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创造性转化研究 |
叶飞
刘书含
|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鹜外红销一缕霞——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临颍飞霞文学社 |
刘景荣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
3
|
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与困境——以河南电视台8套《DV观察》栏目为例 |
李敏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
4
|
从“目视的文学”到“耳听的文学”——解放区的方言写作与文体形式的创制 |
刘进才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5
|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
杨希帅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6
|
鹤壁方言的“咾”“勒”“啦”及相关问题 |
辛永芬
马静
|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论中国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两性格局与文人心态 |
王萌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3 |
6
|
|
|
8
|
论革命文学转型背景下的左翼启蒙派 |
刘骥鹏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
9
|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综合考察 |
刘增杰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
10
|
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寻求平衡——京派文学观辨析 |
白春超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
11
|
1903:一枝独秀与众声喧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 |
胡全章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12
|
五四“人间感”的发现——新感觉、情感世界与初期新文学主题、形态生成 |
张先飞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13
|
《暗算》:茅盾文学奖的突破还是悲哀 |
武新军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14
|
多元媒体背景下的当代儿童文学 |
王治浩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
15
|
都下雅集:陈衍等宋诗派成员清末在京师的文学活动 |
杨萌芽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
16
|
20世纪文学豫军的知识群落 |
高有鹏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3 |
2
|
|
|
17
|
周作人研究的起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话语事件的错位对话 |
张先飞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
18
|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专题讨论)--抗战反思文学思潮的独特品格 |
刘增杰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
19
|
理性与秩序:新月派的文学观及其意义 |
白春超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20
|
民间的何以成为民族的——文学民族形式论争中的文体及语言问题 |
刘进才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