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创造性转化研究
1
作者 叶飞 刘书含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8,共9页
基于苏轼的河南行迹,通过空间关联分析、核密度估计、文本语义空间分析方法,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综合分析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东坡文化遗产点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苏轼先后在河南1... 基于苏轼的河南行迹,通过空间关联分析、核密度估计、文本语义空间分析方法,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综合分析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东坡文化遗产点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苏轼先后在河南16个地市累计经停45次,在河南创作诗文词2400多首,河南省内11个地市现有21处苏轼遗产点,河南域内相关地名在作品中累计出现186次。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以建筑、碑刻文物为主,空间分布较为零散,总量不多。苏轼在豫行迹、经停游历城市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化因素、政策制定的内生动力因素是形成苏轼在豫遗产点分布现状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实施东坡遗产标识行动,打造东坡文化“新地标”、主题游径“新路线”、东坡文化产业“新品牌”,让东坡文化为市场赋力、为产业赋能、为文旅赋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文化 遗产点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创造性转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大学的责任与目标
2
作者 陈平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阐述了一流大学在培养博士生中应该持有的教育理念,即“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一流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既要讲规则,强调“水桶效应”,为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更要关注“锥子的高度”,为优异的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建议教育管理... 阐述了一流大学在培养博士生中应该持有的教育理念,即“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一流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既要讲规则,强调“水桶效应”,为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更要关注“锥子的高度”,为优异的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对一流大学采取宽松的管理办法,允许一流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自行探索、自由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酿成良好的学术风气,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以培育优异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性写作的改弦:新时期文学中的李准
3
作者 魏华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4,共7页
李准是新中国培养的具有典范性作家,多部作品因兼具人民性和艺术性被跨媒介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新时期初的李准却面临着时代转型的写作困境,以《大河奔流》的失利为转折点。文章通过考察新时期的李准创作,其作为文艺老兵的经验分... 李准是新中国培养的具有典范性作家,多部作品因兼具人民性和艺术性被跨媒介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新时期初的李准却面临着时代转型的写作困境,以《大河奔流》的失利为转折点。文章通过考察新时期的李准创作,其作为文艺老兵的经验分享及失效,以及如何从生活中找阶梯,通过新艺术观的实践呈现人民性写作的转向,编剧《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创作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等,实现人的艺术与人民艺术的再度融合。并尝试将作家研究与文学现象考察结合,进而发现人民性写作的个体转向与时代印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写作 李准 新时期文学 火的艺术 《牧马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鹜外红销一缕霞——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临颍飞霞文学社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景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3-258,共6页
临颍飞霞文学社是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于1925年3月成立,1927年3月停止活动,历时2年。创作上坚持“人生写实”的观念,拓展和深化了徐玉诺开创的表现兵匪蹂躏下河南人民苦难生活的“火灾”题材;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新文学... 临颍飞霞文学社是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于1925年3月成立,1927年3月停止活动,历时2年。创作上坚持“人生写实”的观念,拓展和深化了徐玉诺开创的表现兵匪蹂躏下河南人民苦难生活的“火灾”题材;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新文学理论批评专刊,并在河南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创作和研究。飞霞文学社的产生与活动,展示了河南第一代新文学作家群体意识的觉醒,为河南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近百年来文学豫军的艰难崛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新文学社团 飞霞文学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目视的文学”到“耳听的文学”——解放区的方言写作与文体形式的创制
5
作者 刘进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重日常口语并诉诸听觉形式的墙头诗及“快板诗”运动,民间说唱艺术也大量渗透到小说文体中,赵树理开创的板话小说体式成为许多小说追摹的对象,新歌剧及新秧歌剧及融说、唱、舞为一体,这些文类在形式上表现出与传统的民间说唱文学更多的历史联系,通过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新形式。方言写作与民间形式的关联进一步凸显了文学对口语和声音的重视,彰显出民族文学之根依然在民间具有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写作 解放区文学 文体创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与“十七年文学”研究
