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致病性分化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文峰 王刚 +1 位作者 刘凤英 张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520-7522,共3页
[目的]研究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组成和致病性分化现象。[方法]以豫麦49和豫麦9023为试材,进行小麦纹枯病菌的分离、小麦纹枯病菌细胞核计数、纹枯病菌生长速度比较及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从河南省32个县(区)麦田病株中分离出57株... [目的]研究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组成和致病性分化现象。[方法]以豫麦49和豫麦9023为试材,进行小麦纹枯病菌的分离、小麦纹枯病菌细胞核计数、纹枯病菌生长速度比较及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从河南省32个县(区)麦田病株中分离出57株小麦纹枯病菌,经过细胞核染色后发现,其中包括48个双核菌株,占84.21%,9个多核菌株,占15.79%。分别测定了57株小麦纹枯病菌对2个小麦品种豫麦49和豫麦9023的致病性,发现不同来源的菌株致病性差异明显。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纹枯病菌在2种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发现,纹枯病菌株之间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河南麦区的小麦纹枯病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其次是立枯丝核菌。不同来源的小麦纹枯病菌存在显著致病性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菌 细胞核染色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环菌水溶性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显峰 余晨晨 +2 位作者 范书军 秦仁炳 张晶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9-91,94,共4页
目的:通过蜜环菌水溶性多糖对·OH、O2-·和DPPH·三种自由基清除作用,评价其抗氧化性能,为蜜环菌药物制剂的活性研究及其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提供重要参考。方法:经热水浸提、除蛋白等步骤分离纯化到水溶性多糖,以抗坏血酸... 目的:通过蜜环菌水溶性多糖对·OH、O2-·和DPPH·三种自由基清除作用,评价其抗氧化性能,为蜜环菌药物制剂的活性研究及其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提供重要参考。方法:经热水浸提、除蛋白等步骤分离纯化到水溶性多糖,以抗坏血酸和TBHQ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评定其抗氧化特性。结果:蜜环菌水溶性多糖对三种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活性,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DPPH·>·OH>O2-·,当清除率达到90%以上时,清除DPPH·、·OH和O2-·的所需的多糖浓度分别为1.0、5.0、6.0mg·mL-1,蜜环菌多糖的清除能力显著。结论:蜜环菌水溶性多糖在体外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抗氧化效果与浓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蜜环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衰老作用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 水溶性多糖 抗氧化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分析水果酵素中功效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爽 朱忠顺 +1 位作者 高妍妍 朱显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8-221,249,共5页
目的: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水果酵素中多种功效酶的活性。方法:借助分光光度计,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福林法、铜皂法和邻苯三酚终止法分别对液状水果酵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液状水... 目的: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水果酵素中多种功效酶的活性。方法:借助分光光度计,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福林法、铜皂法和邻苯三酚终止法分别对液状水果酵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液状水果酵素中淀粉酶活力为1.968 U/mL,蛋白酶活力为5.421 U/mL,脂肪酶活力为1.106 U/mL,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为10.758 U/mL。结论:液状水果酵素中SOD酶活性最高,蛋白酶次之,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低;后续实验中可优化发酵条件来提高其中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酵素 淀粉酶 蛋白酶 脂肪酶 超氧物歧化酶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晓冰 杨生玉 +1 位作者 张彭湃 林标声 《酿酒》 CAS 2007年第3期83-85,共3页
