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县域推进机制——以河南省叶县教育信息化PPP模式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汪滢 陈文峰 +2 位作者 汪基德 崔亚萌 段宇宙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3-79,97,共8页
“三个课堂”作为扎根我国本土实践的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方案,其常态化按需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三个课堂”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统筹能力较弱;企业在技术、资源、服务方面供需结构失衡;学校... “三个课堂”作为扎根我国本土实践的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方案,其常态化按需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三个课堂”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统筹能力较弱;企业在技术、资源、服务方面供需结构失衡;学校应用中管理、考核、激励制度融通差。为破解阻碍“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困局,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协调、整合、责任等策略指导下,运用PPP模式,以满足公众需求服务为行动导向和解决问题为治理逻辑起点,构建其常态化按需应用的推进机制:政府协调与整合多主体目标、职能;企业实施“互联网+教育”软硬件数字底座建设,精准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服务支持;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学校因地制宜的创新应用路径。河南省叶县在偏远贫困地区以PPP模式持续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实践证明PPP模式有效地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递课堂 名师课堂 名校网络课堂 常态化按需 整体性治理 P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内涵、特征、运行结构与改进建议——以教育部2018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 被引量:24
2
作者 梁林梅 沈芸 耿倩倩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9-55,共7页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与正式的行政管理组织机制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开放性组织形态,在推动新时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教育部2018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针对项目实...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与正式的行政管理组织机制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开放性组织形态,在推动新时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教育部2018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首先系统梳理了实践共同体概念发展的两个阶段,接着从作为一种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组织变革管理工具的概念框架视角,总结了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所应具备的五个关键特征;结合已有研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构建了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的运行结构;最后从目标选择、结构设计、机制创新、文化再造和技术赋能五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实施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 实践共同体 运行结构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本土实施与机制创新——以教育部2018年度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梁林梅 沈芸 耿倩倩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与正式的行政管理组织机制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开放性组织形态,在推动新时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首先梳理了实践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及教师共同体的概念,以教育部2018和2019...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与正式的行政管理组织机制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开放性组织形态,在推动新时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首先梳理了实践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及教师共同体的概念,以教育部2018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研究和总结了实践共同体本土实施在“问题导向-机制创新-模式探索-资源建设-教师成长-均衡发展”六个方面取得的系统成效;深入分析了实践共同体项目在“工作机制、运行机制、协同机制和参与机制”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提出了实践共同体项目深入发展需要解决的两个薄弱机制:教师激励机制和优质资源供给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 实践共同体 本土实施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变革: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梁林梅 蔡建东 耿倩倩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5,62,共8页
学习科学将学习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变革视为同等重要的双重使命。为了进一步解决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与教育实践改进难以同步的现实问题,学习科学共同体在基于设计的研究(DBR)方法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DBIR)。文章在回... 学习科学将学习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变革视为同等重要的双重使命。为了进一步解决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与教育实践改进难以同步的现实问题,学习科学共同体在基于设计的研究(DBR)方法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DBIR)。文章在回顾DBR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DBIR的四个核心原则;探讨了DBIR所倡导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实践者”三元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提出了促进学习科学研究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以新型学习观为基础的“三要素—三层次—三角色”系统变革模型;建议通过更新教育实践者和决策者的学习观、构建“研究—政策—实践”三位一体的应用学习科学实践共同体和基于研究和证据的教育政策制定等途径,来达成基础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教育系统变革 教育政策 基于设计的研究(DBR) 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DB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MOOC适切性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五洲 汪基德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0-66,共7页