6
作者 杨希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共8页
“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是一个难题。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将“文学性”作为一种方法,其核心要义是在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读的综合中将文本读成“文学”,读出“文学性”。他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革命历史小说”的解读上,为我们重... “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是一个难题。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将“文学性”作为一种方法,其核心要义是在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读的综合中将文本读成“文学”,读出“文学性”。他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革命历史小说”的解读上,为我们重新理解“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了新的路径。此路径首先将“十七年文学”文本读成“文学”;其次,在文学史和社会文化史的脉络里读出此种“文学性”的独特性;最后,从“文学性”的视野批判文本。从当代文学研究史的角度而言,黄子平的“十七年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中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方法的文学性 十七年文学 文学性问题 中间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7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恍惚之思,其中有道——读陈先发近作札记
8
作者 耿占春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6,共11页
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可感知的“思想之诗”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陈先发的写作。他的诗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沉思者形象,尤其是体现在陈先发近期诗章中的“思想-感知”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极富魅力的言述。然而诗歌中的“思想”要素及... 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可感知的“思想之诗”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陈先发的写作。他的诗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沉思者形象,尤其是体现在陈先发近期诗章中的“思想-感知”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极富魅力的言述。然而诗歌中的“思想”要素及其含义,依然处在难以言传或晦涩之中,抵达今天的诗歌,已在文明史中跨越了最漫长的旅程,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思想一直伴随着某种不能尽言之物?或者说,人类生活的世界只能在某个瞬间被意义的闪电所照亮,然后又将再次沉入晦暗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陈先发 辩证运动 可感知 晦涩 沉思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艺生产传播的地方性与全国性——以电影歌曲为例
9
作者 武新军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5,共8页
“十七年”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地方性与全国性关系的问题。电影歌曲通过赞美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特有的物产、生产方式,以及各地的人,激发接受者对地方的认同感,形塑中国人的国家地理观,在培养爱国情感方... “十七年”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地方性与全国性关系的问题。电影歌曲通过赞美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特有的物产、生产方式,以及各地的人,激发接受者对地方的认同感,形塑中国人的国家地理观,在培养爱国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影歌曲通过歌唱有代表性的国家符号,歌唱祖国各地的巨大变化、现代生产与交通设施,歌唱建设祖国的拓荒精神,传播“到处是故乡”的观念,以此来协调地方性与全国性的矛盾,避免歌唱地方可能导致的封闭的恋地情结,从而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为化解政治要求与传播效果的矛盾,电影歌曲采取了某些策略,生产出一批具有跨时空传播能量的歌曲,但也因此而受到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爱国情感 地方性 全国性 电影歌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志红散文论
10
作者 刘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0,共6页
贾志红作为女性作家,其身上叠压了两种形式的漂泊,被动型的和主动型的。被动型的漂泊所累积的心理能量诉诸其个人质感记录系列作品中,她的细腻和深情构筑了这类作品古典的宁静与忧伤的主题框架。主动型的漂泊塑造了另外一种世界观,并诉... 贾志红作为女性作家,其身上叠压了两种形式的漂泊,被动型的和主动型的。被动型的漂泊所累积的心理能量诉诸其个人质感记录系列作品中,她的细腻和深情构筑了这类作品古典的宁静与忧伤的主题框架。主动型的漂泊塑造了另外一种世界观,并诉诸其非洲系列散文中,缘于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杰出,非洲系列散文彰显出感同身受与悲欢相通的一面,其内蕴的生命共振的频率,成就了贾志红的创作高点。贾志红的散文创作,并不依赖鲜明的地域经验,而是借助超越性姿态完成了审美的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志红 漂泊形式 非洲题材 同理与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壁方言的“咾”“勒”“啦”及相关问题
11
作者 辛永芬 马静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39,共15页
