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楠 任贺 +3 位作者 卜方方 高雅 吴博 李荣荣 《绿色科技》 2023年第5期244-247,264,共5页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意义深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对传承黄河文化、促进沿黄各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意义深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对传承黄河文化、促进沿黄各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基于此,运用SWOT-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层面对河南黄河文化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矩阵分析,指出其现存问题,并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于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路径中,据此提出了“创新”驱动黄河文旅精品项目开发、构建优秀示范区“协调”带动旅游带、坚持“绿色”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合作交流,赋能文化包容性、旅游增权构建“主客共享”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便于河南各地积极采取、加快落实这五大发展路径,以促进当地黄河文化传播、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黄河文化旅游带 高质量发展 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县域旅游专业村类型划分与发展模式研究
2
作者 张诗涵 薛岩欣 +1 位作者 王伟 程遂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5,共11页
旅游专业村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典型山区县域栾川为案例地,重点关注客源市场(S)、交通区位(T)及产业基础(I)三要素内涵与城乡交互关系,总结三者在旅游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 旅游专业村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典型山区县域栾川为案例地,重点关注客源市场(S)、交通区位(T)及产业基础(I)三要素内涵与城乡交互关系,总结三者在旅游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互动关系。以对34个旅游专业村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基于S-T-I三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划分出集聚提升型(S2T2I2)、城郊融合型(S2T2I1)、环城游憩型(S2T1I2)、山野度假型(S1T2I2)、市场依托型(S2T1I1)、交通引领型(S1T2I1)和景区带动型(S1T1I2)7种旅游专业村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集聚、邻域渗透、核心—边缘及圈层“飞地”这4类对应的发展模式,并对不同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学术关注点由旅游专业村内生性发展向动态的以城乡交互为主的要素整合利用研究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专业村 类型划分 发展模式 栾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野 王伟 程遂营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83,共13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 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的文化逻辑。1)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核。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主题、文化事象、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双向文化互动的逻辑,既要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进行研究阐释,又要从微观到宏观逐层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2)文化要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文化单元。国家文化公园应按照“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谱系→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以文化要素为起点开展文化分析,既要探寻文化基因,又要构建文化谱系,进而构筑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3)文化场景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载体。文化基因、文化要素与文化谱系,是文化场景的重要支撑。文化场景与文化资源、文化事象都体现着文化价值,共同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4)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之间是由小到大、由内而外、逐层递进的关系,“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文化逻辑框架在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逻辑,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逻辑 文化基因 文化要素 文化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论视域下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冠孝 王伟 +1 位作者 张佑印 李永霞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0-1283,共14页
应对国家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本文从系统论视角构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环境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多源数据定量评价了山西省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环境,划分了其活化利用... 应对国家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本文从系统论视角构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环境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多源数据定量评价了山西省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环境,划分了其活化利用环境的等级类型,并依据等级类型差异确定了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策略与工作重点。结果显示:(1)山西省活化利用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于地级市的市区、城郊地带和晋中西部,活化利用环境较差或落后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于汾河、浊漳河、丹河等河流的邻近地带以及省际、市际交界地区。(2)需求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呈现明显的人口指向和收入指向,中介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引力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于文娱设施相对完善、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支持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于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3)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环境分为5个等级15种类型,处于全维度优势级、三维度优势级、双维度优势级、三维度劣势级、全维度劣势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74、72、95、154和136处。(4)针对5个等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提出全力、积极、适度、有限、保护性活化利用策略;依据活化利用环境的类型,确定了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活化利用环境 系统论 多源数据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粮食功能区视角下农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关联
5
作者 陈准 刘云朋 +3 位作者 王伟 陈太政 周志民 王保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5,I0002,共10页
