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编辑学研究的现实特点和拓展空间——以《河南大学学报》“编辑学研究”栏目为例
1
作者 姬建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8-232,共5页
我国的编辑学研究真正开始起步是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创设的"编辑学研究"栏目,真实地记录了我国编辑学从无到有、编辑学研究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对其栏目嬗变历程与发文状况进行探讨,可以发现:我国编辑学... 我国的编辑学研究真正开始起步是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创设的"编辑学研究"栏目,真实地记录了我国编辑学从无到有、编辑学研究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对其栏目嬗变历程与发文状况进行探讨,可以发现:我国编辑学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曲折发展的现实特点;编辑学研究的拓展进路是:加大编辑史的研究力度,增加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继续深入研究编辑实践和编辑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学研究 现实特点 《河南大学学报》 拓展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学研究现实状况分析——以《中国出版》《河南大学学报》为例
2
作者 姬建敏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41-43,共3页
在编辑学的成长进程中,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和高校社科学报几乎担当了传播研究成果的全部任务。通过对二者的代表《中国出版》和《河南大学学报》2010、2011年所发编辑学研究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编辑学研究的现实状况是:发文数量多... 在编辑学的成长进程中,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和高校社科学报几乎担当了传播研究成果的全部任务。通过对二者的代表《中国出版》和《河南大学学报》2010、2011年所发编辑学研究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编辑学研究的现实状况是:发文数量多、研究比较热烈,研究内容丰富、多元、时代感强,研究方法多样,作者构成合理、素质高。但也存在着精品少,成果内容、方法不均衡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学研究 现实状况 2010 20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形象符号传播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建伟 杜彬 李天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3-176,共4页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河南地处中原大地,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河南形象符号缺乏系统性、代表性,传播力、影响力不足,传播持续性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河南形象符号识别系统...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河南地处中原大地,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河南形象符号缺乏系统性、代表性,传播力、影响力不足,传播持续性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河南形象符号识别系统,拓宽传播渠道,打造河南品牌形象符号,提升河南形象符号水平,努力提高河南形象,从而促进河南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河南形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数代人的艰苦努力,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民众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形象 中原文化 符号 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野下的人的身体 被引量:8
4
作者 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6,共6页
人体是天然的、最高级的、最综合的传播媒体,人全面具备"传播五要素"。人是活媒体、移动媒体,人体携带着"能力信息密码",人作为传播媒体具有能动性。人体是综合的文化载体和导体。身体与媒介同一,交流、交往和传播... 人体是天然的、最高级的、最综合的传播媒体,人全面具备"传播五要素"。人是活媒体、移动媒体,人体携带着"能力信息密码",人作为传播媒体具有能动性。人体是综合的文化载体和导体。身体与媒介同一,交流、交往和传播永远不能把身体排除在外。传播一直被身体所限定,人的感知、传播方式决定了他(她)的存在方式。传播学者普遍忽略了人体这个最天然、最高级和最重要的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最综合的传播媒体 活媒体 “能力信息密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术研究的信息--传播转向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5,共5页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哲学;第二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转向20世纪的语言学哲学,即"语言学转向"。哲学的第二次转向,到"语言学转向"并未彻底完成,&qu...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哲学;第二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转向20世纪的语言学哲学,即"语言学转向"。哲学的第二次转向,到"语言学转向"并未彻底完成,"图像转向"达成之后才算最后完成。"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都是向信息和传播转向,因为语言、图像都是信息和传播的方式或内容。哲学的两次转向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本体论关注世界是怎样的;认识论关注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否可能;语言学和图像转向关注人是通过何种方式认识和描述(传播)世界,以及这种认识和描述是否准确。向身体转向也包括着向信息和传播转向。信息社会、媒介社会的来临,是学术向信息—传播转向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信息学和传播学对各个学科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整合,正是信息—传播转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 图像转向 信息传播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译著出版的断层问题与学术话语转向:媒介学的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白志如 单富博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7,33,共7页
书籍与其承载的思想是一个有机体,因此传播学研究不能停留于思想,也需要将其思想的容器和载体视为一种媒介形态同步考察。就传播学研究的早期历史而言,已有成果在思想史和学术史层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将书籍视为媒介、聚焦于特定... 书籍与其承载的思想是一个有机体,因此传播学研究不能停留于思想,也需要将其思想的容器和载体视为一种媒介形态同步考察。就传播学研究的早期历史而言,已有成果在思想史和学术史层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将书籍视为媒介、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考察尚未有系统成果。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出版在20世纪诞生初期经历了明显的断层期和前后两次高峰期,因此以书籍为媒介考察这段时期的背后力量可以发现,在版权制度、市场空间、编译者等主要推动力的作用下,混合着学科发展需求、文化规则取舍以及学术话语权利等核心要素,这共同建构了译著出版与传播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在本土化研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策略化生存的思维方式,这些发现为重新审视传播学研究早期历史提供了不同路径的参照;同时,也启示未来研究者可以将思想与书籍载体及其历史和社会语境相融合进行考察,并且反观译著作为出版物何以以此种面貌呈现,进而从书籍源头上更好地理解理论引进的背后力量;在操作层面,也需要重视译介和出版的力量,以优化学术借鉴,助力学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译著 出版断层 学术话语转向 媒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发言人与和谐舆论建设研究
7