鹤壁方言相当于普通话助词"了"的成分有三个:"咾[·lau]""勒[·ls?]""啦[·lA]""咾"表示"动作完结或结果达成""时间标记"和"条件标记"... 鹤壁方言相当于普通话助词"了"的成分有三个:"咾[·lau]""勒[·ls?]""啦[·lA]""咾"表示"动作完结或结果达成""时间标记"和"条件标记"三种语法意义;"勒"表示"动作过程或变化过程已经完成"和"动作完成且状态持续"两种语法意义;"啦"表示"事件完成""新情况已经实现"和主观语气三种意义。其中,"咾""勒"的用法合起来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啦"的用法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_(2)"。文章描写分析鹤壁方言"咾""勒""啦"的句法表现,并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相应成分作比较,总结归纳不同方言间相应成分的分合类型和不同步发展的历史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壁方言 分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客居成都、太原时期的刘师培
12
作者 关爱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54,236,237,共17页
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时,刘师培正随端方入川,历经艰难。在资州,刘师培被端方派至成都与起义的军政府谈判时,端方为其部武昌新军杀害,刘师培幸免于难。在成都学术界朋友的庇护下,刘师培出任四川国学院院长,兼办存古学校,分经教授,造就多才,... 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时,刘师培正随端方入川,历经艰难。在资州,刘师培被端方派至成都与起义的军政府谈判时,端方为其部武昌新军杀害,刘师培幸免于难。在成都学术界朋友的庇护下,刘师培出任四川国学院院长,兼办存古学校,分经教授,造就多才,成为晚清民国蜀学创建推进中的重要力量。刘师培夫人何震在刘师培杳无音讯生死不明的情况下,生活无着,由同盟会会员接济到太原,在阎锡山家教书谋生,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到成都与刘师培团聚。1913年8月,何震、刘师培离开成都,奔赴山西,出任阎锡山都督府顾问。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在政权中排挤同盟会会员与国民党党员,阎锡山山西都督地位不稳。在阎锡山与袁世凯虚与委蛇的逢迎与缠斗中,阎锡山举荐“经学通儒”刘师培到总统府量才任用,以缓和北京与太原之间的紧张。这样,在民国初年特有的政治张力下,刘师培踏上生命过程中第二个为人诟病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民国初年 四川国学院 山西都督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早年的报人生涯
13
作者 关爱和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刘师培仅仅36岁的人生,以1908年为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03—1908年,刘师培在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担任《警钟日报》主笔,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在东京创办《天义》《衡报》,宣扬无政府主义;在《国粹学报》刊发大量的学术论... 刘师培仅仅36岁的人生,以1908年为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03—1908年,刘师培在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担任《警钟日报》主笔,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在东京创办《天义》《衡报》,宣扬无政府主义;在《国粹学报》刊发大量的学术论文,积极参与旨在保国保种的学术革命;其政治革命、学术革命的作为和成就,使其被誉为革命军中的学术少年。通过对刘师培在上海、东京两地办报经历和学术实践的考察,可以揭示刘师培复杂多变的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警钟日报》 《天义报》 《国粹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视觉双关看西方现代绘画的空间符号化历程
14
作者 郭伟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6,共14页
受印象派影响,野兽派和立体派画家借助背景前景化等技法,分别以公用线、公用面为铰链和触机在现代绘画中创造出了叠置性和并置性的双(多)重抽象空间,借此挖掘了视觉双关对空间的修辞构建功能。空间一跃从古典绘画中认知依赖的叙事性场... 受印象派影响,野兽派和立体派画家借助背景前景化等技法,分别以公用线、公用面为铰链和触机在现代绘画中创造出了叠置性和并置性的双(多)重抽象空间,借此挖掘了视觉双关对空间的修辞构建功能。空间一跃从古典绘画中认知依赖的叙事性场面转变为纯粹的精神实存。借助其深蕴的含混力量,现代画家成功激活了视觉双关在句法和词法层面的介入性和否定性特质。视觉双关的介入性使空间成为自足的符号能指,其否定性则促使现代艺术图像成为一套由空间符号构成的话语系统。随着识解共识的达成,视觉双关悄然转换为一种空间构建的修辞驱动力。空间逐步突破时间叙事中的语义限制,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参与到多种模式的空间叙事中。这一艺术史语境中的空间符号化过程,正与美学视域中的“空间转向”遥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双关 西方现代绘画 空间符号化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小说中的“父/女”关系原型及美学呈现
15
作者 孙先科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共12页
从文史互证的视角看,宗璞小说中的一个主导系列可以视为“准自传”或“自传性叙事”。这一叙事的核心故事是一个女性主体在爱情、家庭和民族、国家的复杂关系中如何建构“自我”与“孝”(家庭伦理)和“忠”(民族、国家、政党)的价值伦... 从文史互证的视角看,宗璞小说中的一个主导系列可以视为“准自传”或“自传性叙事”。这一叙事的核心故事是一个女性主体在爱情、家庭和民族、国家的复杂关系中如何建构“自我”与“孝”(家庭伦理)和“忠”(民族、国家、政党)的价值伦理秩序的心灵成长故事,其内在性的线索表征为“冯友兰的女儿”这一现实中的伦理关系转换为“父/女”关系的精神分析学结构并阶段性地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在“青春写作”期,女儿是一个成长主体,通过想象父亲的“历史”将其召唤为自己成长的一个“准主体”。在“中年写作”期,女儿与父亲在同一历史场景中“历劫”,成为历史的边缘人,一同被“客体化”。在“老年写作”期,女儿和父亲被“还原”到一个宏大的历史现场,各自经历自己的成长故事,成为代表不同“代际”的伦理个体;由于分享着相同的文化和伦理土壤,两者又构成一个跨代际的“间性主体”、一个文化“共同体”,孝、敬、仁、义是其共同的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璞小说 “冯友兰的女儿” “父/女”关系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的新光晕: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意象书写
16