从适切性的视角探讨MOOC建设和应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适切性的视角,结合"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对大学生的适切性问题。认为&... 从适切性的视角探讨MOOC建设和应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适切性的视角,结合"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对大学生的适切性问题。认为"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整体上比较适切大学生学习者,但在容量大小、教学交互、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适切程度相对较低。指出要重视适切性的研究和探讨,建设符合学习者特征的MOOC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适切性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机制与策略--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20
6
作者 汪基德 韩雪婧 汪滢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5,共7页
优质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研究发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资源配置、监测评估等碎片化治理问题凸显,严重制约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于化解此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 优质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研究发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资源配置、监测评估等碎片化治理问题凸显,严重制约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于化解此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从整体性治理视角整合目标理念、支撑手段、发展思路、参与主体和运行机制等核心要素,构建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机制;通过提升整体性治理水平、优化教育数据服务供给、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整体性区域合作、建立兼容匹配的制度保障体系等策略,推动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全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 整体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案例的教师教育类MOOC课程大作业设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颜荆京 李钦芳 梁林梅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9,共7页
教师教育类MOOC的学习者主要是一线教师和高校师范生,教师教育类MOOC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程大作业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 教师教育类MOOC的学习者主要是一线教师和高校师范生,教师教育类MOOC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程大作业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游戏化教学法”“教师如何做研究”“英语教学与互联网”三门MOOC课程大作业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完成方式、提交时间、提交方式、评价方式和是否提供评价量规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三门MOOC课程大作业设计的特点,继而提出教师教育类MOOC课程大作业设计的五条改进建议:注重个性化学习,智能推荐分层作业;开放在线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注重反馈与沟通,强化作业的实践性与亲和性;研发作业评价细则,完善评价系统;加强作业的启承性,训练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教师教育类MOOC 大作业设计 教师教育 作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M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内容及启示——以美国圣地亚哥郡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慧臣 马悦 +1 位作者 陆晓婷 张艺苇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61,共12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国需不断汲取国际经验以开展本土化STEM教育。为了衡量STEM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需要科学的质量标准评价STEM教育。本文通过对权威报告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学术内容的综合性,STEM思潮和文化,学...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国需不断汲取国际经验以开展本土化STEM教育。为了衡量STEM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需要科学的质量标准评价STEM教育。本文通过对权威报告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学术内容的综合性,STEM思潮和文化,学校、社区和产业的合作,大学与职业准备的关联四方面解读圣地亚哥郡STEM质量标准。其对我国STEM教育的启示包括:支持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提供STEM人力资源保障;学校、社区和产业分工协作,提升STEM教育质量;按照STEM教育发展阶段开展评估,针对性改进教育质量;开展自我评估,探寻改进STEM教育质量的方案;采用列表形式,推进STEM教育质量评估。作者希望本研究能有助于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满足本土需要的STEM教育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质量标准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阻碍、动因与启示——基于斯隆联盟十二年调查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梁林梅 夏颖越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6,共10页
为了审视与反思近年来众说纷纭的"慕课(MOOC)现象",从而理性地思考和解决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包括慕课)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与主要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基于斯隆联盟连续12年对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报... 为了审视与反思近年来众说纷纭的"慕课(MOOC)现象",从而理性地思考和解决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包括慕课)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与主要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基于斯隆联盟连续12年对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对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的基本样态、阻碍因素和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的基本样态为:1)在线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认可;2)无论在发展规模、速度还是普及率方面,在线教育已融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3)在线教学质量逐步获得认可;4)院校管理者对慕课大多持观望态度,慕课对美国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作用有限。影响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教师、学生和社会(雇主)三个方面。推动在线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包括:1)为了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公平;2)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局;3)满足新一代学习者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需求;4)终身学习的普及和强烈需求。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慕课未来发展的启示:1)在发展观上,从将慕课视为一个孤立的互联网事件,"回归"到全球在线教育和开放教育发展的大家庭;2)在功能观上,从将慕课视为解决一切教育问题新灵丹妙药,"回归"到在线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终极使命:为21世纪的终身学习和全球终身学习者服务;3)在系统观上,将独立的慕课纳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新体系;4)从远程教育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决当前慕课所面临的教学效果及学习者保持率问题;5)在院校层面积极实施混合教学,解决开放教育资源(包括慕课)的有效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隆联盟 高等教育 高校 在线教育 开放教育 网络课程 终身学习 慕课 MOOC 混合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被引量:52
