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半固定化细胞法在微生物法丙烯酰胺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宋德贵
杨生玉
王刚
陈双喜
机构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广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5-108,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087,30360013)
科技部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2001BA701A6012)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0424270136)
文摘
研究了半固定化细胞法在微生物法丙烯酰胺生产中的应用.通过与固定细胞法和游离细胞法相比较,并经长期的工业化生产表明,该法在生产工艺、转化率、生产效率、生产周期、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本方法具有与底物接触表面积大、反应效率高、操作简便、稳定性好、投资少等特点.
关键词
半固定化细胞法
丙烯酰胺
游离细胞法
固定化细胞法
Keywords
semi-immobilized cell reaction
arcylamide
free cell reaction
immobilized cell reaction
分类号
TQ9
[化学工程]
题名 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致病性分化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文峰
王刚
刘凤英
张颖
机构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520-7522,共3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0821021400)
文摘
[目的]研究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组成和致病性分化现象。[方法]以豫麦49和豫麦9023为试材,进行小麦纹枯病菌的分离、小麦纹枯病菌细胞核计数、纹枯病菌生长速度比较及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从河南省32个县(区)麦田病株中分离出57株小麦纹枯病菌,经过细胞核染色后发现,其中包括48个双核菌株,占84.21%,9个多核菌株,占15.79%。分别测定了57株小麦纹枯病菌对2个小麦品种豫麦49和豫麦9023的致病性,发现不同来源的菌株致病性差异明显。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纹枯病菌在2种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发现,纹枯病菌株之间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河南麦区的小麦纹枯病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其次是立枯丝核菌。不同来源的小麦纹枯病菌存在显著致病性分化现象。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菌
细胞核染色
致病性
Keywords
Pathogens of wheat sharp eyespot
Nucleus staining
Pathogenicity
分类号
S435.1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蜜环菌水溶性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显峰
余晨晨
范书军
秦仁炳
张晶晶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9-91,94,共4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2102310016)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文摘
目的:通过蜜环菌水溶性多糖对·OH、O2-·和DPPH·三种自由基清除作用,评价其抗氧化性能,为蜜环菌药物制剂的活性研究及其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提供重要参考。方法:经热水浸提、除蛋白等步骤分离纯化到水溶性多糖,以抗坏血酸和TBHQ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评定其抗氧化特性。结果:蜜环菌水溶性多糖对三种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活性,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DPPH·>·OH>O2-·,当清除率达到90%以上时,清除DPPH·、·OH和O2-·的所需的多糖浓度分别为1.0、5.0、6.0mg·mL-1,蜜环菌多糖的清除能力显著。结论:蜜环菌水溶性多糖在体外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抗氧化效果与浓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蜜环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衰老作用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蜜环菌
水溶性多糖
抗氧化
自由基
Keywords
Armillaria mellea
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
antioxidant
radical
分类号
TS201.1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题名 分光光度法分析水果酵素中功效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爽
朱忠顺
高妍妍
朱显峰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8-221,249,共5页
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4103120002)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2102310421)
河南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理学硕士)(Y1425010)
文摘
目的: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水果酵素中多种功效酶的活性。方法:借助分光光度计,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福林法、铜皂法和邻苯三酚终止法分别对液状水果酵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液状水果酵素中淀粉酶活力为1.968 U/mL,蛋白酶活力为5.421 U/mL,脂肪酶活力为1.106 U/mL,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为10.758 U/mL。结论:液状水果酵素中SOD酶活性最高,蛋白酶次之,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低;后续实验中可优化发酵条件来提高其中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
关键词
水果酵素
淀粉酶
蛋白酶
脂肪酶
超氧物歧化酶
酶活力
Keywords
ferments of fruits
amylase
protease
lipase
superoxide dismutase
enzyme activity
分类号
TS255.1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题名 利用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彭玲
张珅
彭娟
张颖
柴沆镇
王刚
机构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77,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435
30971952)
+1 种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082102140023)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09HASTIT018)
文摘
