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渡带马尾松早晚材径向生长对气温突变的响应——以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李金宽 彭剑峰 +3 位作者 彭猛 韦晓旭 李轩 崔佳月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909,共11页
本文运用河南省鸡公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轮、早材与晚材径向生长数据,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鸡公山马尾松的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均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且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全... 本文运用河南省鸡公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轮、早材与晚材径向生长数据,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鸡公山马尾松的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均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且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轮与早材主要受上年生长季前期和当年生长季前期和末期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其中当年春季的水热组合是影响该地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晚材主要受上年秋季降水和当年生长季前期水热组合的影响。该地区在1994年发生气温突变后,全轮与早材的年轮指数增长明显,晚材的年轮指数变化不明显;随着气温的升高,全轮与早材对气温的响应增强,晚材对气温的响应变化不明显。通过分析鸡公山马尾松年轮的不同指标,可以较为深刻理解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变化,为大别山西部地区森林更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公山 马尾松 年轮宽度 气候变化响应 气温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平原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
2
作者 宁晓菊 张天宁 +2 位作者 闫杰琨 汤茜 李小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21-130,共10页
评估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匹配性,有助于科学调整灌溉制度,增强农业发展韧性。为探讨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该研究选择典型麦玉轮作区——河南省豫东平原,基于1990—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通... 评估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匹配性,有助于科学调整灌溉制度,增强农业发展韧性。为探讨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该研究选择典型麦玉轮作区——河南省豫东平原,基于1990—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通过小麦和玉米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探索不同降水年型下麦玉轮作时水资源供需匹配的演化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东平原小麦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分别呈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分布,玉米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分别呈现中间低、南北高和西北低、东南高分布。2)33 a来,豫东多数地区小麦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玉米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小麦需水量的增幅小于有效降水量增幅,玉米需水量的降幅低于有效降水量降幅,加剧麦玉轮作时水资源供需的不匹配。3)丰水年小麦灌溉需水量为60 mm,平水年和枯水年灌溉需水量分别增加到176和263 mm;小麦生长中期和后期分别以中旱和轻旱为主,中期中旱和后期轻旱下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25和20 mm,中期大量的人工灌溉活动缓解了小麦干旱,促进了小麦稳产。4)枯水年玉米会偶发干旱,平水年和丰水年不需灌溉。相比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极端降水与连阴雨复合的概率增加,可能造成玉米产量大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灌溉 水资源 供需匹配 需水量 产量 麦玉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AQI与NDVI时空格局及相关分析
3
作者 张成丽 马嘉玉 +5 位作者 廉高敏 赵贺赢 刘梦洁 闫帅腾 马青霞 苏艳霞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大气污染物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dtration,NASA)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 目的为探究大气污染物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dtration,NASA)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采用Kriging插值、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海河流域的河北省和重要城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的AQI与NDVI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解释,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2014—2016年,AQI年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每年AQI数值冬季最高,春秋相对较低,夏季最低,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出现中间高两侧低的“中心-外围”结构;2017年后,夏季AQI反而高于春秋季的。(2)2014—2020年,NDVI波动上升,上升斜率为0.0041/a。总体上,NDVI上升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3.76%,且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16.32%和12.09%。结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AQI与NDVI时空格局及相关分析结果可以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海河流域 空气污染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对玉米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家豪 魏张东 +2 位作者 王琳 马逸飞 李乐琪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3,共6页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径尺寸为13、6.5μm的聚乙烯(PE)微塑料进行水培实验,分析不同粒径和浓度的微塑料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比2种粒径的PE处理组可知,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径尺寸为13、6.5μm的聚乙烯(PE)微塑料进行水培实验,分析不同粒径和浓度的微塑料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比2种粒径的PE处理组可知,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当PE浓度较高(500 mg/L)时,13μm组具有更强的生理毒性。在种子发芽的第7 d,当PE粒径为13μm时,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标和平均发芽速度等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而当PE粒径为6.5μm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从生态学角度而言,受PE影响的种子生长量较大,这是由于,PE对种子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在PE达到中高浓度(200 mg/L)时逐渐减弱。在种子正常发芽后,PE微塑料的添加对玉米幼苗产生“低促高抑”现象,但具体机制仍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微塑料 种子萌发 粒径 幼苗生长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分析