以西瓜汁为原料,通过对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7d的发酵时间内,前者在发酵速度、酒精度、口感等方面优于后者。通过正交实验,固定化酵母发酵的最优条件是:初始糖度25%、温度20℃、pH5。在此条件下,可酿出... 以西瓜汁为原料,通过对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7d的发酵时间内,前者在发酵速度、酒精度、口感等方面优于后者。通过正交实验,固定化酵母发酵的最优条件是:初始糖度25%、温度20℃、pH5。在此条件下,可酿出酒精度13.8%Vol,具有西瓜果香和酒的醇香的干白西瓜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酒 固定化酵母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茯苓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陶跃中 姜辉 +1 位作者 舒志愚 杨生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095-9097,9364,共4页
[目的]优化茯苓深层发酵菌丝体的多糖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水料比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水料比... [目的]优化茯苓深层发酵菌丝体的多糖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水料比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水料比与茯苓多糖得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茯苓多糖水浸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73.8℃,水料比29.8∶1;多糖得率理论值达到2.45%,实际得率可达2.57%。[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得到的提取条件可信,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提取 响应面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分析降解液中麦草畏含量的研究
6
作者 靳魁奇 刘宇鹏 +3 位作者 金文究 孙杨 潘龙 史欣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9期3864-3865,共2页
[目的]建立衍生化气相色谱定量测定麦草畏的方法。[方法]以五氟苄基溴为衍生剂,乙醚为萃取剂,正十六烷为内标物,使用DB-WAX毛细管柱和FID检测器对麦草畏含量进行测定,并首次对微生物降解液中麦草畏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麦草畏浓度为... [目的]建立衍生化气相色谱定量测定麦草畏的方法。[方法]以五氟苄基溴为衍生剂,乙醚为萃取剂,正十六烷为内标物,使用DB-WAX毛细管柱和FID检测器对麦草畏含量进行测定,并首次对微生物降解液中麦草畏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麦草畏浓度为0~240μg/ml时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957x+0.015,相关系数为0.999 0,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1%,平均回收率在98.5%~101.8%,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结论]该方法适合于微生物降解液中麦草畏含量的测定,能够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生化气相色谱 麦草畏 五氟苄基溴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去氢表雄酮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磊 靳魁奇 刘宇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6-219,共4页
建立了一个微生物发酵生产去氢表雄酮(DHEA)的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液中雄甾-4-烯-3,17-二酮(4-AD)、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和DHEA含量。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可直接进样分析。气相色谱条件为:FID检测器,DB-1型(... 建立了一个微生物发酵生产去氢表雄酮(DHEA)的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液中雄甾-4-烯-3,17-二酮(4-AD)、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和DHEA含量。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可直接进样分析。气相色谱条件为:FID检测器,DB-1型(30 m×0.53 mm×0.25 m)毛细管柱;柱温280℃,进样口280℃,检测器310℃;载气为高纯N2,流速1 m L/min。在实验室条件下,发酵液中各主要成分分离情况良好。结果表明:4-AD、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和DHEA的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4-AD为0.2~1.0 g/L(R2=0.996);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为0.1~0.9 g/L(R2=0.992);DHEA为0.2~1.0 g/L(R2=0.998),平均回收率依次为(97.88±0.74)%,(99.39±1.07)%和(98.91±1.09)%。该方法具有步骤简单,重现性好,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雄烯-4-烯-3 17-二酮 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 去氢表雄酮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细胞转化赤藓糖醇生产L-赤藓酮糖条件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潘龙 靳魁奇 刘宇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2-76,共5页