为了研究小麦内生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作用,采用表面消毒后涂布平板的方法,从来自河南麦区不同品种的82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获得530株小麦内生细菌。采用土壤浇灌法,于小麦活体上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效果,从中获得15株可显著降低小麦全蚀病发病率和严重度的细菌。其中菌株WG-2和Y106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25%和80.37%,显著优于常用化学农药三唑酮的防治效果(77.05%)。综合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以及16SrDNA序列测定分析等方法对WG-2和Y106进行鉴定,结果表明,WG-2属于变形斑沙雷氏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Y106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将WG-2和Y106 2个菌株混合,测定菌株混合后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发现菌株混合使用不能提高生防效果,2个菌株之间可能具有干扰作用。利用不同平板测定了WG-2和Y106 2个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拮抗能力以及产生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壳聚糖酶和蛋白酶等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发现2个菌株间差别明显,暗示不同内生生防菌株对小麦全蚀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防机制。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生物防治
内生细菌
筛选
Keywords
Take-all of wheat
Biological control
Endophytic bacteria
Selection
分类号
S435.12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小麦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及再生菌株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颖
李黎
许玉彬
王少伟
王刚
机构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85,共4页
基金
河南大学校内科研基金项目(07YBGG011)
文摘
以小麦纹枯病菌HD-6为对象,进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研究,并将再生菌株与原始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比较分析,为建立小麦纹枯病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提供依据。选用溶壁酶、崩溃酶、蜗牛酶、纤维素酶4种常见酶分别对小麦纹枯病菌进行酶解,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溶液pH值对原生质体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酶均能够裂解小麦纹枯病菌细胞壁得到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其中崩溃酶的裂解效果最好,每克菌丝得到的原生质体数可达到2.6×108个。该酶的最佳反应温度是24℃,最适的酶解时间是3h,最适的pH值是6.0。获得的原生质体可以完成再生,并且再生菌株与原始菌株的致病力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菌
原生质体
再生菌株
致病性
Keywords
Rhizoctonia cerealis
protoplast
regenerated strain
pathogenicity
分类号
S435.1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生防菌株336x在小麦内部的定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淼
张颖
柴沆镇
王刚
机构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72,8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0069)
文摘
变形斑沙雷氏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336x是一株对小麦全蚀病具有生防作用的小麦内生细菌。为研究336x在小麦内部的定殖及分布,将336x基因组酶切片段与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质粒pAD123进行连接,筛选产生荧光的质粒并转化336x菌株,获得336x的荧光标记菌株336x-gfpa。对比336x-gfpa与野生型菌株在小麦中的定殖能力及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发现二者无显著差异;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336x-gfpa主要定殖于小麦根部细胞间隙和维管组织。
关键词
内生细菌
变形斑沙雷氏菌
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转化
定殖
Keywords
endophytic bacteria, Serratia proteamaculan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genetransformation, colonization
分类号
S435.1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响应面法优化茯苓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陶跃中
姜辉
舒志愚
杨生玉
机构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江苏延申生物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095-9097,9364,共4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082102270037)
文摘
[目的]优化茯苓深层发酵菌丝体的多糖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水料比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水料比与茯苓多糖得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茯苓多糖水浸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73.8℃,水料比29.8∶1;多糖得率理论值达到2.45%,实际得率可达2.57%。[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得到的提取条件可信,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茯苓多糖
提取
响应面法
优化
Keywords
Poria cocos polysaccharides
Extrac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Optimization
分类号
S567.32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题名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俊芳
张莉
机构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22期16-18,共3页
文摘
介绍了壳聚糖的性能、制取方法和最新应用进展,重点讨论了以丝状真菌为原料生产壳聚糖的良好生产前景。
关键词
壳聚糖
应用
丝状真菌
Keywords
Chitosan
Application
Fungus
分类号
Q539
[生物学—生物化学]
题名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分析降解液中麦草畏含量的研究
10
作者
靳魁奇
刘宇鹏
金文究
孙杨
潘龙
史欣诺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浙江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药科大学 生命科学 与技术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9期3864-3865,共2页
基金