10
作者 赵慧臣 张娜钰 马佳雯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98,共8页
STEM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跨学科学习方式亟待关注。本文以活动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了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分析了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其中,构成要素包括异质学生为主的主体、不同学科课程作为客体、... STEM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跨学科学习方式亟待关注。本文以活动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了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分析了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其中,构成要素包括异质学生为主的主体、不同学科课程作为客体、促进不同学科知识整合与创新的规则、创新性组合后群体性应用的工具、面向项目式学习的协作分工和开放共享的混合式学习环境。构建途径包括在组合阶段判断能否存在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在适应阶段形成稳定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在发展阶段成为有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在解体阶段转化为新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文章指出,实施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需要多方协同:学校瞄准跨学科学习趋势,规划落实跨学科共同体路径;教师聚焦跨学科学习需求,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学生面向真实问题,增强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跨学科学习共同体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K-12在线教育:现状、系统结构与政策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梁林梅 赵柯杉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5-71,共7页
在全球的K-12在线教育发展中,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和增长、上升的态势。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缘起和发展动因、系统结构和政策解读三个维度,对近20年来美国K-12在线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1.在线教育... 在全球的K-12在线教育发展中,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和增长、上升的态势。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缘起和发展动因、系统结构和政策解读三个维度,对近20年来美国K-12在线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1.在线教育在美国K-12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一直是紧紧围绕下述三个目标来进行的,一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二是为了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数字鸿沟"和促进教育公平,三是为了提高传统学校的校内教学质量;2.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整个K-12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的在线教育项目形态、探索了较为成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虚拟学习系统和构建了以州立虚拟学校为核心的K-12在线教育系统结构,在这个系统结构中,州政府、州立虚拟学校、在线教育供应商和中小学分别承担着各自的角色和职责;3.在K-12在线教育发展的早期,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直接推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近20年K-12在线教育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在线教育为支持和解决美国K-1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议题服务,包括了问责、公平与可获得性、K-12教育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专业发展及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K-12在线教育 系统结构 政策 混合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模式、问题与改进 被引量:22
12
作者 汪基德 韩雪婧 王孝培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疫情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既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更是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一次探索,是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选拔方式的一次新尝试。通过对13所高校公布的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文本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 疫情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既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更是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一次探索,是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选拔方式的一次新尝试。通过对13所高校公布的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文本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有远程实时问答、远程网络笔试和远程技能测试三种模式,并呈现出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平台种类丰富、灵活便捷等独特价值。此外,网络远程复试还存在网络拥堵与卡顿、缺乏适用的专业在线考试平台、作弊风险较大、考试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基于此,建议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在线考试平台、发挥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考场的作用、采取网络开卷考试模式、强化能力素质考核、制定网络远程复试标准与实施规范,以实现更高质量与更透明的网络远程复试,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 网络远程复试 网络远程复试模式 开卷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域下学前教师数字技术采纳行为意向诱发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fsQCA) 被引量:11
13