应用响应面法设计对Gluconobacter kondonii静息细胞转化合成L-赤藓酮糖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各因素与L-赤藓酮糖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静息细胞浓度、p H值、赤藓糖醇... 应用响应面法设计对Gluconobacter kondonii静息细胞转化合成L-赤藓酮糖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各因素与L-赤藓酮糖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静息细胞浓度、p H值、赤藓糖醇浓度、反应时间以及温度对L-赤藓酮糖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响应面预测产L-赤藓酮糖的最佳工艺为静息细胞浓度1.65%、赤藓糖醇浓度97.9 g/L、温度30.2℃、p H值为5,反应时间18 h,此时L-赤藓酮糖产量为96.1 g/L,与响应面极值相吻合,转化率为98.2%,生产强度达到5.34 g/(L·h),表明优化方案达到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设计 静息细胞 L-赤藓酮糖 赤藓糖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排斥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甘油酸等代谢产物 被引量:7
9
作者 方亚坤 靳魁奇 刘宇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1-174,共4页
建立了一个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发酵液中甘油酸等代谢产物的方法。利用磺化的苯乙烯-二乙烯共聚物作为固定相的Aminex HPX-87H离子色谱柱为分析柱,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发酵液中的产物甘油酸、副产物二羟基丙酮和残余底物甘油进行... 建立了一个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发酵液中甘油酸等代谢产物的方法。利用磺化的苯乙烯-二乙烯共聚物作为固定相的Aminex HPX-87H离子色谱柱为分析柱,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发酵液中的产物甘油酸、副产物二羟基丙酮和残余底物甘油进行了成功的分离检测。经过色谱条件优化后选择了柱温60℃,含有20%乙腈的5mmol/L的H2SO4为流动相。实验室条件下分离检测效果良好。甘油酸、二羟基丙酮和甘油的浓度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甘油酸为0.2~1.0g/L(R^2=0.999);二羟基丙酮为0.2~1.0g/L(R^2=0.994);甘油为0.2~1.0g/L(R^2=0.99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2±1.30)%,(97.61±1.33)%,(98.52±1.58)%。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甘油酸 二羟基丙酮 示差折光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立枯病内生生防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俊芳 张颖 +2 位作者 王淼 杜江宽 王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2,共5页
利用表面消毒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大田健康芝麻根内分离芝麻内生细菌399株。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176株细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不同程度的拮抗能力,其中编号为B16、b10、D31、e23、G10I、10的6个菌株在PDA平板上对于立枯... 利用表面消毒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大田健康芝麻根内分离芝麻内生细菌399株。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176株细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不同程度的拮抗能力,其中编号为B16、b10、D31、e23、G10I、10的6个菌株在PDA平板上对于立枯丝核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对西瓜枯萎病菌、西瓜炭疽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也表现出广谱的抑菌作用。利用胶体几丁质和胶体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测定了上述6株细菌产生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的能力,发现b10和G10具有产壳聚糖酶的能力,I10有产几丁质酶的能力。活体盆栽试验测定了上述6株细菌对芝麻立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显示测定的6株细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G10的生防效果最好,可达到52%。利用胶体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测定了G10菌株在芝麻根系内部的定殖动态,发现G10在芝麻根部可以长期定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内生细菌 芝麻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生防活性内生细菌筛选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凤英 王淼 +1 位作者 孙勇娜 王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057-3058,3075,共3页
