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HSRP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作者 李宏丽 王梦瑶 +2 位作者 刘洋洋 张卉 李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6-1006,共11页
目的:探讨KH型剪切调节蛋白(KHSRP)激活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CR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4例CRC患者的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体外培养人CRC HT29、SW620... 目的:探讨KH型剪切调节蛋白(KHSRP)激活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CR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4例CRC患者的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体外培养人CRC HT29、SW620、SW480、DLD-1、LOVO和RKO细胞及人正常结直肠黏膜FHC细胞,提取CRC组织和组细胞中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CR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各种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将HT29和SW620细胞分为sh-NC组(无相关性的核苷酸序列插入慢病毒质粒)和sh-KHSRP组(转染敲降KHSRP慢病毒),SW480和DLD-1细胞分为oe-NC组(无相关性的核苷酸序列插入慢病毒质粒)和oe-KHSRP组(转染过表达KHSRP慢病毒)。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分析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KHSRP蛋白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CRC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CRC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CRC细胞中KHSRP、JAK1、磷酸化JAK1(p-JAK1)、JAK2、磷酸化JAK2(p-JAK2)、STAT1、STAT2、STAT3和STAT5蛋白表达水平,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肿瘤质量和肿瘤体积。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RC组织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人正常结直肠黏膜FHC细胞比较,CRC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后续实验选择HT29和SW620细胞进行KHSRP敲降,选择SW480和DLD-1细胞进行KHSRP过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RC组织和细胞中KHSRP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FHC细胞。IHC染色法分析,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RC组织中KHSR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RT-qPCR法检测,与sh-NC组比较,sh-KHSRP组HT29和SW620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oe-NC组比较,oe-KHSRP组SW480和DLD-1细胞中KHSRP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提示细胞转染成功。CCK-8法检测,与sh-NC组比较,敲降KHSRP后,sh-KHSRP组HT29和SW620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或P<0.01);与oe-NC组比较,过表达KHSRP后,oe-KHSRP组SW480和DLD-1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或P<0.01)。与sh-NC组比较,敲降KHSRP后,sh-KHSRP组HT29和SW620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减少(P<0.05);与oe-NC组比较,过表达KHSRP后,oe-KHSRP组SW480和DLD-1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增多(P<0.05)。敲降KHSRP后,oe-KHSRP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小于sh-NC组(P<0.05或P<0.01);过表达KHSRP后,oe-KHSRP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大于oe-NC组(P<0.05或P<0.01)。与sh-NC组比较,sh-KHSRP组CRC细胞中JAK1、p-JAK1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oe-NC组比较,oe-KHSRP组CRC细胞中JAK1、p-JAK1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结论:KHSRP高表达可促进CR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小鼠CRC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JAK1/STAT3信号通路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KH型剪切调节蛋白 JANUS激酶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恶性进展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C00626通过JAK1/STAT3/KHSRP信号轴调控胃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赵霞 康霞 +3 位作者 范林林 王晓龙 李丽 韦海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目的探讨LINC00626靶向调控JAK1/STAT3/KHSRP轴在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胃癌细胞系(AGS、MGC-803、NCI-87、BGC-823、MNK-45、SGC-7901)以及人正常胃癌上皮细胞系(GES-1)和12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其正... 目的探讨LINC00626靶向调控JAK1/STAT3/KHSRP轴在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胃癌细胞系(AGS、MGC-803、NCI-87、BGC-823、MNK-45、SGC-7901)以及人正常胃癌上皮细胞系(GES-1)和12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其正常组织标本中LINC00626、KHSRPmRNA的表达量。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划痕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特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转染细胞中JAK/STAT、KHSRP蛋白的表达水平。裸鼠实验分析LINC00626在活体动物体内的作用。结果qRT-PCR显示,与人正常胃癌细胞(GES-1)和组织相比,LINC00626和KHSRP在胃癌细胞系(AGS、MGC-803、NCI-87、BGC-823、MNK-45、SGC-7901)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功能实验显示,LINC00626过表达会促进胃癌细胞系MNK-45和SGC-790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KHSRP能够使敲降LINC00626的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得到恢复。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h-LINC00626组裸鼠体内肿瘤的体积和重量、细胞增殖率和胃癌肺转移病灶数目明显减少;过表达结果相反。信号通路实验显示,与sh-NC组相比,sh-LINC00626组中的JAK1、STAT3mRNA的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过表达组结果相反;与sh-NC组相比,sh-KHSRP组JAK1、STAT3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过表达组结果相反。结论LINC00626由JAK1/STAT3/KHSRP信号传导通路,加速了胃癌的恶性转移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LINC00626 JAK1 STAT3 KHS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Ⅰ、PG Ⅱ、G-17和Hp IgG抗体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价值 被引量:75