作者 张举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3-245,共3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重大任务。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的关键举措。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重大任务。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的关键举措。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探讨新闻媒体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新闻发言人利用新闻媒体扩大传播效果等问题,能比较全面地认识新闻发言人与和谐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发言人 和谐舆论 和谐社会 舆论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语境下民族非遗的品牌叙事与传播取向 被引量:20
8
作者 白志如 苏士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28-135,共8页
新媒介语境下,民族非遗作为国家文化品牌在现实发展中需要重视叙事和传播问题。民族非遗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故事优势,需要回到传播的内容起点,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和如何拓展叙事空间两大层面,形成从文化到物质的转化;也要重视通过多... 新媒介语境下,民族非遗作为国家文化品牌在现实发展中需要重视叙事和传播问题。民族非遗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故事优势,需要回到传播的内容起点,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和如何拓展叙事空间两大层面,形成从文化到物质的转化;也要重视通过多种形态的跨媒介叙事形成一个声音的品牌表达,通过个体叙事展现宏大社会主题和主流价值观。同时,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主要包括内容生产需要回归理性、流量分化不均衡、分散的叙事尚需系统化和组织化等,要重视非遗在新媒介层面的品牌叙事生态以及可持续传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语境 民族非遗 品牌叙事 传播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逻辑分析及话语转向 被引量:17
9
作者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3,共3页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传播机制 话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共情传播 被引量:356
10
作者 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52,共6页
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共情传播与共识传播是传播活动的双翼。出现相互对抗的情感共同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棘手和危险。能够激起群体共情的情境和大规模的身体共在是产生强烈群发共情的两... 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共情传播与共识传播是传播活动的双翼。出现相互对抗的情感共同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棘手和危险。能够激起群体共情的情境和大规模的身体共在是产生强烈群发共情的两个必备条件。中国抗击新冠疫情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共情传播的成功实践是重要经验。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一直伴随着对立共情传播,对抗性共情最终导致暴力冲突。对于"后真相"和对抗性共情,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传播 对抗性共情 新冠疫情 身体共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 被引量:113
11
作者 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8-62,共5页
所谓"在场"是身体本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现场;在场是一种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身体在场是"场景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名人出现在现场会引人关注,氛围和情绪会迅速强化和放大,某一活动或事件的影响力可能会... 所谓"在场"是身体本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现场;在场是一种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身体在场是"场景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名人出现在现场会引人关注,氛围和情绪会迅速强化和放大,某一活动或事件的影响力可能会有效扩大。轮流在场是一种异时交往、交流,先在场的人留下的信息具有"召唤结构"时,才更容易唤起后在场的人的回应。政治领袖多善用"在场效应"。领导在场就是领导直接用身体发挥在场效应、传播效应。影像是身体的虚拟在场,在信息时代,虚拟化在场似乎比实在性在场更重要。名人的影响力主要靠虚拟化在场营造。身体缺陷给正常交往、交流带来了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力争让身体在交流、交往中"隐形"是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传播 “在场效应” 轮流在场 虚拟在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共识传播 被引量:26
12
作者 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1,共6页
寻求'共识'广泛存在于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并与传播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探讨传播与共识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共识'这一术语应该纳入传播学学科体系之中。共识传播就是为寻求共识并最终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寻求'共识'广泛存在于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并与传播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探讨传播与共识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共识'这一术语应该纳入传播学学科体系之中。共识传播就是为寻求共识并最终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而进行的交流、沟通活动。共同意义空间的最佳境界是最大程度的懂得和理解;而共识的最佳境界是最大程度的认同和协调行动。共识要求认知、情感态度的接近或一致,还要求行动的协调一致,因而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传播效果。传播沟通是共识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途径;通过交流、沟通、传播达成共识实际上是一种民主运作过程。从'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互联互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建立和扩大共同的意义空间到意识到共同命运、寻找共同利益的过程,也就是从相互了解、理解到达成共识的过程,'合作共赢'则是将达成的共识付诸行动和得到的结果。共识传播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务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传播 民主 共同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场域探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建伟 王怡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2-167,共6页
新闻编辑场域是新闻在编辑过程中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关系网络。传统媒体时期新闻媒体、行政部门和受众三方构成了结构化的编辑场域,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地位得到提升,行政部门的角色功能发生转变,市场资本开始介入新... 新闻编辑场域是新闻在编辑过程中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关系网络。传统媒体时期新闻媒体、行政部门和受众三方构成了结构化的编辑场域,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地位得到提升,行政部门的角色功能发生转变,市场资本开始介入新闻生产,使新闻编辑场域中专业编辑的叙事惯习、编辑空间、把关活动和盈利模式均发生了改变。充分把握编辑场域中各力量间动态发展的关系,明辨场域内正在发生的特征变化,对于专业编辑明确自身定位,提高新闻生产质量,推动新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新闻编辑 编辑叙事 编辑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编辑学研究60年回眸 被引量:4
14
作者 姬建敏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3-25,共3页
