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地方感”与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表达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裴萱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项目号:17ZDA26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空间’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研究”(项目号:19YJCZH124)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
关键词
地方感
空间美学
地方栖居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虚拟景观
-
Keywords
Sense of Place
Space Aesthetics
Local Dwelling
Marxism
Virtual Landscape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空间美学的理论生成与知识谱系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裴萱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8-177,188,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项目号:17ZDA26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微空间’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研究”(项目号:19YJCZH12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号:2017T10052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空间美学绝非仅限于审美和文艺领域的知识资源,更是与广泛的社会学、政治学、意识形态等理论进行融合,成为独特的“美学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参与文化反思和资本主义技术批判活动。现代空间本体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息息相关,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空间的理论发掘,到新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异化生存状况的批判,都凸显出浓厚的空间批判特质。在空间文化批判的进程中,空间自身的审美感性元素与审美符号形式逐步凸显,并将地缘政治学、空间压缩、空间流动等因素纳入美学领域,塑造出空间美学的流动性、公共性话语形态。空间美学立足于“微观革命论”和“文化诗学论”双重视角展开后现代文化批判进程,推进后现代美学话语的不断释放。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空间美学
文化批判
空间符号
美学意识形态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新时期“美学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知识建构
被引量:3
- 3
-
-
作者
裴萱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1,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17ZDA269)。
-
文摘
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浪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体系,并且深化了“美的规律”“实践论”“主体性”“审美活动”等理论内涵,建构出崭新的人文知识框架。美学知识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重要话语,并推动文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主体性”理论以及“新理性精神”体现出中国文论特色。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完整的知识范畴、系统的逻辑框架以及丰富的理论内涵,并有机渗透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意识形态论等相关原理,重新审视了文学主体、文学客体、文学文本等方面的审美特质。主体性理论确立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文学“内部研究”视野。新理性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从感性与理性、个体与交往、审美与生存等维度探究文艺理论的知识属性与时代价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时代价值。
-
关键词
“美学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主体性
实践
审美意识形态
-
Keywords
“aesthetic upsurg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ubjectivity
practice
aesthetic ideology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悲伤与修辞——读洗尘的诗札记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耿占春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9,共16页
-
文摘
早在八十年代,潘洗尘的诗就在大学生诗歌中脱颖而出,他的诗随后入选语文教材,可谓时运待他不薄。但洗尘并没有留恋幸运的诗歌圈和公务员职位,义无反顾下海,竟至二十余年。如今洗尘提起那些让他知名的早期诗作总是语带嘲讽,或许这并不是洗尘2008年重新回归写作后诗歌观念有多大改变,很可能只是对情感深度与经验真实性的一种要求。
-
关键词
语文教材
公务员职位
情感深度
大学生
八十年代
诗歌观念
真实性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