作者 蔡建东 杨小锋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学前教师技术采纳行为意向是数字技术能否与保育教育整合的首道“门槛”,其诱发机制是多因素不同条件耦合的过程。针对多因素“竞争效应”被注重而“协同效应”关照缺失的问题,研究从整体组态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学前教师技术采纳行为意向是数字技术能否与保育教育整合的首道“门槛”,其诱发机制是多因素不同条件耦合的过程。针对多因素“竞争效应”被注重而“协同效应”关照缺失的问题,研究从整体组态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与发展适宜性实践,构建了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便利条件、自我效能感、工作年级等因素在内的采纳行为意向因果解释模型。通过对S省的401名学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感知有用性等6个因素的不同条件均不具备对结果的必要解释力;获得的“高的有用性感知×好的便利条件感知×高自我效能感”等6条组态路径,有效拓展了原有技术采纳行为意向诱发机制的知识与诠释范畴;按工作年级分层所获路径,为幼儿园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采纳行为意向 发展适宜性实践 fsQCA 组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机制、风险与应对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开 汪基德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65,共9页
学业负担过重向来是义务教育改革难以攻破的瓶颈,"双减"政策从校内教学和校外培训两方面为当前的减负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径。从校内教学的视角来看,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关键不仅在于作业的减"量",更需要课堂教学的... 学业负担过重向来是义务教育改革难以攻破的瓶颈,"双减"政策从校内教学和校外培训两方面为当前的减负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径。从校内教学的视角来看,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关键不仅在于作业的减"量",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增"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减负提质提供支撑引领,助力教学过程精准高效,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作业,全流程数据驱动教学评价降低考试压力。然而技术理性使课堂教学面临人本关怀缺失,教学评价重量轻质,学生学业负担再度加重的风险。对标"双减"目标坚守教学育人本义,人机协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动态监测学业负担,科学精准减负,统整量化质化评价是减负提质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负 “双减”政策 学业负担 课堂教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价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建议 被引量:22
15
作者 赵慧臣 张雨欣 +2 位作者 李皖豫 李月 孟丽娜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91,125,共8页
人工智能不仅加快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发展,而且支持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由多媒体时代的知识表征多元和网络时代的内容生产、个体学习拓展到大规模学习和社会化协同。其研究应该在多媒体时代和网络时... 人工智能不仅加快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发展,而且支持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由多媒体时代的知识表征多元和网络时代的内容生产、个体学习拓展到大规模学习和社会化协同。其研究应该在多媒体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价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工具的特色。该文参考美国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价标准,构建了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价的层次模型和互动模型,分别从技术支持、功能保障、教育应用三个层次,技术性、可访问性、移动设计、功能性、数据安全、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八个维度建构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价模型;并在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价关系矩阵的基础上,探讨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价模型在学校、教育管理机构、信息化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化学习工具 评价模型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等效: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最低目标的实现与超越 被引量:9
16
作者 汪向征 汪基德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47,共6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效果的研究显示了“与传统教学实质等效”的成绩,同时又表达了对仅仅达到实质等效的不满。研究从媒体比较研究的历史中溯源,以寻求实质等效的含义。研究发现,远程教育中媒介传递的教学是在达到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效果的研究显示了“与传统教学实质等效”的成绩,同时又表达了对仅仅达到实质等效的不满。研究从媒体比较研究的历史中溯源,以寻求实质等效的含义。研究发现,远程教育中媒介传递的教学是在达到传统教学效果基础上,解决了异地学习问题,实质等效已经含有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对实质等效低效的质疑,是对媒介传递的教学功效的双重期待:不但解决远程学习问题,还要获得优于传统的学习结果。已有的媒体比较研究受研究范式的束缚,用“非显著差异”掩盖了媒体教学实际上超越了实质等效,优于传统教学效果的事实。最后,提出超越实质等效的方法,即开展与新技术相匹配的教学设计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等效 在线教学 无显著差异 远程教育 媒体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探索——以《探索职业:航空》为例
17
作者 梁林梅 辛雪园 +2 位作者 孙锐 邱艺 王瑞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34,共9页
中学生网络课程的实施是当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和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教育研究与装备中心的支持下,联合东方航空公司上海飞行培训有限公司、"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等部门,... 中学生网络课程的实施是当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和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教育研究与装备中心的支持下,联合东方航空公司上海飞行培训有限公司、"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等部门,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MOOC设计与实施的有效经验,在2014年秋季学期为四个区域的中学生开设了生涯规划类网络课程《探索职业:航空》。以该课程为对象,该文采用文献研究、开发研究、调查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总结和分析了中学生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中的系列问题。研究发现:课程的完成率为8%,在线学习在项目学校中仍处于边缘状态;中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网速慢、时间不够、对网络课程平台不熟悉等问题。研究建议:(1)从政策、体制、社会宣传等方面提高对中学生数字化学习的重视程度;(2)提高SME和本地教师的学习支持参与度;(3)探索从单纯的在线学习到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多元化混合学习实施模式;(4)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采用"梯度差异"的内容设计;(5)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积累的数据开展学习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生涯规划 网络课程 MOOC 数字化学习 设计 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