2011年度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9B180004)
文摘
[目的]建立衍生化气相色谱定量测定麦草畏的方法。[方法]以五氟苄基溴为衍生剂,乙醚为萃取剂,正十六烷为内标物,使用DB-WAX毛细管柱和FID检测器对麦草畏含量进行测定,并首次对微生物降解液中麦草畏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麦草畏浓度为0~240μg/ml时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957x+0.015,相关系数为0.999 0,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1%,平均回收率在98.5%~101.8%,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结论]该方法适合于微生物降解液中麦草畏含量的测定,能够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
衍生化气相色谱
麦草畏
五氟苄基溴
降解
Keywords
Derivatization gas chromatography
Dicamba
PFBBr
Degradation
分类号
S482.4
[农业科学—农药学]
题名 可利霉素菌渣作为氮源的再利用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翔
郝玉有
刘新星
陈双喜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华东理工大学 生物 反应器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8-480,I0001,共4页
基金
上海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攻关项目(08431900902)
文摘
目的研究可利霉素菌渣作为氮源的再利用,以减少其污染。方法基于菌渣的元素分析结果,以可利霉素效价为目标,在摇瓶中初步研究可利霉素菌渣作为氮源在可利霉素发酵中的效果。结果元素分析表明,干菌渣的N元素含量为6.23%,接近于黄豆粉。菌渣作为唯一氮源时,4%菌渣加量的可利霉素效价最高,达到1379U/mL,为对照的77%。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比为淀粉6%、菌渣4%、NH4NO3 0.6%、CaCO3 0.5%、MgSO4 0.1%、NaCl 1%、KH2PO4 0.01%。优化培养基中N含量为4.59g/L,与对照培养基中的N含量基本相同。可利霉素效价提高到1776U/mL,达到对照的88%。液相色谱分析表明,菌渣作为氮源时,可利霉素组分中的总异戊酰螺旋霉素含量有一定提高,而异戊酰螺旋霉素Ⅲ含量几乎没变化。结论可利霉素菌渣作为氮源能够再用于可利霉素发酵生产,对于环境保护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可利霉素
菌渣
氮源
分类号
TQ465
[化学工程—制药化工]
题名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去氢表雄酮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磊
靳魁奇
刘宇鹏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6-219,共4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No.132102210387)
河南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Y1425012)
文摘
建立了一个微生物发酵生产去氢表雄酮(DHEA)的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液中雄甾-4-烯-3,17-二酮(4-AD)、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和DHEA含量。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可直接进样分析。气相色谱条件为:FID检测器,DB-1型(30 m×0.53 mm×0.25 m)毛细管柱;柱温280℃,进样口280℃,检测器310℃;载气为高纯N2,流速1 m L/min。在实验室条件下,发酵液中各主要成分分离情况良好。结果表明:4-AD、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和DHEA的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4-AD为0.2~1.0 g/L(R2=0.996);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为0.1~0.9 g/L(R2=0.992);DHEA为0.2~1.0 g/L(R2=0.998),平均回收率依次为(97.88±0.74)%,(99.39±1.07)%和(98.91±1.09)%。该方法具有步骤简单,重现性好,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的特点。
关键词
气相色谱
雄烯-4-烯-3
17-二酮
去氢表雄酮甲氧基甲基醚
去氢表雄酮
检测
Keywords
gas chromatography
Androst-4-ene-3,17-dione
3β-methoxymethyL-ether-dehydrepiandrosterone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etection
分类号
TQ920.1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题名 利用甘蔗糖蜜半连续发酵生产琥珀酸
被引量:12
13
作者
董晋军
郑璞
孙志浩
倪晔
刘宇鹏
机构
工业生物 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90-1495,共6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02Z23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5201)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532)~~
文摘
In this work, the semi-continuous succinic acid fermentation by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CGMCC1593 from cane molasses with a novel two-stage and two-stream system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uccinic acid productivity.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first stage, such as initial sugar concentration, medium addition volume, and time interval of each loading were optimized.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the maximum succinic acid productivity (2.38 g·L-1·h-1) was increased by 111% and 114%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in batch and fed batch fermentation, respectively.In addition, the maximum succinic acid concentration (46.0 g·L-1)increased by 12.9% compared with that in batch fermentation, and reached a compatible level of that obtained in fed batch fermentation (36 h, 48.8 g·L-1).This process was operated stably for 39 circles without any decreases in both succin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productivity.During the 39 operation circles, the fermentation time of each batch (stage 1 and stage 2), the average succinic acid concentration, succinic acid productivity, succinic acid yield, and sugar conversion rate were 21—24 h, 43.5 g·L-1, 2.07 g·L-1·h-1, 0.79 g·g-1, and 96.4%, respectively.
