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创造性转化研究 |
叶飞
刘书含
|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一流大学的责任与目标 |
陈平原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人民性写作的改弦:新时期文学中的李准 |
魏华莹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鹜外红销一缕霞——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临颍飞霞文学社 |
刘景荣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5
|
从“目视的文学”到“耳听的文学”——解放区的方言写作与文体形式的创制 |
刘进才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与“十七年文学”研究 |
杨希帅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
杨希帅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恍惚之思,其中有道——读陈先发近作札记 |
耿占春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十七年”文艺生产传播的地方性与全国性——以电影歌曲为例 |
武新军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0
|
贾志红散文论 |
刘军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鹤壁方言的“咾”“勒”“啦”及相关问题 |
辛永芬
马静
|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民国初年客居成都、太原时期的刘师培 |
关爱和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刘师培早年的报人生涯 |
关爱和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4
|
从视觉双关看西方现代绘画的空间符号化历程 |
郭伟
|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5
|
“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小说中的“父/女”关系原型及美学呈现 |
孙先科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象的新光晕: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意象书写 |
史晓林
高悦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7
|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
刘思谦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7
|
|
18
|
论现代作家日记的文学史价值——兼析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
刘增杰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19
|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
孟庆澍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20
|
题材·意象·空间:嵩山诗歌山岳书写的三重维度 |
王立
胡全章
|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