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创造性转化研究
1
作者 叶飞 刘书含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8,共9页
基于苏轼的河南行迹,通过空间关联分析、核密度估计、文本语义空间分析方法,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综合分析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东坡文化遗产点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苏轼先后在河南1... 基于苏轼的河南行迹,通过空间关联分析、核密度估计、文本语义空间分析方法,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综合分析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东坡文化遗产点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苏轼先后在河南16个地市累计经停45次,在河南创作诗文词2400多首,河南省内11个地市现有21处苏轼遗产点,河南域内相关地名在作品中累计出现186次。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以建筑、碑刻文物为主,空间分布较为零散,总量不多。苏轼在豫行迹、经停游历城市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化因素、政策制定的内生动力因素是形成苏轼在豫遗产点分布现状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实施东坡遗产标识行动,打造东坡文化“新地标”、主题游径“新路线”、东坡文化产业“新品牌”,让东坡文化为市场赋力、为产业赋能、为文旅赋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文化 遗产点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创造性转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鹜外红销一缕霞——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临颍飞霞文学社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景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3-258,共6页
临颍飞霞文学社是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于1925年3月成立,1927年3月停止活动,历时2年。创作上坚持“人生写实”的观念,拓展和深化了徐玉诺开创的表现兵匪蹂躏下河南人民苦难生活的“火灾”题材;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新文学... 临颍飞霞文学社是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于1925年3月成立,1927年3月停止活动,历时2年。创作上坚持“人生写实”的观念,拓展和深化了徐玉诺开创的表现兵匪蹂躏下河南人民苦难生活的“火灾”题材;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新文学理论批评专刊,并在河南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创作和研究。飞霞文学社的产生与活动,展示了河南第一代新文学作家群体意识的觉醒,为河南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近百年来文学豫军的艰难崛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新文学社团 飞霞文学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与困境——以河南电视台8套《DV观察》栏目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0-232,共3页
《DV观察》是河南电视台8套播出的民生新闻类栏目,它既体现了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又体现了此类栏目所遭遇的困境。它以"民主"的面目出现,实际上仅仅是在营造"民主"的表象。它在"娱乐"精神的主宰下,一味... 《DV观察》是河南电视台8套播出的民生新闻类栏目,它既体现了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又体现了此类栏目所遭遇的困境。它以"民主"的面目出现,实际上仅仅是在营造"民主"的表象。它在"娱乐"精神的主宰下,一味注重感官刺激,放弃了精神思考与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新闻 《DV观察》 民主 娱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目视的文学”到“耳听的文学”——解放区的方言写作与文体形式的创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进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重日常口语并诉诸听觉形式的墙头诗及“快板诗”运动,民间说唱艺术也大量渗透到小说文体中,赵树理开创的板话小说体式成为许多小说追摹的对象,新歌剧及新秧歌剧及融说、唱、舞为一体,这些文类在形式上表现出与传统的民间说唱文学更多的历史联系,通过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新形式。方言写作与民间形式的关联进一步凸显了文学对口语和声音的重视,彰显出民族文学之根依然在民间具有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写作 解放区文学 文体创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5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壁方言的“咾”“勒”“啦”及相关问题
6
作者 辛永芬 马静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39,共15页
鹤壁方言相当于普通话助词“了”的成分有三个:“咾[·lɑu]”“勒[·l??]”“啦[·lA]”,“咾”表示“动作完结或结果达成”“时间标记”和“条件标记”三种语法意义;“勒”表示“动作过程或变化过程已经完成”和“动作完... 鹤壁方言相当于普通话助词“了”的成分有三个:“咾[·lɑu]”“勒[·l??]”“啦[·lA]”,“咾”表示“动作完结或结果达成”“时间标记”和“条件标记”三种语法意义;“勒”表示“动作过程或变化过程已经完成”和“动作完成且状态持续”两种语法意义;“啦”表示“事件完成”“新情况已经实现”和主观语气三种意义。其中,“咾”“勒”的用法合起来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啦”的用法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文章描写分析鹤壁方言“咾”“勒”“啦”的句法表现,并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相应成分作比较,总结归纳不同方言间相应成分的分合类型和不同步发展的历史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壁方言 分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两性格局与文人心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萌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56-60,共5页
才子佳人文学以描写文人婚恋故事为主要内容 ,历史悠久 ,影响巨大。它在两性关系上所反映出的男弱女强的畸形格局 ,与文人的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才子佳人文学作品入手 ,具体分析男弱女强的两性格局 ,从而剖析文人的... 才子佳人文学以描写文人婚恋故事为主要内容 ,历史悠久 ,影响巨大。它在两性关系上所反映出的男弱女强的畸形格局 ,与文人的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才子佳人文学作品入手 ,具体分析男弱女强的两性格局 ,从而剖析文人的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佳人文学 男弱女强 两性格局 文人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革命文学转型背景下的左翼启蒙派 被引量:5
8