关键词
琥珀酸
甘蔗糖蜜
半连续发酵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Keywords
succinic acid
cane molasses
semi-continuous fermentation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分类号
TQ920.6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题名 防治小麦纹枯病有益内生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海燕
张颖
王磊
刘凤英
王刚
机构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89,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435)
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082102140023)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09HASTIT018)
文摘
从采自河南西部地区的38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到小麦内生细菌296株。通过活体植株筛选,从中获得的13株细菌,可显著降低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其中菌株Z8-15的生防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1.82%。在平板上测定了13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的拮抗能力以及产生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等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发现不同菌株间差别明显,暗示不同内生生防菌株对小麦纹枯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防机制。
关键词
内生细菌
小麦纹枯病
生物防治
Keywords
Endophytic bacteria
Wheat sharp eyespot
Biological control
分类号
S435.12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静息细胞转化赤藓糖醇生产L-赤藓酮糖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潘龙
靳魁奇
刘宇鹏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2-76,共5页
基金
2011年度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河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No.132102210387)
文摘
应用响应面法设计对Gluconobacter kondonii静息细胞转化合成L-赤藓酮糖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各因素与L-赤藓酮糖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静息细胞浓度、p H值、赤藓糖醇浓度、反应时间以及温度对L-赤藓酮糖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响应面预测产L-赤藓酮糖的最佳工艺为静息细胞浓度1.65%、赤藓糖醇浓度97.9 g/L、温度30.2℃、p H值为5,反应时间18 h,此时L-赤藓酮糖产量为96.1 g/L,与响应面极值相吻合,转化率为98.2%,生产强度达到5.34 g/(L·h),表明优化方案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
响应面设计
静息细胞
L-赤藓酮糖
赤藓糖醇
Keywords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resting cells
L-erythrulose
erythritol
production intensity
分类号
TQ920.6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题名 小麦纹枯病生防菌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双喜
张乐乐
朱丽娟
张二超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98,共2页
文摘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从发病小麦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的拮抗菌株,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菌体呈短杆状,大小一般在(1.7~2.1)μm×(0.5~0.8)μm。进一步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将抗菌活性成分初步鉴定为酯肽类物质。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禾谷丝核菌
生防
菌种鉴定
红外光谱
分类号
S476.9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离子排斥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甘油酸等代谢产物
被引量:7
17
作者
方亚坤
靳魁奇
刘宇鹏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1-174,共4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No.132102210387)
文摘
建立了一个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发酵液中甘油酸等代谢产物的方法。利用磺化的苯乙烯-二乙烯共聚物作为固定相的Aminex HPX-87H离子色谱柱为分析柱,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发酵液中的产物甘油酸、副产物二羟基丙酮和残余底物甘油进行了成功的分离检测。经过色谱条件优化后选择了柱温60℃,含有20%乙腈的5mmol/L的H2SO4为流动相。实验室条件下分离检测效果良好。甘油酸、二羟基丙酮和甘油的浓度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甘油酸为0.2~1.0g/L(R^2=0.999);二羟基丙酮为0.2~1.0g/L(R^2=0.994);甘油为0.2~1.0g/L(R^2=0.99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2±1.30)%,(97.61±1.33)%,(98.52±1.58)%。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度高。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甘油酸
二羟基丙酮
示差折光检测器
Keyword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glyceric acid
dihydroxyacetone
refractive index detector
分类号
TQ920.1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O657.7
[理学—分析化学]
题名 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紫外法测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宇鹏
潘龙
郑小娟
靳魁奇
安珊珊
机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81-283,共3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32102210387)
文摘
采用紫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以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试剂为显色剂,考察了显色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显色稳定时间等因素,确定了优化后的试验条件。紫外法的线性范围为0~1.2 g/L,样品回收率为101.5%~101.9%,测定结果不受发酵液中底物及菌体自溶物影响,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关键词
L-赤藓酮糖
Seliwanoff试剂
分光光度法
紫外法测定
分类号
TQ920.1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O657.32
[理学—分析化学]
题名 芝麻立枯病内生生防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俊芳
张颖
王淼
杜江宽
王刚
机构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435)
文摘
利用表面消毒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大田健康芝麻根内分离芝麻内生细菌399株。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176株细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不同程度的拮抗能力,其中编号为B16、b10、D31、e23、G10I、10的6个菌株在PDA平板上对于立枯丝核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对西瓜枯萎病菌、西瓜炭疽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也表现出广谱的抑菌作用。利用胶体几丁质和胶体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测定了上述6株细菌产生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的能力,发现b10和G10具有产壳聚糖酶的能力,I10有产几丁质酶的能力。活体盆栽试验测定了上述6株细菌对芝麻立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显示测定的6株细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G10的生防效果最好,可达到52%。利用胶体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测定了G10菌株在芝麻根系内部的定殖动态,发现G10在芝麻根部可以长期定殖。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内生细菌
芝麻
生物防治
Keywords
Rhizoctonia solani
endophytic bacterium
sesame
biocontrol
分类号
S482.292
[农业科学—农药学]
题名 小麦纹枯病生防活性内生细菌筛选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凤英
王淼
孙勇娜
王刚
机构
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 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057-3058,3075,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435)
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0821021400)
文摘
[目的]为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南47份健康小麦品种根系内分离获得小麦内生细菌,筛选其中具有生防活性的菌株并进行运动性、产酶能力、铁载体产生能力、对病原真菌抑制性测定。[结果]活性植株筛选中有10株细菌可显著降低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和严重度,分别是0-10、-90、-19、0-23、0-270、-280、-30、0-38、2-26、2-27,其中0-9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82.86%。[结论]不同生防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关键词
内生细菌
小麦纹枯病
生物防治
Keywords
Endophytic bacteria
Wheat sharp eyespot
Biological control
分类号
S436.5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