5
作者 王玉香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岳文慧 刘秀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80-7093,共14页
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是促进包容性财富增长、提升人类福祉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自然资本核算尚无统一标准,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之间的空间权衡与协同模式有待挖掘。运用土地利用、人口、NDVI等多源遥感数据,借助In... 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是促进包容性财富增长、提升人类福祉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自然资本核算尚无统一标准,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之间的空间权衡与协同模式有待挖掘。运用土地利用、人口、NDVI等多源遥感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影子价格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手段,以河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为基础,测度2000—2020年间1km×1km栅格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量变化,分析不同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及包容性财富变化,探讨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下降,导致自然资本减少约53%。然而优先保护单元与一般保护单元产水量分别提高了0.26%和1.32%,有助于恢复并稳定生态系统功能。河南省包容性财富总量增长了71.6%,其增长模式由自然资本驱动型逐渐转向由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驱动型。河南省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整体协同水平有所下降,呈现出高自然资本-高包容性财富协同、低自然资本-低包容性财富协同、低自然资本-高包容性财富权衡、高自然资本-低包容性财富权衡并存的空间模式。其中,优先保护单元的“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加剧,2000—2020年HL权衡区域面积扩张超10倍。研究从精细尺度揭示了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增长的协同变化模式,有助于为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管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财富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资本 人力资本 生产资本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非线性驱动机制
6
作者 岳文慧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王玉香 刘秀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52-7064,共13页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用电、用气、供暖、交通和直接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和非线性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增加,但最大斑块占比在4%以内扩张时导致居民直接、用电和供暖碳排放先减排后增排,用气和交通碳排放呈波动变化。(2)城市建成区周长面积比在7—10左右使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均达到最低,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在7以内增大,城市形态更为复杂,导致居民直接、用电、供暖和交通碳排放增加,用气碳排放先增加后减少。(3)城市紧凑度超过96%时,居民直接碳排放持续增加,用气碳排放经历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用电、供暖及交通碳排放则相反。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城市空间规划的角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 梯度提升决策树 生活方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袋状图和相关系数的太行山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
7
作者 李茂娟 李天奇 +2 位作者 朱连奇 谷艳春 张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12-6523,共12页
旨在探讨太行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据此进行生态服务分区,以支持太行山地及华北平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运用产量空间化、InVEST模型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太行山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食物供给)、调节服务(... 旨在探讨太行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据此进行生态服务分区,以支持太行山地及华北平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运用产量空间化、InVEST模型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太行山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食物供给)、调节服务(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支持服务(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和文化服务(休闲游憩)进行评估,采用线性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非线性的袋状图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各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袋状图结果识别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地理格局和主导服务分布。结果表明:(1)食物供给与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之间均为权衡关系,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之间大多互为协同关系,而休闲游憩与其他服务间则表现为既不权衡也不协同的兼容关系;(2)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其分区面积与相关性强度(相关系数绝对值)紧密相关。(3)多种服务协同效应较好、权衡效应较强和协同/权衡效应相当的区域面积比例约为4∶3∶2;供给为主导服务的区域多分布在研究区边缘的平原地区和山间盆地,休闲游憩为主导服务的区域多分布在东部丘陵和平原的过渡的浅山地带,海拔、坡度和植被覆盖较高的区域则以调节和支持服务为主导服务。基于袋状图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分区及主导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补充保护范围及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Bagplot袋状图 相关系数 InVEST模型 太行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某市水源地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8