1949~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发展的60年,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学科建设的60年。从1949年李次民在广州出版中国第一本命名为《编辑学》的著作起,到现在编辑学学科已初步建成整整60年。60年来,我国的编辑学从无到有,编辑学研... 1949~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发展的60年,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学科建设的60年。从1949年李次民在广州出版中国第一本命名为《编辑学》的著作起,到现在编辑学学科已初步建成整整60年。60年来,我国的编辑学从无到有,编辑学研究由浅入深,成果由少到多,学科由小到大,经历了从懵懂迷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 2009年 《编辑学》 1949年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艺理论的媒介研究“转向”——从艾布拉姆斯接着说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3,93,共6页
今天,文艺理论有许多话题直接或间接与媒介相关。离开媒介,这些话题很多时候很难深入去谈。一定程度上,时下文论研究有一种向"媒介"问题倾斜的运动趋向。随着这一"倾斜"在量上的积聚与膨胀,一场悄无声息的"转... 今天,文艺理论有许多话题直接或间接与媒介相关。离开媒介,这些话题很多时候很难深入去谈。一定程度上,时下文论研究有一种向"媒介"问题倾斜的运动趋向。随着这一"倾斜"在量上的积聚与膨胀,一场悄无声息的"转向"孕生其间,此即当代文论的媒介研究"转向"。这一"转向"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内在机制的"转向",即文艺学的研究重心从传统艾布拉姆斯经典的文学四要素"转向"被历史遮蔽的作为文学艺术生产、传输和呈现环节的媒介;其二是外在研究视阈的"转向",即当代文论的研究视域"转向"对具体媒介文化案例的研究。当然,"转向"并非意味着完全改变既有"航向",它主要是指一种新潮、倾向或趋势的生成。这一趋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它呼唤学界投入足够的和应有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艾布拉姆斯 媒介 文艺理论 媒介研究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光裕的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学思想 被引量:3
16
作者 姬建敏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31,共4页
刘光裕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学家之一,他的编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学基本理论和编辑出版史两个方面。他的编辑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出版本位出发,提出以出版编辑为本位的编辑观;在研究编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编辑... 刘光裕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学家之一,他的编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学基本理论和编辑出版史两个方面。他的编辑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出版本位出发,提出以出版编辑为本位的编辑观;在研究编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编辑学学科思想;重视编辑的社会文化关系研究,开创编辑学研究的"中介服务派";提出"有出版才有编辑"的编辑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光裕 编辑概念 编辑本质 中介观 编辑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现状分析及前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建伟 杨阳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38,共4页
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想应用在时代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编辑出版学科,是编辑出版界应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数字化浪潮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目前编辑出版学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培养、管理、政策问题进行... 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想应用在时代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编辑出版学科,是编辑出版界应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数字化浪潮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目前编辑出版学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培养、管理、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出编辑出版产学研的发展应通过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增进三方信息互通,完善合作机制等手段,将政府机构组成的行政链、企业公司构成的生产链与学术研究构建的科学链三链结成螺旋合力,共同推进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螺旋模式 产学研合作 编辑出版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杨曾折处 踏遍早春路——编辑学研究十年回首 被引量:2
18
作者 姬建敏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3,共5页
2001—2011年,中国的编辑学研究发展颇不平衡。编辑学理论研究继续在定义、性质、规律、学科体系等基本问题上展开争论,有分歧,也有突破;编辑实践研究随着出版转制、编辑转型、新媒体的崛起,出现多元发展的新趋势;编辑史研究在纪念改革... 2001—2011年,中国的编辑学研究发展颇不平衡。编辑学理论研究继续在定义、性质、规律、学科体系等基本问题上展开争论,有分歧,也有突破;编辑实践研究随着出版转制、编辑转型、新媒体的崛起,出现多元发展的新趋势;编辑史研究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建党90年等活动中,亮点纷呈,显示了较强的学术活力;编辑出版教育研究乘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东风,研究风生水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0年来的编辑学研究,成绩不小,精彩不少,但问题也存在,并且多是老毛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2011年 编辑学研究 编辑理论 编辑实践 编辑史 编辑出版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研究如何在现场发言——读《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建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5期98-103,共6页
《货币》一书的作者英国经济学家查理·佩基深谙历史研究者的习性。他曾这样调侃道:“历史学家并不想写一部关于他们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倒是很乐意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无尽的历史细节之中。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自选集 程光炜 现场 历史学家 经济学家 历史细节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姬建敏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45,共3页
从2009年发表的编辑学论文来看,我国的编辑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它们是:关注大事,追逐热点;注重实践,聚焦现实;重视理论,探究学理。如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编辑学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对编辑学现实问题的争鸣与讨论,对编辑学基本理论的重... 从2009年发表的编辑学论文来看,我国的编辑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它们是:关注大事,追逐热点;注重实践,聚焦现实;重视理论,探究学理。如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编辑学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对编辑学现实问题的争鸣与讨论,对编辑学基本理论的重新审视与深度思考等,对此进行探讨,既可以总结经验、展示成绩,又可以激励当今,开创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9年 编辑学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