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什拉物质想象论观照下的水仙文学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璟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在文学中,水仙的足迹是世界性的,水仙的含义不断增生。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水仙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 在文学中,水仙的足迹是世界性的,水仙的含义不断增生。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水仙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水仙文学是人与物的深度互相创生的结果:想象创造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斯东 巴什拉 物质 想象 水仙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后(现代)田园之路——英美田园主义的生态批评转向
2
作者 张姗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7,共9页
英美田园主义思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它试图以乡村—自然—弱势群体—生态的价值模块抵制和反抗城市—文化—强势群体—社会的价值模块。英美生态批评界虽高度评价田园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原始生态智慧,却对其是否足以认... 英美田园主义思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它试图以乡村—自然—弱势群体—生态的价值模块抵制和反抗城市—文化—强势群体—社会的价值模块。英美生态批评界虽高度评价田园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原始生态智慧,却对其是否足以认识和应对生态危机产生了异议。后田园和后现代田园概念是在后工业化社会生态危机语境下的复杂型田园想象。后(现代)田园理念继承了田园主义的多维框架,延续了田园话语的复杂性、时代性、批判性、适应性,以辩证和平等主义取代二元对立和等级化的思维方式,积极承担维养生态系统的伦理责任,是面向现实、融合矛盾、积极入世的田园主义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田园 田园主义 意识形态 生态批评 生态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死亡”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璟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3-187,共5页
水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在人类精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人对其生发想象,影响人类的文艺创作、欣赏。中西方神话、传说及原始哲学中都有将世界解释为几种基本本原之说,水是其中之一。借助想象,水能产生"女性... 水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在人类精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人对其生发想象,影响人类的文艺创作、欣赏。中西方神话、传说及原始哲学中都有将世界解释为几种基本本原之说,水是其中之一。借助想象,水能产生"女性化"的极致美感,而这种极致美感的最终指向就是、也只能是死亡。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水中的死亡"即是水、美感、死亡三者间奇妙关系的最好体现。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水是一种不断在改变着自身存在形式的物质本原与实体;"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在自身深处就具有流水般的命运;水每时每刻都很美丽,每时每刻都在前行、流去,其实就是每时每刻都在死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女性化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怨感伤与文人式欲望叙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璟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0-193,共4页
东西方幽怨感伤的文艺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文人式欲望叙事:欲望与自我抑制深深潜伏在幽怨感伤的文人审美、表达的温和外表之下,在岁月流逝与因因相习中,也已成为知识分子群体一种不自觉的处世态度、审美类型、表达模式与掩饰方式。
关键词 幽怨感伤 文人艺术家 “文人式” 欲望 自我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的“疯癫”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璟慧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6,129,共5页
传记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情爱偏执到近乎疯狂的女主人公阿黛尔.雨果的形象,在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影片主创人员对影片恰到好处的把握之外,还因为阿黛尔对虚幻情爱的偏执追求,隐秘地展示了人的一... 传记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情爱偏执到近乎疯狂的女主人公阿黛尔.雨果的形象,在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影片主创人员对影片恰到好处的把握之外,还因为阿黛尔对虚幻情爱的偏执追求,隐秘地展示了人的一种无法直抒的需要:疯癫、虚幻与沉迷,使该影片及阿黛尔的形象具有超凡脱俗的魅力。这种常被视作病态的"疯癫"对人的自我满足及整个人类的文明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黛尔·雨果 疯癫 传记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黑暗之心》中言、意、象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璟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50,共4页
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 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小说文本的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黑暗之心》 中国古典美学 艺术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