[目的]为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南47份健康小麦品种根系内分离获得小麦内生细菌,筛选其中具有生防活性的菌株并进行运动性、产酶能力、铁载体产生能力、对病原真菌抑制性测定。[结果]活性植株筛选中有1... [目的]为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南47份健康小麦品种根系内分离获得小麦内生细菌,筛选其中具有生防活性的菌株并进行运动性、产酶能力、铁载体产生能力、对病原真菌抑制性测定。[结果]活性植株筛选中有10株细菌可显著降低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和严重度,分别是0-10、-90、-19、0-23、0-270、-280、-30、0-38、2-26、2-27,其中0-9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82.86%。[结论]不同生防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小麦纹枯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枯萎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俊芳 王淼 +1 位作者 张颖 王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72-74,共3页
从采自河南东部地区的36份健康芝麻样品中共分离出421株内生细菌。利用KBM、PDA和MYG等培养基,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421株芝麻根部内生细菌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有3株菌(A21,G20,G36)拮抗性显著,... 从采自河南东部地区的36份健康芝麻样品中共分离出421株内生细菌。利用KBM、PDA和MYG等培养基,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421株芝麻根部内生细菌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有3株菌(A21,G20,G36)拮抗性显著,室内防效分别为52%、40%、67%;通过对其产酶能力的检测,3个菌株具有产不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其可能具有不同的生防作用机制。通过对拮抗性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初步鉴定,可知G36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芝麻 尖孢镰刀菌 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环菌菌粉中甘露醇测定方法的比较与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显峰 范书军 +1 位作者 余晨晨 秦仁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54-456,共3页
目的:比较对蜜环菌菌粉的不同预处理方法和甘露醇含量测定方法,筛选更有效的方法对蜜环菌菌粉中甘露醇含量进行测定。方法:用醇提取、水提取和超声波破碎法对蜜环菌菌粉进行甘露醇提取比较,并选出最优者;使用浓盐酸与样品液共热去除果... 目的:比较对蜜环菌菌粉的不同预处理方法和甘露醇含量测定方法,筛选更有效的方法对蜜环菌菌粉中甘露醇含量进行测定。方法:用醇提取、水提取和超声波破碎法对蜜环菌菌粉进行甘露醇提取比较,并选出最优者;使用浓盐酸与样品液共热去除果糖干扰;采用碘量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对蜜环菌菌粉进行甘露醇含量测定比较。结果:以水为溶剂,80℃下对蜜环菌菌粉进行超声波破碎,相对醇提取法和水提取法能有效提高甘露醇测定值;浓盐酸与样品液沸水共热可有效去除果糖干扰;在存在葡萄糖等单糖对甘露醇干扰的情况下,分光光度法测定值相对碘量法更准确。结论:以超声波破碎预处理、浓盐酸去除果糖干扰,采用分光光度法为具体测定方法的组合方式为最佳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蜜环菌 超声波破碎法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芭蕉芋糖浆发酵生产丁二酸培养基的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宇鹏 陈万河 +3 位作者 陈梁 方晨 白彦兵 孙志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101,共5页
以芭蕉芋糖浆为主要原料,利用琥珀酸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CGMCC1593发酵生产丁二酸。单因素试验表明,培养基中总糖、玉米浆和磷酸盐对发酵有显著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各因素与丁... 以芭蕉芋糖浆为主要原料,利用琥珀酸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CGMCC1593发酵生产丁二酸。单因素试验表明,培养基中总糖、玉米浆和磷酸盐对发酵有显著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各因素与丁二酸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当各参数取值分别为总糖89.66 g/L,磷酸盐4.46g/L,玉米浆38.55 g/L,丁二酸最大估计值为62.92 g/L。优化后丁二酸产量比优化前提高了22.7%,与响应面预测极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 芭蕉芋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酵素产品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爽 朱显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4,共3页
试验通过复合酵素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的大小的测定,来评价、比较两种酵素产品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酵素产品在体外的抗氧化性良好,抗氧化能力总体上与0.1 g/L抗坏血酸相当... 试验通过复合酵素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的大小的测定,来评价、比较两种酵素产品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酵素产品在体外的抗氧化性良好,抗氧化能力总体上与0.1 g/L抗坏血酸相当;其中,产品A的抗氧化性能优于产品B,产品A的总酚含量可达280 m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素 自由基 还原力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丙酮酸分批发酵的影响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6