3
作者 魏华 张蕾蕾 +1 位作者 李艳 索智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60-1363,共4页
目的:分析胃蛋白酶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 Ig G)抗体筛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2015年5月胃部不适来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分析胃蛋白酶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 Ig G)抗体筛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2015年5月胃部不适来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及Hp Ig G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胃癌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胃癌组G-17水平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三组间Hp Ig G抗体阳性率有明显差别,胃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患者的PGⅠ和PGⅡ水平低于未感染Hp者,而G-17水平高于未感染Hp者;胃癌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与年龄、病理分期和转移显著负相关,与分化程度显著正相关,而G-17水平及Hp Ig G抗体阳性率与年龄、病理分期和转移显著正相关,而与分化程度显著负相关。结论:PGⅠ、PGⅡ和Hp Ig G抗体筛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均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而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更好,G-17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远远好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且PGⅠ、PGⅡ、G-17水平及Hp Ig G抗体阳性检出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筛查 幽门螺杆菌 胃蛋白酶 胃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瘤及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 被引量:5
4
作者 任学群 索智敏 +2 位作者 傅侃达 景红 吴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8-650,共3页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2 7例结直肠正常黏膜、1 3例腺瘤和 6 1例癌组织中HIF 1α的表达 ,并探讨HIF 1α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浸润等的关系。结...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2 7例结直肠正常黏膜、1 3例腺瘤和 6 1例癌组织中HIF 1α的表达 ,并探讨HIF 1α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浸润等的关系。结果 :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IF 1α无表达 ;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1 5 .4 % (2 / 1 3) ,且均为弱阳性表达 ,2组HIF 1α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癌组织中HIF 1α阳性表达率为 6 5 .6 % (4 0 /6 1 ) ,其中弱阳性、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7.9%、1 9.7%、1 8.0 % ,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粘膜和腺瘤组织 (P <0 .0 1 )。HIF 1α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 (P <0 .0 5 )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 (rs=0 .5 5 4 ,P <0 .0 1 ) ,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 (P >0 .0 5 )。结论 :HIF 1α过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晚期事件 ,与结直肠癌的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癌前病变 缺氧诱导因子-1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组织再生基因蛋白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德生 康玉华 +3 位作者 李福春 孙珠蕾 胡军红 索智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再生基因蛋白Ⅳ(regenerating gene typeⅣ,RegⅣ)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63例胃腺癌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RegⅣ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蛋白的表达;分析胃癌患者不同临... 目的探讨再生基因蛋白Ⅳ(regenerating gene typeⅣ,RegⅣ)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63例胃腺癌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RegⅣ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蛋白的表达;分析胃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RegⅣ、PI3K、Akt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胃癌组织RegⅣ蛋白与PI3K、Ak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63例胃腺癌组织中RegⅣ、PI3K、Ak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0.7%(32/63)、68.3%(43/63)、60.3%(38/63),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9.0%(12/63)、20.6%(13/63)、9.5%(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间RegⅣ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临床分期间PI3K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与否胃癌组织Akt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组织中RegⅣ蛋白与PI3K、Akt表达正相关(rs=0.284、0.305,P<0.05),PI3K蛋白与Akt蛋白表达正相关(rs=0.423,P<0.05)。结论 RegⅣ高表达与胃腺癌发展相关,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基因蛋白Ⅳ 胃肿瘤 腺癌 磷脂酰肌醇3-激酶 AKT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付东梅 李立方 康玉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08—2013年手术切除的89例胃癌组织与2013年手术切除的新鲜...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08—2013年手术切除的89例胃癌组织与2013年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及癌旁标本4对,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oltting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MIF和VEGF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IF和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8.8%和50.6%,而在癌旁组织中均无表达。胃癌组织中MIF(0.87±0.29 vs 0.23±0.14,P<0.05)和VEGF(0.89±0.23vs 0.34±0.21,P<0.05)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IF和VEGF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分化程度和TNM临床分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可能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TNM临床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IL-23/IL-17轴的关系 被引量:56