作者 刘骥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左翼启蒙派是指在五四启蒙思潮与鲁迅精神与创作影响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仍然坚守五四启蒙话语,重视文学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功能,显示出与左翼功利派文艺观念迥然不同的理论品格与创... 左翼启蒙派是指在五四启蒙思潮与鲁迅精神与创作影响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仍然坚守五四启蒙话语,重视文学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功能,显示出与左翼功利派文艺观念迥然不同的理论品格与创作倾向。这一派系在左联后期开始萌生,分别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和国统区形成气象,但随后在革命文学向工农兵文学全面转型的过程中遭到"规训与惩罚"而逐渐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启蒙思潮 左翼启蒙派 文学转型 左翼文学阵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增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111,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是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学变革的催生剂,也是作家作品生产的重要载体。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经验,特别是总结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经验,将会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质量的整体性提升。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研究的理论自觉,...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是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学变革的催生剂,也是作家作品生产的重要载体。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经验,特别是总结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经验,将会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质量的整体性提升。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研究的理论自觉,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则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文学期刊 综合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寻求平衡——京派文学观辨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春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96,共4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典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京派的文学观力避偏激,追求理性稳健。他们时常拿经典作品当作“试金石”,持守精粹、纯正、普遍之类的标准。在阐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时,京派既排斥“极端的现实主义”,又反对“为艺术而...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典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京派的文学观力避偏激,追求理性稳健。他们时常拿经典作品当作“试金石”,持守精粹、纯正、普遍之类的标准。在阐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时,京派既排斥“极端的现实主义”,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试图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寻求平衡,表现出和谐适当的古典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文学观 人生与艺术 古典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3:一枝独秀与众声喧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全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0-214,共5页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903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是年,新小说创作如火山喷发,高潮迭起,晚清最具影响力的新小说家几乎都在这一年亮相,竞相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蓬勃发展,白话报刊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存在,白话文...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903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是年,新小说创作如火山喷发,高潮迭起,晚清最具影响力的新小说家几乎都在这一年亮相,竞相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蓬勃发展,白话报刊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存在,白话文著述和白话文学作品蔚为大观;文坛与诗坛热闹非凡,革命派与改良派针锋相对,新派与旧派营垒分明。1903年的文学界,呈现出新小说创作一枝独秀,而报界、文坛和诗坛众声喧哗的热闹局面。1903年,中国文学在近代化的路途中继续阔步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03 新小说 文学转型 年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人间感”的发现——新感觉、情感世界与初期新文学主题、形态生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先飞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105,124,共16页
五四时期,建造新的感觉世界与情感世界,即"人间感"塑造,成为现代人道主义"人的文学"运动的重要职责,也促成了初期新文学的主题与形态生成。"人的文学"家在人道主义启示下产生出新的世界感受,就是人类兄弟... 五四时期,建造新的感觉世界与情感世界,即"人间感"塑造,成为现代人道主义"人的文学"运动的重要职责,也促成了初期新文学的主题与形态生成。"人的文学"家在人道主义启示下产生出新的世界感受,就是人类兄弟间"爱"的联系:正面感受,除"神圣感"外,既有发现"人间"正当联系时的欣喜与紧张感,和与他人的胞与之情,又有发现人类一体的神秘联系的欢喜与惊异感等;负面感受,是当新文艺家面对漠视"人间"正当"爱"的联系的社会现象时,所产生的种种悲哀、无奈、激愤之感。"人的文学"家通过创作将新的感觉与情感固化为文学主题、形态。周作人是"人间感"发现及文学表现的核心作家,叶绍钧也从"生命哲学"出发表达出深刻的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初期新文学 现代人道主义 人的文学 人间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算》:茅盾文学奖的突破还是悲哀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新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8-180,共3页
作为一部成功的通俗小说,《暗算》初版本的思想性还是较为薄弱的。在历史叙述和反思历史上还有待提高。其叙事方法虽成功地改善了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但视角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主题、营造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历史叙述 叙事方法 通俗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媒体背景下的当代儿童文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治浩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9-111,共3页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多媒体时代,网络化在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创作形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文学创作群体构成的丰富和创作原动力的充分释放,少儿文学的游戏精神、娱乐精神会随之强化,文学价值观的表达也更接近少年儿童的本体世...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多媒体时代,网络化在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创作形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文学创作群体构成的丰富和创作原动力的充分释放,少儿文学的游戏精神、娱乐精神会随之强化,文学价值观的表达也更接近少年儿童的本体世界。伴随着立体化、工业化的运作方式,儿童文学逐渐成为一种全方位覆盖的跨媒体的文化产业。而儿童性、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又展现出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倾向,体现着儿童文学作家新世纪的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儿童 文学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下雅集:陈衍等宋诗派成员清末在京师的文学活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萌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9-181,共3页
