物体的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土壤动物 丰富度 香农多样性指数 林地类型 巩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烤烟大田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空间变异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海生 严力蛟 +1 位作者 黄璐 徐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4047-4056,共10页
地统计学是研究空间变异性的一种统计方法。结合河南省1950—2000年整编气象数据,计算出烟草各生长阶段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并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尺度下河南省烤烟种植区烟草各生长阶段的光合有效辐射的空间变异性及... 地统计学是研究空间变异性的一种统计方法。结合河南省1950—2000年整编气象数据,计算出烟草各生长阶段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并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尺度下河南省烤烟种植区烟草各生长阶段的光合有效辐射的空间变异性及分布特征。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在河南省境内可以较好地拟合成正态分布,满足地统计学所要求的平稳假设条件。其境内光合有效辐射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5月份,为9.61%,最小的是7月份,为3.92%。地统计学表明,河南省烟草大田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可以拟合成为高斯模型,自相关距离为1719300.00 m,块金效应C0/sill为21.36%,具有强空间相关性。河南省烟草大田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量987—1024 J/m2的低值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37%,主要分布在南阳、信阳、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光合有效辐射量1024—1060 MJ/m2的区域分布在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洛河,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50%;光合有效辐射量1060—1097 MJ/m2分布在济源、洛阳、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周口、商丘、三门峡、新乡、安阳,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98%;光合有效辐射量1097—1133 MJ/m2的次高值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5%,主要分布在开封、鹤壁、焦作、新乡、安阳、濮阳、郑州、济源和商丘;光合有效辐射量1133—1170 MJ/m2的高值区分布在濮阳、安阳,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2%。研究表明,采用地统计学分析结合GIS技术,可以较方便地分析大尺度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空间变异规律,从而为提高烤烟等大田作物的田间管理水平与品质产量提供精准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 空间变异性 光合有效辐射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07年开封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磊 李文娆 +2 位作者 马玲 张彤 丁圣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09-2011,共3页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开封市1999~2007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9~2007年,开封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5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1.94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为0.33~0.38h...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开封市1999~2007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9~2007年,开封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5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1.94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为0.33~0.38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下降趋势,从3.58hm2/万元GDP降低到1.76hm2/万元GDP;除2003年外,生态赤字表现出明显的加重趋势,由1999年的-1.20hm2/人变为2007年的-1.57hm2/人,这表明开封市的自然资源目前仍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开封市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中烤烟种植区烟叶氯质量分数与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海生 王光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在地统计和GIS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豫中烤烟种植区烟叶氯含量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并进行相关分析.运用普通克立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制作了研究区内烤烟烟叶中氯含量和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 在地统计和GIS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豫中烤烟种植区烟叶氯含量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并进行相关分析.运用普通克立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制作了研究区内烤烟烟叶中氯含量和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烤烟烟叶中氯含量符合指数模型,其空间变异性受结构性的因素影响较大.土壤属性中,土壤全磷、有效氮、速效钾、氯含量为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余的都为弱空间变异性;分维数最高的是土壤有效氮和阳离子交换量,最低的是有机质、pH和硅.相关性分析表明,烟叶氯含量与土壤pH、土壤Cl、Ca、Na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Al、Fe、Ti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径0.01~0.001mm土壤颗粒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径0.I~0.05mm土壤颗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本烟区烟叶氯质量分数为0.540.4~0.80%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西北部和东北角,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31%;烟叶氯质量分数为0.40%~0.54%的种植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20%;烟叶氯质量分数为0.14%~0.40%的低值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南部和东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 空间变异性 烟叶氯含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集雨区沟渠湿地耐寒植物五节芒耐淹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海生 靳晓翠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79,84,共4页
选取浙江省长潭水库集雨区上游农田沟渠湿地中生长的耐寒牧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测定其在涝渍逆境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并与生长于堤岸上的五节芒进行比... 选取浙江省长潭水库集雨区上游农田沟渠湿地中生长的耐寒牧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测定其在涝渍逆境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并与生长于堤岸上的五节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涝渍逆境虽然造成沟渠湿地生长的五节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减少、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降低,但与在堤岸中生长的五节芒相比,下降幅度较小。说明生长于沟渠湿地上的五节芒具有较强的涝渍逆境适应性。因此,在浙南山区水库集雨区农田沟渠湿地耐寒植物五节芒能强化沟渠湿地生态效应,降低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节芒 沟渠湿地 涝渍胁迫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能量10%定律恢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羽 蒋高明 张倩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1-554,共4页
运用生态系统能量10%定律,在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按照高级营养级能量需求,在实验区域1%的土地上建立了高产高效饲料基地,以向上一营养级(草食动物)提供足够的能量。结果表明,牲畜的压力逐步向高效地(小范围的土地)集中,而大面积... 运用生态系统能量10%定律,在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按照高级营养级能量需求,在实验区域1%的土地上建立了高产高效饲料基地,以向上一营养级(草食动物)提供足够的能量。结果表明,牲畜的压力逐步向高效地(小范围的土地)集中,而大面积的退化草地(99%),在围栏保护后借助自然力逐步恢复。群落生物量、平均高度和总盖度2年后均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植被组成方面,恢复前固定沙地以冷蒿(Artemisia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ssquarrosa)和寸草苔(Carexduriuscula)等为主,恢复2年后冰草(Agropyronmichnoi)、木地肤(Kochiaprostrata)等占优势;滩地植被中,羊草(Leymuschinensis)、披碱草(Elymusdahuricus)等逐步取代了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和尖头叶藜(Chenopodiumacumi-natum)等,优质牧草比例提高。生态恢复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保护,而且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项目中的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牧民,在实验示范以前后,由每年每户投入1万元买草养畜转变为每户得到2万斤优质牧草;幼畜成活率约提高10%;产奶量100%,牧民收入提高了32%。实验表明,高产高效基地建成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趋于稳定,占试验区域71%的退化草地得到了恢复,从而带动了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定律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浑善达克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磊 王鹏程 张清德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9期233-235,共3页
生态学十分重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思想和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态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被引量:30
20
作者 卢训令 胡楠 +4 位作者 丁圣彦 范玉龙 廖秉华 翟元杰 柳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790-5798,共9页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方,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对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发现:α多样性,乔木层在中海拔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稍呈上升趋势,草本层在低海拔次生林带和山顶矮林带物种多...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方,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对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发现:α多样性,乔木层在中海拔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稍呈上升趋势,草本层在低海拔次生林带和山顶矮林带物种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总体上呈"~"型变化,在中海拔建群种发生更替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最高,物种更替速率最快,其次是山顶附近。γ多样性大致沿海拔升高递减,以700m以下和过渡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总物种丰富度最高。沿海拔梯度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地带性植被总体上表现为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向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更替,在建群种发生更替的中海拔过渡带形成混交林带,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槲栎(Quercus aliena)等夹杂其间在一些小生境中形成优势种群。总体上体现了过渡带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和更替速率,总物种丰富度隐含着沿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垂直梯度格局 重要值 多样性指数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