7
作者 马旭园 代志峰 +7 位作者 王慧超 杨静楠 唐向阳 康玉华 丁春生 李玉霞 杨瑞林 林旭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4-892,共9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和种类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例UC活动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和传统细菌培养鉴定法分析菌群分布;利用real-time PC...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和种类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例UC活动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和传统细菌培养鉴定法分析菌群分布;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菌群种类的变化;常规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经结肠镜活检取UC患者正常及病变肠黏膜组织,进行Mayo评分和Baron分级,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观察IL-17和IL-23表达的改变。结果:(1)与对照组比,活动期UC患者菌群失调程度明显升高(P<0.05);(2)需氧培养结果表明,活动期UC患者的大肠杆菌数量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厌氧培养结果发现,活动期UC患者的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3)目标菌属定量分析表明,UC患者粪便中大肠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相对定量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肠球菌数量明显升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UC患者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血沉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P<0.01);(5)UC患者Mayo评分显著升高(P<0.01),Baron分级显著增加(P<0.01),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P<0.01);(6)与对照组比较,UC患者表达丰富的IL-17和IL-23(P<0.01);(7)相关性分析表明,IL-17和IL-23表达的平均吸光度与Baron分级(r=0.717,P=0.02;r=0.849,P=0.016)和病理组织学评分(r=0.660,P=0.030;r=0.675,P=0.032)呈正相关;同时,IL-23表达的平均吸光度与大肠杆菌数量呈明显负相关(r=-0.669,P=0.025),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872,P=0.010),IL-17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764,P=0.046),但二者与其它目标菌属的数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UC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改变的细菌与患者炎症程度密切相关。IL-23/IL-17轴作为UC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与肠道菌群含量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其相互作用在UC的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菌群失调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菌群移植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魏琦 杨静楠 +6 位作者 何学良 何巧灵 司会方 胡鸿 白春洋 王慧超 林旭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33-1843,共11页
目的:研究粪便菌群移植(FMT)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50只6~8周龄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HB组、恩替卡韦(ETV)组、综合治疗(ETV+FMT,EFMT)组和阻断剂(TAK-242+ETV+FMT,EFMT-TAK)组,每组10只,各组给予相... 目的:研究粪便菌群移植(FMT)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50只6~8周龄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HB组、恩替卡韦(ETV)组、综合治疗(ETV+FMT,EFMT)组和阻断剂(TAK-242+ETV+FMT,EFMT-TAK)组,每组10只,各组给予相应处理。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每隔10 d留取5组小鼠粪便标本,12周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肝脏组织及血液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损伤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高通量测序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HB组小鼠体重显著减轻(P<0.05),ETV组、EFMT组及EFMT-TAK组小鼠体重与CHB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回升(P<0.05)。(2)CHB组小鼠组织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ETV组评分较CHB组降低(P<0.05),EFMT组及EFMT-TAK组评分均较ETV组降低更显著(P<0.05),EFMT-TAK组比EFMT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P<0.05)。(3)与对照组比较,CHB组小鼠血清HBsAg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过ETV治疗后下降(P<0.05),EFMT组及EFMT-TAK组均比ETV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4)CHB组较对照组的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5),ETV组的IL-18水平比CHB组下降(P<0.05),EFMT组及EFMT-TAK组均较ETV组下降更显著(P<0.05)。(5)CHB组的TLR4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ETV组较CHB组降低(P<0.05),EFMT组进一步下降(P<0.05)。(6)纲水平的热图分析表明,CHB组小鼠肠道中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和Negativicutes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脱铁杆菌(Deferribacteres)和Sac⁃charimonadia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EFMT组Deltaproteobacteria和Negativicutes丰度与对照组更为接近。科水平的热图分析表明,CHB组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和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TV组及EFMT组上述菌群均逐渐接近正常。CHB组的α多样性指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ETV组多样性回升,EFMT组进一步增高,而EFMT-TAK组的多样性则最高。结论:FMT在CHB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18水平、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有关,TLR4信号通路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粪便菌群移植 白细胞介素18 TOLL样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