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37对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疗效
1
作者 邵世清 曲长萍 +2 位作者 李好山 程海玲 王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IL-37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E)大鼠的疗效。方法:选取10~12周龄体重220~240 g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分为3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做药物处理;模型组和IL-37组均采用宫腔内推注苯酚胶浆方法建立CE模型,术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 目的:探讨IL-37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E)大鼠的疗效。方法:选取10~12周龄体重220~240 g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分为3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做药物处理;模型组和IL-37组均采用宫腔内推注苯酚胶浆方法建立CE模型,术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或IL-37蛋白10μg/(kg·d)+生理盐水1 mL/d,连续21 d。处死大鼠,取双侧子宫,计算子宫指数,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IL-1β、IL-6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者mRNA的表达。结果:空白组、模型组和IL-37组子宫指数分别为(0.66±0.08)、(1.04±0.14)和(0.84±0.0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较空白组增加,IL-37组较模型组减小(P<0.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LRP3、IL-1β、IL-6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IL-37组较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IL-37可以明显改善CE大鼠子宫内膜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7 慢性子宫内膜炎 NLRP3 IL-1Β IL-6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干预对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TGF-β1和Smad2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邵世清 曲长萍 +2 位作者 李好山 程海玲 王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7-782,共6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干预对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TGF-β1和Smad2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双重损伤法建立宫腔粘连模型后,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和脂联素组[腹腔注射脂联素蛋白10μg/(kg&... 目的:探讨脂联素干预对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TGF-β1和Smad2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双重损伤法建立宫腔粘连模型后,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和脂联素组[腹腔注射脂联素蛋白10μg/(kg·d)+生理盐水1 mL/d],连续干预14 d;12只未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末次给药后,麻醉大鼠,收取子宫组织,HE染色及Masson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和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qPCR法检测NLRP3、TGF-β1及Smad2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脂联素组子宫内膜腺体数分别为(55.1±5.6)、(13.8±4.5)和(33.7±7.8),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分别为(5.39±0.65)%、(65.18±1.92)%和(38.16±1.9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腺体数减少,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脂联素组腺体数增加,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减少(P<0.05)。模型组和脂联素组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TGF-β1和Smad2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脂联素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和TGF-β1/Smad2信号通路,减轻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炎症,从而抑制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子宫内膜纤维化 NLRP3 TGF-Β1 SMAD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宫颈癌 SiHa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冬丽 付瑞芳 孙桂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1-957,共7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SiHa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OMT组、中剂量OMT组和高剂量OMT组,分别以含二甲基亚砜(DMSO)及含0.4、0.8和1.6 g·L^(-1) OMT的RPMI 1640培养基培...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SiHa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OMT组、中剂量OMT组和高剂量OMT组,分别以含二甲基亚砜(DMSO)及含0.4、0.8和1.6 g·L^(-1) OMT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后,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表现;分别培养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细胞周期细胞百分率和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蓝色荧光较弱;低剂量OMT组细胞可见少量凋亡小体;中剂量OMT组细胞数量减少,凋亡小体数量增多;高剂量OMT组蓝色荧光增多,细胞解体,核皱缩,凋亡小体数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培养24、48和72 h后,低、中和高剂量OMT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β-catenin、cyclinD1及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OMT可将SiHa细胞阻滞在G1期,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氧化苦参碱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Β-连环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琛 田君 程海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87-1193,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MSCs,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表现,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表面抗原标记物CD90、CD105、CD34和CD45的表达,以...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MSCs,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表现,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表面抗原标记物CD90、CD105、CD34和CD45的表达,以未加一抗仅加二抗的MSCs为平行对照组。将20%和60%浓度的MSCs条件培养基和宫颈癌HeLa细胞共培养72 h,集落形成实验观察MSCs条件培养基作用下HeLa细胞集落的形成能力;CCK-8实验检测HeLa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eLa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SCs条件培养基作用下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脐带分离细胞接种72 h后有少量细胞贴壁,1周后逐渐变成扁平单层细胞,呈簇状和旋涡状生长,伴随细胞密度增加,细胞体随之变细长,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类似。MSCs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CD90和CD105呈阳性表达,CD34和CD45呈阴性表达,符合干细胞表型。集落形成实验,加入20%和60%的MSCs条件培养基,宫颈癌HeLa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18.56%和37.64%。与对照组比较,MSCs处理48 h后宫颈癌HeLa细胞早期凋亡率升高(P<0.05)。MSCs处理0、24和48 h后HeLa细胞中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持续升高(P<0.05),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持续降低(P<0.05)。结论:MSCs体外可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并诱导HeLa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促凋亡分子caspase-3与P53表达、下调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