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基于2005-2022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我... 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基于2005-2022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及空间网络特征.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递减格局.(2)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全局上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局部上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特征.(3)功能区间差异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网络特征,空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在波动中提高,关联网络的稳定性和可达性呈现增强趋势,粮食主销区在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粮食主产区具有“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变 空间关联网络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中国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贤 刘彦随 +3 位作者 王伟 薛岩欣 李博远 金淑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577-9593,共17页
以中国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PLUS模型和GMOP模型模拟研究区204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三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随后运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在不同情景下生境质量、产水量、碳储量和水质净化服务... 以中国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PLUS模型和GMOP模型模拟研究区204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三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随后运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在不同情景下生境质量、产水量、碳储量和水质净化服务的变化,并引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CES)对生态系统整体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衡量。在此基础上,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出发,系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PLUS模型精度较高,适用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模拟的预测。三种发展情景中,自然发展情景下三大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经济发展次之。②自然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整体退化,西部碳储量与生境质量下降显著,中部水质净化与碳储功能减弱,东部生态服务同步退化;经济发展情景中,三大区域普遍出现生境质量退化与碳储量流失的趋势,东部虽产水量略升,但整体生态功能失衡;生态保护情景下,西部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提升,中部生态稳定,东部生境、碳储量改善且氮输出量减少。③自然发展情景下,三大区域的CES损失最严重,西部退化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情景中,尽管局部回升,但整体退化趋势未改,东部城市群生态功能下降突出。生态保护情景下,三大区域CES呈现稳定或回升的趋势,整体生态效益优于其他情景,西部改善最为明显。④对于西部地区,草地退化和未利用地扩张是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生态变化主要由耕地集约化发展导致,东部地区主要由于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压缩生态空间导致服务退化。因此,未来应实施分区土地利用管理策略,针对不同区域主导驱动因素开展差异化调控与生态修复路径。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未来的土地管理政策与优化提供科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PLUS-InVEST模型 情景预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渡沟旅游专业村集聚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伟 乔家君 +1 位作者 刘凯霞 张二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3-1052,共10页
旅游专业村集聚是实现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亟待拓展的内容,研究山区旅游专业村集聚演化机理,对促进山区村落空间重构,推动旅游再造山村之美、实现山区村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重渡沟... 旅游专业村集聚是实现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亟待拓展的内容,研究山区旅游专业村集聚演化机理,对促进山区村落空间重构,推动旅游再造山村之美、实现山区村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重渡沟区旅游专业村的集聚演化特征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案例区旅游专业村集聚演化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发现:①旅游项目的空间扩散是重渡沟旅游专业村形成与扩散的前提,旅游专业村形成、扩散与集聚是在旅游项目时空扩散基础上发展演化的。②重渡沟旅游专业村集聚特征明显,具有明显的沿河流集聚分布与沿交通线集聚分布的特点,1999年以来呈现出由单核集聚到双核集聚的变化特征。③重渡沟旅游专业村集聚演化是村内微观因素、村际中观因素和村外宏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力大小和方向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中旅游市场环境、村委会、政策支持、资源禀赋等对集聚演化速度有明显作用;交通条件、地理邻近、亲缘条件等对集聚演化强度有重要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专业村 乡村地理学 乡村振兴 重渡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紧凑度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研究
8
作者 张诗涵 王伟 +1 位作者 刘彦随 陈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04-11019,共16页
在碳中和、碳达峰时代背景下,提高城市碳排放效率对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城市紧凑度因其形态、结构、功能维度与碳排放效率密切相关,深入论证城市紧凑度能否提高碳排放效率并探究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在碳中和、碳达峰时代背景下,提高城市碳排放效率对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城市紧凑度因其形态、结构、功能维度与碳排放效率密切相关,深入论证城市紧凑度能否提高碳排放效率并探究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了地级市的城市紧凑度和碳排放效率,分析了二者空间演变趋势和关联特征,以及城市紧凑度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各城市的城市紧凑度呈现多中心结构格局,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极高值区位于我国主要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根据动态SDM模型估计,城市紧凑度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时间惯性和时空季风效应,总体碳排放效率平稳提升,城市紧凑度的调节会导致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上下波动。③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多中心结构显著提高了城市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负空间溢出效应,降低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效率。在空间异质性下,东部83个城市存在着“过度多中心化”,使得城市紧凑度对当地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由促转抑”。④建议政策制定要注重有序建立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益;推动市场一体化,消除市场壁垒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际交通成本,促进多中心空间结构对能源效率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紧凑度 碳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夜间灯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前启后:宋版书形式美学探析