作者 史晓林 高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106,共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生成了新的艺术光晕。首先,立象尽意的美学传统是新光晕的文化根脉;其次,得益于现代数字技术,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光晕兼具拟真性、沉浸性和虚实相合性的特征,由此建构了拟真物质现实的影像和象罔之境;最后,新光晕... 21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生成了新的艺术光晕。首先,立象尽意的美学传统是新光晕的文化根脉;其次,得益于现代数字技术,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光晕兼具拟真性、沉浸性和虚实相合性的特征,由此建构了拟真物质现实的影像和象罔之境;最后,新光晕下的人像光辉和自然力量缔造了21世纪中国动画电影膜拜价值新向度,弘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理念,获得了观众情感共鸣。通过对比研究20世纪与21世纪的中国动画电影,剖析后者对民族文化光晕的继承和现代性转化,既能为电影意象论和光晕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拓宽二者融合研究的理论视野,助力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还能以理论指导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电影 民族意象 新光晕 现代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被引量:47
17
作者 刘思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共11页
关键词 性别理论 女性文学研究 学科化 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论 女权文化 接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作家日记的文学史价值——兼析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增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36,167-168,共12页
现代作家日记,数量大,内容丰富,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现代学术领域。日记是作家情感世界真实的投影。"五四"前夕,胡适在日记里发出了"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的呐喊,鲁迅日记记录了划时代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 现代作家日记,数量大,内容丰富,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现代学术领域。日记是作家情感世界真实的投影。"五四"前夕,胡适在日记里发出了"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的呐喊,鲁迅日记记录了划时代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历程。身在海外的吴宓,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到来却毫不理解,不知所措。当时的吴宓日记就表现了他那忧心如焚、痛不欲生的郁闷心境。1940年代后期发生的闻一多遇刺事件,在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作家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日记集中地展示了他们精神上的焦虑、愤懑。焦虑和愤懑化为行动,促使一批作家集体乘船北上投奔解放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向。20世纪后期,杨沫、巴金、俞平伯、陈白尘等几代作家的日记,更从不同侧面,逼真地呈现了作家在无法抗拒的暴力面前的愤慨与无奈,具有历史深度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的荒唐与罪恶。百年作家日记也是一座无所不包的现代文学史料库,举凡作家早年出国考察的发现与惊喜,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具体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乃至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较少见到的作家出言无忌的创作评论,在日记里都表现出了特有的个性与精彩。现代作家日记研究面临两个紧迫任务:一是开展对日记的抢救与整理;二是在整理过程中加强对日记的辨伪与阐释。文学史研究与日记研究的融汇,将可能接近研究对象的本真,带来已有研究结论的丰富与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家 日记 文学史料 文学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孟庆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133,共9页
作为民初政论的代表,甲寅文体承担了文学媒介发生变化之后文言散文的新功能,在章法和文法两方面体现出欧化倾向,展示了古文的某种"弹性"。它与新文学虽立场不同,却有深刻的历史联系,即对文体逻辑性的追求及其背后的文法学等... 作为民初政论的代表,甲寅文体承担了文学媒介发生变化之后文言散文的新功能,在章法和文法两方面体现出欧化倾向,展示了古文的某种"弹性"。它与新文学虽立场不同,却有深刻的历史联系,即对文体逻辑性的追求及其背后的文法学等近代学科体系的接受、阐释与建构。它们采取了共通的知识生产策略和模式,也遭遇共通的悖论式困境。这一事实形象地说明了以文法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知识体系在进入晚清文化语境之后,如何被不同背景的写作者接受并加以改造,既激发出传统知识形态(古文)的内在活力,也推动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新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寅文体 文法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题材·意象·空间:嵩山诗歌山岳书写的三重维度
20
作者 王立 胡全章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9,共7页
嵩山诗歌的山岳书写反映着古代诗歌与山岳的双向互动关系。唐宋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绘与吟咏,构建了嵩山地理知识谱系,拓展了嵩山的情感表达功能。元明清诗人通过嵩山不断强化书写大一统思想与地方意识,嵩山诗作模式得以定型。在诗人的... 嵩山诗歌的山岳书写反映着古代诗歌与山岳的双向互动关系。唐宋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绘与吟咏,构建了嵩山地理知识谱系,拓展了嵩山的情感表达功能。元明清诗人通过嵩山不断强化书写大一统思想与地方意识,嵩山诗作模式得以定型。在诗人的反复书写中,“嵩山”成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具有政治与隐逸的双重内涵,由其叠加而来的意象如“嵩洛”“嵩少”成为中州的象征。嵩山为文人雅集提供了公共空间,对于登临游赏的文人而言,嵩山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交游体验,既是其诗歌创作的文化底蕴,又是其宣扬乡邦文化的途径。嵩山也为诗人提供了独抒性情的个体空间,不断丰富他们的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从时间与空间维度结合的研究视角审视,嵩山诗歌不仅突显了嵩山融合政治、隐逸、家园的文学属性,而且反映了山岳诗歌书写的演变,展现出山岳与诗歌关系的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 山岳诗歌 题材 意象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