作者 胡晓冰 杨生玉 林标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0-164,共5页
有机氮蛋白胨和无机氮(NH4)2SO4及其不同浓度进行丙酮酸分批发酵,测定了菌体浓度、产物浓度和基质浓度三项指标,从而推导出细胞生长、产物生成和基质消耗的发酵动力学方程和数学模型,其模拟曲线与实验值较好地相吻合,为产业化设计和生... 有机氮蛋白胨和无机氮(NH4)2SO4及其不同浓度进行丙酮酸分批发酵,测定了菌体浓度、产物浓度和基质浓度三项指标,从而推导出细胞生长、产物生成和基质消耗的发酵动力学方程和数学模型,其模拟曲线与实验值较好地相吻合,为产业化设计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 分批发酵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高产L-赤藓酮糖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17
作者 靳魁奇 刘宇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2-55,共4页
从腐烂的蔬菜中筛选到1株能发酵转化赤藓糖醇生产L-赤藓酮糖的菌株。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的分析,确定该菌属于醋酸杆菌科(Acetobacteraceae)葡萄糖酸杆菌属(Gluconobacter)kondonii,将其命名为HD385。进行... 从腐烂的蔬菜中筛选到1株能发酵转化赤藓糖醇生产L-赤藓酮糖的菌株。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的分析,确定该菌属于醋酸杆菌科(Acetobacteraceae)葡萄糖酸杆菌属(Gluconobacter)kondonii,将其命名为HD385。进行初步发酵实验,该菌能以10%浓度的赤藓糖醇为底物发酵产生L-赤藓酮糖,产量达到82.9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赤藓酮糖 赤藓糖醇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聚羟基丁酸(PHB)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永杰 董菲菲 +2 位作者 邓志伟 张婷婷 杨生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23-226,232,共5页
以甘油作为碳源,采用尼罗蓝荧光法结合苏丹黑B染色法从污水中筛选到一株产聚羟基丁酸(PHB)的菌株,基于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pudita,将其命名为PP25。采用次氯酸钠-氯仿法提取... 以甘油作为碳源,采用尼罗蓝荧光法结合苏丹黑B染色法从污水中筛选到一株产聚羟基丁酸(PHB)的菌株,基于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pudita,将其命名为PP25。采用次氯酸钠-氯仿法提取聚羟基丁酸,最终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光谱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法确定了一株高产PHB菌株PP25,PHB产量为2.456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 假单胞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lobacterium salinarium 5L发酵罐中产细菌视紫红质(BR)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菲菲 张永杰 +1 位作者 穆航帆 张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64-168,共5页
优化盐沼盐杆菌(Halobacterium salinarium)在5 L发酵罐中的生物量及细菌视紫红质含量的发酵条件,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温度、p H、搅拌转速、通气量和不同流速的玉米浆对盐沼盐杆菌的影响。优化后发酵条件... 优化盐沼盐杆菌(Halobacterium salinarium)在5 L发酵罐中的生物量及细菌视紫红质含量的发酵条件,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温度、p H、搅拌转速、通气量和不同流速的玉米浆对盐沼盐杆菌的影响。优化后发酵条件为:温度37℃,转速250 r/min,通气量1.3 vvm,p H在发酵的过程中不用酸液和碱液调节,补加玉米浆的流速为0.2 m L/min。在此条件下,菌体的生物量(用OD_(600)表示)达到4.531,细菌视紫红质的含量达到90.86 mg/L,与未优化的条件相比分别提高了43.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视紫红质 培养条件 盐沼盐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控制策略及pH反馈流加培养法提高罗氏产碱杆菌的聚羟基丁酸产量
20
作者 邓志伟 王莹莹 +2 位作者 张永杰 王松廷 杨生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5,共5页
通过控制不同的p H以及利用p H反馈来控制培养基的流加方式等方法提高罗氏产碱杆菌的生物量及聚羟基丁酸(PHB)的产量。根据罗氏产碱杆菌在分批培养及不同流加培养基的实验中,确定了p H反馈流加培养基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在发酵过程中补加... 通过控制不同的p H以及利用p H反馈来控制培养基的流加方式等方法提高罗氏产碱杆菌的生物量及聚羟基丁酸(PHB)的产量。根据罗氏产碱杆菌在分批培养及不同流加培养基的实验中,确定了p H反馈流加培养基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在发酵过程中补加400 g/L的葡萄糖和100 g/L的酵母浸粉,并且将该过程的p H控制在6.7~6.9。在此条件下罗氏产碱杆菌的干重达到22.52 g/L,PHB浓度可到13.61 g/L。罗氏产碱杆菌的生物量及PHB浓度分别提高了12.44%和5.07%,结果表明采用p H反馈控制培养基的流加方式可以提高PHB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产碱杆菌 聚羟基丁酸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