9
作者 王四朋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1,共5页
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两宋。宋人对美的创造和追求既体现在宋版书的内容上,也表现在宋版书的形式上。宋人追求版式设计的和谐美、字体写刻的神韵美、插图版画的直观美和书衣设计的素雅美。宋代不但确立了版刻书籍的形式,而且造就了宋版书... 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两宋。宋人对美的创造和追求既体现在宋版书的内容上,也表现在宋版书的形式上。宋人追求版式设计的和谐美、字体写刻的神韵美、插图版画的直观美和书衣设计的素雅美。宋代不但确立了版刻书籍的形式,而且造就了宋版书独有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形成了独具东方神韵的宋版书形式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版书 形式美学 和谐美 神韵美 直观美 素雅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蝶 王伟 +3 位作者 张野 程遂营 李慧 朱庆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以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缓冲区分析方法,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缓冲区分析方法,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类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集聚程度具有差异性,按集聚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古遗址、古墓葬。(3)在空间演变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呈现中东部集聚、中西部集聚和全区域零散三阶段分布状态,但绝大多数时期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东部。(4)在空间影响因素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演变 核密度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景观对游客视觉注意的影响——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常建霞 李君轶 +1 位作者 张妍妍 赵亦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9-133,共15页
文章结合语言景观的信息-象征功能理论和情感诉求理论,利用眼动追踪实验方法,考察旅游语言景观的游客视觉注意和感知吸引力。设计3(功能类型:信息功能/全球象征功能/本土象征功能)×2(情感诉求:有/无)×2(情绪倾向:积极/消极)... 文章结合语言景观的信息-象征功能理论和情感诉求理论,利用眼动追踪实验方法,考察旅游语言景观的游客视觉注意和感知吸引力。设计3(功能类型:信息功能/全球象征功能/本土象征功能)×2(情感诉求:有/无)×2(情绪倾向:积极/消极)混合实验,对视觉注意指标(注视次数、平均注视时长和平均访问时长)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无论何种语言景观,都能快速吸引游客的关注;赋予语言景观象征功能和情感诉求,都能够显著提升游客的视觉注意和感知吸引力;情感诉求与功能类型的交互效应表明,有情感诉求时,具有本土象征功能的语言景观能显著引起视觉注意,无情感诉求时,不同功能类型的视觉注意无差异;情绪倾向与功能类型的交互效应表明,当游客的情绪倾向为积极(vs.消极)时,本土(vs.全球)象征功能的语言景观能显著引起视觉注意。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游客凝视语言景观的视觉注意模式,能够为目的地语言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信息-象征功能 情感诉求 视觉注意 眼动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风筝节1980-2021年研究进展与启示
12
作者 王兴兴 高雅 +2 位作者 王钰惠 卜方方 袁箐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1期244-249,共6页
风筝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节也是具有传统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回顾了1980~2021年间国内对于风筝节的相关研究,运用知网可视化分析对国内风筝节文献进行梳理,并分析风筝节的起源、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存... 风筝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节也是具有传统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回顾了1980~2021年间国内对于风筝节的相关研究,运用知网可视化分析对国内风筝节文献进行梳理,并分析风筝节的起源、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研究方法、内容和范围等方面剖析了未来研究方向。结果表明:已有风筝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风筝、风筝节概念、风筝体育文化等方面;虽然研究内容丰富,角度也多样,但是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研究体系不健全,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理论框架不清晰;与旅游业的结合尚处于初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筝节 研究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于至善:朱熹的编辑审美追求
13
作者 王四朋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8-93,共6页
朱熹是孔子之后集理学大成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一生编辑、刊刻、传播了大量儒家经典。其编辑的儒家经典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止于至善”的编辑审美... 朱熹是孔子之后集理学大成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一生编辑、刊刻、传播了大量儒家经典。其编辑的儒家经典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止于至善”的编辑审美追求贯穿于其编辑活动的全过程,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明道”是其选题内容美所要达到的目的,“至善”是其内容编校美追求的目标,同时在书籍形式上追求版面编排的和谐美、字体写刻的神韵美、插图形象的直观美、封面设计的雅致美。朱熹通过编辑儒家经典以书传道,最终完美地建构起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于至善 朱熹 编辑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企业投资路径的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王留威 李正 巴格格 《热带地理》 2025年第10期1770-1783,共14页
基于2024新质生产力标杆企业TOP100的投资路径数据,根据三阶段分级隶属联系模型,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和QAP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空间网络涉及广泛... 基于2024新质生产力标杆企业TOP100的投资路径数据,根据三阶段分级隶属联系模型,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和QAP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空间网络涉及广泛的城市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双向互动,具有中等偏高的连接度和较强的集聚性,任意2个城市间联系通常通过少数节点即可达成。2)网络首先以“北京—上海—深圳”为顶点的三角形构成全国核心骨架,进一步拓展为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为顶点的菱形网络联系格局,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3)网络以跨层级联系为主,高层级城市对外溢出显著,低层级城市以承接为主。此外,东、中、西三大地区内外部联系特征差异显著,形成阶梯状网络格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内聚发展特征,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外联发展特征。4)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网络普及、制度邻近、创新产出和创新产业是影响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空间网络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本质上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要素的空间配置逻辑与协同集聚规律,反映“空间嵌套-创新驱动-产业协同”的网络建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市网络 企业投资路径 隶属联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