作者 高强立 任翀 +3 位作者 李景 段海静 刘德新 李旭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0,I0022,I0023,共10页
为揭示中国中东部某市饮用水源地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影响,对2008—2023年水源地水体7种重金属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地水体7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 为揭示中国中东部某市饮用水源地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影响,对2008—2023年水源地水体7种重金属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地水体7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要求,Mn呈现强变异特征;水源地重金属呈现出Fe最高、Mn次之、Hg最低的特征,且季节波动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Fe与As、Mn, Cd与Cu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其余重金属相关性不显著;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年均非致癌健康风险均低于1×10^(-6),As为主要致癌污染因子,儿童综合健康风险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 重金属 健康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持存、民俗叙事与时空事件: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的地方感书写与构建研究
9
作者 王文亚 艾少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4-68,共5页
在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与空间同质化趋势的背景下,地方认同与空间的文化再生产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聚焦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经典地标的再现、民俗文化的展演、时空交织的叙事,共同构建其在地性书写。仿真与差异的视觉呈现,异化与反... 在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与空间同质化趋势的背景下,地方认同与空间的文化再生产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聚焦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经典地标的再现、民俗文化的展演、时空交织的叙事,共同构建其在地性书写。仿真与差异的视觉呈现,异化与反刍的叙事机制,怀旧与消费的情感牵引,国产动画电影正逐步从符号堆砌迈向深度情感与文化表达。创作者应将地方感融入叙事逻辑、情感表达之中,以唤起观众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为观众提供精神家园,这也是动画电影未来创作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动画电影 地方感 空间生产 民俗叙事 时空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P改性生物炭对弱碱性Cd污染土壤肥力调控效应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周晗 丁永丰 +3 位作者 丁壬淇 尚子捷 许帅 陈志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0-941,共12页
为探究Si-P改性生物炭对弱碱性Cd污染土壤的肥力调控效应和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以玉米秸秆、硅藻土和重过磷酸钙为原材料,以5∶1∶1质量比在600℃氮气氛围下制得Si-P改性生物炭(B5PSi600),通过小白菜盆栽实验研究了Si-P改性生物炭和单... 为探究Si-P改性生物炭对弱碱性Cd污染土壤的肥力调控效应和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以玉米秸秆、硅藻土和重过磷酸钙为原材料,以5∶1∶1质量比在600℃氮气氛围下制得Si-P改性生物炭(B5PSi600),通过小白菜盆栽实验研究了Si-P改性生物炭和单一生物炭在不同添加量(0.1%、1%、3%)下对弱碱性Cd污染土壤中N、P、K等养分的调控效应,以及对小白菜生长和Cd迁移富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Si-P改性生物炭在3%添加量下显著提高了土壤中N、P、K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促进了土壤中Cd的弱酸溶解态和可还原态向残渣态和可氧化态转化;Si-P改性生物炭显著降低了Cd的生物迁移,减少了小白菜中Cd的积累,特别是在3%施加量时Cd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分别降低了38.74%和34.89%。同时,施加Si-P改性生物炭不仅显著提高了小白菜的根长和生长高度,有效提高了小白菜中营养元素(N、P、K)含量,而且减弱了Cd对小白菜的氧化胁迫,提高了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小白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研究表明,Si-P改性生物炭在调控弱碱性Cd污染土壤肥力与小白菜生长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其中3%添加量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P改性生物炭 Cd钝化 土壤肥力调控 小白菜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技术与应用
11
作者 余真真 闫莉 +4 位作者 秦奋 孙晓娟 穆威臣 再开鑫 黄解放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4,共5页
为有效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学决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特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孪生平台,设计包含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底板、模型与技术仿真、业务应用等的模型框架。通过对水资源、水生态、水... 为有效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学决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特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孪生平台,设计包含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底板、模型与技术仿真、业务应用等的模型框架。通过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监测数据归类整编,建立全流域数据体系。采用一体化数据采集与监测、大数据集成与分析、云计算与边缘计算融合、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等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状况、自然保护地分布、生态流量保障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数据汇聚呈现。通过平台生态数据可视化展示、生态模拟和生态透视应用实践,展示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及统计情况、河口三角洲重点保护动植物演化情况、土地利用类型演变情况、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对景泰石林淹没范围,提升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多源数据汇聚治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平台 数据底板 生态保护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温度和遥感云平台的中国城市水体提取与时空演化研究
12
作者 李楠 崔耀平 +4 位作者 付一鸣 冉立山 刘小燕 史志方 周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05-2214,共10页