都下雅集在近代宋诗派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庚戌、辛亥诗社中宋诗派成员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显示出宗宋诗风逐渐成为诗坛主流。宋诗派理论家陈衍是都下雅集的积极参与者,小秀野草堂是雅集的一个重要场所。都下雅集所建立的人际网络为宋... 都下雅集在近代宋诗派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庚戌、辛亥诗社中宋诗派成员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显示出宗宋诗风逐渐成为诗坛主流。宋诗派理论家陈衍是都下雅集的积极参与者,小秀野草堂是雅集的一个重要场所。都下雅集所建立的人际网络为宋诗派在民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衍 宋诗派 小秀野草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文学豫军的知识群落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有鹏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103-109,共7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文学豫军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尚 ,其中以走出河南大学为作家群体的部分作家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创作以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严谨的学风构成自己的创作特色。文学发展与知识群体的文化关系应该...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文学豫军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尚 ,其中以走出河南大学为作家群体的部分作家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创作以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严谨的学风构成自己的创作特色。文学发展与知识群体的文化关系应该成为文学研究所观注的重要内容 ,并给予积极的培养和保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群 河南大学 文学豫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研究的起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话语事件的错位对话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先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63,共11页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话语事件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周作人及其弟子、同调,以及社会文化界、左翼思想界、学术界共同深入讨论知识分子道路选择、新文化走向、新文学源流等时代核心问题,使该话语事件成为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话语事件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周作人及其弟子、同调,以及社会文化界、左翼思想界、学术界共同深入讨论知识分子道路选择、新文化走向、新文学源流等时代核心问题,使该话语事件成为周作人系统研究活动的真正起点。这次话语事件整体呈现出错位对话的特点,源于对话各方在社会政治立场上的严重对抗、思想本质方面的深刻争端、对周作人言说方式的误解,以及周作人在学理探讨与历史叙事之间的摇摆。这种错位对话,也是20世纪世界话语活动的普遍常态和突出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话语事件 错位对话 钱锺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专题讨论)--抗战反思文学思潮的独特品格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增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4-176,共3页
在历史转折时期或民族遭受外敌侵略的大苦难的年代,总有或大或小,或隐或现,或先或后反思文学思潮的涌现,从文学上最早透露出社会或文学变革的端倪。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专题讨论 抗战反思文学思潮 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秩序:新月派的文学观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春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8-212,共5页
新月派的文学观一向被视为浪漫主义,这种相沿成习的看法其实并不确切。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群体,反叛浪漫、抨击感伤才是“新月”之所以成“派”的凝聚点和粘合剂。新月同人一致的文学理想是以理节情、追求秩序与规范,表现出明显的... 新月派的文学观一向被视为浪漫主义,这种相沿成习的看法其实并不确切。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群体,反叛浪漫、抨击感伤才是“新月”之所以成“派”的凝聚点和粘合剂。新月同人一致的文学理想是以理节情、追求秩序与规范,表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在激烈变革的现代中国文学中显得格外醒目。新月派的文学观具有向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回归的倾向,同时又契合了世界现代文学放逐抒情趋于客观、克制的发展态势,对当时激进的主流文学起着制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派 理性 秩序 古典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的何以成为民族的——文学民族形式论争中的文体及语言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进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出于抗战救亡的现实诉求,民间文学旧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民间形式的利用也遇到艺术的旧形式与艺术所承载的新内容之间的矛盾。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对于自身的反省与清理,重点是如何从民间的形... 出于抗战救亡的现实诉求,民间文学旧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民间形式的利用也遇到艺术的旧形式与艺术所承载的新内容之间的矛盾。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对于自身的反省与清理,重点是如何从民间的形式走向民族新形式的创制,讨论中提出的文体及语言上的"新综合"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即在继承古典、采纳民间、采用"五四"以来外来形式的新综合基础上造就民族文学的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形式 民族形式 语言与文体 新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