本文选取中国32个省会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大数据云平台技术,通过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结合传统水体指数和城市阴影指数构建了一个基于地表温度和混合指数的水体自动提取... 本文选取中国32个省会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大数据云平台技术,通过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结合传统水体指数和城市阴影指数构建了一个基于地表温度和混合指数的水体自动提取方法,并在24894幅Landsat遥感影像上自动生产了中国主要城市1990-2020年30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水体数据。结果表明:引入地表温度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地表水体提取的精度,城市地表水体的提取总体精度均在93%以上;研究时段内,地表水体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2758.3 km~2增长到2020年为3 424.1 km^(2),2012年以后水体增长尤为明显。本研究提出的联立LST的城市水体提取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城市地表水体的遥感提取精度,同时本研究也可为中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及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体 地表温度 高反射地物 城市阴影 遥感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紧凑度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研究
13
作者 张诗涵 王伟 +1 位作者 刘彦随 陈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04-11019,共16页
在碳中和、碳达峰时代背景下,提高城市碳排放效率对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城市紧凑度因其形态、结构、功能维度与碳排放效率密切相关,深入论证城市紧凑度能否提高碳排放效率并探究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在碳中和、碳达峰时代背景下,提高城市碳排放效率对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城市紧凑度因其形态、结构、功能维度与碳排放效率密切相关,深入论证城市紧凑度能否提高碳排放效率并探究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了地级市的城市紧凑度和碳排放效率,分析了二者空间演变趋势和关联特征,以及城市紧凑度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各城市的城市紧凑度呈现多中心结构格局,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极高值区位于我国主要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根据动态SDM模型估计,城市紧凑度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时间惯性和时空季风效应,总体碳排放效率平稳提升,城市紧凑度的调节会导致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上下波动。③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多中心结构显著提高了城市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负空间溢出效应,降低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效率。在空间异质性下,东部83个城市存在着“过度多中心化”,使得城市紧凑度对当地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由促转抑”。④建议政策制定要注重有序建立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益;推动市场一体化,消除市场壁垒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际交通成本,促进多中心空间结构对能源效率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紧凑度 碳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夜间灯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14
作者 赵建吉 王雅娜 韩留明 《人民黄河》 2025年第9期97-102,共6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制约因素、多维度研究、路径及未来方向等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经济发展...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制约因素、多维度研究、路径及未来方向等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经济发展逐步向区域协调、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拓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其空间格局与城市行政等级密切相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与城市群建设、文旅融合等维度开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强化生态环境与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多学科交叉研究、多维度耦合协调研究、多源数据综合集成研究、分区分级分类精细化政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内涵 测度 制约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
15
作者 汪樱 唐兰云 +2 位作者 郑亮 杨斌 王卫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5年第5期1366-1380,共15页
为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韧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机制,本研究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和问卷调查在湖北大别山区采集52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计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 为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韧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机制,本研究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和问卷调查在湖北大别山区采集52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计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规律。结果表明: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位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值区间的样本占比分别为13.79%、22.80%、27.59%、25.29%、10.54%,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供给服务得分最高,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相对较低。农户生计韧性指数分布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值区间的农户占比分别为9.01%、20.50%、29.69%、27.20%、13.60%,其中社会安全网仍是发展短板,乡村治理仍需强化。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健康状况、参加培训人数、社会网络规模、社会互动、社会网络质量、资源分配公平程度、到县城时间、道路整洁度、建筑格局、绿化程度和转移性补贴是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应加强乡村社会安全网和乡村治理,提升绿色生态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并从多维度增强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以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生态系统服务 生计韧性 耦合协调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大别山区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